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洋蔥紫斑病

        洋蔥紫斑病

        時間:2023-11-15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春播豇豆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發(fā)病高峰期。莢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的皰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狀物。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溫暖地區(qū)以夏孢子越冬。進入開花結(jié)莢期,氣溫20℃左右,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長等時,此病易流行,秋播豆類及連作地發(fā)病重。夏季高溫、多雨時發(fā)病重。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

        癥  狀 本病使豇豆根系發(fā)育不良,根部皮層腐爛,新根很少或沒有。剖開根莖部或莖部,可見到維管束變黃褐色至黑褐色。常發(fā)生在開花結(jié)莢期,病株初期出現(xiàn)萎蔫狀,早上和晚可恢復(fù)正常,后期枯死;下部葉片先變黃,然后逐漸向上發(fā)展;葉脈兩側(cè)變?yōu)辄S色至黃褐色,葉脈呈褐色,嚴重時,全葉枯焦脫落。

        豇豆枯萎病維管束褐變癥狀

        豇豆枯萎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病  原 豆尖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土壤和帶菌肥料中越冬,種子也能帶菌,成為翌年初的侵染源。病菌通過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侵入,主要靠水流進行短距離傳播,擴大為害。春播豇豆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發(fā)病高峰期。低洼地,肥料不足且缺磷、鉀肥,土質(zhì)黏重,土壤偏酸和施未腐熟肥料時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與其他非豆類蔬菜輪作,旱地3~5年,或與水稻輪作1年以上。施足不帶菌的經(jīng)過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zhì)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低洼地可采取高壟或半高壟地膜覆蓋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田間不能積水。

        種子處理。1%福爾馬林藥液浸種20~30分鐘,或80%乙蒜素乳油2 000~4 0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藥劑防治。田間發(fā)現(xiàn)有個別病株時及時施藥防治,可采用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54.5%惡霉靈·福美雙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80%多菌靈·福美雙·福美鋅可溶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敵磺鈉可溶性粉劑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羥水劑800~1 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15%混合氨基酸銅·鋅·錳·鎂水劑200~400倍液,或23%絡(luò)氨銅水劑300~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兌好的藥液300毫升,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莖、蔓、葉柄及莢。葉片染病時,初現(xiàn)褪綠小黃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黃褐色近圓形皰斑,周圍有黃色暈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四周生紫黑色皰斑,即冬孢子堆。后期葉片布滿銹褐色病斑,枯黃脫落。莖染病,癥狀與葉片相似。莢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的皰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狀物。

        豇豆銹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豇豆銹病葉背發(fā)病癥狀

        病  原 疣頂單胞銹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屬擔(dān)子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溫暖地區(qū)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發(fā)時產(chǎn)生擔(dān)子和擔(dān)孢子,借氣流傳播,從葉片氣孔直接侵入。華北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兩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病盛期在5~10月,華南地區(qū)發(fā)病盛期在4~7月。進入開花結(jié)莢期,氣溫20℃左右,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長等時,此病易流行,秋播豆類及連作地發(fā)病重。夏季高溫、多雨時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潔田園,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適當(dāng)密植,及時整枝,雨后及時排水。

        藥劑防治。結(jié)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加強預(yù)防,發(fā)病前,可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8.75%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或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侵害葉片,首先在葉面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后擴大呈紫褐色斑,其上覆蓋一層稀薄的白粉,后期病斑沿葉脈發(fā)展,白粉布滿全葉,嚴重的葉片背面也可表現(xiàn)癥狀,導(dǎo)致葉片枯黃,引起大量落葉。

        豇豆白粉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豇豆白粉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病  原 菜豆單囊殼(Sphaerotheca?astragali),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多以菌絲體在多年生植株體內(nèi)或以閉囊殼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產(chǎn)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最適發(fā)病環(huán)境溫度為20~30℃,相對濕度40%~95%,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jié)莢中后期。發(fā)病潛育期3~7天。葉片發(fā)病后,在感病部位再產(chǎn)生分生孢子,然后以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并以此種方式在生長季節(jié)輾轉(zhuǎn)侵染,至秋后,再產(chǎn)生子囊孢子或以菌絲體越冬。一般情況下,干旱年份或日夜溫度差別大而葉面易于結(jié)露的年份發(fā)病重;早春溫度偏高、多雨或梅雨期間易發(fā)?。磺锛径嘤?、高溫時易發(fā)病;連作地,排水不良,鄰近重病田,種植過密,通風(fēng)透光差,肥力不足早衰的易發(fā)病。上海地區(qū)豇豆白粉病的發(fā)病盛期一般在5~11月。

        豇豆白粉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加強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62.25%腈菌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乙嘧酚懸浮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30%醚菌酯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300~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莖、莢。葉片病斑發(fā)生在葉面上,后擴展成多角形小斑,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后期易破裂。葉柄和莖上的病斑與子葉上的病斑相似,葉柄受害后,可造成葉片萎蔫。豆莢上最初產(chǎn)生褐色小點,圓形或橢圓形,中間黑褐色或黑色,邊緣淡褐色至粉紅色。潮濕時,常溢出粉紅色黏稠物。

        豇豆炭疽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豇豆炭疽病莖蔓發(fā)病癥狀

        病  原 豆刺盤孢(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病殘體、種子內(nèi)和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播種帶菌種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蟲傳播。翌春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通過雨水飛濺進行初侵染,從傷口或直接侵入,并進行再侵染。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病盛期為4~5月,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秋季悶熱多雨發(fā)病重。氣溫較低,濕度高,地勢低洼,通風(fēng)不良,栽培過密,土壤黏重,氮肥過量等因素會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鉀肥,及時拔除田間病苗,雨后及時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澇,降低土壤含水量。進行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止或減輕土壤病菌傳播,降低空氣濕度。

        豇豆炭疽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種子處理。播種前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30分鐘;50%代森銨水劑 400倍液浸種1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凈晾干待播?;蛴梅N子重量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后播種。

        藥劑防治。發(fā)病前加強預(yù)防,可采用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40%多菌靈·福美雙·溴菌腈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8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噴藥要周到,特別注意葉背面,噴藥后遇雨應(yīng)及時補噴,施藥時注意保護劑與治療劑間的混用和輪用。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莖及莢果。葉片初生濃紫色小斑,后擴大為近圓形褐色斑,斑面具明顯赤褐色同心輪紋,潮濕時生暗色霉狀物。莖部初生濃褐色不正形條斑,后繞莖擴展,致病部以上的莖枯死。莢上病斑紫褐色,具輪紋,病斑數(shù)量多時莢呈赤褐色。

        豇豆輪紋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病  原 豇豆尾孢菌(Cercospora?vignicol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北方地區(qū)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隨病殘體遺落土中,也可在種子內(nèi)或黏附在種子表面越冬或越夏。由風(fēng)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冬季溫暖地區(qū),周年種植豇豆的地塊,病菌以分生孢子輾轉(zhuǎn)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或越夏期。高溫高濕,早春氣溫回升早,夏秋連陰雨多,栽植密度過大,通風(fēng)透光性差,連作低洼地等發(fā)病較嚴重。

        防治方法 重病地塊在生長季節(jié)結(jié)束時應(yīng)徹底收集病殘體燒毀,并深耕曬土,有條件時實行3年以上輪作。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30分鐘。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及時施藥防治,可采用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5%聯(lián)苯三唑醇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粉劑500~1 000倍液,或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葉、莖蔓、豆莢和種子。幼苗期:子葉呈紅褐色潰瘍狀,或在葉柄基部產(chǎn)生水浸狀斑,擴大后為紅褐色,病斑繞莖擴展,幼苗即折斷干枯。成株期:葉片染病,始于葉尖或葉緣,初呈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后擴展為不規(guī)則形褐斑,周圍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溢出黃色菌膿,嚴重時病斑相連融合成一片,以致全葉枯凋,病部脆硬易破,最后葉片干枯。莖蔓染病,初生油浸狀小斑,稍凹陷,紅褐色,繞莖一周后,致上部莖葉枯萎。豆莢染病,初生暗綠色油漬狀小斑,后擴大為稍凹陷的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褐斑,嚴重時豆莢皺縮。

        豇豆細菌性疫病發(fā)病癥狀

        病  原 野油菜黃單胞菌豇豆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原細菌在種子內(nèi)或黏附在種皮上越冬,病菌在種子內(nèi)能存活3年。借風(fēng)、雨、昆蟲傳播,從寄生氣孔、水孔、蟲口侵入。主要發(fā)病盛期在4~11月。早春溫度高、多雨時發(fā)病重,秋季多雨、多露發(fā)病重。栽培管理不當(dāng),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造成長勢差或徒長等,都易加重發(fā)病。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收獲后清除病殘體及田間四周的雜草;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風(fēng)透光度,避免田間積水,不可大水漫灌。

        種子處理。可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浸種6小時,或高錳酸鉀1 000倍液浸種10~15分鐘,洗凈后播種。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4%絡(luò)氨銅水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表現(xiàn)在葉片上,嫩葉初呈明脈、失綠或皺縮,新長出的嫩葉呈花葉,濃綠色部分凹凸不平,葉片向下彎曲或葉肉或葉脈壞死。有些品種感病后變?yōu)榛巍2≈臧s或不矮縮,開花遲或落花。病株生長不良、矮化、花器變形、結(jié)莢少,有的病株黃化。

        病  原 常見的病原有3種,花葉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豇豆普通花葉病毒(Bean?common?mosaic?virus,BCMV),豇豆黃花葉病毒(Bean?yellow?mosaic?virus,BYMV)。

        發(fā)生規(guī)律 豇豆普通花葉病毒引起的花葉病主要靠種子傳毒,此外也可通過桃蚜、菜縊管蚜、棉蚜及豆蚜等傳毒;花葉病毒可通過種子傳播,種子帶毒率17%,豇豆黃花葉病毒和花葉病毒病病株初侵染源主要來自越冬寄主,在田間也可通過桃蚜和棉蚜傳播。當(dāng)植株春季發(fā)芽后,蚜蟲開始活動或遷飛,成為傳播此病的主要媒介;汁液摩擦也可傳毒。發(fā)病適宜溫度20~25℃,氣溫高于25℃多表現(xiàn)隱癥。土壤中缺肥,植株生長期長期缺水,蚜蟲發(fā)生多等時,發(fā)病重。

        豇豆病毒病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適期早播早收,避開發(fā)病高峰,減少種子帶毒率。夏播豇豆宜選擇較涼爽地種植,或與小白菜等間、套種,適當(dāng)密播。苗期進行淺中耕,使土壤通氣良好。施肥量要輕,及時搭架引蔓,開花結(jié)莢期適量澆水、注意防澇,增強作物抗病力。有條件時可覆蓋防蟲網(wǎng)。

        藥劑防治。蚜蟲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積極防治蚜蟲是預(yù)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可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維菌素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20%高效氯氰菊酯·噻嗪酮乳油1 500~3 000倍液,或10%吡丙醚·吡蟲啉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天噴1次。

        加強豇豆病毒病的預(yù)防,發(fā)病前期,可采用5%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劑200~3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硫酸鋅水乳劑600~800倍液,或1.5%硫酸銅·十二烷基硫酸鈉·三十烷醇水乳劑1 0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三十烷醇·硫酸鋅水劑500~800倍液,或31%嗎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嗎啉胍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0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水劑300~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病部產(chǎn)生褐色或黑色斑點,病株易拔出,縱剖病根,維管束呈紅褐色,病情擴展后向莖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莖葉萎蔫或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產(chǎn)生粉紅色霉狀孢子。

        病  原 菜豆腐皮鐮孢(Fusarium?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病殘體中存活,腐生性很強,可在土中存活10年或者更長時間。借助農(nóng)具、雨水和灌溉水進行傳播。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發(fā)病,特別是在土壤含水量高時有利于病菌傳播和侵入。地下害蟲多,根系蟲傷多,也有利于病菌侵入,連作地塊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采用深溝高壟、地膜覆蓋栽培,生長期合理運用肥水,不能大水漫灌,澆水后及時淺耕、滅草、培土,以促進發(fā)根。注意排出田間積水,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向四周撒石灰消毒。

        藥劑防治。病害發(fā)生初期,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35%福美雙·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5%敵磺鈉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藥液,視病情隔10天再灌1次。

        豇豆根腐病根部發(fā)病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發(fā)生在根部,須根或側(cè)根染病后產(chǎn)生瘤狀大小不等的根結(jié)。解剖根結(jié),病部組織里有很多細小的乳白色線蟲。根結(jié)之上一般可長出細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結(jié)。地上部表現(xiàn)癥狀因發(fā)病的輕重程度不同而異,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生長不良,葉片中午萎蔫或逐漸枯黃,植株矮小,影響結(jié)實,發(fā)病嚴重時,全田枯死。

        豇豆根結(jié)線蟲病根部發(fā)病癥狀

        病  原 南方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incognita),屬動物界線蟲門。

        發(fā)生規(guī)律 根結(jié)線蟲多以2齡幼蟲或卵隨病殘體遺留在5~30厘米土層中生存1~3年,條件適宜時,越冬卵孵化為幼蟲,繼續(xù)發(fā)育后侵入豇豆根部,刺激根部細胞增生,產(chǎn)生新的根結(jié)或腫瘤。根結(jié)線蟲發(fā)育到4齡時交尾產(chǎn)卵,雄線蟲離開寄主鉆入土中后很快死亡。產(chǎn)在根結(jié)里的卵孵化后發(fā)育至2齡后脫離卵殼,進入土壤中進行再侵染或越冬。豇豆連作后,根結(jié)線蟲可逐漸成為優(yōu)勢種。田間發(fā)病的初始蟲源主要是病土或病苗。南方根結(jié)線蟲生存最適溫度為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動,55℃經(jīng)10分鐘致死。田間土壤濕度是影響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條件。土壤濕度適合蔬菜生長,也適于根結(jié)線蟲活動,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過濕土壤中,其活動受到抑制。其為害沙土常較黏土重。

        防治方法 根結(jié)線蟲發(fā)生嚴重田塊,實行2年或5年輪作,提倡采用高溫悶棚防治保護地根結(jié)線蟲和土傳病害。

        藥劑防治。播種或移栽前,在整地時可用0.5%阿維菌素顆粒劑3~4千克/畝,或用5%丁硫克百威顆粒劑5~7千克/畝,或35%威百畝水劑4~6千克/畝,或10%噻唑膦顆粒劑1.5~2千克/畝,或98%棉隆微粒劑30~45克/米2。

        在生長過程中應(yīng)急防治時,用48%毒死蜱乳油l 500倍液灌根,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每株灌250毫升。

        癥 狀 葉片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水漬狀暗綠色斑,后擴展為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淡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高濕時長出稀疏白霉。

        病 原 豇豆疫霉(Phytophthora?vignae?Purss),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中或種子上越冬。翌年春初侵染,由越冬病菌借助風(fēng)雨、灌溉水及雨水濺射而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病菌發(fā)育的溫度為8~38℃,最適宜的溫度為28~32℃,在5~6月多雨季節(jié)疫病易發(fā)生流行。如果雨季來得早,雨量大,雨天多,該病易流行。澆水過多,土質(zhì)黏重,不利于根系發(fā)育,抗病力降低,發(fā)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重茬連作,發(fā)病重。連作,低溫,排水不良,田間郁閉,通透性差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等發(fā)病重。

        豇豆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覆蓋地膜阻擋土壤中病菌濺附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積水。苗期控制澆水,結(jié)莢后做到見濕見干。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種子處理。用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半小時后用清水浸種催芽,或用3.5%咯菌腈·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每50千克種子用藥300毫升,兌水1~2升,快速攪拌,使藥液拌到種子上,然后攤開晾干后再播種。

        藥劑防治。及時調(diào)查病害情況,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施藥,發(fā)病前期開始施藥,尤其是雨季到來之前先噴1次預(yù)防,雨后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經(jīng)拔除后,可采用10%氰霜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9%烯酰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1 5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正、背面產(chǎn)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褐色斑,邊緣赤褐色,外緣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中部變?yōu)榛野咨粱液稚?,葉背病斑顏色稍深,邊緣仍為赤褐色。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產(chǎn)生灰黑色霉狀物。

        豇豆褐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豇豆褐斑病葉背發(fā)病癥狀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cruent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中越冬,靠氣流傳播,從植株表皮侵入;最適發(fā)病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85%;高溫多雨天氣,種植過密,通風(fēng)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等,發(fā)病較嚴重。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實行2年輪作。合理密植,增施磷、鉀肥,栽培結(jié)束后及時清潔田園。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500~3 2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上的病斑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有時受葉脈限制沿脈擴展,紅色或紅褐色,背面密生灰色霉層。嚴重的侵染豆莢,形成較大的紅褐色斑,病斑中心黑褐色,后期密生灰黑色霉層。

        病 原 變灰尾孢(Cercospora?canescens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種子或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季節(jié)為害葉片,經(jīng)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積累,遇有適宜條件即流行。高溫、高濕有利于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秋季多雨,連作地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選無病株留種,發(fā)病地收獲后進行深耕,有條件的實行輪作。

        豇豆紅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8%百菌清·乙霉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80%福美雙·福美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300~5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染病,初期為綠色近圓形斑點,穿孔后,孔的邊緣不整齊略皺縮,具有黃暈,受害處葉片常不平整,潮濕時病部容易產(chǎn)生橄欖綠色霉狀物。

        病 原 枝孢霉(Cladosporium?cucumerin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內(nèi)于田間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潛伏在種皮內(nèi)越冬,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發(fā)病的最適溫度為17℃。病菌主要從葉片表皮直接穿透,或從氣孔和傷口侵入。氣溫較低,多雨或多霧,重茬地塊,澆水多,通風(fēng)不良等,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輪作,合理密植,適時適量施肥澆水。

        種子處理。用冰乙酸100倍液浸種30分鐘。

        豇豆黑星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40%氟硅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2.25%腈菌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5%亞胺唑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0%福美雙·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150~3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針頭大的淡黃色斑點,逐漸擴大為圓形、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邊緣齊整,周邊淡黃色,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層。病葉前端斑塊多,有時連片,造成葉片枯焦。

        病 原 黑鏈格孢(Alternaria?atrans)和長喙生鏈格孢(Alongirostrata),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翌年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風(fēng)雨傳播,從寄主表皮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南方冬天溫暖地區(qū),病菌在寄主上輾轉(zhuǎn)傳播為害,不存在越冬現(xiàn)象。在溫暖高濕條件下發(fā)病較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易引起病害發(fā)生。管理粗放的地塊,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導(dǎo)致植株長勢衰弱,密度過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與非豆科植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合理施肥,適度灌水,雨后及時排水。栽培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銷毀,減少菌源。

        豇豆黑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4 000~6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500~8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200~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豆莢。葉片染病,初在葉面上產(chǎn)生紅棕色不規(guī)則形或環(huán)形小病斑,葉斑邊緣明顯,葉背面的葉脈顏色變暗,葉斑擴展后病斑中心變成灰色且容易脫落呈穿孔狀。豆莢染病,癥狀與葉片相似,但莢上的病斑較大一些。

        病 原 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Pseudomonas?syringae),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可在種子及病殘體上越冬,借風(fēng)雨、灌溉水傳播蔓延。苗期至結(jié)莢期陰雨或降雨天氣多,雨后易見此病發(fā)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實行3年以上輪作。嚴格檢疫,防止種子帶菌傳播蔓延。加強栽培管理,避免田間濕度過大,減少田間結(jié)露條件。

        豇豆細菌性葉斑病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從抽蔓上架病害發(fā)生前即開始預(yù)防,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300~500倍液+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劑1 000~1 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交替噴施,噴勻噴足,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莖枝蔓及莖基部?;疾砍醅F(xiàn)淡褐色橢圓形或梭形小斑,后繞莖蔓擴展,造成莖蔓成段變黃褐色至黃白色干枯,后期患部表面出現(xiàn)散生或聚生的小黑粒。莖基部染病可致苗枯,中上部枝蔓染病導(dǎo)致蔓枯,致植株長勢逐漸衰退,影響開花結(jié)莢。

        病 原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器內(nèi)生的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通過雨水濺射而傳播,從傷口或表皮侵入致病。高溫多雨潮濕天氣,種植地塊通透性差,缺肥等都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育苗,苗床選用無病土。

        豇豆立枯病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 500~4 000倍液,或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20%氟酰胺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500~7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200倍液+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00倍液灌根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豆莢,一般發(fā)生在開花期,葉片上產(chǎn)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為5~8毫米,后變灰褐色至紫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簇生灰紫色霉層;豆莢染病,病斑較大,灰褐色至紫褐色,不下陷,濕度大時也生霉狀物。

        病 原 灰擬棒束孢(Isariopsis?griseol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塊或分生孢子在種子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為害葉片,病部再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秋季為害豆莢。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季連陰雨后驟晴,氣溫迅速升高等易發(fā)??;秋季多雨,多霧,露水多,光照不足,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等都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fēng)透光,防止?jié)穸冗^大;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25~750倍液+65%福美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0%噻菌酮懸浮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豇豆角斑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癥 狀 莖、葉、花及莢均可染病。苗期子葉受害,呈水浸狀變軟下垂,后葉緣長出白灰霉層。葉片染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后期易破裂。莖受害,先在根莖部上產(chǎn)生云紋斑,周緣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淺黃色,干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濕度大時病斑上生灰霉層。有時也發(fā)生在莖蔓分枝處,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潮濕時病部密生灰霉。莢果染病先侵染敗落的花,后擴展到莢果,病斑初淡褐色至褐色后軟腐,表面生灰霉。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世代為富克爾核盤菌(Sclerotinia?fuckeliana),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植株,借雨水濺射傳播。發(fā)病適溫為20℃。敗落的病花和腐爛的病莢、病葉,落在健康部位即可引起該部位發(fā)病。葉面結(jié)露,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fēng)透光性差,氮肥施用太多造成徒長,缺肥,高濕,多雨等都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保護地栽培的豇豆,早上要先放風(fēng)排濕,然后上午閉棚增溫,下午再放風(fēng),透光降濕,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

        豇豆灰霉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500~2 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7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3%多氧霉素水劑400~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30%福美雙·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福美雙·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或1%長川霉素乳油100~3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天噴1次。為防止產(chǎn)生抗藥性,提高防效,提倡交替或復(fù)配使用。

        保護地發(fā)病初期,采用10%腐霉利煙劑200~250克/畝,或45%百菌清煙劑250克/畝,或15%百菌清·腐霉利煙劑25~40克/100米3,或3%噻菌靈煙劑300~400克/畝熏煙。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初期葉片上產(chǎn)生紅色至紫紅色小斑點,后擴展成近圓形或多角形,中間灰白色,邊緣紫褐色至深紫褐色病斑,有時在病斑上可見黑色小斑點,發(fā)病嚴重時導(dǎo)致葉片干枯脫落。

        病 原 菜豆葉點霉(Phyllosticta?phaseolina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北方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侵染為害;南方主要在豇豆上輾轉(zhuǎn)為害。栽培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雨水較多,雨后田間易積水等,均易發(fā)病。

        豇豆褐緣白星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適當(dāng)稀植,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生長,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產(chǎn)生赤紅色至紫褐色小斑點,后擴大成近圓形至多角形淺褐色病斑,發(fā)病后期濕度大時常在葉背病斑處產(chǎn)生灰黑色霉層。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易枯死脫落,嚴重影響產(chǎn)量。

        病 原 菜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cruenta?(Sacc)Deighto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塊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傳播侵染為害。播種較晚,多雨年份,雨后田間易積水,霧多、霧重的年份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適期播種,播種密度不可過大;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雨后及時清除田間積水;收獲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豇豆煤霉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豇豆煤霉病葉背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異菌脲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福美雙·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80%多菌靈·福美雙·福美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可為害葉柄及莖。發(fā)病葉片背面生黃綠色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邊緣不明顯,斑面上生褐色絨毛狀霉。霉層擴展迅速,可覆蓋整個葉背;發(fā)病嚴重的病葉枯萎,葉柄或莖也常長出褐色毛狀霉層。

        病 原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及蚜蟲、白粉虱等傳播為害。光照弱、濕度大的棚室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保護地栽培時,注意改變棚室小氣候,提高其透光性和保溫性。露地栽培時,注意雨后及時排水,防止?jié)駳鉁簦皇斋@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重點防治蚜蟲、溫室白粉虱等害蟲。

        豇豆煤污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以采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發(fā)生在開花結(jié)莢期。下部葉片先變黃,然后逐漸向上發(fā)展。葉脈兩側(cè)變黃至黃褐色,葉脈呈褐色,嚴重時,全葉枯焦脫落。剖開根莖部可見到維管束變黃褐色至黑褐色。

        病 原 豆尖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菜豆枯萎病發(fā)病初期癥狀

        菜豆枯萎病發(fā)病后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土壤和帶菌肥料中越冬,種子也能帶菌。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通過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侵入,主要靠水流進行短距離傳播,擴大為害。當(dāng)日均氣溫在20℃以上時,田間開始出現(xiàn)發(fā)病植株,當(dāng)日均氣溫升至24~28℃時,田間發(fā)病嚴重。春播菜豆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為發(fā)病高峰期。華東地區(qū)4月上中旬開始發(fā)病,5月中下旬發(fā)病最重。如果結(jié)莢期遇連續(xù)陰雨后突然暴晴或時晴時雨的天氣,病害發(fā)展較快。低洼地,肥料不足,缺磷鉀肥,土質(zhì)黏重,土壤偏酸,施用未腐熟肥料,施用氮肥過多造成植株徒長,密度太大,田間通透性差,重茬嚴重等,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施足不帶菌的經(jīng)過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zhì)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低洼地可采取高壟或半高壟地膜覆蓋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田間不能積水。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藥劑防治。田間有發(fā)病癥狀時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4.5%惡霉靈·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多菌靈·福美雙·福美鋅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75%敵磺鈉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300毫升,視病情隔5~7天用藥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病部產(chǎn)生褐色或黑色斑點,病株易拔出,縱剖病根,維管束呈紅褐色,病情擴展后向莖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莖葉萎蔫或枯死。

        病 原 腐皮鐮孢(Fusarium?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殘體中存活,腐生性很強,可在土中存活10年或者更長時間。借助農(nóng)具、雨水和灌溉水進行傳播。從根莖基部傷口侵入。發(fā)病適溫為24~28℃,相對濕度為80%。高溫、高濕條件易引起發(fā)病,特別是在土壤含水量高時有利于病菌傳播和侵入。地下害蟲多,根系傷口多,也有利于病菌侵入,引起發(fā)??;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土質(zhì)黏重地塊,尤其是連作地塊發(fā)病較重。

        菜豆根腐病根部發(fā)病癥狀

        菜豆根腐病植株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采用深溝高壟、地膜覆蓋栽培,生長期合理運用肥水,不能大水漫灌,澆水后及時淺耕、滅草、培土,以促進發(fā)根。注意排出田間積水,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向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土壤處理。苗床消毒可選用95%惡霉靈原藥50克/米2,或54.5%惡霉靈·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克/米2,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克/米2+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克/米2處理土壤。

        藥劑防治。田間發(fā)病后及時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敵磺鈉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6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35%福美雙·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14%絡(luò)氨銅水劑300~5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藥液,視病情隔5~7天灌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莖、蔓、葉柄及莢。葉片染病,初現(xiàn)褪綠小黃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黃褐色近圓形皰斑,周圍有黃色暈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莢染病后形成突出表皮的皰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狀物。

        病 原 疣頂單胞銹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屬擔(dān)子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溫暖地區(qū)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發(fā)時產(chǎn)生擔(dān)子和擔(dān)孢子,借氣流傳播,從葉片氣孔直接侵入。華北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兩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病盛期在5~10月,華南地區(qū)發(fā)病盛期在4~7月。在廣州地區(qū)春季種植的比秋季種植的發(fā)病嚴重。進入開花結(jié)莢期,氣溫達20℃左右、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長等時此病易流行。夏季高溫、多雨,土壤黏重,土質(zhì)偏酸性,重茬嚴重,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植株徒長或生長過弱等,發(fā)病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潔田園,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合理密植,及時整枝,雨后及時排水。

        菜豆銹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0%唑酮乳油600~800倍液,或12.5%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40%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或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整個生育期都可以發(fā)病,葉、莢都可被侵染。幼苗發(fā)病,子葉上出現(xiàn)紅褐色近圓形病斑,邊緣隆起,內(nèi)部凹陷。葉片病斑發(fā)生在葉面上,后擴展成多角形小斑,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后期易破裂。豆莢上最初產(chǎn)生圓形或長圓形褐色小點,中間黑褐色或黑色,邊緣淡褐色至粉紅色。潮濕時,常溢出粉紅色黏稠物。

        病 原 豆刺盤孢(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nèi)和附在種子上越冬,播種帶菌種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蟲傳播。翌春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通過雨水飛濺進行初侵染,從傷口或直接侵入,并進行再侵染。氣溫較低,濕度高,地勢低洼,通風(fēng)不良,栽培過密,土質(zhì)黏重,氮肥過量等,都會導(dǎo)致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鉀肥,及時拔除田間病苗,雨后及時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澇,降低土壤含水量。進行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止或減輕土壤病菌傳播,降低空氣濕度。

        菜豆炭疽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菜豆炭疽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種子處理。播種前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種30分鐘;50%代森銨水劑 400倍液浸種1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凈晾干待播;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后播種。

        藥劑防治。田間發(fā)現(xiàn)病害及時進行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咪鮮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菌靈·福美雙·溴菌腈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30%苯噻硫氰乳油800~1 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倍液,或20%丙硫多菌靈懸浮劑5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噴藥要周到,特別注意葉背面,噴藥后遇雨應(yīng)及時補噴。

        癥 狀 發(fā)病后葉片正、背面產(chǎn)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褐色斑,邊緣赤褐色,外緣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中部變?yōu)榛野咨粱液稚?,葉背病斑顏色稍深,邊緣仍為赤褐色。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產(chǎn)生灰黑色霉狀物。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cruent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北方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中越冬,翌年春季產(chǎn)生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引起初侵染,從植株表皮侵入;在南方病菌分生孢子輾轉(zhuǎn)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溫雨季,連作地,種植過密,通風(fēng)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的地塊等發(fā)病重。

        菜豆褐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實行2年輪作。合理密植,增施鉀肥,清潔田園。

        藥劑防治。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后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2 000~3 0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邊緣齊整,周邊有紫紅色至暗褐色暈圈,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濕度大時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層。

        病 原 黑鏈格孢(Alternaria?atrans)和長喙生鏈格孢(Alongirostrata),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菜豆黑斑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菜豆黑斑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翌年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從寄主表皮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溫暖高濕條件下發(fā)病較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易引起病害發(fā)生。管理粗放,地塊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導(dǎo)致植株長勢衰弱,密度過大等,都能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與非豆科植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合理施肥,適度灌水,雨后及時排水。保護地注意放風(fēng)排濕。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銷毀,減少菌源。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5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5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及莢果。葉片初生紫色小斑,后擴大為近圓形褐色斑,斑面具赤褐色同心輪紋,潮濕時生暗色霉狀物。莢上病斑紫褐色,具輪紋,病斑數(shù)量多時莢呈赤褐色。

        病 原 豇豆尾孢菌(Cercospora?vignicol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或越夏,也可在種子內(nèi)或黏附在種子表面越冬或越夏。由風(fēng)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病菌的分生孢子輾轉(zhuǎn)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或越夏期。高溫多濕的天氣及栽植過密,通風(fēng)差及連作低洼地,氮肥施用過量造成植株長勢過旺,肥料施用量小造成植株生長過弱而導(dǎo)致植株抵抗力下降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有條件時實行輪作。生長季節(jié)結(jié)束時要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并深耕曬土。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3%的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30分鐘。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菜豆輪紋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癥 狀 葉、花及莢均可染病。葉片染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后期易破裂。有時也發(fā)生在莖蔓分枝處,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潮濕時病部密生灰霉?;ê颓v果染病時先侵染敗落的花,后擴展到莢果,病斑初呈淡褐色至褐色,表面生灰白色至灰黑色霉層。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世代為富克爾核盤菌(Sclerotinia?fuckeliana),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菜豆灰霉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菜豆灰霉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植株,借雨水濺射傳播。發(fā)病適溫為20℃。敗落的病花和腐爛的病莢、病葉,落在健康部位即可引起該部位發(fā)病。葉面結(jié)露易發(fā)病。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fēng)透光性差,氮肥施用太多造成植株徒長,缺肥,高濕,多雨等都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保護地種植的菜豆,早上要先放風(fēng)排濕,然后上午閉棚增溫,下午放風(fēng),透光降濕,防止葉面結(jié)露;及時摘除病葉、病花、病果及黃葉,保持棚室干凈、通風(fēng)透光。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500~2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7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40%菌核凈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保護地發(fā)病初期,采用煙霧法,用10%腐霉利煙劑200~250克/畝,或45%百菌清煙劑250克/畝,或15%百菌清·腐霉利煙劑25~40克/100米3熏煙。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豆莢和種子。葉片染病,在葉尖或葉緣出現(xiàn)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后擴展為不規(guī)則形褐斑,周圍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溢出黃色菌膿,嚴重時病斑相連融合成一片,以致全葉枯凋,病部脆硬易破,最后葉片干枯。豆莢染病,初生暗綠色油漬狀小斑,后擴大為稍凹陷的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褐斑,嚴重時豆莢皺縮。

        菜豆細菌性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病 原 野油菜黃單胞菌菜豆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種子內(nèi)或黏附在種皮上越冬,借風(fēng)、雨、昆蟲傳播,從寄生氣孔、水孔、蟲口侵入。早春溫度高、雨水多時發(fā)病重,秋季多雨、露水較多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重。栽培管理不當(dāng),大水漫灌,肥力不足,偏施氮肥,造成長勢差或徒長等,都容易加重發(fā)病。

        防治方法 收獲后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風(fēng)透光度,避免田間積水,不可大水漫灌。

        種子處理??捎?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浸種6小時,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倍液浸種6小時,洗凈后播種。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300~500倍液+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劑1 000~1 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400~6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在上部葉片或新葉上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水浸狀斑點,后在斑點周圍出現(xiàn)黃暈圈,病斑上常有菌膿溢出;易穿孔或皺縮畸形。

        病 原 丁香假單胞桿菌菜豆暈疫病致病型(Pseudomona?syringae),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本病主要通過種子傳播。生長季節(jié)主要通過氣孔或機械傷口侵入。在16~20℃較低溫度下,潛育期2~3天,發(fā)病較重;在28~32℃高溫條件下,潛育期長達6~10天,發(fā)病較輕,暈圈消失,病菌轉(zhuǎn)移到植株體內(nèi)為害。陰雨或降雨天氣多,栽培管理不當(dāng),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造成長勢差或徒長等,都易加重發(fā)病。

        防治方法 嚴格檢疫,防止種子帶菌傳播蔓延。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澆水。

        種子處理。可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浸種6小時,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浸種6小時,洗凈后播種。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4%絡(luò)氨銅水劑500~8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菜豆細菌性暈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表現(xiàn)在葉片上,嫩葉初呈明脈、失綠或皺縮,新長出的嫩葉呈花葉。濃綠色部分凸起或凹下呈袋狀,葉片向下彎曲。有些品種感病后變?yōu)榛?。病株矮縮或不矮縮,開花遲或落花。

        病 原 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番茄不孕病毒(Tomato?aspermy?virus,TAV)也能引起花葉類型病毒病。

        發(fā)生規(guī)律 花葉病毒可通過種子傳播,黃瓜花葉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病株初侵染源主要來自越冬寄主,在田間也可通過桃蚜和棉蚜傳播。當(dāng)春季發(fā)芽后,開始活動或遷飛,成為傳播此病的主要媒介;汁液摩擦也可傳毒。發(fā)病適溫為20~25℃,氣溫高于25℃多表現(xiàn)隱癥。土壤中缺肥、植株生長期長期缺水,蚜蟲發(fā)生多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適期早播早收,避開發(fā)病高峰,減少種子帶毒率。適當(dāng)密播。苗期進行淺中耕,使土壤通氣良好。合理施肥,及時搭架引蔓,開花結(jié)莢期適量澆水,注意防澇,增強作物抗病力。

        蚜蟲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積極防治蚜蟲是預(yù)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有條件時可覆蓋防蟲網(wǎng)。

        菜豆病毒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防治蚜蟲,可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0%高效氯氰菊酯·噻嗪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0%吡丙醚·吡蟲啉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或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蟲情隔7~14天噴1次。

        加強預(yù)防。田間發(fā)病前,可采用2%寧南霉素水劑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劑200~3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5%菌毒清·嗎啉胍水劑500~700倍液,或2.1%三十烷醇·硫酸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硫酸鋅水乳劑600~800倍液,或1.5%硫酸銅·十二烷基硫酸鈉·三十烷醇水乳劑1 0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三十烷醇·硫酸鋅水劑500~800倍液,或31%嗎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25%嗎啉胍·硫酸鋅可溶性粉劑500~7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嗎啉胍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0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水劑300~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主要為害葉片、豆莢、莖。苗期發(fā)病,剛出土幼苗子葉上產(chǎn)生褐色至紅褐色近圓形稍凹陷病斑,發(fā)病嚴重時子葉枯死。成株期真葉發(fā)病,在葉片上產(chǎn)生褐色至深褐色小斑點,后病斑擴展成多角形條狀,呈紅褐色至黑褐色;莖部發(fā)病癥狀與子葉發(fā)病相似。豆莢發(fā)病,莢上產(chǎn)生近圓形至橢圓形、中間黑褐色至黑色、邊緣褐色至紅褐色凹陷斑,發(fā)病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點。

        病 原 豆刺盤孢(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nèi)和黏附在種子上越冬,播種帶菌種子,發(fā)芽后即可發(fā)病,借助風(fēng)雨、昆蟲傳播,從傷口或直接侵入為害。地勢低洼,土質(zhì)黏重,栽培密度過大,氮肥施用過多,植株徒長,連續(xù)陰雨天多,氣溫低,濕度大,雨后田間易積水等,容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較平坦,疏松透氣性好的地塊栽培,多雨年份適當(dāng)稀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扁豆炭疽病發(fā)病癥狀

        種子處理。播種前可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種30分鐘;50%代森銨水劑 400倍液浸種1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凈晾干待播。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咪鮮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菌靈·福美雙·溴菌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豆莢發(fā)病初期呈水漬狀褐色斑塊,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霉狀物,后導(dǎo)致豆莢枯死。

        病 原 菜豆疫霉(Phytophthora?phaseoli?Thaxte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孢子囊借助風(fēng)雨傳播為害。地勢低洼,土質(zhì)黏重,播種密度過大,田間郁閉通透性差,連續(xù)陰雨天多,雨后易積水等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選擇抗病品種栽培,選擇地勢較平坦、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地塊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dāng)稀植,及時摘除老葉、病葉,加強肥水管理,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扁豆綿疫病豆莢發(fā)病癥狀

        種子處理。播種前可采用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分鐘。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10%氰霜唑懸浮劑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8%甲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代森錳鋅·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上產(chǎn)生圓形至近圓形,中間褐色,邊緣深褐色病斑,發(fā)病初期葉片上輪紋不明顯,發(fā)病后期葉片上輪紋較明顯。

        病 原 小豆殼二孢(Ascochyta?phaseolorum?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長橢圓形,雙胞,分隔處稍縊縮。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以分生孢子借助風(fēng)雨傳播為害。栽培中過量施用氮肥造成植株長勢過旺或徒長,或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長勢較差,田間郁閉通透性差,雨水較多,雨后田間易積水等發(fā)病均較重。

        扁豆輪紋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及時摘除老葉、病葉,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40%多菌靈·硫黃懸浮劑600~800倍液,或20%丙硫多菌靈懸浮劑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懸浮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發(fā)病初期產(chǎn)生圓形至近圓形褐色至深褐色中間色稍淡的病斑,后病斑漸變?yōu)榻鼒A形,中間淺褐色,邊緣紅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常輪生小黑點。

        病 原 菜豆葉點霉(Phyllosticta?phaseolina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扁豆斑點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田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風(fēng)雨氣流傳播。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雨后田間易積水等容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適當(dāng)稀植,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及時摘去老葉、病葉,收獲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咯菌腈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6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70%丙森鋅·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上產(chǎn)生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中間褐色、邊緣赤褐色的病斑,病斑常具黃暈圈,后期病斑中間漸變?yōu)榛野咨粱液稚?,邊緣赤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產(chǎn)生灰黑色霉層。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cruent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傳播;連作地塊,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雨水較多,雨后田間易積水,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植株徒長,降低了抗病能力等,發(fā)病均較重。

        扁豆假尾孢褐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輪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生長,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2 000~3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常發(fā)生在葉尖或葉緣,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黃褐色油漬狀小斑點,后擴展為不規(guī)則形褐斑,常有黃暈圈,發(fā)病嚴重時病斑相連融合成一片,導(dǎo)致葉片枯死。莖部發(fā)病初期產(chǎn)生油浸狀小斑點,稍凹陷,紅褐色,繞莖一周后,致上部莖葉枯萎。

        病 原 野油菜黃單胞菌豇豆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在種子內(nèi)或黏附在種皮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借風(fēng)、雨、昆蟲傳播。秋季多雨、多露、多霧,雨后易積水,管理粗放,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等,都易加重發(fā)病。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輪作3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適時整枝摘去老葉,增加植株通風(fēng)透光度,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及田間四周的雜草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深翻土壤。

        種子處理。播種前可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浸種1小時,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浸種10~15分鐘,洗凈后播種。

        扁豆細菌性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劑1 000~1 5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森銅懸浮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發(fā)病后,產(chǎn)生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中間淺褐色、邊緣紫紅色至暗褐色的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生黑褐色霉層。

        病 原 黑鏈格孢(Alternaria?atran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長勢較差,雨水較多,雨后田間易積水等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與非豆類蔬菜輪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結(jié)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扁豆黑鏈格孢黑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64%氫氧化銅·福美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黃懸浮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及花梗,也可侵染洋蔥鱗莖。葉片染病,從中下部葉片開始,病部以上逐漸干枯下垂。花梗染病,初生黃白色或乳黃色較大侵染斑,紡錘形或橢圓形,其上產(chǎn)生白霉,后期變?yōu)榈S色或暗紫色。假莖染病多破裂、彎曲。鱗莖受害,地上部生長不良,葉色淡,無光澤,葉片畸形或扭曲,植株矮縮,表面產(chǎn)生白色霉層,擴大后軟化易折斷。

        病 原 蔥霜霉菌(Peronospora?schleidenii),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大蔥霜霉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蔥霜霉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大蔥霜霉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大蔥霜霉病花梗發(fā)病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種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fā),從植株的氣孔侵入。借風(fēng)、雨、昆蟲等傳播,進行再侵染。成株期至采收期發(fā)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3~5月和9~11月;東北地區(qū)4月中旬~5月上旬開始發(fā)病。一般連作地塊,土質(zhì)黏重,地勢低洼,雨后易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早春、梅雨季節(jié)、秋季雨水較多,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3年以上。選擇地勢較高,不易積水的地塊種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合理密植,適時施肥,適時澆水,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小水勤澆,嚴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銷毀。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乙膦鋁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后加強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687.5克/升霜霉威鹽酸鹽·氟吡菌胺懸浮劑800~1 200倍液,或25%雙炔酰菌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9%代森錳鋅·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鹽可溶性水劑600~1 0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和花梗,葉片和花梗染病,初呈水漬狀白色小點,后變淡褐色圓形或紡錘形稍凹陷斑,繼續(xù)擴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圍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病部長出同心輪紋狀排列的深褐色霉狀物,病害嚴重時,致全葉變黃枯死或折斷。鱗莖染病,多發(fā)生在鱗莖頸部,造成軟腐和皺縮,莖內(nèi)組織深黃色。

        大蔥紫斑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蔥紫斑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大蔥紫斑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大蔥紫斑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病 原 香蔥鏈格孢(Alternaria?dauci?f.sp.?porr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nèi)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溫暖地區(qū)以分生孢子在蔥類植物上輾轉(zhuǎn)為害;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出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經(jīng)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生長中后期發(fā)病嚴重。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4~7月和9~11月。常年連作,沙土地,播種過早,種植過密,田間郁閉,管理粗放,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生長過弱,蔥薊馬為害重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注意及時防治薊馬;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適量施肥澆水;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適時收獲,低溫儲藏,防止病害在儲藏期繼續(xù)蔓延。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

        種子處理,鱗莖可用40~45℃溫水浸1.5小時,也可用40%福爾馬林300倍液浸3小時,浸后及時洗凈,或用30%苯噻硫氰乳油1 000倍液浸種3~6小時。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以預(yù)防為主,可采用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時加強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被害葉片上初生白色至淺灰褐色的小斑點,后斑點逐漸擴大,相互融合成橢圓形眼狀梭形大斑。鱗莖發(fā)病,濕度大時,病斑密生灰褐色絨毛狀霉層或霉爛、發(fā)黏、發(fā)黑。

        大蔥灰霉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蔥灰霉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大蔥灰霉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洋蔥灰霉病鱗莖發(fā)病癥狀

        病 原 蔥鱗葡萄孢(Botrytis?squamos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菌絲體,又產(chǎn)生分生孢子,或由菌絲、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澆水傳播,病菌從氣孔或傷口等侵入葉片,引起發(fā)病。成株期發(fā)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3~5月。 地勢低洼,土質(zhì)黏重,陰雨連綿,雨后易積水,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旺長,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等,均能引起發(fā)病。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平坦、疏松、透氣性好的壤土地進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銷毀。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福美雙·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300~500倍液,或30%福美雙·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后要加強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劑1 000~1 500倍液+2.5%咯菌腈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上出現(xiàn)長短不一的黃綠相間的斑駁或黃色條斑,葉片扭曲變細,葉尖逐漸黃化;發(fā)病嚴重時,生長受抑制或停止生長,植株矮小,葉片黃化,無光澤,最后全株萎縮枯死。

        病 原 洋蔥矮化病毒(Onion?yellow?dwarf?virus,OYDV),大蒜花葉病毒(Garlic?mosaic?virus,GMV)及大蒜潛隱病毒(Garliclatent?virus,GLV)。

        大蔥病毒病葉片黃綠相間型發(fā)病癥狀

        大蔥病毒病葉片黃綠相間型發(fā)病嚴重時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毒主要吸附在鱗莖上或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在田間主要靠多種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或汁液摩擦接種傳毒。與百合科蔬菜鄰作,雨水較少,長期高溫干旱,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抗病能力低,蚜蟲、薊馬為害嚴重等,都會加重病情。

        洋蔥病毒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精選蔥秧,剔除病株,不要在蔥類采種田或栽植地附近育苗及鄰作。加強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適時追肥澆水,噴施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增強抗病力。管理過程中盡量避免接觸病株,防止人為傳播。

        發(fā)現(xiàn)蚜蟲、薊馬為害及時防治。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劑200~3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呱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3%三氮唑核苷水劑600~800倍液,或7.5%菌毒清·鹽酸嗎啉胍水劑500~7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乙酸銅·三十烷醇·硫酸鋅水劑500~800倍液,或31%鹽酸嗎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和花莖。葉片染病出現(xiàn)褪綠長圓斑,初黃白色,迅速向上下擴展,變?yōu)楹诤稚?,邊緣具黃色暈圈。病情擴展,斑與斑連片后仍保持橢圓形,病斑上略現(xiàn)輪紋,層次分明。后期病斑上密生黑短絨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fā)病嚴重的葉片變黃枯死或莖部折斷,采種株易發(fā)病。

        大蔥黑斑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蔥黑斑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病 原 匐柄霉(Stemphylium?botryos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階段稱枯葉格孢腔菌(Pleospora?herbarum),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子囊座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靠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借雨水、氣流傳播。在溫暖地區(qū),病菌有性階段不常見,靠分生孢子輾轉(zhuǎn)為害。該菌系弱寄生菌,長勢弱的植株及凍害或管理不善易發(fā)病。生長中后期發(fā)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5~6月和9~10月。常年連作,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旺長,陰雨天多,且雨水較大等發(fā)病重。

        大蔥黑斑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或20%苯霜靈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時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葉片、花梗染病初現(xiàn)青白色不明顯斑點,擴大后成為灰白色斑,致葉片枯萎。陰雨連綿或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綿毛狀霉;天氣干燥時,白霉消失,撕開表皮可見綿毛狀白色菌絲體。

        病 原 煙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絲體在病殘體內(nèi)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孢子萌發(fā)后產(chǎn)出芽管,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后病部又產(chǎn)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擴大為害。病菌適宜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的溫度為12~36℃,相對濕度在90%以上,成株期至采收期發(fā)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5~7月。地勢低洼,田間易積水,陰雨連綿,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植株徒長,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較弱,抗病能力低等發(fā)病重。

        大蔥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洋蔥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栽植,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出積水,加強栽培管理,合理采用配方施肥,增強寄主抗病力。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氟嗎啉·乙膦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時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687.5克/升霜霉威鹽酸鹽·氟吡菌胺懸浮劑800~1 2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雙炔酰菌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69%代森錳鋅·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鹽可溶性水劑600~1 0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53%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花梗及綠色莖部。發(fā)病初期表皮上產(chǎn)生橢圓形稍隆起的橙黃色皰斑,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黃色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皰斑變?yōu)楹诤稚屏褧r散出暗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病 原 蔥柄銹菌(Puccinia?allii),屬擔(dān)子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南方則以夏孢子在蔥、蒜、韭菜等寄主上輾轉(zhuǎn)為害,或在活體上越冬,翌年夏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發(fā)后從寄主表皮或氣孔侵入。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3~4月和10~12月。地勢低洼,土質(zhì)黏重,雨后易積水,栽培密度較大,田間郁閉,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經(jīng)常缺水、缺肥植株長勢較弱,抗病力低,連續(xù)陰雨天多,霧多霧重等發(fā)病多且重。

        大蔥銹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較平坦、不易積水的壤土地進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強栽培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過施氮肥,適時噴施葉面肥;適度澆水,做好清溝排漬降濕,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促進植株穩(wěn)生穩(wěn)長,增強抗病力。

        發(fā)病前期注意預(yù)防,可采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時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性粒劑1 0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1 500~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滅銹胺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或花梗。葉片染病,初呈花白色小圓點,后擴大呈條形斑至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產(chǎn)生黑色霉狀物,發(fā)病嚴重時病葉枯死。花梗染病,易從病部折斷,最后在病部散生許多黑色小粒點。

        病 原 枯葉格孢腔菌(Pleospora?herbarum),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為匐柄霉(?Stemphylium?botryos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大蒜葉枯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蒜葉枯病葉片條形斑癥狀

        大蒜葉枯病葉片紫斑形癥狀

        大蒜葉枯病紫斑形花梗發(fā)病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囊座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散發(fā)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產(chǎn)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大蒜出苗后,借氣流和雨水飛濺傳播侵染發(fā)病。北方主要發(fā)生在10~11月和3~5月;在南方主要發(fā)生在梅雨季節(jié),云南大理常發(fā)生在11月初至12月中旬和翌年1月初至2月底。成株期發(fā)病最為嚴重。地勢較低,雨后易積水,管理水平差,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較弱,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旺長,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陰雨連綿,雨水較多,霧多霧重,露水重等,發(fā)病都重。種植過早,冬前苗子大,年前發(fā)病重。

        大蒜葉枯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提倡收前選株,收時選頭,播前選瓣。合理輪作倒茬,能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huán)境,減少菌源積累。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松軟,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強的地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做底肥,苗期以控為主,適當(dāng)蹲苗,培育壯苗。后以促為主,抽薹分瓣后加強肥水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避免大水漫灌,盡量降低田間濕度。

        在大蒜重茬栽培地區(qū),特別是葉枯病重發(fā)區(qū),當(dāng)大蒜苗期病株率達1%時,應(yīng)及時防治發(fā)病田塊;當(dāng)植株上部病葉率達5%時,應(yīng)全面噴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800倍液,或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14%絡(luò)氨銅水劑300~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當(dāng)田間較多株開始發(fā)病時,要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丙硫咪唑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交替施藥,效果較好,發(fā)病初期注意保護劑和治療劑混用。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和花梗,儲藏期為害鱗莖。田間發(fā)病多開始于葉尖或花梗中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點,中央微紫色,擴大后病斑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黃褐色甚至紫色,病斑多具有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部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儲藏期鱗莖染病后頸部變?yōu)樯铧S色或黃褐色軟腐狀。

        病 原 香蔥鏈格孢(Alternaria?porr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大蒜紫斑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大蒜紫斑病蒜薹發(fā)病初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附著在寄主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主要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陰雨多濕、溫暖的夏季發(fā)病嚴重。發(fā)病適溫為25~27℃,低于12℃不發(fā)病。主要發(fā)生在生長中后期。一般溫暖、多雨或多濕的夏季發(fā)病重。連作地塊,地勢低,雨后易積水,土質(zhì)黏重,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連續(xù)陰雨天多,管理粗放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與茄果類、瓜類蔬菜輪作2年以上。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底肥,增強抗病力。選用無病種子,必要時可用40%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3小時,浸后及時洗凈。適時收獲,低溫儲藏,防止病害在儲藏期繼續(xù)蔓延。

        大蒜返青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噻菌靈懸浮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200~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大蒜紫斑病蒜薹發(fā)病后期癥狀

        田間較多株開始發(fā)病時,要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絡(luò)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4 000~6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和假莖。病部初為橢圓形褪綠斑,后在表皮下出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發(fā)病嚴重時,病斑連片致全葉黃枯,植株提前枯死。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產(chǎn)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病 原 蔥柄銹菌(Puccinia?allii ),屬擔(dān)子菌亞門真菌。

        大蒜銹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蒜銹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多以夏孢子在大蒜病組織上越冬。翌年入夏條件適宜時形成多次再侵染,正值蒜頭形成或膨大期,為害嚴重。蒜收獲后侵染蔥或其他植物,氣溫高時則以菌絲在病組織內(nèi)越夏。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常發(fā)生在3~5月和10~11月,早春多雨時發(fā)病重。地勢較低,雨后易積水,管理粗放,經(jīng)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較平,不易積水的地塊栽培;加強栽培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適時噴施葉面肥,促進植株穩(wěn)生穩(wěn)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銷毀。

        結(jié)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注意施藥進行預(yù)防。發(fā)病前,可采用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大蒜銹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進行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懸浮劑1 500~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發(fā)病初期,沿葉脈出現(xiàn)斷續(xù)黃條點,后變成黃綠相間的條紋,植株矮化,心葉被鄰近葉片包住,呈卷曲狀畸形,不能伸出,有時在葉片上出現(xiàn)黃白色與綠色相間的條斑,有時出現(xiàn)整株黃化矮縮;莖部受害,節(jié)間縮短,條狀花莖狀。

        病 原 大蒜花葉病毒(Garlic?mosaic?virus ,GMV),大蒜潛隱病毒(Garlic?latent?virus ,GLV)。

        發(fā)生規(guī)律 播種帶毒鱗莖,出苗后即染病。田間主要通過桃蚜、蔥蚜等進行非持久性傳毒,以汁液摩擦傳毒。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生在4~6月和9~11月。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天氣干旱,長時間未下雨,蚜蟲發(fā)生量大及與其他蔥屬植物連作或鄰作等,發(fā)病重。

        大蒜病毒病花葉型癥狀

        大蒜病毒病條斑型癥狀

        大蒜病毒病黃化型癥狀

        大蒜病毒病假莖發(fā)病癥狀

        防治方法 避免與大蔥、韭菜等蔥屬植物鄰作或連作,減少田間自然傳播。加強大蒜的田間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及時防治蚜蟲,防止病毒的重復(fù)感染,此外還可掛銀灰膜條避蚜或用黃板誘殺蚜蟲。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劑200~300倍液,或2.1%三十烷醇·硫酸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25%琥膠肥酸銅·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鹽酸嗎啉胍可溶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銅·硫酸鋅水乳劑600~8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1%鹽酸嗎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預(yù)防,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也可用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250倍液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50~100毫升,隔10~15天噴1次,必要時噴淋與灌根結(jié)合,效果更好。

        癥 狀 該病主要為害大蒜假莖基部和鱗莖,發(fā)病初期病部呈水漬狀,后病斑變暗色或灰白色,潰瘍腐爛,并發(fā)出強烈的蒜臭味。濕度大時,表面長出白色毛狀的菌絲。大蒜葉鞘腐爛后,上部葉片萎蔫,逐漸黃化枯死,蒜根須、根盤腐爛,蒜頭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左右,病部形成不規(guī)則的鼠糞狀黑褐色菌核。

        病 原 蔥核盤菌(Sclerotinia?allii),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或混在蒜種和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祀s在大蒜種和病殘體上的菌核則隨著播種、施肥落入土中。一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土壤中的菌核陸續(xù)產(chǎn)生子囊盤,子囊孢子成熟后從子囊中射出,侵入假莖基部形成菌絲體。在其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果膠酶,溶解寄主細胞的中膠層,使病莖腐爛,以后菌絲體從病部向周邊擴展蔓延,最后在病組織上形成菌核,隨收獲落入土中或留在蒜頭上成為第二年的侵染源。病菌喜低溫高濕,一般溫度在15~20℃、相對濕度在85%以上,有利于菌核的萌發(fā)和菌絲的生長、侵入。多數(shù)菌核年后萌發(fā),當(dāng)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平均氣溫超過6℃時,土壤中菌核就陸續(xù)產(chǎn)生子囊盤,4月上旬氣溫上升到13~14℃時,形成第一個侵染高峰。常年連作地塊,地勢較低,土質(zhì)黏重,雨后易積水,春季陰雨天氣多,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等發(fā)病都重。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選取健康無病的大蒜留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收獲時清除大蒜病株殘體,帶出田外深埋。

        播種時,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兌水適量均勻噴布種子,悶種5小時,晾干后播種。

        大蒜菌核病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蒜菌核病發(fā)病后期癥狀

        田間發(fā)現(xiàn)病情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前期至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600倍液,或35%菌核凈懸浮劑7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800~1 000倍液+25%戊菌隆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45%噻菌靈懸浮劑800~1 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5%水楊菌胺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50%多菌靈·菌核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施藥時重噴莖基部,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大蒜菌核病根盤腐爛癥狀

        大蒜菌核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鱗莖。葉片發(fā)病時外葉葉尖條狀發(fā)黃,逐漸向葉鞘、內(nèi)葉發(fā)展,后期整株發(fā)黃枯死,常造成田間成片死亡。鱗莖發(fā)病時病部表皮表現(xiàn)水浸狀病斑,長有灰白色菌絲層,病部呈白色腐爛,并產(chǎn)生黑色小菌核,鱗莖變黑、腐爛。地下部分靠近須根的地方先發(fā)病,病部呈濕潤狀,后向上發(fā)展并產(chǎn)生大量的白色菌絲。

        病 原 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cepiuor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大蒜鱗莖上越冬,種植帶病的鱗莖是田間發(fā)病的主要初染源;也可以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長出菌絲借灌溉、雨水傳播蔓延。20℃以下,濕度大于90%時容易流行。低溫高濕發(fā)病快而嚴重。植株生長不良,連作地塊,土質(zhì)黏重,排水不良,雨后易積水,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植株長勢差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與非蔥、蒜類作物實施3~4年輪作。選擇地勢平坦、不易積水的地塊栽培,加強肥水管理,早春及時追肥,提高蒜株抗病力。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清除;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

        大蒜白腐病田間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蒜白腐病田間發(fā)病后期癥狀

        大蒜白腐病鱗莖發(fā)病癥狀

        種子處理。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把蒜種處理后再播種。具體方法是將0.5千克藥劑兌水3~5千克,把50千克蒜種拌勻,晾干后播種,可有效地切斷初侵染途徑。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或30%異菌脲·環(huán)己鋅乳油900~1 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劑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福美雙·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灌淋根莖,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儲藏期,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癥 狀 發(fā)病后地上部葉尖發(fā)黃干枯,有時在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條斑;地下部鱗莖基部出現(xiàn)褐色水浸狀,有時病部長出白色或粉紅色霉層;病株根系常腐爛,導(dǎo)致植株枯死;儲藏期間發(fā)病常常導(dǎo)致蒜瓣軟化干縮。

        病 原 尖鐮孢菌(Fusarium?oxyspor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病菌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等傳播。土質(zhì)黏重,雨后易積水,種植過密,田間通透性差,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偏施氮肥,連陰雨天多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較平坦、不易積水的壤土地栽培,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做底肥,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帶出田外銷毀。

        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避免造成傷口引起發(fā)病。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5%丙烯酸·惡霉靈·甲霜靈水劑800~1 000倍液,或80%多菌靈·福美雙·福美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600~800倍液,或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視病情隔7~10天用藥1次。

        大蒜干腐病發(fā)病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一般從下部葉片開始發(fā)病,發(fā)病初期從葉緣或中脈出現(xiàn)黃白色條斑,濕度大時病部呈黃褐色至褐色濕腐,最后導(dǎo)致全株枯死。

        病 原 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胡蘿卜軟腐致病型(Erwinia?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屬細菌。

        大蒜細菌性軟腐病發(fā)病初期癥狀

        大蒜細菌性軟腐病發(fā)病中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開始發(fā)??;尤其連作地塊,播種較早,土質(zhì)黏重,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連陰雨天較多,雨后易積水,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過旺等發(fā)病重;天氣干旱少雨時可緩解病情。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3年以上;選擇地勢平坦、不易積水的壤土地進行栽培,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銷毀。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懸浮劑800~1 0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47%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后要加強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 0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大蒜細菌性軟腐病發(fā)病后期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初期在葉尖或葉片中部出現(xiàn)白色至黃色水浸狀斑,濕度大時病斑擴展很快,后導(dǎo)致半個葉片至整個葉片枯死。

        病 原 蔥疫霉(Phytophthora?porri),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土雜肥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流水、灌溉水及雨水傳播。發(fā)病后病部上產(chǎn)生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借助氣流及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再侵染。連作地塊,土質(zhì)黏重,排水不良,易積水,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郁閉,長期低溫,陰雨連綿等,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選擇地勢較平、不易積水的地塊栽培;覆蓋地膜阻擋土壤中病菌濺到植株上,減少侵染機會;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積水;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50%氟嗎啉·乙膦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田間發(fā)病后,應(yīng)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800~1 2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鹽可溶性水劑800~1 000倍液,或69%烯酰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大蒜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大蒜疫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在葉尖兩側(cè)產(chǎn)生褪綠小白斑,后擴展成長形至梭形斑,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枯黃,濕度大時葉片腐爛致死。

        病 原 蔥鱗葡萄孢(Botrytis?squamos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著在病殘體上,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越冬的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及農(nóng)事操作進行傳播。連陰天多,氣溫低,保護地內(nèi)濕度大,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長,放風(fēng)不及時等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 生長前期及發(fā)病后,適當(dāng)控制澆水,適時放風(fēng),降低濕度,減少棚頂及葉面結(jié)露。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30%福美雙·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或28%百菌清·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40%雙胍辛烷苯基磺酸鹽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大蒜灰霉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田間發(fā)病后應(yīng)加強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500~2 5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劑500~8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長川霉素乳油100~3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為防止產(chǎn)生抗藥性,提高防效,提倡輪換交替或復(fù)配使用。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根部,須根或側(cè)根染病后產(chǎn)生瘤狀大小不等的根結(jié)。地上部葉片中午萎蔫或逐漸黃枯,植株矮小發(fā)病嚴重時枯死。

        病 原 南方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incognita),屬動物界線蟲門。

        發(fā)生規(guī)律 根結(jié)線蟲多以2齡幼蟲或卵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越冬卵孵化為幼蟲,繼續(xù)發(fā)育后侵入大蒜根部,刺激根部細胞增生,產(chǎn)生新的根結(jié)或腫瘤。

        防治方法 與水稻進行2~3年的輪作,可以殺死土壤中的根結(jié)線蟲。

        土壤處理。在整地時可以撒施0.5%阿維菌素顆粒劑3~4千克/畝,或5%丁硫克百威顆粒劑5~7千克/畝,或35%威百畝水劑4~6千克/畝,或10%噻唑膦顆粒劑2~5千克/畝,或98%棉隆微粒劑3~5千克/畝,施藥后淺混土。

        大蒜根結(jié)線蟲病根部發(fā)病癥狀

        在生長期,發(fā)現(xiàn)線蟲為害,可以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100~200毫升,也可以結(jié)合灌水沖施藥劑。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根部和花莖等部位,引起腐爛。葉片多由中、下部開始發(fā)病,出現(xiàn)邊緣不明顯的暗綠色水浸狀病斑,擴大后可達到一半以上。病部組織失水后縊縮,呈蜂腰狀,葉片黃化萎蔫?;ㄇo受害,產(chǎn)生褐色病斑,后期萎垂。濕度大時病部軟腐,上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狀物。鱗莖受害時呈淺褐色至暗褐色水浸狀腐爛,縱切可見內(nèi)部變褐。根部受害,根毛減少,后變褐腐爛。

        病 原 煙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韭菜疫病葉片發(fā)病初期癥狀

        韭菜疫病葉片發(fā)病中期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形成初侵染。借風(fēng)雨和澆水傳播蔓延,進行重復(fù)侵染。成株期至采收期發(fā)病最重。華北地區(qū)主要發(fā)生7~8月,浙江及其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發(fā)生在5~9月。夏季高溫高濕是露地韭菜疫病的主要流行時期,夏季多雨年份常常發(fā)生大流行。常年連作地塊,土質(zhì)黏重,雨后易積水,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水肥不足,植株長勢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旺長導(dǎo)致抗病能力下降等發(fā)病都重。

        防治方法 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2~3年。選擇地勢較平坦、不易積水的地塊進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生長期間雨后及時排出積水;收獲后及時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妥善處理。

        韭菜疫病葉片發(fā)病后期癥狀

        韭菜疫病花梗發(fā)病癥狀

        韭菜疫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或72%霜脲氰·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7%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苯霜靈乳油600~8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25%雙炔酰菌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代森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100克/升氰霜唑懸浮劑1 500~2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或10%氟嘧菌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上述藥劑灌根,每墩灌100~200毫升,視病情隔5~7天1次。

        保護地栽培,可采用45%百菌清煙劑200克/畝+10%霜脲氰煙劑200克/畝,或15%百菌清·甲霜靈煙劑250克/畝熏煙,視病情隔5~7天熏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被害葉片上初生白色至淺灰褐色的小斑點,后斑點逐漸擴大,相互融合成橢圓形眼狀梭形大斑,直至半葉或全葉腐爛。濕度大時,病斑可密生灰褐色絨毛狀霉層或霉爛、發(fā)黏、發(fā)黑。

        病 原 蔥鱗葡萄孢(Botrytis?squamos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菌絲體,又產(chǎn)生分生孢子,或由菌絲、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灌溉水傳播引起發(fā)病。最適發(fā)病溫度為15~21℃,相對濕度在80%以上。成株期發(fā)病最重。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露地栽培的韭菜灰霉病主要發(fā)生在3~5月。地勢較低,田間易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早春低溫高濕,管理粗放,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長或旺長,經(jīng)常大水漫灌等都能引起發(fā)病且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平坦、不易積水的地塊栽培;合理密植,加強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防止偏施氮肥。小水勤澆,保護地栽培及時放風(fēng)排濕,每次收割后不能澆水,可在地面上撒施一薄層草木灰,中耕培土要細致,避免損傷葉片。及時收割韭菜,徹底清除病、殘葉,以減少菌源。

        在冬、春季節(jié)的頭刀韭菜株高4~7厘米時,二刀韭菜在收割后6~8天時,及時采用藥劑防治。可采用28%百菌清·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40%雙胍辛烷苯基磺酸鹽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福美雙·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300~500倍液,或30%福美雙·嘧霉胺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韭菜灰霉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韭菜灰霉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田間發(fā)病時加強施藥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或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0%異菌脲·環(huán)己鋅乳油900~1 20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 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劑1 000~1 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染病植株葉片上初現(xiàn)水漬狀暗綠色病變,當(dāng)病斑擴展至半張葉片大小時,葉片變黃下垂軟腐。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棉絮狀物;假莖受害后呈淺褐色軟腐,葉鞘易脫落,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稀疏霉層;鱗莖染病時,根盤呈水浸狀,后變褐腐爛;根部染病呈暗褐色,難發(fā)新根。

        病 原 樟疫霉(Phylophthora?cinnamomi?Rands),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韭菜綿疫病葉片發(fā)病癥狀

        韭菜綿疫病田間發(fā)病癥狀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卵孢子遇水產(chǎn)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到韭菜上,長出芽管、產(chǎn)生附著器和侵入絲穿透韭菜表皮進入體內(nèi),遇有高溫高濕條件,病部產(chǎn)生大量孢子囊,借風(fēng)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fù)侵染。北京地區(q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發(fā)病盛期,甘肅保護地栽培常發(fā)生在1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地勢較低,易積水,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連續(xù)陰雨天多,保護地栽培放風(fēng)不及時濕度過大,晝夜溫差大,葉緣吐水嚴重,經(jīng)常大水漫灌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嚴格挑選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內(nèi)未種過百合科蔬菜的高燥地塊,苗床應(yīng)冬耕施肥,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做底肥,雨后及時排水。合理密植,幼苗期澆小水,勤澆水。夏季雨水多時須控制澆水,定植第2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時剔根培土,防其徒長或倒伏。

        發(fā)病前期,注意施用保護劑以防止病害侵染發(fā)病,可采用50%醚菌酯干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氟嗎啉·乙膦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膠肥酸銅·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懸浮劑800~1 2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鹽可溶性水劑800~1 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9%烯酰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60%氟嗎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70%代森聯(lián)干懸浮劑8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66.8%丙森鋅·異丙菌胺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初期從葉尖、葉緣向葉中脈擴展,半個葉片變黃或整葉變黃,后期病斑變成深黃色水漬狀,逐漸壞死,造成整葉枯死。

        病 原 草生歐文菌菠蘿變種(Erwinia?herbicola?var.?ananas),屬細菌。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在韭菜田通過灌溉水或雨水飛濺傳播,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田間低洼易澇、雨水多濕度大,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等都能引起發(fā)病。

        防治方法 選擇地勢較平坦、不易積水的地塊栽培;培養(yǎng)壯苗,適時定植,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雨后及時排水,嚴防濕氣滯留。

        韭菜黃葉病發(fā)病癥狀

        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初期,可采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300~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癥 狀 生理性黃葉:心葉或外葉褪綠,后葉尖開始變成茶褐色,后漸枯死,致葉片變白或葉尖枯黃變褐。干尖:葉尖干枯,呈失水狀,后期全葉干枯。

        病 因 病因較復(fù)雜,一是長期大量施用糞肥和硫酸銨、過磷酸鈣等肥料,易導(dǎo)致土壤酸化,造成酸性為害;二是土壤已經(jīng)酸化,亞硝酸積累過多,產(chǎn)生亞硝酸氣體為害,致葉尖變白枯死;三是棚室栽培韭菜遇有低溫冷害或凍害,造成韭菜干尖或爛葉,有時天氣連陰驟晴或高溫后冷空氣突然侵入,葉尖枯黃;四是微量元素過剩或缺乏。

        防治方法 選用優(yōu)良品種和耐風(fēng)雨品種。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科學(xué)施用硫酸銨、尿素、碳酸氫銨,不宜一次施用過量,也可用1%尿素+0.3%磷酸二氫鉀葉面噴霧,促進植株生長,提倡噴灑蕓薹素內(nèi)酯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3 000倍液,或10%寶力豐韭菜爛根靈600倍液。加強棚室溫濕度管理,棚溫不要高于35℃或低于5℃,生產(chǎn)上遇有高溫要及時放風(fēng)、澆水、降溫,否則容易發(fā)生燒葉。

        韭菜生理性黃葉發(fā)病癥狀

        韭菜干尖發(fā)病癥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