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優(yōu)先與女人“半邊天”
美國婦女在社交場合中總是會得到格外的優(yōu)待。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從歷史角度分析,它是受到了歐洲中世紀騎士作風的影響;從宗教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對圣母瑪利亞的尊敬。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女子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
總之,美國男子在社交場合同女子接觸時,一方面事事尊重她們,另一方面又要處處以保護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以顯示男子的修養(yǎng)。
美國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前不久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中國婦女地位的文章,文章稱中國婦女掙錢能力增強,做主機會更多,地位顯著提高。文章從一對中國新郎、新娘在賓館里舉行的一場婚禮談起,提到雙方的父母走上前臺發(fā)表了講話。文章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就是新娘家地位的明顯提高,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中國家庭發(fā)生了迅速而根本的變化, ”哈佛大學的馬丁?懷特說, “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要發(fā)生這樣的變化至少要幾代人的時間,而中國只用了幾年。 ”[1]
中國發(fā)生這樣的變化,也并不是只用了幾年時間。 5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強調男女平等,中國婦女逐步從“三從四德”中,從纏足的陋習中,從童養(yǎng)媳的苦難中解放出來,力求升學、招工、提干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婦女的權益有了相當?shù)谋U稀?/p>
市場經濟為中國人民開拓了新天地,也為中國婦女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市場經濟面前,憑本事吃飯,按貢獻拿錢,那是沒有男女之別的。憑的是本事,是知識,看的是貢獻,是效益,巾幗不讓須眉。商界的女“白領” 、男“藍領”現(xiàn)象,政界的女上級、男下級現(xiàn)象,家庭里的女主外、男主內現(xiàn)象日漸其多。婦女的參政議政意識、婚姻自主意識、支配財產意識也相應提高,那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時代正在結束,中國婦女正在品嘗男女平等的甜蜜滋味,體會“半邊天”的豪邁感覺。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總的來看,男女不完全平等的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