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唐末至夏期間
從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自吐蕃手中逐漸收復河西歸唐以來,酒泉、嘉峪關地域屬歸義軍管轄。但由于河西地域廣闊,河西各州屢遭戰(zhàn)禍,經濟蕭條,人民流離遷徙他處,河西如嘉峪關等地幾成荒野,歸義軍人力有限,根本無法有效地組織控制。此時吐蕃勢力日衰。另一支從西徙來的回鶻勢力卻日益增強,占據(jù)了甘州,以甘州為據(jù)點,四出發(fā)展,就連歸義軍都受其挾制。張議潮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朝,以兄子淮深守歸義軍,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張淮深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昭宗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張淮深因家難殞斃,議潮子張淮鼎嗣。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淮鼎托孤索勛而死。索勛以淮鼎子承奉年輕自為節(jié)度 ,并得到朝命同意,眾情憤激。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張議潮第十四女率將士和張、李家族出定其難,重立張承奉為節(jié)度 使。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朝任張承奉為歸義軍節(jié)度 使。因處諸夷戎族包圍之中,于公元905年在沙州建立西漢金山國(意為西部漢人之國)。后因兵敗甘州回鶻,與訂立城下之盟,相議結為“父子之國”。公元914年10月,張承奉去世,曹仁貴取代了張氏,掌握了沙、瓜實權,恢復了歸義軍名號,自稱歸義軍節(jié)度 使兵馬留后,奉中原王朝為正朔。曹仁貴卒,由其從弟曹義金主持瓜、沙州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莊宗(李存勖)冊封曹義金為歸義軍節(jié)度 使、沙州刺史、檢校司空。由于曹氏歸義軍政權處于東、西回鶻、于闐兩大勢力之間,為避不測之慮,采取“西合于闐,東結回鶻”的方略,改善與鄰近各民族國家的關系,內部則依靠世家大姓索、陰、翟、張、慕容等姻親集團維護統(tǒng)治。曹義金死后,其長子元德,次子元深,三子元忠均以歸義軍節(jié)度 使相繼掌權,其中以曹元忠時間最長(三十年),為曹氏歸義軍政權鼎盛時期,繼續(xù)曹義金治國策略。在其后期,北宋統(tǒng)一中原,和北宋保持密切關系,大受北宋封賞,禮遇隆崇。曹元忠死后,繼由其侄曹延恭、其子曹延祿充歸義軍節(jié)度 使。至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延祿及弟延瑞并為從子宗壽(延恭之子)在宮廷政變中被殺。宗壽死,其子賢順嗣,依向遼、宋進貢,特別注重同遼的密切關系。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瓜、沙被西夏攻破,歸義軍沙州政權終止。但直到宋仁宗皇祐年間(公元1049年—公元1053年),史籍載其還向北宋進貢方物,似于公元1036年還未徹底滅亡。
但是,肅州、嘉峪關地域在歸義軍張氏政權后期已不在歸義軍政權掌握之中。
一說是,河西自唐大中年間張議潮逐吐蕃、收復諸州歸唐后,先后不斷遭受吐蕃殘余勢力涼州六谷部、黨項羌和早已散居河西的回鶻的侵擾。五代及宋,雖在河西仍置有州、軍和節(jié)度 使,但僅是羈縻而已,并不是實際在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中原王朝只不過接受河西諸族政權的朝貢罷了。
回鶻,原稱回紇,散處漠北鄂爾渾和色楞格河流域,唐朝前中期,在河西以武威到敦煌北部、居延到馬鬃山以至新疆東部邊界地帶為活動中心,安史之亂中曾幫助唐朝平定安史變亂,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改名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被突厥黠嘎斯所破,部眾西遷,其中一支入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先依附于吐蕃,后屬依歸義軍。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乘張議潮入朝未歸,張淮深暫守歸義軍,甘州空虛之機占領了甘州,自此,以甘州為據(jù)點,勢力漸強,四出發(fā)展,并在甘州建立牙帳,稱“甘州回鶻”,但其并未能控制整個河西。從一些史料看,回鶻并未占據(jù)過肅州,而從唐晚期到西夏攻取肅州150多年間里,在肅州活動的,主要是突厥系龍族部落人。
唐僖宗光啟元年寫本《沙州伊州地志》殘卷載:“龍部落本焉耆人,今甘、肅、伊州各有首領,其人輕銳,健斗戰(zhàn),皆稟皇化?!逼浯蟛孔⊙申榷级礁渫跣正?,名突騎支。又號龍家族,其俗與回鶻小異。敦煌卷子(斯.0389號)《肅州防戍都給歸義軍狀》提到甘州龍王在涼州嗢末救兵不到、內無糧用的情況下率部分龍家部落撤退到肅州:“其吐蕃入國去后,在家三日眾衙商量,城內絕無糧用者,揀得龍家丁壯細小壹佰玖人,……今月九日,并入肅州。”事實是,在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前后,龍家和回鶻就分別以肅州和甘州為牙帳,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一些史料中肅州使者常同甘州、涼州、西州、伊州、于闐使者并列在一起,完全是一個獨立的政權?!秲愿敗肪砭攀d:“天福五年,回鶻朝貢使都督翟金福并肅州、甘州專使僧會等歸本國。”這說明后晉時(公元936年—公元946年),肅、甘二州還并列為兩個各自獨立的政權。在北宋太宗時肅州龍家為了對付西邊的歸義軍政權,大概依附于甘州回鶻,成為附屬。敦煌卷子(伯.3412號)《太平興國六年安再勝狀》載:“回鶻、達怛及肅州龍家合,就大云寺對佛設誓,……向西行兵?!币虼恕哆|史·屬國表》說:統(tǒng)和(遼圣宗年號)二十八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遼將“蕭圖玉奏伐甘州回鶻,破其屬郡肅州,盡俘其生口。”但龍族在隸屬于甘州回鶻后仍保持著其民族獨立性,而回鶻人也并未進入肅州。趙元昊于公元1028年破甘州后,甘州回鶻退往瓜州、沙州、西州與祁連山區(qū),而不退往肅州,足可說明問題(肅州于1036年才被西夏攻取)。故唐代晚期、五代、北宋中期前,占據(jù)肅州并在該地活動的主要是突厥系龍族部落人,此時的嘉峪關地域屬肅州管轄,也應有龍族人活動過。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攻取瓜、沙、肅等州,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于興慶府(寧夏銀川),國號大夏,改元為天授禮法延祚元年。西夏分黃河西為十一州,肅州其一、后設蕃和郡,轄肅州、金塔西部,屬黑水鎮(zhèn)燕軍司(駐甘肅金塔東北威遠城)。西夏政權最強大時,其地域“東界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寧夏同心縣),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卑ń駥幭?、陜西北部、甘肅西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
西夏統(tǒng)治者把河西作為與宋、遼、金各國對抗周旋的基地,因此十分重視河西地區(qū)的開發(fā)經營。遷徙人口,增加勞力,駐防屯墾調動當?shù)赝林柯?,兵民一體,軍農合一,一方面生產,一方面戰(zhàn)爭??偙ΤT谖迨f,建十二軍司,對境內和河西各民族采取羈縻懷柔政策,各民族地位基本平等,吸收漢、吐蕃、回鶻等各族文化,境內民族關系較為和睦融洽。在西夏統(tǒng)治河西的近二百年中,無論經濟、農牧業(yè)、手工業(yè)都有所發(fā)展、有所進步,當時的肅州、嘉峪關一帶處于北達靈州、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東達秦州及中原,西通西域的絲綢之路,南通青海的扼要地段,“當四沖地,車轍馬跡,輻輳交會”,為東西交通、經濟文化交流的必要路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