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艇運動是以體能為基礎,同時有較高技術要求的水上競速運動項目。本文參考皮艇運動技術模式相關報道,輔以個人從事水上運動項目訓練的經驗,從動作階段劃分方面對目前皮艇運動技術模式進行綜述,以期為皮艇運動訓練工作提供依據和參考。
皮艇技術沒有所謂的固定模式,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技術動作,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斯堪的納維亞以及德國和匈牙利技術。全面、細致地了解皮艇運動的技術特點,對于把握項目規(guī)律,進行科學研究與分析是極其重要的。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技術模式有:皮艇劃槳的最佳技術模式(又被稱為向前動力劃槳技術),以及德國技術模式。這里之所以說這兩種技術模式“流行”,是因為有較多的選手采用這兩種技術模式在國際賽場上劃出了較好成績。在此分別予以介紹:
一、向前動力劃槳技術
它分為五個位置點四個階段來完成。五個位置點分別是:伸出點、入水點、垂直點、出水點和還原點。四個階段是:預備階段、抓水階段、動力階段和回槳階段(或稱“復位階段”)。
還原點:它是兩側劃槳循環(huán)的中間點。在這個位置點不管是側視還是前視,槳桿是水平的,高度跟肩水平,即握槳的雙拳與肩同在一個水平面內。
伸出點:它是擺槳階段的結束點。在還原點以后,拉槳臂下落,推槳臂抬起。所有動作都應來自肩部的轉動,身體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不參與運動。拉槳手的手指應握槳放松,以防小臂肌肉僵硬。推槳手和頭之間的距離大約為半個肩寬,推槳手也應放松。
預備階段:它是伸出點到入水點的過渡期。它持續(xù)時間很短,但對劃好這一槳極為重要。在此階段,雙臂向下,推槳臂向前運動,槳尖點水,沒有推進力作用在槳葉上。整個身體重心仍要在中心線上,并準備向拉槳側移動。預備階段是劃槳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有些運動員往往急于抓水而匆忙完成預備動作。如果預備動作正確的話,常伴有一個停頓點。這個停頓點是瞬時的,尤其是在多人艇上,可觀察到,它是用來檢查和校正劃槳時機的。
入水點:它是槳在水下運行的開始點。拉槳臂要伸直,槳與水的夾角為35度~45度。這個角度是由推槳手的高度和槳的長度所控制的。注意:在這階段不能運用推進力,不能有拉槳動作。保持這一夾角,或45度~50度。
抓水階段:它是從槳葉入水到完全浸水并變?yōu)榇怪睜顟B(tài)之間的一個短時期。拉槳臂以肩為軸心向下轉動的同時,要保持手臂伸直,推槳手沿扁平的弧形軌跡慢慢向前運動,推動槳桿向下。槳葉上的推進力應由零到最大值。整個身體重心稍向拉槳側轉,以便形成最大負荷傳遞。抓水階段持續(xù)期短,雙臂動作極為關鍵,為了強調入水,往往錯誤地將抓水階段和預備階段混為一體,但這兩個階段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在抓水階段運動員拉槳側的腿開始在腳踏上施力,與拉槳力相配合。預備階段沒有推進力,而抓水運用了推進力,這是最大區(qū)別。注意:不能提前拉槳,以免槳上負荷過早。拉槳臂不能彎曲致使推槳手匆忙向前。肩和髖反向轉動不能太快。拉槳時軀干不能后仰。
垂直點:它是個特殊點。槳桿與水面的夾角為55度~60度。這一角度對于限定推槳手的正確位置以及槳葉在水中的方位是非常重要的。如角度小,槳會在水面打漂,或產生的推進力使船向兩側運動;如角度太大,推槳手越過中心線,槳葉入水太深。注意:在垂直點,推槳臂應仍然彎曲,肘抬高幾乎與肩水平;拉槳手不能接觸水面,應在甲板下面。關鍵:垂直點是用最大動力的時機。延長槳處于這一方位的時間將有利于提高劃槳效率。其方法之一是讓身體轉動而不改變手的相對位置。推槳手不能太高或太低,應適中。
動力階段:它是劃槳過程中水下時間最長的部分,也是通過二級杠桿系統連續(xù)復雜地變化,將推進力從槳葉傳遞到船體的最主要階段。延長槳的垂直狀態(tài)是困難的,而且只能在軀干反轉和推槳手的緩慢運動的最佳時機來完成。拉槳手和推槳手的相對位置及他們的速率變化將決定動力傳遞的效果。當拉槳手平行于船體中心線筆直向后運動,手臂必須彎曲,始終保持手與水面水平,同時軀干反向轉動,拉槳側膝部下落,推動髖部向后。拉槳側的這些動作要持續(xù)整個階段以便達到動力的最高傳遞效率。在拉槳側動作時,推槳側沿平行于水面的直線慢慢伸展,充分發(fā)揮第二級杠桿的優(yōu)勢。在動力階段結束時,運動員的動作必須迅速果斷,干凈利落,不能有多余拉槳動作。出水盡量少帶水。注意:推槳手和拉槳手之間的相對變化太快(推手快)是不對的。
出水點:它是槳葉最后接觸水進入空中擺槳階段的位置。由于左右劃槳的對稱性,槳出水的情況將決定下一槳的預備動作的好壞,這時推槳臂完全伸展,推槳手在船中心線上,與肩同高。注意:槳出水時濺起水花或帶起水來都說明技術不正確。軀干停止轉動時,拉槳臂的肘繼續(xù)向后運動是不對的。
擺槳階段(回槳階段):它是槳從出水點到伸出點的運行過程。中間還通過還原點。擺槳時間約占整個劃槳時間周期的30%。在這段時間沒有推進力在船上,所以保持船平滑前進,沒有多余動作是值得注意的。階段持續(xù)時間占比例太長是不對的。
以上將槳的所有位置點和運行階段連在一起,便組成了最佳技術即向前動力劃槳技術。皮艇要想前進速度快,那么兩邊動作越對稱越好。
二、德國技術
德國技術分為入水開始、入水結束、槳的正交位置(垂直對水位置)、出水開始、出水結束五個階段。
入水開始:上身輕微前傾(上身中心位置前傾不超過2~3cm),軀干最大扭轉,手臂幾乎伸直。上方手位于頭部前上方位,上方手臂彎曲角大約在110度與120度之間,槳傾斜(從船頭觀察為65度~70度)并靠近船體入水。
入水結束:槳葉完全入水。槳沿著波線在船邊向邊向外劃開,下壓手臂的彎曲角從頭頂看是保持固定的。手臂輕微彎曲,前面的軀干扭轉結束,軀干輕微挺直,避免過度提升。
正交槳位:沿波線劃結束。開始用上方手臂伸展入水,槳進一步沿船邊劃開,軀干向后扭轉開始,槳角從頭頂看始終保持在65度~70度。
出水開始:槳葉仍有2/3在水中,下壓階段結束。槳葉位于劃距的后1/4處,離船邊大約35cm,軀干進一步向后扭轉,上方充分傳遞力量,手到達船舷,上身全部直起。
出水結束:槳向后向外出水(少許水花濺起),軀干完全旋轉,轉換時槳不可舉得太高,轉換時上身再一次輕微前傾。
可以看出,德國技術的關鍵在于始終依靠軀干扭轉帶動上肢運動。大幅度的軀干扭轉加上上肢的延伸距離得到較長的劃距,這也意味著較長的動力做功距離。另外可通過加速轉體來提高槳頻。這種利用強大的轉體能力帶動整套動作的做法其好處是整合全身肌肉發(fā)力可獲得優(yōu)秀的槳下效果。但相應的體能需求也較高。
以上技術動作為理想標準技術,但真正好的技術,是不可確定的,由于劃船者在體能、形態(tài)、感知覺和心理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無法統一認定某種技術為最好技術,而是誰劃得快,找到或發(fā)展出適合自己的風格技術,誰的技術就是“最好技術”。
三、四階子模型
目前訓練和研究工作中,多基于力學角度使用四階段劃分法對一個完整劃槳動作周期進行劃分,該分階包括“準備—劃槳—出水—復位”四個階段,因此又稱“四階子模型”。其中準備階段、復位階段是槳在空氣中運行的階段,不作用于水,不產生任何推進力和阻力;其他兩個階段是槳—水作用階段,由于槳葉與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推動船體前進的動力。
1.準備階段:準備階段也就是一槳的開始階段。這個階段對劃好這一槳極為關鍵,這時運動員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坐姿,槳桿伸出的角度最好于45度~50度,大于或小于這個角度都不利于體現出單槳的最大功率。有些運動員往往由于追求前弧而把前手伸得很遠,致使角度過小,這樣會造成槳與身體不平行,沒有了支撐角度,致使劃槳階段時容易手臂拉槳。相反,如運動員下槳角度大于50度時,會造成劃槳階段支撐時間短,劃距少。所以這個階段時,運動員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支撐角度和坐姿,以備為下一個階段更好地發(fā)力。
2.劃槳階段:是四階子模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階段。槳葉在水中的抓水效果是速度的最佳體現。寬度縮小后的皮艇,平衡性起到了變化,穩(wěn)定性系數減小,船體與水的摩擦力減小。所以槳葉入水越靠近船沿,平衡能力就越下降,但是速度就越高。這個階段的整個過程沒有拉槳動作。運動員舉槳形成一個好的支撐角度后,腳下開始對腳蹬施力,傳遞給髖、腰、背肩,最后到胳膊,運動員感覺是用蹬轉帶動胳膊轉體發(fā)力把這個動作完成的,其間拉槳手不動,大臂小臂都不要發(fā)往后拉的力,而是去體會槳像扒住一個不動的實物,槳不動,用蹬轉和身體轉體的力把船撐向前,盡可能地減少槳向后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延長槳在水里的支撐時間,延長一槳的劃距。此階段運動員最應該注意的是胳膊千萬不要主動發(fā)力,只需要使槳與身體平行,保持好這個支撐就行,發(fā)力點在腿和髖部的大幅度轉動,就會帶動上肢的轉動。其間腳在腳蹬施力的同時,另一只腳勾起腳蹬帶,有利于運動員大幅度地轉動和槳與身體反轉的對抗性。這個動作做得越好船走得越平穩(wěn),槳下的效果越好。
力的傳遞是從抓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劃槳結束。劃槳階段槳葉的運動方向是向后、向外。拉槳時船體的速度則增至最大??梢娺@階段是艇的速度變化最明顯的時間,好的劃槳技術可產生明顯的加速。
這一階段中有一個至為關鍵的技術:槳葉包水技術,或稱抓水技術,這是區(qū)別優(yōu)秀運動員和一般運動員的主要標志。當槳葉入水后迅速把槳葉全部埋入水中,在槳葉入水附近建立穩(wěn)固的劃水支撐點。槳葉支撐點無晃動,無移動,抓水動作速度快,在瞬間能充分調動身體各環(huán)節(jié)肌力,增加槳對水的穩(wěn)固支撐。上方配合劃槳側以脊柱為軸轉動,水在槳上同時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3.出水階段:出水是指待槳運動到垂直位時(近髖部附近),槳與水的相互作用力達到最大,小臂彎曲外展,軀干的動作發(fā)力減小。此時槳的運動軌跡向外側“八”字方向,便于槳葉的出水。此時運動員的軀干、上肢肌肉間歇性放松,為下一個周期劃槳做準備。運動員出水側軀干減緩旋轉,前臂明顯上抬,肘關節(jié)的高度低于肩關節(jié),小臂的位置應稍高于耳。稍稍轉動手腕并向上轉槳,使槳葉外緣領先出水。槳葉在出水階段的運動方向是向外、向上。槳葉離水時與水平面約呈145度~155度角。左臂拉槳出水的同時,右臂微屈支撐。當左手向前、向上復位時,左臂由屈向前自然推直。當右手腕推過中心線時,轉化為拉槳手而開始下一次劃槳。槳葉出水和入水一樣,都是一個劃槳動作過程中速度最快的階段,出水動作應迅速、柔和而干凈利落,槳葉盡量少帶起水花。若出水動作遲滯,槳葉過長時間停留在水中,則會在前進方向上產生拖拽力,使船速下降。在這個階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運動員一定要體會人船合一,順著劃槳階段的大幅度轉動的同時胳膊順勢抬起,不用想太多的出水動作怎么做,只要順著船的慣性和劃槳幅度順勢自然出水,越簡單越自然越好。運動員還可以觀察自己槳葉出水的位置,越接近入水位置越好。
1.槳葉入水開始 2.槳桿垂直位 3.出水開始 4.出水結束
4.復位階段:這個階段也就是出水到準備階段的過渡期,運動員在這個階段要把身體伸展到最大幅度,充分放松,不要急于做下一個動作,一個運動員的劃槳節(jié)奏的好壞就取決于復位階段做得夠不夠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肌肉系統對于在整個劃槳周期中維持劃槳動作的連續(xù)性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四個階段連貫地銜接起來,劃槳動作才能發(fā)揮出其最大力學效應。在一個動作階段接近尾聲時,下一階段必須立即毫無間隙地、輕易地銜接上。(圖為皮艇劃槳最佳技術“槳—水時相”階段示意圖)
四、小結
我們總是期望能夠準確、詳盡地描述一種最完美、最有效的皮艇技術,但眾所周知,并不存在某種所謂“完美技術”。由于運動員在外形條件、體能素質、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萬應的技術可以適應并滿足所有的個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所有成績突出且穩(wěn)定的選手,其技術必有合理性,且其技術的合理成分要遠遠高于普通選手。因此,總結分析這類“合理技術”對于抽象出相對完美的皮艇技術有重大借鑒價值,筆者希望通過對皮艇合理技術的總結,輔以相關力學知識,對皮艇技術模式進行清晰描述,為訓練和科研工作提供參考。
河北省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 周穎潔 翟東 李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