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貨幣體系
1.國際貨幣體系的含義和作用
所謂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金融機構以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它既包括有法律約束力的關于貨幣國際關系的規(guī)章和制度,也包括具有傳統(tǒng)約束力的各國已經在實踐中共同遵守的某些規(guī)則和做法,還包括在國際貨幣關系中起協(xié)調、監(jiān)督作用的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一些全球或地區(qū)性的多邊官方金融機構。
歷史上,有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貨幣體系。確定一種貨幣體系的類型主要依據(jù)三條標準:第一條,貨幣體系的基礎即本位幣是什么;第二條,作為國際流通、支付和交換媒介的主要貨幣是什么;第三條,作為主要流通、支付和交換媒介的貨幣與本位幣的關系是什么,包括雙方之間的比價如何確定、價格是否在法律上固定,以及相互之間在多大程度上可自由兌換。
具體來講,國際貨幣體系有三大作用:
第一,確定國際清算和支付手段來源、形式和數(shù)量,為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國際貨幣,并規(guī)定國際貨幣及其與各國貨幣的相互關系。
第二,確定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機制,以確保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和各國經濟的平衡發(fā)展。調節(jié)機制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匯率機制,二是對逆差國的資金融通機制;三是對國際貨幣(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的國際收支紀律約束機制。
第三,確立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xié)商機制或建立有關的協(xié)調和監(jiān)督機構。
2.早期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
歷史上第一個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本位制。國際金本位制是在德國、美國、英國、拉丁貨幣聯(lián)盟(含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士)、荷蘭及若干北歐國家在國內實行金本位的基礎上于19世紀80年代形成的。
國際金本位的特點是:(1)黃金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2)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和輸入;(3)一國的金鑄幣同另一國的金鑄幣或代表金幣流通的其他金屬(比如銀)鑄幣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4)在金幣流通的國家內,金幣還可以自由鑄造。
在國際金本位制下,金幣的自由輸入、輸出保證了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相對穩(wěn)定,金幣的自由兌換保證了黃金與其他代表黃金流通的鑄幣、銀行券之間的比價相對穩(wěn)定,金幣的自由鑄造或熔化具有調節(jié)市場上貨幣流通量的作用,進而保證了各國物價水平的相對穩(wěn)定。因此,國際金本位制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貨幣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它對匯率的穩(wěn)定、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發(fā)展,以及各國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國際金本位制也有缺點。從根本上講,它過于“剛性”,表現(xiàn)在:(1)國際間的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賴于黃金的輸入、輸出;(2)貨幣數(shù)量的增長主要依賴黃金產量的增長,而黃金產量跟不上世界經濟的增長,使金本位制的物質基礎不斷削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各國為籌集戰(zhàn)爭資源增加了銀行券的發(fā)行,戰(zhàn)爭爆發(fā)時,各國便中止了銀行券與黃金的兌換,禁止黃金的出口,國際金本位遂宣告瓦解。
3.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和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因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lián)合國與聯(lián)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而得名。
根據(jù)《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的規(guī)定,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國際貨幣制度是以黃金—美元為基礎的,實行黃金—美元本位制。在這個制度下,規(guī)定美元按35美元等于1盎司黃金與黃金保持固定比價,各國政府可隨時用美元向美國政府按這一比價兌換黃金。各國貨幣則與美元保持可調整的固定比價,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Adjustable Peg)。各國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為上下各1%,各國當局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wěn)定。只有當一國發(fā)生“根本性國際收支不平衡”時,才允許升值或貶值。平價的變動要得到基金的同意。但在實踐中,只有當平價變動大于10%時,才需基金的批準。由于各國貨幣均與美元保持可調整的固定比價,因此各國貨幣相互之間實際上也保持著可調整的固定比價,從而使整個貨幣體系成為一個固定匯率的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上述內容又被稱為“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圖8-8表示。
圖8-8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雙掛鉤”
在這個貨幣制度下,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力主要來源于美元,美元成了一種關鍵貨幣,它既是美國本國的貨幣,又是世界各國的貨幣,即國際貨幣。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本特點。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國際貨幣制度實質上是以黃金—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是符合當時世界經濟形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各國急需建立和恢復一個多邊支付體系和多邊貿易體系,以促進貿易的發(fā)展和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在當時,只有美元才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向這樣一個多邊體系提供所需要的多邊支付手段和清算手段。美元等同黃金,作為黃金的補充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時普遍存在的清償能力和支付手段的不足,因而有利于推進外匯管制的放松和貿易的自由化,并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金融一體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本思路在于以黃金作為全球貨幣的基礎,這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的崩潰,這一內容將在本章第三節(jié)介紹。
4.牙買加體系的形成和特點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關于國際貨幣制度的臨時委員會”,于1976年1月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稱為“牙買加協(xié)議”,在此基礎上,基金組織著手進行第二次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議的修正活動,并于1976年4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從1978年4月1日生效。從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牙買加體系。牙買加體系的最主要特點是:黃金非貨幣化、儲備貨幣多樣化、匯率制度多樣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