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結(jié)婚回娘家要公婆同意
毖1彼泉水,亦流于淇2。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孌彼諸姬3,聊4與之謀。
出宿于泲5,飲餞6于禰,女子有行7,遠(yuǎn)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舝8,還車言邁9。遄臻于衛(wèi)10,不瑕11有害?
我思肥泉12,茲13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14。駕言出游,以寫15我憂。
——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泉水》
注解
1.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2.淇:淇水,衛(wèi)國河名。
3.孌(luán):美好的樣子。諸姬:指衛(wèi)國的同姓之女,衛(wèi)君姓姬。
4.聊:一說愿,一說姑且。
5.泲(jǐ)、禰(nǐ)、干、言:均為地名。
6.餞:以酒送行。
7.行:指女子出嫁。
8.載:發(fā)語詞。脂:涂車軸的油脂。舝(xiá):同“轄”,車軸兩頭的金屬鍵。此處脂、舝皆作動詞。
9.還車:回轉(zhuǎn)車。邁:遠(yuǎn)。
10.遄(chuán):疾速。臻:至。
11.瑕:通“胡”、“何”;一說遠(yuǎn)也。
12.肥泉、須、漕:皆衛(wèi)國的城邑。肥泉一說同出異歸之泉。
13.茲:通“滋”,增加。
14.悠悠:憂愁深長。
15.寫:通“瀉”,除也。與“卸”音、義同。
譯文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頭。夢里幾回回衛(wèi)國,沒有一日不思念。同姓姑娘真美麗,愿找她們想主意。
出門住宿在泲,喝酒餞行在禰。姑娘要出嫁,遠(yuǎn)離父母兄弟家?;丶覇柡蛭抑T姑,順便走訪大姊處。
出門住宿在干,喝酒餞行在言。抹好車油上好軸,回轉(zhuǎn)車頭向衛(wèi)走。趕到衛(wèi)國疾又快,大概不會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連聲發(fā)長嘆。想到須邑和漕邑,我心憂郁不稱意。駕好車子去出游,用來書寫我的愁。
古代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叫歸寧。歸,回也;寧,問安(父母)也。
《詩經(jīng)》中有多首寫女子歸寧的篇目,就像我們前面讀過的《葛覃》,《泉水》寫的是衛(wèi)女思?xì)w寧,但沒有成行的故事,詩中寫道“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這是一種惆悵的鄉(xiāng)愁。
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兒好似潑出去的水,回娘家那可不像現(xiàn)代女性那么簡單,買個車票,拎著大包小包就回了。舊時女子要回娘家,須先征得夫家同意,夫家要是不同意,想都甭想,所以《葛覃》中會有“言告師氏,言告言歸”之句。
回去了什么時候回,是住上三五天,還是半個月,帶點什么東西孝敬父母,都得聽夫家安排。
《紅樓夢》中寫元春省親,浩浩蕩蕩,氣勢龐大,賈府的人個個翹首以待。不過,如果仔細(xì)研究原著就會發(fā)現(xiàn),元春“酉初刻進(jìn)大明宮領(lǐng)宴看燈方請旨”,也就是說,元春還要在“酉”時(即下午5點~7點)陪皇上看燈后才能起身前來省親,戌初(即晚上7點左右),才起身回娘家,話完家常,看完寶玉等一干親眷,眾人謝恩已畢,執(zhí)事太監(jiān)啟道:“時已丑正三刻,請駕回鑾?!?/p>
這樣算起來,元春省親是晚上七點半到后半夜兩點,省親時間大約也就七個小時。而且,什么時候做什么、見什么人,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矩,聽起來似乎一點都不自在。
其實,這還算是好的,總是可以回娘家的,像是迎春那樣,遇人不淑,嫁給了個“中山狼”“無情獸”,活活地被折磨致死,娘家卻無能為力的恐怕也不在少數(shù)。
由此可知,對于古代女子來說,回娘家,回到熟悉的家園,重溫少女時代的生活,看看年邁的父母,問候熟悉的兄弟姊妹,是件天大的事,能不能回、怎么回、何時回都需要認(rèn)真合計。
《泉水》一詩中有一句,“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很值得琢磨,詩中的主人公想要回娘家,卻尋不到辦法,所以想找和自己一起嫁過來的同族姐妹商量,希望能拿個主意出來,看看怎么才能回家,這便牽扯到先秦時代的婚配制度——“媵制”。
看過《羋月傳》的人,應(yīng)該對這種婚配制度并不陌生。秦王娶了姐姐羋姝,順帶娶了小姨子羋月,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說,不合情理,可在古代卻是一種常態(tài)。
《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記載:“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p>
這話很容易理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各家女眷,一共九人。而天子規(guī)格更高,更加尊貴,媵妾的人數(shù)是十二人。自上而下,到了普通的卿、士大夫之流,怎么著也得三五人吧?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描寫了湘君等待湘夫人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人物原型是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也就是舜帝的兩個媳婦,大女兒娥皇屬于舜的正妻,二女兒女英則是媵侍。
古代,姐妹共侍一夫,有很多。除了娥皇、女英,在文史丹青中留名的,還有漢成帝的飛燕合德,還有唐玄宗的媳婦們,楊玉環(huán)和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后面三位分別是楊玉環(huán)的大姐、三姐、八姐,還有李煜的大、小周后。
雖然都是共侍一夫,地位卻不同。妻妾差別很大,正妻的出身高于媵妾。妾在家庭中主要承擔(dān)生兒育女的作用,生出的孩子還屬于“庶出”,地位不高,像是《紅樓夢》里的探春,是賈政和趙姨娘生的閨女,雖俊眼修眉,顧盼神飛,雖裙釵理家,卻也為出身感到自卑。
古代常常稱娶妻納妾,這四個字里就有講究。
“妻”“妾”二字前面的動詞不同,“娶”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必說,還要完成“三書六禮”,要有“聘書”“禮書”“迎書”,還要履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程序復(fù)雜,而納妾程序就簡單多了。
關(guān)于彩禮,也有不同。娶妻送到岳父家的叫“聘禮”,“納妾”的則屬于“買妾之資”。
《泉水》中主人公說,“孌彼諸姬”,應(yīng)該是嫁給諸侯之家的正妻,她想回娘家了,便和自己一起嫁過來的同族姐妹傾訴愁苦,排解郁悶,想找一個法子回娘家去。
可試想一下,正妻都無計可施,何況乎那些出身微賤、不受重視的媵侍呢?問她們,無異于是緣木求魚,她們自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一群女人在一起,七嘴八舌話故園,不過是徒增惆悵罷了。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于衛(wèi),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這些全是詩人的幻想中回娘家的情形,陳震《讀詩識小錄》評曰:“全詩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謀與問皆非實有其事?!标惱^揆《讀詩臆補》也說:“全詩皆虛景也。因想成幻,構(gòu)出許多問答,許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寫憂,其實未出中門半步也?!?/p>
欲歸不得,只能付諸想象,也只能通過漫無邊際、虛無縹緲的想象,來懷念家鄉(xiāng)和父母兄弟,聊解鄉(xiāng)愁,以慰相思之情,讓人覺得思鄉(xiāng)情切,感人至深,卻又心生憐憫。
讀此詩,也讓人感覺古代女子身如浮萍的悲哀,慶幸自己生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生活、工作中很多事情做不了主,回趟老家看個父母,還是能自己做得了主的。古代女子嫁了人,只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切便全部仰仗于夫君,萬事半點不由自己。
倘若碰上一個吳越王錢镠那樣對老婆好的男人還算幸運的。
錢镠不僅是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老百姓口中的“海龍王”,他所治理的江南,“境內(nèi)無棄田”,土地膏腴,歲熟豐稔,對待糟糠結(jié)發(fā)之妻,也是體恤有加。莊穆夫人隨其南征百戰(zhàn),擔(dān)驚受怕、顛沛流離了一輩子,成了一國之母,經(jīng)常思念家鄉(xiāng),錢镠允許她每年春天都回家鄉(xiāng)看看,在娘家住上一陣子。
過去臨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嶺,一邊是陡峭的山峰,一邊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錢镠心細(xì)如發(fā),怕莊穆夫人轎輿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專門撥出銀子,派人前去鋪石修路,路旁邊還加設(shè)欄桿。后來這座山嶺就改名為“欄桿嶺”了。
那一年,莊穆夫人又去了郎碧娘家。錢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見西湖堤岸春色將老,陌上花開爛漫,想到與夫人已是多日不見,思念萬分。
回宮后提筆寫上一封書信,寥寥數(shù)語,但卻情真意切,細(xì)膩入微,其中有這么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成為千古佳句。
“田間阡陌的花朵都開好了,你可以緩緩回來了嗎?”
九個字,平實溫馨,含思婉轉(zhuǎn),特別是“緩緩”二字,縱然是一國君主,權(quán)傾天下,思念妻子,卻也小心翼翼,不忍心催促她快快回到自己身邊,想讓她在娘家享受親人團(tuán)聚之樂。一句話,簡簡單單,卻是相思處處。錢镠對妻子真摯深厚的關(guān)心和愛,滿滿的,都要溢出來了。
據(jù)說,莊穆夫人讀此信時,當(dāng)即落下兩行珠淚。
我猜想,每一個女子遇到這樣珍視自己的夫君,都會感動到兩眼噙淚,心頭一暖吧!縱使因為各種不可控的原因,回不到故土,一時看不到父母兄弟,也能有懷安慰,安穩(wěn)度日,真愿天下每一位女子都能如此有幸。
和慕清一起讀詩經(jīng)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