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猶太教與猶太民族

        猶太教與猶太民族

        時間:2023-07-14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論宗教。沒有猶太教,猶太人也就不可能作為一個民族存在于人類之林。猶太教與猶太民族的這種特殊相互依存的關系,產(chǎn)生于猶太民族形成之初,并在其流散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加強。猶太民族形成的特點是,猶太人的歷史發(fā)展是與猶太教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梢哉f,摩西創(chuàng)立的猶太教對后來的猶太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之后,猶太人依靠猶太教來凝聚本族人。

        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論宗教。猶太人的歷史開始于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現(xiàn)在的土耳其、伊拉克一帶)。這個地區(qū)是許多中東文明的搖籃與中心。許多民族就是從這里移民到中東各地的。[1]猶太教是產(chǎn)生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一種閃族宗教,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人類最古老的一神教。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論宗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像猶太民族那樣,其民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同自己特有的民族宗教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歷史息息相關。正是由于猶太教特有的魅力,才在人類文化史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個世界第一,雖然(具有猶太民族自我意識的)猶太人只是一個個別的民族,但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弱小民族的宗教文化對人類文化能夠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因為,世界三大宗教中,有兩大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來或深受其影響的。猶太教的一神論、創(chuàng)世說、救世說、先知說、律法說、天國說、靈魂不死說不僅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哲學、文學、藝術也發(fā)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猶太教是產(chǎn)生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一種閃族宗教,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人類最古老的一神教。[2]從猶太民族的歷史看,與猶太教相關的世界性糾紛是令人驚撼的:在古代,從“出埃及”到“巴比倫之囚”的苦難中,譜寫出斑斑血淚的猶太民族形成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猖獗,造成了希特勒分子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在美國,猶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主宰著美國的新聞、金融和好萊塢等行業(yè),通過對美國政治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控制進而影響全球的政治和文化,由此也引起了同其他民族文化的矛盾。猶太教“復樂園”的教義和信念產(chǎn)生了猶太復國主義,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造就了以色列這個國家,并導致了經(jīng)久不絕的從“阿以爭端”到巴以沖突,而其爭端的一個焦點“耶路撒冷”也正是宗教圣地之爭。

        從文化科學方面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都是猶太人。猶太一神論的思想所隱含的宇宙統(tǒng)一論乃至猶太教中“得樂園—失樂園—復樂園”的文化精神,猶太文化造就的一代又一代的猶太人,直接間接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猶太文化是開發(fā)人類新文化的一大寶庫,許多學科的開山鼻祖都有猶太人的參與——自然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影響了整個自然科學,而相對論的精髓在于他深信宇宙的和諧與統(tǒng)一;社會科學泰斗馬克思的學說不僅造就出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而其經(jīng)濟學說和唯物史觀以其璀璨的光輝載入史冊;馬克思揭示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階級社會—未來共產(chǎn)主義”的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升華于猶太教文化“得樂園—失樂園—復樂園”的文化范式。精神分析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第一個用(心理)科學的學說解釋了人類最困惑最神奇的現(xiàn)象“夢”。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人類心理學的發(fā)展將會是什么樣子。一代哲學、倫理學大師斯賓諾莎,不僅以其獨特的理論載入倫理學說史冊,更以他的偉大人格為世人立下了“自我學說和自我人格合一”的楷模。這些人都是猶太人,都受到猶太教文化的極大影響,通過其各自升華了的猶太教文化進而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了的深遠影響更是無法估量的。

        還可以說,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民族能像猶太人那樣,使自己的民族宗教成為緊緊維系民族的重要紐帶(后來沒有了共同的地域,也沒有了共同的語言,卻有共同的宗教信仰——猶太教),更沒有哪一個民族可以把《圣經(jīng)》視為祖國,把“祖國”裝在民族個體成員的“兜”里??梢?,猶太民族和猶太教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特殊關系。沒有猶太教,猶太人也就不可能作為一個民族存在于人類之林。猶太教與猶太民族的這種特殊相互依存的關系,產(chǎn)生于猶太民族形成之初,并在其流散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加強。

        猶太民族形成的特點是,猶太人的歷史發(fā)展是與猶太教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摩西創(chuàng)立的猶太教對后來的猶太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猶太人(主體)的歷史命運經(jīng)歷了一個建國—流散—復國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即《圣經(jīng)》所描述“得樂園—失樂園—復樂園”的歷程。其中,猶太教也就相應地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在早期歷史發(fā)展中,猶太人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是游牧部落階段、部落聯(lián)盟階段和王國階段。猶太教形成于游牧階段。

        和西亞古老民族相比,猶太人是一個較晚形成的民族。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來人,其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左右,猶太人的祖先稱為希伯來人或以色列人,經(jīng)歷了漫長的半游牧族長制的氏族階段。

        據(jù)《圣經(jīng)·舊約》記載,希伯來人的祖先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被尊奉是“第一個猶太人”。其家庭生活在上帝“應許之地”的迦南一帶。其后代雅各與神跤力才改名為“以色列”(Israel)。其實,希伯來人最初是閃米特人中的一種。他們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后來遷徙到巴比倫的兩河流域。在這里他們接受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和埃及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由于希伯來人受到巴比倫人多神教的歧視,他們不甘忍受民族壓迫,反對被異族文化同化,于是選擇向外遷徙。選定的目標是迦南地帶(如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帶)。這一地帶被《圣經(jīng)》稱為上帝的“應許之地”??梢姡麄冏畛蹙途哂幸环N很強的被異族同化的反抗精神。

        遷移到迦南地帶后,他們同樣面臨被異族迦南人同化的危險。為了防止本族人被異族同化,族長亞伯拉罕以與上帝簽約之名來強化本族人凝聚力,這就萌芽了猶太教的雛形。之后,猶太人依靠猶太教來凝聚本族人。為了避免被迦南人同化,他們選擇了再次遷徙。亞伯拉罕帶領本族人從迦南地帶出發(fā),穿越西邊沙漠,遷移到埃及地區(qū)。

        猶太人,在形成民族之前,就用“希伯來人”這一名詞來表述自己,其原義還不是專指民族形成以前的以色列人,而是指“過河之人”[3]意為亞伯拉罕生于伽勒底的烏爾,他帶領全家渡過幼發(fā)拉底河到迦南。希伯來人“過河”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巴比倫多神教的控制。亞伯拉罕從一個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遷出的原因,起初是不滿于當時統(tǒng)治兩河流域的混亂的多神思想,因為多神思想和猶太教的一神思想相矛盾。亞伯拉罕到迦南四處游牧,立志把氏族里的所有人聯(lián)合為一體??上拔茨苋缭敢詢敗K篮?,其子以撒則勇敢地承擔起他的這個遺愿。以撒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付出了艱難的努力。為了維持氏族的緊密聯(lián)系,他要求自己的兒子雅各必須在親戚的女子中娶妻生子。雅各娶了自己的兩個表妹利亞和拉結,生有12個兒子。雅各的這12個兒子的后代發(fā)展為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個支派。

        猶太人的最初發(fā)展,以及古代以色列國家的建立是處于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即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衰落時期。所以,“大衛(wèi)的擴張企圖恰好因近東缺少強國才得以實現(xiàn)。當時在那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制止以色列的擴張”。[4]但是,從此以后,猶太人便開始了遭受他族奴役的歷程?!俺霭<啊焙汀鞍捅葌愔簟笔瞧渲膬纱竽ルy。

        開始最大的一場民族災難,是希伯來人受到埃及人的統(tǒng)治。

        雅各和他的12個兒子帶領自己的家族遷往尼羅河三角洲以東,即現(xiàn)在的蘇伊士運河西面,在那里的歌珊定居下來。這就為日后猶太人遭受埃及人奴役留下了“伏筆”。當時埃及人正受一支屬西閃米特人的異族人喜克索斯人的統(tǒng)治,從而才使游移到此地的猶太人可能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后來埃及人恢復了原居民的統(tǒng)治,并把當?shù)氐莫q太人淪落為奴,強迫他們從事苦役。

        這種苦役整整經(jīng)歷了4個世紀。在猶太人看來,使自己的民族脫離受奴役的苦海,是神的力量和上帝的啟迪。經(jīng)過400年的奴役之后,在猶太人中間培育出一位英雄——摩西。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上半葉,希伯來民族領袖摩西帶領以色列的12支派逃出埃及,遷往他們的故土,即所謂上帝的允許之地迦南?!妒ソ?jīng)》記載了上帝賜地給亞伯拉罕的故事:“我要把你現(xiàn)在寄居的土地賜給你和你的后代。這迦南地要成為你子孫永遠的產(chǎn)業(yè)?!?/p>

        在長達40年的遷徙過程中,摩西特意向自己的族人強調(diào)了對上帝雅赫維的信仰,認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摩西在出埃及的途中,接受假托上帝授予的10條誡命的啟示,變成了為族人遵守的十誡。摩西還確立了獨一神的律法。至此,猶太教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神教正式創(chuàng)立,摩西一般被認為是猶太教的創(chuàng)立者。

        摩西創(chuàng)立猶太教的意圖和背景是把希伯來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下拯救出來,并非想造就一個民族。但在其客觀效果上利用猶太教卻造就了一個民族——猶太人。因為當時在埃及希伯來人的人數(shù)超過了埃及人。其人數(shù)之多,思想之復雜,使得摩西不得不借助一種超越萬物和眾人的神力,來統(tǒng)一眾多希伯來人的思想。于是這樣的一神教就誕生了——摩西要求同胞崇拜的神靈不再是泥塑木雕的眾多諸神的偶像,而應是一個凌駕于自然之上卻沒有形象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不受任何好惡制約和不能妄呼其名的神靈。當時摩西約定,這樣的神并不屬于全人類,而是專屬以色列人的,這就為后來猶太教局限于猶太民族奠定了基礎。

        猶太民族是在反抗異族奴役的斗爭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在“出埃及”之后的200年間,希伯來人征服了迦南的大部分地區(qū)。

        當時迦南的政治結構是由宗教聯(lián)盟走向部落聯(lián)盟。開始從由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逐漸走向農(nóng)耕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現(xiàn)相對穩(wěn)定的部落經(jīng)濟環(huán)境。由于戰(zhàn)爭使得這種生活方式不太穩(wěn)定,出現(xiàn)以一種被稱作“士師”領袖在征服迦南過程中把整個部落團結并組織指揮起來的整體。由于當時統(tǒng)一的猶太民族尚未形成,“士師”還未成為全體以色列人的領袖。

        為了抵御海上的非利士人的威脅,以色列地區(qū)的各個部落支派需要由一個共同的宗教文化、共同的領袖來統(tǒng)一指揮,組成部落聯(lián)盟以共同對敵。于是,猶太人經(jīng)過較長的時期,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和以猶太教為紐帶的共同心理素質,從而由部落聯(lián)盟發(fā)展為民族。第一步是把各個部落聯(lián)合成部落聯(lián)盟,第二步是把部落聯(lián)盟組成一個完整的王國。以色列王國的建立標志著猶太民族的正式形成。而在猶太民族組成的過程中,猶太教的凝聚、整合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第一位國王掃羅約于公元前1020年把各個部落初步聯(lián)合起來,使以色列人從松散的部落發(fā)展成較為統(tǒng)一的完整王國。后來經(jīng)過大衛(wèi)和所羅門兩個王國的統(tǒng)治,猶太民族和猶太教進一步有所發(fā)展。大衛(wèi)的功績是把首都定于耶路撒冷,而所羅門的功績則是在耶路撒冷建造成猶太教的第一圣殿,并使其成為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

        在公元前11世紀后的5個世紀里,猶太人組成了幾個王國,并積極躋身于世界政治和軍事的舞臺。大衛(wèi)、所羅門王統(tǒng)治的時期,是猶太人歷史發(fā)展中的黃金時代。經(jīng)過士師時期,以色列人建立了統(tǒng)一的王國。

        然而統(tǒng)一的王國歷史非常短暫,大約在公元前930年,即分裂為南北兩國。南方的兩個支派組成猶大王國,北部的十個支派組成以色列王國。

        統(tǒng)一王國分裂的原因,既有深刻的內(nèi)因,又有適時的外因。其內(nèi)因有三個:一是,因為所羅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對外族人的開放。這對猶太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當時盛行信仰原迦南宗教的豐產(chǎn)神巴力,人們到處為巴力和其他諸神建造廟宇,引起了人民的不滿。二是,所羅門向百姓征收沉重的捐稅和徭役,以此來維持王宮奢侈糜爛的生活。三是,所羅門在政治上偏袒自己的南方支族,虐待北方支族,激起民憤。此時又正值周邊大國埃及和亞述的再度強盛,在埃及和亞述的入侵下,通過以色列人內(nèi)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紛爭,統(tǒng)一的王國就不能不一分為二了。

        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在公元前722年被亞述帝國所滅,南部的猶大王國至公元前581年被新巴比倫王國所滅,圣殿被毀,以色列人或遭殺掠,或遭驅散,其中有數(shù)萬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囚虜”。

        “巴比倫囚虜”標志著猶太人散居生活的開始。此后,猶太人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留在猶大地區(qū)的貧民,另一部分是被俘虜?shù)桨捅葌惖莫q太貴族。

        留在當?shù)氐闹挥猩贁?shù)猶太人,他們多數(shù)是貧民。巴比倫統(tǒng)治者為了監(jiān)視留在猶大的猶太人,尼布甲尼撒任命亞希甘的兒子基大理為統(tǒng)治者。但公元582年,基大理被暗殺,導致了猶太人進一步的放逐和遷徙,從而就熄滅了以色列政治生命的最后一線希望。

        留在當?shù)氐莫q太人并沒有使猶太人的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相反,淪落到巴比倫王國的猶太人才成為以色列傳統(tǒng)文化得以延續(xù)不絕的主要橋梁,代表著猶太文化發(fā)展的主流。

        淪落到巴比倫的猶太人的命運并非很悲慘。根據(jù)資料表明,“巴比倫并沒有奴役他們,也未對他們施以嚴酷的體罰,在定居于組織嚴密的地方后,他們又成了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并承擔為國家服役和繳納稅款的義務”。[5]猶太人被放逐到巴比倫,并沒有削弱他們對耶和華神的忠誠。相反,在他們的心目中認為,這種災難正是上帝公正的預言性的警告,是對他們不執(zhí)行人與上帝契約義務的一種懲罰。同時他們還相信,耶和華最終會把他們召回自己的家鄉(xiāng),而圣殿終會重新豎立在錫安山(Mount Zoin)上。“巴比倫之囚”對猶太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6]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太人,不僅沒有喪失自己的民族性,相反更加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我意識,還使他們意識到一神教與多神教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他們用自己的一神教對當?shù)氐亩嗌窠踢M行改造。

        可以說,在當時以多神教為準繩的時代里,猶太人是第一個信奉一神教的民族,一神教是猶太人對西方文明的一大杰出貢獻。他們深信,“真神即天、地的開辟者和歷史的操縱者,最后所有的人類均將崇拜他?!?sup class="calibre9">[7]巴比倫王國被滅后,被奴役到那里的猶太人才得以解放。公元前539年,波斯結束了巴比倫王國,把近東歷史上一個強大的帝國置于波斯人的統(tǒng)治之下。公元前538年,波斯人允許猶太流亡者返歸耶路撒冷并重建耶和華圣殿。

        從“巴比倫囚虜”之后,在以色列故土之外,猶太人開始形成一種獨特的思想體系和生活方式,對確保以后猶太民族失國后的生存及其宗教特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鍛煉了猶太民族對流亡生活的適應性。

        猶太人向世界流散的方式有播遷、流放和被逐三種。

        播遷是主動的和自愿的,是指猶太人因外出經(jīng)商傳教或逃避災難或從僑居而流徙到世界各地的。這種方式是一種負有一定宗教使命的行動措施。

        流放和被逐是被迫的。猶太人把流放和被逐用猶太教理解為他們這個民族犯了罪而應該受到的一種懲罰,從而加重了其宗教的神圣使命。所以盡管流放和被逐是一種災難,但猶太人卻甘于忍受。

        猶太人的流放是指亞述時代和巴比倫時代的事件及失國后被迫離開迦南的事件。猶太教經(jīng)典《塔木德》中的一些圣賢對猶太人的流放持有這樣一種樂觀態(tài)度——認為正是猶太人的這種不可思議地流散到世界各地,才會使猶太人永遠不被他們的敵人所摧垮。為此,猶太人把通過放逐流放視作通向美好目的地必經(jīng)的痛苦之路。

        在流散中,猶太教始終起著凝聚猶太民族的作用。在猶太民族苦難的流散史開始的前后,猶太教的先知不斷涌現(xiàn),以阿摩司、何西結,彌賽亞及彌迦等為代表,他們都聲稱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發(fā)出預言,認為以色列人所遭的苦難正是背棄上帝信仰的結果,要人們堅定信心。在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中流行的口號是“干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8]后來,猶太人又先后受波斯人、希臘人及羅馬人的統(tǒng)治,先知們在民族蒙難之際開始傳播“彌賽亞”的思想,宣稱替世人贖罪的拯救者即將來臨。大約就在這一時期,猶太教的經(jīng)典《律法書》逐漸形成,其他部分也正在編纂。

        由于猶太人不愿放棄自己的信仰,便成為不受歡迎的民族而再度被驅趕。這類事件最早發(fā)生于公元19年。當時的羅馬皇帝提比略下令所有的意大利的猶太人如果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將被全部驅趕出境。4世紀開始了基督教世界驅趕猶太人的政策。這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第一次相遇與交鋒。

        但是,外族人對猶太人的驅趕從客觀上起到了加強猶太人聯(lián)系和凝聚的作用。驅趕使一個地方的猶太人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促進了一個地方的猶太人和其他地方的猶太人的聯(lián)系特別使被逐出的意大利猶太人、西班牙猶太人、巴爾干半島的猶太人、北非的猶太人、小亞細亞猶太人、中東國家猶太人加強了相互聯(lián)系。

        流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失去國家和圣殿之后,就在世界各地建立猶太會堂,并以會堂為中心建立了猶太社團,而祭司及律法學者則成為猶太社團中的領導階層。“從希臘、羅馬統(tǒng)治猶大王國開始到公元70年猶大王國最后被消滅之前,許多較大的猶太人居住中心已在巴比倫、波斯、敘利亞、小亞細亞的安第奧切、羅馬、雅典、保加利亞、亞美尼亞、塞浦路斯島和北非的昔蘭尼亞、亞歷山大及埃及的其他城市建立起來”。[9]在羅馬人的殘酷統(tǒng)治下,因猶太上層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激起下層民眾的不滿與反抗,猶太教內(nèi)部也由此產(chǎn)生分化。于是,出現(xiàn)了原始基督教運動,最后發(fā)展成后來的基督教。也就是說,基督教的產(chǎn)生是由于猶太教團內(nèi)部上下層的分歧與沖突,主要是下層教民不滿于上層對異族統(tǒng)治和奴役妥協(xié)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宗教。

        與此同時,猶太教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一神論宗教隨著猶太人的流散而傳播到各國。這樣,拉比猶太教時期(公元70—630年)也就開始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猶太人,以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為聚居中心,猶太教的內(nèi)部組織進一步完善,建立起拉比公會,成為猶太社團的最高立法和司法機構。拉比們注重對律法及經(jīng)典的研習和整理,分別于4世紀和5世紀末編成《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倫塔木德》。

        《塔木德》是猶太教的口傳律法總集,其地位與重要性在猶太教中僅次于《舊約圣經(jīng)》。拉比猶太教時期所傳的經(jīng)書及禮儀、規(guī)范對后世的猶太教發(fā)展影響深遠。

        隨著伊斯蘭教在西亞的產(chǎn)生及基督教在歐洲取得統(tǒng)治地位,猶太教的發(fā)展則進入到漫長曲折的歷史階段(630年—17世紀中葉)。

        猶太人處在伊斯蘭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兩者夾縫之中,分散在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處處受到壓制,被驅趕進專設的那些被稱作“隔都”的隔離區(qū)內(nèi)。他們沒有公民權,不能從事農(nóng)業(yè)及手工業(yè),也不能應征入伍和做法庭上的有效證人,只能從事小商販及放貸業(yè)。在伊斯蘭世界,猶太人的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他們?nèi)员涣袨榇蔚裙?。作為猶太人的民族宗教猶太教也被認為是異端邪說,猶太人也因其宗教信仰而受到迫害,或者被迫改宗。

        在這種情況下,猶太民族的民族意識非但沒有得到削弱,反而得以更加增強。

        猶太人在外族的迫害中,使猶太教出現(xiàn)了些新思潮,從而發(fā)展了猶太教。自此以后,猶太教中便注入了神秘主義、希臘哲學的理性主義、啟蒙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學說的新鮮血液,不斷發(fā)展,不斷更新。

        自8世紀后,猶太教內(nèi)部興起一股反拉比的思潮,形成一股神秘主義的潮流,猶太教徒熱切盼望彌賽亞的降臨,并在猶太社團的下層興起哈西迪運動(Hasidism,即虔敬派)。

        在猶太文化和希臘文化相遇時,猶太教受到了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中世紀中,理性主義思想進一步給猶太社團注入新的血液。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猶太神學家摩西·邁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1135—1204)運用了新的神學論證方法,將猶太教信仰歸納出十三條款,確定成為以后正統(tǒng)猶太教的規(guī)范性信條。

        猶太民族為了生存發(fā)展的需要,越是采取開放性的態(tài)度,就越是能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并為以后自身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就越具有強大的發(fā)展生命力。猶太人這么小的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地延續(xù)下去,能夠越壓越奮和越壓越強地不斷增強自己民族的自我意識,就是因為其民族文化的開放性和改革性。

        猶太人在猶太民族發(fā)展過程中,遭到了極大的反猶浪潮的沖擊,由此促成了猶太民族自我意識的增強?!胺椽q主義”一詞最早出自于猶太演員家庭的馬爾之手。1879年德國猶太人馬爾寫了《猶太人之鑒》一書,他在此書中首次使用了“反猶主義”一詞。他是當時有名的反猶聯(lián)盟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和鼓動家。他認為德國以往的歷史是外來的猶太人和本土的德國人你死我活的斗爭史。這種斗爭是一場猶太人戰(zhàn)勝德國人后給文明帶來災難性結局的斗爭。他在此書中斷言,本土德國人的特性是高貴,而猶太人從名聲上、道德上及體質上都具有無法改變其劣等民族的特性。于是,這種說法成為反猶主義者在種族上攻擊、敵視猶太人的理論依據(jù)。

        18世紀八九十年代歐洲再度掀起反猶主義浪潮。[10]繼馬爾蔑視猶太人的理論提出之后,在歐洲掀起了厭惡、憎恨、排斥和仇視猶太人的運動。但猶太人是不屈的民族。歷史上發(fā)生過不少極端敵視猶太人的民族和組織,如亞述人,巴比倫人、羅馬人和納粹,他們都企圖從肉體和精神上兩個方面徹底滅絕猶太人,但都沒有成功。其根本原因是猶太人信仰猶太教的緣故。

        正是由于猶太教,反猶主義不但沒有削弱猶太民族的自我意識,相反卻增強了猶太民族的自我意識。雖然在歷次反猶主義運動中,強迫一部分猶太人失去了猶太身份,但在猶太人的眼里,卻堅定地認為,留下來的猶太人,其民族意識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條是,反猶主義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懲罰,是因為他們犯了罪,因而被逐出圣地,在非猶太人中間飽受磨難。但他們確信,自己所受到的苦難越深重,對自己所信仰的猶太教就越加堅定,從而總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堅定信仰猶太教的不是多數(shù)貴族,而是猶太平民百姓。在公元前1世紀,當希臘化運動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地區(qū)的時候,一部分猶太貴族、當權者很快就接受了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而廣大的猶太平民百姓卻固守古老的猶太教的信仰。

        猶太人越是反抗,越是引起當?shù)厝藢Κq太人的鎮(zhèn)壓。越是鎮(zhèn)壓,越是激發(fā)起猶太平民的反抗。終于在公元前164年,爆發(fā)了馬卡比起義。結果遭到了統(tǒng)治者的血腥鎮(zhèn)壓,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統(tǒng)治者安條克四世為了消滅猶太教,采取了燒毀圣典、褻瀆圣殿、禁止割禮、不允許守安息日和強迫猶太人吃豬肉等手段。

        歐洲的猶太人懂得生存之道,表面上改信基督教而實際上卻深信猶太教??墒钱斀y(tǒng)治者知道后,就更加殘害他們。在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中流行的口號是“干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

        歐洲從希臘時代經(jīng)過羅馬時代走向中世紀,就成為歐洲猶太人最黑暗的時代。他們僅僅因為信仰猶太教,便遭到指控、誹謗、驅逐和被屠殺的命運。13世紀歐洲流傳黑死病,猶太人被無端地指控為害死基督教教徒而在井里投毒所致,結果無數(shù)猶太人被殺害。在日耳曼的許多國家中的城市中,全部的猶太人被殺光;葡萄牙驅逐了境內(nèi)所有的猶太人。其實,在這場鼠疫中,許多猶太人也死于非命。

        歐洲本土人對沒有被驅逐走的猶太人采取隔離的辦法。這種隔離造就了許多“隔都”的出現(xiàn)。雖然這種隔都是對猶太人的歧視和羞辱,但卻促進了猶太人的集體生活,使得猶太教律法和倫理準則得到最嚴格的遵守,從而極大地增強了猶太民族的團結。

        19世紀中葉后,在歐洲掀起了新的反猶高潮。種族主義者聲稱猶太人是劣等民族。猶太人再次成為全社會厭惡和憎恨的焦點。

        20世紀,反猶主義運動在德國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歐洲人把猶太人視為是“背后刺來的刀”,把20世紀20年代德國經(jīng)濟的混亂歸責于猶太人對經(jīng)濟領域的占領。二戰(zhàn)中,歐洲有600萬猶太人被殺害,成為猶太民族史上最悲慘的一頁。結果,使猶太人在更深層次上懂得了“要么團結起來,要么一個一個地被吊死”的古老道理,使他們更加增強了猶太人的民族自我意識、民族團結和民族自信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激發(fā)了猶太人的團結,增強了其民族自我意識,決定了他們在后來的復國道路中必然激發(fā)出最大的生命潛力——他們?yōu)樽约旱纳婧桶l(fā)展而戰(zhàn)。命運把他們置于“死地”,他們的奮斗和國際人道主義的同情,又使他們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以色列的猶太人發(fā)達了,他們極大地影響著其周邊阿拉伯人。為生存而戰(zhàn)如果走過了頭,勢必影響到他人尤其是周邊的生存狀況。后來(復國后的)以色列與其周邊國家的矛盾尤其是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沖突則是歷史上猶太人這種為生存奮斗的團結精神的某種延續(xù)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17世紀中葉歐洲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后,猶太教也發(fā)生了某些重大的變化和發(fā)展。西歐的啟蒙運動,特別是法國的大革命和德國的意識文化革命,不但深刻影響了猶太教理性主義,而且也促使猶太人在歐洲獲得公民權。這一時期猶太人杰出思想家有斯賓諾莎(Spinoz,1632—1677)和摩西·孟德爾遜(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他們的思想對現(xiàn)代猶太教的發(fā)展擁有巨大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猶太教在社會近代和現(xiàn)代化的不斷沖擊下,逐漸分化成三大派別:正統(tǒng)派、保守派和改革派。

        猶太教正統(tǒng)派主要分布在美國和以色列。主張堅持猶太教的傳統(tǒng)信仰,嚴格遵守安息日傳統(tǒng)禮儀和各種禁忌,認為猶太法律不可更改,猶太人要服從拉比法庭的裁決。

        正統(tǒng)派內(nèi)部也不統(tǒng)一,又分為三派[11]

        一為極端正統(tǒng)派,主張嚴格遵守傳統(tǒng)的猶太教,信仰彌賽亞終將會再臨,反對一切現(xiàn)代事物,身著猶太傳統(tǒng)服裝,主張男女有別,積極參與世俗的政治生活。

        二為哈西迪教派,具有某種神秘色彩。

        三為現(xiàn)代正統(tǒng)派,在美國主張容納現(xiàn)代科技文化,不戴黑帽,不留胡須,婦女不戴假發(fā)。

        正統(tǒng)派在以色列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在美國不占絕對優(yōu)勢。以色列議會曾通過法律規(guī)定,猶太人的身份既要看其母親是否是猶太人,還要看他是否向正統(tǒng)派拉比皈依,這才算是猶太人,而向改革派和保守派皈依的人并不一定被確定為以色列的猶太人。

        猶太教改革派又稱“進步的猶太教”(Progressive Judaism),其不拘泥傳統(tǒng)的律法和禮儀,認為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提出個人可以根據(jù)猶太律法,有權選擇自己的宗教生活方式,注重接受現(xiàn)代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認為律法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而進行變革,強調(diào)猶太教的倫理觀點。

        以色列第一個猶太教改革派會眾組織是1939年由姆·艾爾克拉比在海法建立的。該派最初流行于歐洲,二戰(zhàn)后在美國取得較大的發(fā)展,它代表了美國猶太人的最開放階層。20世紀70年代后,該派在以色列有很大發(fā)展,先后興起推進“世界進步猶太教的計劃”和“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

        盡管改革派于第29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后在以色列推行“支持猶太宗教多元化運動”,但正統(tǒng)派在以色列依然占有絕對優(yōu)勢,并控制了猶太教的各級組織、宗教黨派和軍隊及在猶太拉比法庭中占有的地位。只有少數(shù)的非正統(tǒng)派的拉比和機構有法律效力。

        保守派是介于正統(tǒng)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派別。它提倡將猶太教、猶太文化和民族主義融為一體,積極擁護猶太復國主義,主張協(xié)調(diào)猶太教和現(xiàn)代科學的關系,在堅持傳統(tǒng)信仰的前提下變革律法,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保守派在美國的勢力最大,它主要代表了美國廣大中層社會猶太人的利益。

        二戰(zhàn)后,在改革派的影響下,該派內(nèi)部興起重建主義運動,以莫迪凱·卡普蘭為代表,主張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一種民族宗教,而且是一種不斷演進的民族文化。

        猶太教的民族精神隱含在猶太教的基本教義之中。雖然猶太教并沒有系統(tǒng)的神學理論,但猶太教非常注重繁雜的約束現(xiàn)世生活的律法書。

        猶太教的民族精神,總的來講是指猶太人塑造的那種專屬于猶太民族的、深信無形無體無相的神、認為人與上帝平等的一神宗教。

        猶太教的原始基本信仰主要有:

        首先,崇拜獨一神雅赫維。

        其次,信仰以色列民族是與神立約的特選子民。

        再次,除信仰《圣經(jīng)·舊約》外,認為律法書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體現(xiàn)在摩西十誡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維外,不信別的神;第二,不敬拜或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稱主神的名字;第四,當守安息日為圣日;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殺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盜;第九,不可作假證;第十,不可貪戀他人所有的一切。

        又次,相信救世主彌賽亞將拯救以色列人和全人類。

        上述基本信條,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在12世紀以后,經(jīng)邁蒙尼德總結,把猶太教基本信條簡單歸結為下述十三條款,并被后人廣泛接受:

        (1)創(chuàng)世主創(chuàng)造并管理一切受造之物;

        (2)創(chuàng)世主為獨一真神;

        (3)創(chuàng)世主無形無體無相;

        (4)創(chuàng)世主是最先的,亦是最后的;

        (5)除創(chuàng)世主外,不敬拜他物;

        (6)相信先知的一切話皆真實無誤;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預言真實可靠;

        (8)猶太教的傳統(tǒng)律法是神最初傳給摩西的,并無更改;

        (9)律法永不改變,也不會被取代;

        (10)創(chuàng)世主能洞察世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

        (11)創(chuàng)世主對遵守律法者賜予獎賞,對踐踏者給予懲罰;

        (12)救世主彌賽亞終將會再來;

        (13)最終,死人將復活。

        猶太教的經(jīng)典在希伯來文中稱為《塔納赫》,即基督教《圣經(jīng)》中的《舊約》。《塔納赫》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1)《律法書》,也稱《托拉》(Torah),為《舊約全書》前5卷,因通常都稱是摩西所著,所以又叫《摩西五經(jīng)》。(2)《先知書》,包括前先知書和后先知書兩部分共21卷。(3)《圣錄》,也稱《圣文集》、《雜集》,共有11卷。

        此外,依據(jù)猶太教的經(jīng)典而編纂的猶太教法典《塔木德》也在猶太歷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徹底的一神教是圣經(jīng)時代以色列人對西方文明的一大貢獻。神無形無體無相,才會使其成為一神教。神為什么會是無形無體無相呢?猶太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為耶和華造神像。后來,先知阿摩司“不再關心偶像崇拜,而是進一步關心一神教的含義”[12]。一神教的信仰不斷拯救了猶太人:“以色列盡管經(jīng)歷了失敗和放逐,但還是幸存下來,這不應歸因于任何氣筒因素,而應歸因于其獨特的一神教形式——它是連接這一時期與以前的線索,而且是進一步發(fā)展已定形的古代猶太教世界觀的源泉?!?sup class="calibre9">[13]猶太人認為,以色列是尊奉上帝統(tǒng)治的“唯一的一個民族”。上帝超驗于自然與歷史,[14]同時游蕩于萬物之中。猶太教與基督教有許多不同點。首先,猶太教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同的?;浇陶J為圣父與圣子的性質是一致的,所以是三位一體的(圣父、圣子和圣靈)。而猶太教的上帝是無體無形的,沒有三位一體之說。

        其次,猶太教和基督教對人的命運的理解不同:猶太教認為人是肉與靈、善與惡、現(xiàn)世與來世的統(tǒng)一,猶太教絕不轉向禁欲主義。人的力量來源于上帝。上帝充溢整個世界,靈魂充滿人的整個身體,使得“人越偉大,則其沖動越大”,個人越是強有力的努力,上帝就越是對他進行幫助,個人就越能征服罪惡的沖動。讓上帝充滿你的身體,罪惡的沖動就不會再操縱你了。可以說,猶太教是追求不禁欲的一種人生哲學,認為罪惡沖動不可和身體相同一,善的沖動不可和靈魂相同一。惡的沖動導致性欲,女人是誘因。但在猶太教那里,認為適度的性生活是必要的,無妻的男人無樂、無福、無善,愛妻勝于愛己。猶太教還吸收了個人不朽的概念,并不貶低此世的價值,人可自由地擇善棄惡,生命的長短并不依賴于人的美德,而是靠運氣。上帝將幫助人類獲得自由。這與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的人生哲學是極不相同的。

        在人與上帝的溝通上,基督教(主要指東正教和天主教)靠的是神父,而猶太教靠的是人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人是罪人,罪人需要贖罪。在基督教那里,人的贖罪需要中間人(即神父),而在猶太教那里則依據(jù)人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人不守約就要受罰,人若經(jīng)過受罰,上帝必然守約拯救他。猶太教徒認為,人有能力實行懺悔并直接令上帝滿足。猶太教最獨特的精神就是它的契約精神,這是其他許多宗教所沒有的一種重要的宗教精神。猶太人認為,契約(berit)是一項嚴肅的諾言,對簽約的雙方上帝和選民都產(chǎn)生約束力。契約是存放在圣殿及定期公開宣讀的規(guī)定。契約簡直就是猶太人的律法。契約代表正義,主宰著人間的道德和法律。在契約中,保護和拯救其選民人類,是上帝的義務,同時是人類的權利。而基督教的上帝只有權利,選民只有義務,所以耶穌只有聽上帝的指令赴約。

        由于基督教是從猶太教中演變出來的,所以,基督教保留了猶太教的一些精華。這是這兩種宗教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第一,罪孽與贖救的性質是相似的。兩者都認為上帝救世。第二,在創(chuàng)世之前便有《托拉》,在此世之前存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第三,兩者信仰都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第四,上帝鼓勵人行善,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猶太教的最后一個信條是:上帝將使死人復活,并使人全身著裝,復活將在以色列之地發(fā)生。人復活后,有兩條路可走,完美的有道德的人立刻升入天堂,作惡多端的罪人馬上墮入地獄。升向天堂的人,將頭戴花冠,端坐寶座,享受天堂的光輝。人們將不再吃喝,也不生育,沒有嫉妒,沒有仇恨,也沒有敵意,人的精神將獲得永久的安息。進入天堂的人的最大享受是,與上帝本人一起研究托拉的秘密。

        總之,猶太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集中體現(xiàn)在其宗教信仰上,就是只有猶太民族的宗教把人的希望和黃金時代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其他古代民族都相信有一個黃金時代,但他們所說的黃金時代是在過去。只有猶太民族認為黃金時代在未來。這個運動將隨著救世主的降臨而告終——和以前的宗教相比,這是一種真正的革命思想。”[15]猶太民族的這種對未來情有獨鐘的特色,正是猶太教的特殊本質所在。

        在猶太教《律法書》中規(guī)定了猶太人所遵循的各種禮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生活中,要守安息日(即星期六)。教職中設有拉比、阿摩拉、加昂等級別,負責執(zhí)行猶太教規(guī)及闡述《圣經(jīng)》、律法和神學。

        《律法書》中規(guī)定,通常男孩在出后的第八天要行割禮;5歲起就要開始學習《律法書》;13歲的男孩及女孩要在會堂里行成年禮;除安息日、節(jié)日在猶太會堂里參加禮拜外、平日的早晨、下午和晚上都要做祈禱。

        稱作“大衛(wèi)之星”的六角星刻在猶太會堂及各種宗教用品上,也是當今以色列國旗的標記,它象征著自由與幸福。其次,九臂燭臺(有的七臂或八臂)也置于猶太會堂或猶太人的家庭之中,它的意義是以紀念公元前165年猶太人起義的勝利。

        此外,傳統(tǒng)的猶太人家庭的門口還掛有盛律法書經(jīng)句的小匣子,以用作猶太家庭的標記。

        (2)在日常生活中,依據(jù)《律法書》,猶太人當遵守飲食禁忌,如規(guī)定植物、禽類都可食,而獸類中只準吃分蹄反芻類的動物(即牛、羊),水生動物中凡無鰭、無鱗的不能吃。服飾方面,規(guī)定贖罪日和逾越節(jié)一般穿白袍(當作喪服),祈禱時圍上有流蘇的圍巾,以表明遵守律法,有的還把“經(jīng)匣”佩戴在身上,以表明抵御魔鬼的侵害及受到上帝的保護,正統(tǒng)的猶太教徒平日戴黑色的無檐小帽,婦女入會堂時要戴頭巾。在婚姻方面,正統(tǒng)的猶太教徒一般不愿與外族通婚,也不主張獨身,并認為子女是上帝的賜福;婚禮結束時,新郎以摔破一只酒杯象征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毀和猶太人的大流散;離婚要經(jīng)雙方的同意,并在拉比主持下,男方給女方離婚證明書,方可解除夫妻關系。在喪葬習俗方面:相信靈魂不滅,人死后,尸體洗凈用白布包裹,放入棺內(nèi),盡快送往公墓安葬。

        猶太教的主要節(jié)日有:(1)逾越節(jié)(Passover),在猶太教歷的尼散月(即公歷的三四月)14日起舉行,連續(xù)8天。(2)贖罪日(YomKippur),在猶太教歷的正月初十,教徒在當天要禱告、禁食、祈求上帝的寬恕。(3)五旬節(jié)也稱收獲節(jié),在公歷的五六月間舉行。(4)住棚節(jié)(Sucoot,也稱收藏節(jié)),在猶太教歷的7月(公歷九十月間)15日開始,連續(xù)7—9天。另外,還有普珥節(jié)(Purim),新年元旦(公歷的10月初)等。

        全世界約有猶太教徒1800萬人左右,分布在125個國家和地區(qū),主要集中在3個國家和地區(qū),美國約有600多萬人,以色列約有500多萬人,蘇聯(lián)境內(nèi)約有300萬人。其中的84%是阿什肯那齊人,10%的猶太教徒是東方猶太人,4%是塞法爾德人。

        把猶太人分為阿什肯那齊人、塞法爾德人和東方猶太人,是以文化背景和習俗為標準。這是把正統(tǒng)派劃分的三類。

        阿什肯那齊人(Ashkenazim)是傳統(tǒng)上流散在中歐或東歐而后來移居美洲、南非和澳大利亞的猶太人。早在2000多年前猶太人亡國后,就有大批猶太人從以色列地區(qū)流散到西歐、中歐各國。在歐洲中世紀,猶太教徒被視為“出賣耶穌”的罪人和“異教徒”而受到迫害,所以西歐和中歐的猶太人被迫向東歐遷移。后來到了18—19世紀俄羅斯等國掀起反猶浪潮,部分猶太人又再次被迫遠渡重洋移居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阿什肯那齊人雖然是正統(tǒng)派,但信仰的虔誠卻比塞法爾德人要弱得多,而非信仰者和只遵守傳統(tǒng)律法的人卻很多,所以在其猶太社團的內(nèi)部宗教活動比較開明和自由,聯(lián)系也較松散。阿什肯那齊人擁有自己的猶太會堂、拉比法庭和大拉比,禮拜也有自己的一套儀式。

        塞法爾德人(Sephardim)主要指流散于南歐地區(qū)和巴爾干半島的猶太人,后來也有相當部分回歸到以色列。歷史上西班牙就曾是猶太社團非?;钴S的國家。自15世紀開始,這里的猶太人受到宗教裁判的迫害,大批流散到意大利、荷蘭、巴爾干半島的希臘、加利福尼亞、北非地區(qū)和土耳其。他們在外表上和阿拉伯人相似,但文化較低,多從事體力勞動,經(jīng)濟及社會地位較阿什肯那齊人要低得多。塞法爾德人大都屬于正統(tǒng)派,和阿什肯那齊人相比,多數(shù)是猶太教信仰的虔誠者。其中也有不少狂熱分子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反對宗教改革,主張嚴格遵守猶太律法,建有自己的猶太會堂和宗教學校,并支持自己的宗教黨派。

        東方猶太人,其語言較為復雜,散居于北非、中東伊斯蘭教國家地區(qū),在印度和中國也有一少部分。東方猶太人和阿什肯那齊人不同,與塞法爾德人相同,在宗教生活中比較虔誠,多為正統(tǒng)派,嚴守教規(guī)。東方猶太人一般文化水平較低,政治上又比較保守,反對政府當局,只是在利庫德集團執(zhí)政時支持政府當局。后來東方猶太人積極參與政治,并在政府軍隊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以色列建國前后,猶太人開始從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到以色列,僅僅從蘇聯(lián)移民去的猶太人就有近50萬。阿什肯那齊的猶太人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qū),成為響應猶太復國主義號召的堅定分子和核心力量。由于阿什肯那齊人文化水平和經(jīng)濟社會地位較高,所以成為以色列建國時期的第一代領導人。在以色列建國前,有一部分塞法爾德人回歸巴勒斯坦。隨著阿以爭端的不斷升級,大批的塞法爾德人從近東和北非等地移民到以色列,使以色列的人口總數(shù)大增。另外,東方猶太人于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浪潮中,部分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qū),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大量移民于以色列,包括也門的全部猶太人、有色的猶太人和埃塞俄比亞的黑色猶太人。

        猶太教是讀解猶太民族形成、復國主義及阿以爭端等和猶太人有關問題的“密碼”。在猶太民族的坎坷命運中,出現(xiàn)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猶潮流,以及伴隨著曠日持久的阿以爭端,都和猶太教有關。

        在猶太人的坎坷命運中,由于世界各國本土對待猶太教的不同態(tài)度,使得猶太人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在古代經(jīng)歷了埃及之奴和巴比倫之囚,從中世紀到近代又經(jīng)歷了十字軍東征和二戰(zhàn)屠殺猶太人,只有到了美國才自始至終得到了“一等公民”的待遇。由于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寬容性,使猶太人獲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得天獨厚的發(fā)展。在美國,猶太人不像在“出埃及”和“巴比倫之囚”時代那樣受到奴役,也不像在中世紀那樣受到十字軍的東征和在近代歐洲那樣受到屠殺。相反,在美國,任何主要的政黨從未采納反猶太主義,這便給美國的猶太人更大的生存余地和發(fā)展空間。

        在漫長的1700年的流散過程中,雖然猶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國——共同的地域,但猶太人始終保持著自己牢固而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

        保留猶太民族的自我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猶太教是猶太人維系為一個民族的內(nèi)在精神力量,而外族人對猶太人的排猶反猶運動則反倒構成了維系猶太民族的外在力量。

        可以說,猶太教是把猶太人維系在一起的牢固紐帶;猶太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猶太人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考慮的是建立猶太教會堂作為他們的活動中心。這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分散的猶太人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猶太人在流散過程中始終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堅強地繼承和保留著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猶太生活區(qū)內(nèi),建有猶太教會堂、猶太學校、猶太法院,以及猶太特色的浴池、旅社、面包房、屠宰場和公墓等設施。

        阿以爭端的焦點是猶太教徒與穆斯林之爭。宗教之爭成為兩族爭端的主要形式之一。

        猶太復國主義思想最初是在世界各地反猶、排猶的歷史條件下興起的,流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在長期受壓下夢想返回自己的故鄉(xiāng),重建猶太王國,這是一種宗教及民族主義的意識。

        到了19世紀,隨著猶太人獲得公民權及歐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影響,猶太復國主義開始走向政治化。以摩西·赫斯爾(Moses Hess,1821—1875)及利奧·平斯克(Leo Pinsker,1821—1891)為代表,于1897年提出,號召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宣傳錫安主義(Zionism)。20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家再度興起反猶運動,致使政治化的猶太復國主義進一步高漲,歐洲的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

        1917年,在英國的干預和支持下,發(fā)布了《貝爾福宣言》,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納粹殺戮的厄運更贏得世界人民的同情,猶太復國主義不僅得到世界各國猶太人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西方大國的扶持,終于1947年聯(lián)合國大會作出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建立兩個獨立的國家:一個是阿拉伯國家,一個是以色列猶太國家。

        1948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復國的這一天,以色列的猶太人就發(fā)布這樣的《獨立宣言》:“以色列故土是猶太民族的發(fā)祥地。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以形成;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曾過著自由而獨立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民族和世界意義的文化?!?/p>

        以色列的復國包含了復雜的國際背景。既包含著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后果,也包含著英美對猶太人建國的扶持,同時更是猶太人千百年來在異國他鄉(xiāng)飽受屈辱不斷受到《圣經(jīng)》復國的啟迪下百般努力的結果。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控制了歐洲的許多地區(qū),希特勒不僅在德國屠殺猶太人,而且在其所控制的地區(qū)大舉屠殺猶太人。希特勒反對者,堅持人道主義精神,在猶太人遭到滅絕的國際背景下,要求向絕望的猶太幸存者開放巴勒斯坦。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猶太人的故鄉(xiāng)的巴勒斯坦地區(qū),這時是聯(lián)合國的托管區(qū)。于是,1945年8月,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這一托管地區(qū)。1946年4月,一個英美調(diào)查委員會提出了贊成杜魯門的建議。然而阿拉伯人卻極力反對,甚至提出嚴重警告,如果必要的話,阿拉伯人將不惜付諸武力阻止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流入。這樣,聯(lián)合國派了一個實情調(diào)查委員會前往巴勒斯坦。該委員會在調(diào)查后遞交了一份建議把巴勒斯坦進行分治的報告。在聯(lián)合國收到該委員會的報告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贊成這一報告。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根據(jù)這一劃分決議,宣布建立猶太人的國家即以色列。于是,由猶太復國主義直接導致的以色列國正式建立。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人便采取了軍事行動。雖然雙方都是為了各自的生存而戰(zhàn),但猶太人的拼命程度似乎來得更加強烈。猶太人受到西方人的軍事支持,加上阿拉伯人缺乏有效的統(tǒng)一的軍事領導,結果猶太人擊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進攻,而且還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以色列在西方一些大國的支持下,一開始就奉行擴張領土的政策,破壞了聯(lián)合國的決議,利用軍事手段向四周阿拉伯各國發(fā)動戰(zhàn)爭,占領了大片的土地,遭到阿拉伯各國與被占領地區(qū)人民的堅決反對與斗爭。

        在阿拉伯人最初經(jīng)過兩次失敗的停戰(zhàn)之后,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終于在1949年2月7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議。然而,停戰(zhàn)并沒有導致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和解。因為在和解問題難以實行之中,存在兩大難題。一個是難民問題,一個是邊界問題。

        首先中東地區(qū)面臨著如何處理近100萬從以色列逃出來的阿拉伯難民問題。這些難民一直住在以色列邊界附近簡陋的難民營里。阿拉伯國家堅決要求讓這些難民返回其原來的家園,而以色列則堅決地拒絕這樣做。以色列人認為,這些難民是以色列的反對者,如果允許他們返回以色列,他們必將毀掉以色列這個新建的國家。

        除了難民問題,還有難以解決的邊界問題。停戰(zhàn)后,以色列人占領了聯(lián)合國所分給他們更多的領土。對于他們多占的領土,阿拉伯人要求將這些分外的領土交給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則認為,這種分外領土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自己發(fā)動的戰(zhàn)爭中贏得來的,更是從世界各地不斷涌入的猶太移民對土地的第一需要。

        這兩大問題,導致了1956年和1967年戰(zhàn)爭的重新爆發(fā)。1956年,以色列人主動進攻了埃及,而由于蘇伊士運河已經(jīng)收歸埃及所有,英國和法國也參加了向埃及的進攻。蘇聯(lián)和美國強烈反對英國和法國的侵略行為,并迫使英國、法國、以色列從埃及撤軍。但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發(fā)動了閃電式的戰(zhàn)爭,把以色列軍隊推進到蘇伊士河和約旦河,還占領了耶路撒冷、加沙地帶以及蒂朗海峽邊的沙姆沙伊赫。聯(lián)合國于1967年11月22日通過了要求以色列從所占領的地區(qū)撤軍的決議。可是這一決議一直到現(xiàn)在都沒能生效。其焦點是,以色列要求直接與阿拉伯國家談判,而阿拉伯國家則要求以色列先撤軍后談判。沖突持續(xù)了50多年,至今未能徹底解決。巴勒斯坦國直到1988年11月15日才宣告成立,但大片土地仍處在以色列占領下。阿以沖突使中東地區(qū)成為戰(zhàn)后世界上最不安寧的地區(qū)之一。雖然20世紀末尤其在2000年,巴以沖突(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沖突)有所緩解,但實質的土地問題尚未解決。

        可以說,從阿以沖突到巴以沖突既是個宗教沖突和民族沖突的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國際問題。

        猶太教在以色列處于國教的地位。雖然以色列是個多民族國家,但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猶太教徒占多數(shù)的國家,當今以色列猶太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82%。80%以上的猶太人集中在城鎮(zhèn),而城市居民中只有26%的是阿拉伯人。根據(jù)1947年聯(lián)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以色列國的面積只有1.49萬平方公里,可是經(jīng)過多年的擴張,以色列現(xiàn)在實際控制的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以色列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猶太人占多數(shù)的國家,它的建立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以色列國家是猶太民族情結和歐洲猶太復國主義的雙重產(chǎn)物。早在公元70年羅馬人十字軍東征攻占耶路撒冷,摧毀了猶太教第二圣殿,猶太人的故鄉(xiāng)猶大王國便已宣告滅亡。從此后,猶太人就開始了流散異族他鄉(xiāng)的歷史,并經(jīng)歷了2000多年受凌辱、受迫害、遭屠殺的悲慘境遇。然而,猶太人向來認為自己是“上帝的特選子民”,巴勒斯坦這個“流著奶與蜜的地方”是上帝賜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所以“得樂園—失樂園—復樂園”、恢復民族家園、重返故土便成了流亡國外的猶太人不懈努力的民族情結和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從而也就造就了每個時代許多關于虔誠者返回故鄉(xiāng)的動人故事。

        1917年在英國的支持下發(fā)布了《貝福爾宣言》,許可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600多萬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慘遭屠殺。1948年聯(lián)合國會議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獨立的國家,一個為阿拉伯國家,一個為以色列國家。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個曾與故土中斷了近2000年的猶太主權國家以色列,終于在1948年5月4日,又在原來的地域上建立起來。

        猶太人曾經(jīng)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也失去了自己的故土,但從來沒有失去自己的宗教——猶太教。和其他的民族不同,猶太教成為維系這個民族唯一的紐帶。因此,以色列建國后,猶太教便成了以色列的民族宗教,猶太教事實上處于國教的地位。按照以色列的官方統(tǒng)計,把所有的猶太人都算作猶太教徒。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的猶太人都是猶太教徒。

        以色列由于是個移民國家,半數(shù)以上的國民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20世紀70年代末,在以色列出生的猶太人占以色列人口總數(shù)的46%,來自歐美的猶太移民占28%,來自巴爾干半島和亞非的猶太移民占26%。

        以色列絕大多數(shù)是猶太教徒,而其正統(tǒng)教派占絕對優(yōu)勢,保守派和改革派人數(shù)少政治地位低。以色列的正統(tǒng)派還分為三派:一是極端正統(tǒng)派(Ultra-Orthodox Jews),主張嚴格遵守傳統(tǒng)的猶太教,信仰彌賽亞終將會再臨,開設自己的學校,身著猶太傳統(tǒng)服裝,主張男女有別,積極參與世俗的政治生活。二是國家宗教派(National Religious Jews),雖然主張嚴格遵守猶太律法,但認為建立當代以色列國家只是救贖和彌賽亞再臨的第一步,要實行猶太教的最高目標,要求猶太教徒進一步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三是傳統(tǒng)派(Traditional Jews),此派在以色列所占比例很大,絕大多數(shù)有選擇地遵守某些猶太律法和禮儀,少數(shù)則傾向于自由派猶太教,并在宗教生活中主張男女平等。

        從禮儀上講,有46%的猶太教徒只遵守猶太教的某些傳統(tǒng),24%的猶太人不遵守猶太律法,25%的猶太教徒嚴格遵守所有的猶太戒律、教規(guī)和律法,15%則遵守大部分的教規(guī)和律法。

        除了正統(tǒng)派、改革派和保守派,在以色列還有卡拉派和撒馬利亞派??ɡ梢鉃椤白x經(jīng)者”,主張嚴格遵守《摩西五經(jīng)》,反對《塔木德》中口頭律法的傳統(tǒng)。該派產(chǎn)生于8世紀的巴比倫,歷史上曾作為猶太教的異端教徒而存在,中世紀曾興盛一時。目前以色列國內(nèi)大約有卡拉派教徒15000多人,其中部分來自埃及,多集中在拉姆拉,并有自己的宗教法庭和會堂,每所會堂都有自己的“讀經(jīng)師”。撒馬利亞派只承認《圣經(jīng)》的前五卷和《約書亞書》,自稱是約瑟支派的后裔和真正的猶太教徒。其實,該派是公元8世紀敘利亞王國統(tǒng)治時期猶太人在撒馬利亞和征服者通婚的后代。目前,該派在以色列約有500名左右,其中在以色列境內(nèi)約有270—300人,主要集中在雷聾和特拉維夫城郊區(qū)。在巴勒斯坦西岸的納布盧斯約有250名居住。撒馬利亞人日常使用阿拉伯語,宗教儀式則使用希伯來語。

        以色列國內(nèi)有許多猶太社團。70年代末,共有6000所猶太會堂,遍布每座城市和幾乎遍布每一個集體農(nóng)莊,約有320多個宗教會社。由會社成員選出以拉比為首的宗教委員會,全國有178個宗教委員會。由宗教委員會再選出最高的拉比委員會。其宗教中心位于耶路撒冷,設有總拉比府,包括最高拉比委員會的全部成員和阿什肯那齊人和塞法爾德人兩派各一名大拉比。總拉比府負責制定和發(fā)布宗教律法,也是宗教情報及研究中心。最高拉比委員會擁有最高的宗教權威,可以監(jiān)督拉比法庭,解釋律法。拉比法庭在以色列社會具有特殊的作用,負責審理有關破壞宗教法規(guī)的案件,掌管婚姻事務,沒有拉比法庭認可的婚姻是無效的,哪怕在別的國家已經(jīng)締結的婚約而在以色列也同樣沒有法律效力。

        以色列的猶太人擁有許多政黨、組織,主要有全國宗教黨、泰西亞黨、阿古達以色列世界組織、以色列宗教理論陣線、以色列信仰集團和上西里西亞。

        “全國宗教黨”(National Religious Party)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宗教黨派,以猶太《圣經(jīng)》為制定法律的基礎,主張嚴格遵守猶太傳統(tǒng)教義,維護以色列的猶太屬性,堅持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說和以色列領土的“主權神授”說,堅持大量吸收國外移民,并積極支持在西岸擴建移民定居點和征收阿拉伯人的私有土地。該黨派成立于1959年,由“精神中心黨”和“精神中心工人黨”合并而成?!疤┪鱽嘃h”又稱“猶太人復興運動”,由于是由原來的利庫德集團中極右勢力組成,所以主張恢復古代整個“以色列國土”和廢除巴基斯坦自治計劃,反對劃出猶太人定居點和戴維營協(xié)議。該黨成立于1979年9月。

        “阿古達以色列世界組織”1912年成立于波蘭的卡脫維滋,現(xiàn)在是以色列國際性的猶太教組織。

        “以色列宗教理論陣線”主張嚴格遵守猶太教的律法給予猶太拉比以更多的法律權限,“以色列信仰集團”承認猶太教律法而不承認其他任何法律,并主張在猶太教律法的基礎上制定以色列的法律,政治上極其保守,并反對男女平等。

        “上西里西亞”組織致力于解決以色列的猶太人和流散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難題辦法??偛吭O在耶路撒冷。

        猶太教雖然不是美國宗教的主流,但猶太教徒則是美國社會各界的一股重要勢力。美國的猶太人是世界上猶太人絕對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美國猶太教的歷史始于1654年。[16]猶太人移居美國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17世紀中葉后,猶太人不斷西遷歐洲大陸,但在19世紀之前穿越大西洋前往“新世界”(現(xiàn)在的美國)的人數(shù)卻很少?!靶率澜纭痹?653年有了第一個猶太人社團。開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紛紛移民至美國。到1776年為止,移居這片領土的猶太人只有約為2500人,至1820年也只有4000人。1840—1880年,到美國的人數(shù)多達25萬人,多數(shù)來自德國、匈牙利、波希米亞,少數(shù)來自俄國和羅馬尼亞。

        1881—1914年,在俄國的反猶主義和東歐經(jīng)濟不景氣雙重壓力下,275萬猶太人離開了東歐,少數(shù)移民到西歐各國,多達200萬的猶太人前往美國,竟然占188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移民總數(shù)的85%。如此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美國猶太人的社會狀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8世紀初,到美國的猶太移民生活在當時的較大城市——沿海城市,作為船舶運輸商人、店主及工匠。而19世紀到達美國的猶太人,則成為城市企業(yè)的所有者。

        19世紀50年代到二戰(zhàn)期間,大量德國的猶太人和東歐的猶太人來到美國。19世紀中葉到達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很快遍布整個大陸,并成為中西部、南部和加利福尼亞等發(fā)展城市的企業(yè)所有者。來到美國的德國猶太移民,很快使自己美國化了,使自己的宗教也美國化了。他們逐漸變成了“改革派猶太教”,并把反傳統(tǒng)主義的種子撒在了美國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典的改革派,堅持認為猶太人僅僅是一個宗教聯(lián)合體而不是民族共同體,認為猶太教是一種理性的宗教。美國的改革派猶太教,強調(diào)神學和自然科學、歷史進化相結合。1914年以前,來自德國的猶太人看不起來自東歐的猶太人,認為東歐的猶太人是傳統(tǒng)主義者,和改革精神相違背,因而是下賤的和粗俗的。后來,來自德國的猶太人與來自東歐的猶太人,化解了分歧,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戰(zhàn)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紛紛不斷移民到美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移居美國的猶太人多達600萬,成為世界上猶太人最集中的國家,幾乎占當時全世界猶太教徒的一半。猶太人大都居住在城市,在紐約約有180萬,洛杉磯約有50萬,費城約有30萬,芝加哥約有20萬。盡管美國猶太教徒只占美國人口的3%,但猶太教不僅因其特殊的地位僅次于天主教、新教,是美國的第三大宗教,而且美國猶太教徒的活動在美國政府制定對阿拉伯國家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以色列的政策,都有很大的影響。不少猶太人在美國政界、金融界、知識界和商界都有著相當?shù)牡匚弧?/p>

        美國的猶太教徒通過其專門機構進行許多社會福利、教育和其他社團關系的工作。這些專門機構有“猶太教聯(lián)合會福利基金會”、“美國猶太教福利董事會”、“美國猶太教教育聯(lián)合會”、“美國猶太教委員會”、“猶太教出版社”、“全美猶太教社團事務顧問委員會”、“美國猶太會堂理事會”等。

        美國的猶太教也分為正統(tǒng)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其中正統(tǒng)派約占全體猶太教徒的28%,保守派約占42%,改革派約占30%。在美國,這三個派別都有全國性的猶太教組織或教團。正統(tǒng)派全國性的組織有“猶太教聯(lián)合會”(Rabbinical Council of America)和“正統(tǒng)猶太教會聯(lián)合會”(Union of 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保守派的全國性組織有“猶太教大會”(Rabbinical Assembly);改革派的全國性組織有“美國猶太教聯(lián)合會”(Central Conference of America Rabbis)和“美國希伯來會眾協(xié)進會”(Union of America Hebrew Congregation)。這三大教派又匯總為一個總的組織“美國猶太教協(xié)會”。這協(xié)會1962年成立于紐約,宗旨是協(xié)調(diào)社會、跨宗教和國際事務的共同活動。當然,美國猶太教協(xié)會并不能涵蓋美國所有的猶太教徒,還有一些其他猶太教組織,如青年以色列(Young Isael)、阿古達斯以色列(Agudas Isael)、正統(tǒng)猶太教協(xié)會(Union of Orthodox Rabbis)。

        “美國希伯來會眾協(xié)進會”,1873年成立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75年創(chuàng)辦美國第一個拉比神學院,1950年與1922年建立的紐約猶太教學院合并。美國絕大多數(shù)的重要猶太教會堂,在協(xié)進會成立后的10年中,紛紛加入并致力于為各地受壓迫的猶太人伸張正義。這兩個學院在合并前一直是改革派的中心,合并后仍受協(xié)進會的贊助。協(xié)進會曾主辦并與其他團體合辦宗教學校、函授學校、教師講習班、學生學習小組和領導人培訓班,資助發(fā)行希伯來語的有關猶太教信仰、歷史的書籍、教科書、青年讀物、文娛事業(yè)和社會公益事業(yè)指南等。協(xié)進會于1880年對美國猶太人口進行首次普查。協(xié)進會的總部設在紐約,現(xiàn)有團體會員600個,并已經(jīng)加入世界進步猶太教協(xié)會。

        “美國猶太教協(xié)會”1926年成立于紐約,宗旨是在社會、跨宗教和國際事務的共同活動中進行協(xié)調(diào)。

        在猶太教組織中,還有一種服務性組織。其中規(guī)模最大、歷史悠久的猶太人服務性組織是“圣約之子會”,1843年成立于紐約市,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男、女的青年組織。其宗旨是促進猶太人即一般民眾的社會、教育及文化福利,包括保衛(wèi)人權、增進國際文化關系、滿足猶太大學生的宗教和文化要求,支援醫(yī)療慈善機構,在以色列國內(nèi)興辦福利事業(yè)、賑救災民,在各地猶太人社會中廣泛發(fā)展服務及福利工作,主辦猶太人成人、青年教育、職業(yè)培訓。該會與各國政府首腦協(xié)商人權、入境、以色列國的地位及有關全世界猶太人的其他問題。該會于1913年成立了反侮辱聯(lián)盟。

        猶太教的三派都有培養(yǎng)自己拉比的宗教學院。紐約市的葉什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是正統(tǒng)派猶太教神學院。改革派舉辦了改革神學院(Reform Seminary),共有兩所分校,紐約市猶太教宗教學院和辛辛那提希伯來協(xié)和學院。美國猶太教神學院(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是保守派培養(yǎng)拉比的神學院。后者是保守派的精神中心和學術中心,成立于1898年,開始為“猶太教神學協(xié)會”,第一任首腦拉比是摩萊斯,到了第二任院長謝希特修改章程,并改名為“美國猶太教神學院”。該院設有法律研究系、洛杉磯大學、領唱員學院、猶太教神學師范學院、猶太教圣樂學院。其各分支機構都有資格給予學位。近幾年來,各派在美國西海岸洛杉磯發(fā)展了分院。為了適應美國社會生活的發(fā)展,猶太教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改革派從1972年后開始允許婦女擔任神職人員。保守派于1984年也招收婦女為拉比的候選人。以往,依照古猶太法,只有母親是猶太人所生的子女才算是猶太人。為了壯大猶太人的勢力,近年來改革派承認猶太教與外族人通婚所生的子女是猶太人。

        盡管經(jīng)過這些改革,猶太教還是受到基督教和新興宗教的巨大沖擊。自20世紀60年代后,許多猶太信徒背棄猶太教而改信基督教。此外,一些新興宗教對猶太青年產(chǎn)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猶太教對此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在70年代中期,建立一個“特別工作組”及相應的機構,是用來專門對付基督教和各種新興宗教拉攏猶太青年的組織。然而,一些猶太教領袖對美國的猶太教的前途還是深感憂慮。

        法國猶太人社會是除蘇聯(lián)之外歐洲最大的猶太人社會。而自蘇聯(lián)解體后,法國的猶太教就成為歐洲最大的猶太教勢力范圍。

        現(xiàn)在法國的猶太人,多數(sh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來自西歐其他國家、東歐乃至北非的移民。據(jù)官方統(tǒng)計,1979年,法國的猶太人已經(jīng)多達70萬。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在法國的猶太人社團組織急劇增加,由1957年的128個增至1970年的600個。目前,正統(tǒng)的、改革的和保守的猶太教會在法國都有。其中以保守猶太教會組織的勢力為最大,改革派其次。

        在法國,既有猶太教的國內(nèi)組織,也有國際性的組織。其國內(nèi)組織,主要有三個。其一,“法國猶太教總教務會議”(Consistoire Israelitede France),于19世紀成立,主要處理禮拜事務和管理巴黎的法國猶太神學院。其二,是“法國猶太人代表大會”(Conseil Representatif des Isaelitesde France)于1944年在巴黎成立,其宗旨是保護猶太人的合法權益。其三,“猶太人統(tǒng)一社會基金會”(Funds Social Juif Unifie),是為猶太人社會的教育和社會服務提供援助的一個組織。

        在法國的國際性的組織是于1860年在巴黎成立的“世界猶太人聯(lián)盟”(the Universal Israelite Alliance)。

        猶太人大約在10世紀,移民于德國的萊茵河、洛林等古老城市。11世紀德國南部出現(xiàn)了猶太人社區(qū)。[17]猶太人在德國的歷史是悲慘的。1096年的十字軍東侵,猶太人遭受殘酷迫害,萊茵河畔的猶太人社區(qū)衰頹。14世紀,約有300個猶太社區(qū)被摧毀,猶太人被驅逐德國大部分城市。15世紀,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德意志公國的當權者請猶太人重返被驅逐之地,于是許多猶太人社區(qū)恢復了。[18]16至18世紀,德國的猶太人不斷因當?shù)孛褡逭叩淖兓兓?8世紀中葉,當?shù)嘏d起反猶浪潮,數(shù)以百計的猶太人被屠殺。

        18世紀末,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中的影響下,德國的猶太人獲得了民族平等權利。時代造就了英雄。在摩西·門德爾松的影響下,在德國猶太人啟蒙運動中,產(chǎn)生了猶太教改革派。

        猶太人在德國最悲慘的一頁是納粹時代。1938年11月9—10日,納粹制造了極其恐怖的“水晶之夜”。猶太人的商業(yè)店鋪、猶太教堂遭到瘋狂的掃蕩。很快席卷全國。于是,亮晶晶的玻璃碎片,在燈光下反射出水晶般的光芒。所以,納粹稱這一夜為“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中,至少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2.5萬名猶太人被逮捕后押往集中營。“水晶之夜”成為德國猶太人的命運轉折點。之后,德國政府以三個《國家公報》的形式表明要與本國的猶太人為敵的信念。德國的猶太人不得不大規(guī)模逃亡國外。1933—1939年,約有32.9萬猶太人離開德國。但在1939年5月,德國還剩下21.4萬猶太人。因此,納粹于1942年開始著手“最后解決猶太人問題”的種族滅絕政策,即凡是抓到的猶太人都要關進集中營后被殺害。1943年9月,德國宣布成為“凈化于猶太人”的國家。[19]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德僅剩余不到3萬猶太人。他們把德國稱為“該死的國家”,希望很快離開德國。然而,戰(zhàn)后西德政府的猶太人政策開始改變。因此,猶太人終于在德國有了正常的生活空間。不過,到了1990年,西德約有猶太人2 .9萬。

        1989年,德國政府推倒柏林墻后,為了彌補二戰(zhàn)被迫遷往蘇聯(lián)的猶太人,開始大量接納猶太移民。此時,正值蘇聯(lián)解體。自1991年起,每年至少有5000名猶太人及其家庭獲得入德簽證。2001年,德國達到9萬猶太人。[20]

        從12世紀到20世紀的30年代的數(shù)個世紀以來,有一個國家一直被人們視為猶太人的天堂,那就是波蘭。在數(shù)個世紀的西歐反猶排猶運動中,西歐各國被排擠出來的許多猶太人把波蘭視為安居樂業(yè)的天堂。到18世紀末,波蘭的猶太人多達100萬,稱為世界上猶太人最集中的國家。

        在1579—1764年的近200年間內(nèi),波蘭猶太人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并設有自己的權力機構“四方議會”。在波蘭被瓜分期間,在不同占領國內(nèi)的猶太人的命運不盡相同。

        在波蘭被占領的一個多世紀里,猶太教文化及其政治復國的理想得到了不斷的發(fā)展,從而使波蘭成為20世紀初世界猶太文化的重要中心。在二戰(zhàn)前,波蘭有350萬猶太人,并占波蘭總人口的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有300多萬的猶太人被德國納粹屠殺。1963年,加上世界各國向波蘭的猶太移民,波蘭才只有3萬多猶太人。

        波蘭的猶太教組織發(fā)展比較快。1945年,波蘭猶太教協(xié)會成立,并負責猶太人的教育工作。來年又改名為“猶太宗教會社”。1949年,波蘭猶太人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宗教組織“猶太信仰宗教聯(lián)盟”(The Religious Union of the Jewish Faith)。這個組織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這個聯(lián)盟的活動經(jīng)費來自國家宗教教派辦公室、個人捐款、美國猶太社團。該組織每三年舉行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其常設執(zhí)行機構中央委員會。

        目前,波蘭有15個猶太教地方會社,15個祈禱所和7座猶太教會堂,約有2000多名信徒。

        波蘭還有一個猶太教社團,“波蘭的社會—文化學會”(Social-Cultural Society in Poland)。該學會是一個民間文化組織,成立于1950年10月。

        猶太人與蘇聯(lián)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蘇聯(lián)已經(jīng)解體了,但作為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的思想和行徑曾對蘇聯(lián)的建立和衰亡發(fā)生過重大的影響。因此,蘇聯(lián)的猶太人命運是值得一書的。根據(jù)1970年蘇聯(lián)人口統(tǒng)計,蘇聯(lián)共有猶太教徒210萬,加上非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共有300多萬。根據(jù)《1990年大不列顛統(tǒng)計年鑒》對1989年的統(tǒng)計,全世界共有猶太教徒1735.7萬人,蘇聯(lián)境內(nèi)約有300萬,居于世界第三大國猶太人聚居地。

        蘇聯(lián)的猶太教徒主要有兩種。一是西部猶太教徒,是17世紀和18世紀來自德國的猶太人,集中在莫斯科、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地。二是東部猶太教徒,主要居住于克里米亞、格魯吉亞和中亞地區(qū)。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猶太人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遭到了德國納粹的屠殺,約有100多萬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lián)境內(nèi)的猶太人的命運是國內(nèi)排擠和國外吸引的雙重產(chǎn)物。在國內(nèi),由于蘇聯(lián)民族政策和猶太復國主義的國際影響的雙重作用,使人認為蘇聯(lián)的猶太人是二等公民,從而使大批蘇聯(lián)猶太人移居國外。猶太人在蘇聯(lián)的不安全感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和輿論經(jīng)常把反猶太復國主義和反猶太主義混淆起來。二是,蘇聯(lián)在外交、軍隊、大學和特殊研究等部門限制猶太人。三是,在蘇聯(lián),唯獨猶太民族不能加入其他民族。猶太民族除外的其他民族可以變更自己的民族,但猶太人要求加入另一個民族則被拒絕。這種種國內(nèi)人為的因素,使國內(nèi)大量的猶太人流向國外。

        在國外,有兩個因素吸引猶太人。一是,1967年荷蘭政府負責維護在蘇聯(lián)的猶太人的權益,大量的猶太移民流向其他國家。二是,以色列國家的建立。蘇聯(lián)政府最初限制國內(nèi)猶太人移居國外,拒絕為猶太人移民以色列發(fā)放登記,后來則進行修改,如果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猶太人繳納了一大筆教育補償費就可移民以色列。

        于是,隨著猶太人大量移民國外,從蘇聯(lián)到俄羅斯的猶太教徒日益減少,猶太教堂也逐漸減少。自1917年到20世紀70年代,大約關閉了3000所猶太會堂。

        阿根廷是拉美各國中猶太教徒最多的國家,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猶太教團體是拉美大陸最大的,在全世界排在第5位,僅次于以色列、美國、蘇聯(lián)和法國。阿根廷的猶太人主要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其余的在科多爾瓦、羅薩里奧、圣菲。

        國際猶太教婦女協(xié)會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有總部的猶太人國際組織。該協(xié)會在世界20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1912年于羅馬成立,后才遷至南美。

        猶太教,在加拿大,是除基督教以外最大的宗教團體,有170個猶太正統(tǒng)派教會,25個保守派教會組織,5個改革派的會眾,猶太教徒約28萬人。主要集中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大城市。

        加拿大的猶太人是于18世紀中葉從新英格蘭移民到新斯科舍的。最先移民加拿大的猶太人是1751年到哈利法克斯定居的德國商人。[21]1768年他們組織了一個組織,9年后建了第一座猶太教堂。那時猶太人數(shù)并不多。

        1919年在蒙特利爾成立的加拿大猶太人民族宗教聯(lián)合會(National Religious Department of Canadian Jewish Congress)。在這個聯(lián)合會上,猶太教領袖們共同探討了解決影響整個猶太人團體問題的組織、教育、宗教、廣播等問題。各猶太教的150個會堂均參加了加拿大猶太人民族宗教聯(lián)合會。

        加拿大現(xiàn)在有許多全國興猶太教組織。屬正統(tǒng)派的有北美猶太教會加拿大分部(The Rabbinical Council of America Canadasection)、北美正統(tǒng)猶太教會聯(lián)合會加拿大分會(Union of 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s of America-Canada Section)。屬保守派的有北美猶太教聯(lián)合會(United Synagogue of America)、猶太教大會加拿大區(qū)會(The Rabbinical Assembly-Canada Division)。屬改革派的有北美希伯來會眾協(xié)進會(Union of American of Hebrew Congregations)、改革派猶太會堂委員會(The Council of Reform Synagogues)。

        也門地區(qū)早在上古時代就已有猶太教傳入,而且在6世紀時,也門曾一度把猶太教奉為國教。不過當時,信仰者大多為貴族和城市居民,還沒有成為一種普遍信仰。后來,伊斯蘭教化的時代,這里的人大都改信了伊斯蘭教。

        現(xiàn)在,也門的猶太教主要分布在北也門的內(nèi)地各城市和南也門的亞丁、西保護地各城市。猶太人同阿拉伯人在生活上有很大差異,一般居住在“猶太平民”的單獨住宅區(qū)內(nèi)。

        1900年,北也門有猶太人3萬,占當時總人口的1.5%;南也門有3.1萬,占總人口的0.6%。

        20世紀60—70年代,由于猶太人大規(guī)模的移民,到1980年,在北也門只剩下100人,南也門只剩500人。

        在南、北也門統(tǒng)一之前,北也門是一個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共和國。1970年10月憲法把伊斯蘭規(guī)定為國教,“沙迪亞”教法為一切立法的基礎和源泉。在內(nèi)閣中,有兩個宗教部門:“宗教基金部”掌管著全國清真寺和屬于宗教基金的土地和房產(chǎn)?!八痉ú俊闭乒茏诮谭ㄍ?、法官和解釋教法等事宜。下設最高上訴法庭和教法解釋處等。各省設有穆夫提,共和國設大穆夫提。

        除了上述國家的猶太教外,希臘、瑞典、突尼斯、摩洛哥和墨西哥等國家也有猶太教的存在。

        希臘的猶太教,在1943年德國占領希臘前,希臘猶太人為7.5萬人,戰(zhàn)后則急劇減少,1970年減少為3800人,現(xiàn)在約有4000人。

        瑞典的猶太教最早是1774年隨著猶太人遷入的。1870年猶太教獲得合法權?,F(xiàn)在斯德哥爾摩、哥特堡和馬爾默都建有正統(tǒng)派和自由派的猶太教會堂。

        突尼斯的猶太教徒人數(shù)已急劇下降,從1965—1967年約有5萬多突尼斯猶太人離開這個國家,今天猶太教徒在這個國家只有零星的分布了。

        摩洛哥的猶太教歷史悠久,其人數(shù)曾一度較多,據(jù)1956年統(tǒng)計達12萬人。由于后來逐漸移居法國的猶太教徒人數(shù)不多,約有一二萬人??ㄋ_布蘭卡市的拉比會議直接領導猶太會社。

        墨西哥大約有幾萬名猶太人,主要居住在首都墨西哥城,分為阿什肯那齊人會堂、塞法爾德人會堂,還有一個印第安人的猶太教會眾。

        在中國也有少量的猶太教徒。

        [1]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2] 同上書,第1頁。

        [3]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4] 〔以色列〕阿把·埃班著:《猶太歷史》,閻瑞松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頁。

        [5] 羅伯特·M.賽爾茨著:《猶太的思想》,趙立行、馮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26頁。

        [6]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

        [7] 羅伯特·M.賽爾茨著:《猶太的思想》,趙立行、馮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33頁。

        [8] 楊灝城等主編:《民族沖突和宗教爭端》,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頁。

        [9] 同上書,第198頁。

        [10]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頁。

        [11]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頁。

        [12] 羅伯特·M.賽爾茨著:《猶太的思想》,趙立行、馮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31頁。

        [13] 同上書,第116頁。

        [14] 同上書,第296頁。

        [15] 〔以色列〕阿把·埃班著:《猶太歷史》,閻瑞松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頁。

        [16]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頁。

        [17]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頁。

        [18] 同上書,第194—195頁。

        [19]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7頁。

        [20] 同上書,第198頁。

        [21]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