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經(jīng)濟消息的構成

        經(jīng)濟消息的構成

        時間:2023-04-16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消息的構成與一般消息一樣,經(jīng)濟消息也是由導語、背景、主體和結尾等寫作部件構成的。(一)經(jīng)濟消息的導語類型新聞寫作上的突破往往取決于社會需求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聞導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與這兩個因素緊密相關。這次會議是根據(jù)去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部長會議的決定召開的。1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大地震的損失經(jīng)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受眾迄今記憶猶新。

        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消息的構成

        與一般消息一樣,經(jīng)濟消息也是由導語、背景、主體和結尾等寫作部件構成的。

        一、經(jīng)濟消息的導語

        許多人把導語簡單地理解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這雖然很不確切,但導語確實是以簡練而生動的文字表述新聞最重要的內(nèi)容,具有啟發(fā)性或誘惑力的消息的開頭。導語是一個舶來品,它的原文是“Lead”,在英文詞匯中是“引導”、“引入”的意思。導語就是消息中具有可聽性和可讀性的特殊開頭部分,一般由最新鮮、最重要的新聞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告知主要事實,勾畫整體輪廓;二是吸引受眾;三是起牽引作用,確立全文基調(diào)。

        人們在接受新聞信息時的心理與欣賞藝術作品時的心理是不同的。后者從容不迫,漸入佳境,所以藝術作品的開頭,可以引而不發(fā),欲擒故縱,高潮往往在后;前者則迫切希望立刻知道最關心或最重要的事實,所以消息的開頭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匕研侣劦囊c突出出來,一下子就把人抓住,高潮往往在前,不能搞“懸念”。因此,西方一位新聞學家說過,新聞的開頭應當具有這樣的魅力:導語一唱歌,聽眾就跟著哼哼。也就是說,導語里說的東西,應當能立即引起受眾的興趣并產(chǎn)生共鳴。可以說,導語是展示記者水平的窗口。

        (一)經(jīng)濟消息的導語類型

        新聞寫作上的突破往往取決于社會需求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聞導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與這兩個因素緊密相關。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電報技術不成熟,迫使記者把主要的新聞事實塞進報道的開頭,導語的雛形就產(chǎn)生了。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和創(chuàng)新,導語的寫作已由“六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導語發(fā)展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的部分要素導語,現(xiàn)在已進入被稱作豐富型導語的第三代導語。在導語寫作的流變中,新聞媒介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都對導語的寫作乃至整個新聞寫作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

        經(jīng)濟消息的導語分類也與一般消息的導語一樣,按新聞要素的五個“W”和一個“H”,可劃分為人物導語、事件導語、時間導語、地點導語、原因導語和方式導語六種類型。當然現(xiàn)在認可的分類是按表達形式與寫作方法來劃分,一般分為三種類別:敘述型導語、描寫型導語和議論型導語。

        1.敘述型導語

        適應新聞報道客觀敘述新聞事實的基本特征,大多數(shù)經(jīng)濟新聞也采用敘述型導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敘述型導語又可分為概括式、直敘式、對比式等。

        概括式導語就是對整篇報道的內(nèi)容進行濃縮和概括,使受眾一開始就知道整篇消息的梗概或要點。這樣的導語最適合用于內(nèi)容較為復雜、過程較為曲折的消息。概括式導語最重要的特點是,在消息的第一段把全篇的精華都包含其中,寫作中要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不能把概括式變成概念式。但是,概括式導語也有一種延緩的寫法,即用兩段或三段文字作為導語。例如:

        新華社雅加達10月6日電為期一天的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貿(mào)易部長會議今天在這里舉行。

        這次會議是根據(jù)去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部長會議的決定召開的。會議的宗旨是從亞太地區(qū)角度就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果交換意見,并探討今后的實施辦法。

        直敘式導語要求開門見山地把最有新聞價值的經(jīng)濟新聞事實告訴受眾。這類導語適合于快速報道新聞。要寫好這類導語,首先要能對所報道的事實中哪個最有價值、哪個最能吸引受眾作出判斷,這樣導語著重突出這個新聞事實。否則導語容易陷入平淡而缺乏吸引力。

        對比式導語要求將報道的經(jīng)濟新聞事實跟別的事實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對比,使新聞事實中所蘊涵的新聞價值充分地顯露出來,并給受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寫作中相互對比的事實之間,反差要強烈。反差越大,效果就越好。1995年1月19日,路透社記者報道日本兵庫大地震造成巨大損失的消息時,導語如下:“經(jīng)濟學家們今天說,17日發(fā)生在日本中部的大地震已造成近500億美元的損失,而一年前洛杉磯地震造成的損失為200億美元?!?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大地震的損失經(jīng)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受眾迄今記憶猶新。用200億美元與500億美元這兩個數(shù)字作對比,人們對日本這次地震損失的慘重,印象不但深刻了,而且具體了。

        2.描寫型導語

        這類導語主要是簡要地展示人物、事物的形象或場景,能給人以適當?shù)默F(xiàn)場感和生動感,增添消息的吸引力。但寫作中描寫要適度,只能用漫畫式的幾筆就把形象勾勒出來,不能作更多更細膩的描繪,否則,就變成特寫或通訊了。例如:

        這些天,堆龍德慶縣丹增貢嘎老人家開辦的家庭旅館忙得不可開交。時值西藏旅游旺季,客人走了一撥又來一撥,旅行社的導游還特意帶著游客來他家的旅館參觀,看他們表演民族歌舞?!扒嗖罔F路修到家鄉(xiāng),火車來到家門口,這條‘幸福線’讓我家的生活越過越幸福!”丹增貢嘎樂呵呵地說。僅在拉薩火車站附近,像這樣的農(nóng)牧民家庭旅館就有40多家。

        這則獲獎消息《家庭開旅館農(nóng)民辦公司青藏鐵路正在改變農(nóng)牧民生產(chǎn)生活方式》(《西藏日報》2007年6月18日刊發(fā))的導語,采用以點帶面的寫實手法,穿插情境、對話描寫等寫作技巧,巧妙地把黨中央對西藏的關心、對西藏人民的幫助和扶持展現(xiàn)出來,把青藏鐵路通車一年來給西藏農(nóng)牧民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3.議論型導語

        新聞導語在敘述新聞事實的同時,對事實作出畫龍點睛式的評價,有助于揭示新聞事實所蘊涵的因果關系或現(xiàn)實意義,并引導人們按記者的立場、觀點去理解被報道的事實。

        1993年3月3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fā)表了一條新華社記者寫的關于我國大豆生產(chǎn)出現(xiàn)轉機的消息,導語寫道:“曾一度被冷落的‘低產(chǎn)作物’大豆,去年成了我國農(nóng)產(chǎn)品中最受歡迎的搶手貨之一,收購價格1公斤在1.4元以上,而且一律現(xiàn)金兌現(xiàn)。這表明大豆產(chǎn)銷不景氣的時期已成為過去?!边@條導語的最后一句對新聞事實進行了評說和引導。1994年2月8日,新華社播發(fā)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無償資助中央樂團每年250萬元的消息,導語如下:“被視為陽春白雪的交響樂團幸遇知音。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李祥瑞宣布,從今年起每年無償資助中央樂團250萬元人民幣。”導語的第一句評論可謂巧妙而貼切??梢娫u論可放在事實敘述之前,也可放在事實敘述之后。

        (二)經(jīng)濟消息導語的寫作要求

        美國的沃爾特·??怂乖凇缎侣剬懽鳌芬粫兄赋觯骸耙粭l奏效的導語應實實在在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將其導向記者認為是新聞的基本點或報道角度的地方。因而,導語寫作是一個分兩步走的過程。第一步是從大量的事實、數(shù)據(jù)和引述的情況中,提煉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首位貫通的‘表述’(statement),在其作者看來,它能最恰當?shù)乇磉_新聞事件的含義。第二步就是用一種最能打動讀者的方式將它形諸文字?!庇纱丝梢妼дZ的寫作,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讀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條,必須具備訓練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條,則要有寫作技巧。事實上導語寫作中的思維過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問自答開始的:

        (1)什么事情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2)什么人參加進去了?——誰干的或誰講的?

        (3)是用直接性導語,還是用延緩性導語?

        (4)有沒有什么吸引人的詞匯或生動形象的短語要寫進導語中?

        (5)主題是什么?什么樣的動詞能最有效地吸引讀者?

        《十國新聞同行共議的導語寫法》中,對導語寫作提出了4條要求:點出主要內(nèi)容;寫得生動活潑;要開門見山;要盡量簡短。這4條也成了檢驗一條導語寫作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傮w說來,導語寫作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突出原則

        在導語寫作中要巧妙開篇,突出最有新聞價值的新聞要素。導語寫作時先給“W”和“H”排排隊,看看應該突出哪一個“W”。有些導語其中雖包含了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但并沒有將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試比較曾報道過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兩條消息的導語:“我國政府新近頒布了一項計劃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對夫婦只準生兩個孩子,最好只生一個?!币晃煌鈬浾邔懛ú灰粯?,他寫道:“生兩個好,生一個更好——這就是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chǎn)黨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钡谝粭l導語雖然也將計劃生育的新政策內(nèi)容包含其中了,但兩相比較,后者則更加突出,更加靈活,自然更受讀者歡迎。

        香港《東方日報》10月6日報道隨著醫(yī)療費用不斷上漲和大學生人數(shù)的持續(xù)增加,內(nèi)地從20世紀50年代起實施至今的大學公費醫(yī)療制度應對乏力,“恐病癥”已成為大學貧困學生生命不堪承受之重。而此同時,內(nèi)地大學亦普遍叫窮,認為目前對學生醫(yī)療保障資金投入不足。雖然除確保貧困學生“上得起學,吃得飽飯”外,如何保障“看不起病”的學生得到基本的醫(yī)療保障已成為政府、社會和大學的當務之急。

        這條導語正是因為未能突出主要的新聞事實要素而給人的感覺過于冗長,將消息的幾個要素盡列其中,字數(shù)達到近200字之多。而其核心的內(nèi)容是:內(nèi)地大學生上得起學,看不起病。我們不妨將這則導語改為:“‘上得起學,看不起病’成為內(nèi)地大學貧困學子的真實寫照,大學校方也為此深感困擾?!睂дZ中的其他內(nèi)容可以放到消息主體中去寫。

        2.吸引原則

        導語至少要具備以下幾點才能有吸引力,抓住讀者。一是導語要寫讀者最關心的,也就是要從一般讀者的角度看問題。二是導語要遵循時間點上先近后遠的原則,突出時效性。三是導語要力求形象、生動,增強可讀性。這類導語多是抓住新聞事實的特色進行描繪,有的是通過描繪景色來烘托氣氛??傊?,要把導語寫得生動活潑,手法上要不拘一格,既要突出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又要在表現(xiàn)手法上突破單一的寫作形式,以多姿多態(tài)的面孔吸引讀者。例如:

        “洞庭湖變大了!經(jīng)過3年規(guī)??涨暗木C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1/5。這個自明清以來不斷萎縮的湖泊,終于出現(xiàn)了歷史性大轉折?!?《洞庭湖長大五分之一》)

        短短52字直截了當?shù)叵蛉藗儌鬟f了洞庭湖變化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訊,起到了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用群眾熟悉的詩詞、歌謠開頭,不僅意境深遠,而且文采飛揚,可以大大增強新聞對受眾的引力。例如:

        “本報訊(記者鄭晉鳴)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浪淘沙古今同。記者最近沿江采訪時,發(fā)現(xiàn)江中有不少采沙船采掘江中沉積的江沙,兩岸干部群眾意見很大?!?第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消息作品《采沙毀堤何時休》)

        3.最短原則

        導語寫作要簡明扼要。導語的長度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但通常是以越短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越好。記者或編輯很難根據(jù)一定的公式去寫作和編寫稿件,但是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導語不要超過3行的勸告是有用的,過多的形容詞和其他修飾詞都是毫無用處的,當然過于簡單的導語也可能把讀者弄糊涂。第1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消息作品《我省交通圖五年七變》的導語:“祖籍滄州的鄭先生在滬經(jīng)商數(shù)年,前不久他從上海返鄉(xiāng),連遇兩個‘沒想到’。”可謂簡潔明了,引人入勝。

        萬事開頭難。作為消息開頭的導語,也同樣是不容易寫好的。兩次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聯(lián)社特派記者雷爾邁·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毀一篇特稿的導語,直到他相信自己寫對了方才罷休。大量的新聞寫作實踐證明,即使是學識淵博的名記者,也常常會為寫好一條導語而絞盡腦汁??梢?,對于初學者來說,要寫好一條導語更非容易之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

        二、經(jīng)濟消息的主體

        經(jīng)濟消息的主體,就是導語之后、全篇至末尾的那一部分,有的叫做“正文”,有的叫做“軀干”。主體是新聞事實的補充和展開部分,除簡訊外,導語和主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經(jīng)濟消息主體的作用

        經(jīng)濟消息的主體主要擔負著兩大任務:一是解釋和深化導語;二是補充導語所沒有涉及的新事實。因此,主體部分對導語所涉及的要素必須進一步提供必要的細節(jié)和有關材料(包括背景),以便受眾對新聞事實有更清楚、更具體的了解;導語一般只涉及最重要和最新鮮的事實,大多只突出一兩個要素,這就要求主體補充導語尚未涉及而又應當涉及的內(nèi)容,如使新聞的幾個要素齊備,提供新聞事實的背景,以便使受眾對消息的主題和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請看例文:

        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帶來歷史性大轉折

        洞庭湖長大五分之一

        3年增加蓄洪能力27億立方米,蓄水面積擴大554平方公里

        本報訊洞庭湖變大了!經(jīng)過3年規(guī)??涨暗木C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1/5。這個自明清以來不斷萎縮的湖泊,終于出現(xiàn)了歷史性大轉折。

        (2001年)12月25日,省有關部門的權威統(tǒng)計表明:1998年以來,我省已對220處阻洪堤垸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億立方米,擴大蓄水面積554平方公里。水利專家稱,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樣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陽城陵磯的水文標尺上,兇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長大了的洞庭湖別是一番景象。隆冬時節(jié),記者在湖區(qū)采訪看到,原來人丁興旺的華容縣小集成垸、漢壽縣青山湖垸已無人跡。成千上萬的白鷺、野鴨、天鵝在棲息、飛翔,成片的楊樹在風中搖曳著,趕走了冬天的蒼涼。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洞庭湖方圓八九百里,號稱“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達6000平方公里。此后數(shù)百年泥沙淤積,盲目開墾,致使“堤垸如鱗”。在實施綜合治理前,這個長江水系重要調(diào)節(jié)湖泊的面積減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面銳減,調(diào)蓄能力削弱,災害頻頻發(fā)生,湖區(qū)人民深受水患之苦。僅以1998年為例,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就達197億元。洞庭湖失去了寶地的光彩,成為一塊不得安寧的險地。

        治理洞庭湖,還歷史的本來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過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整治洞庭湖極為重視,投資70多億元支持我省。改變單純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傳統(tǒng)辦法,實施以疏導為主的綜合治理方略,湖區(qū)30個縣(市、區(qū))及大型農(nóng)場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zhèn)。廣大群眾對治理洞庭湖期盼已久,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使這項浩大工程進展順利。3年中,湖區(qū)8.4萬農(nóng)戶、30多萬群眾告別故地,實施大遷移,成為湖湘史上的一大壯舉。澧縣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點地區(qū),許多老人雖難舍故土,但更感謝黨和政府讓他們離開了“水窩子”。兩個垸子7萬多人有序搬遷,實現(xiàn)了安居樂業(yè)?!捌桔泻檫€洞庭浩浩蕩蕩,移民建鎮(zhèn)讓百姓世代安康”,搬遷戶新居門上貼的這副對聯(lián)反映了湖區(qū)人民的共同心聲。

        人與自然在洞庭湖開始和諧相處。隨著治理的深入,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將再現(xiàn)人間。(《湖南日報》2001年12月26日)

        這則消息的主體可謂完成了主體的兩大任務:第二、三自然段分別通過有關的統(tǒng)計資料和記者現(xiàn)場所見,為洞庭湖出現(xiàn)的新變化作了詳細的陳述和描寫,是解釋和深化導語;第四自然段筆鋒一轉,寫起了洞庭湖的歷史,用豐富的史料交代了背景;第五自然段則具體寫了1998年以后退田還湖,湖區(qū)人民大遷移的壯舉。這兩段都是補充導語所沒有涉及的新事實,是從深層次講述洞庭湖長大的原因。

        (二)經(jīng)濟消息主體的寫作要求

        1.緊扣主題,精選事實,展開導語,使之具體化

        具體寫作中的操作,主要是通過補充導語中未出現(xiàn)的新聞要素,或將概括的事實具體化。請看例文:

        昆山31萬農(nóng)民刷卡看病

        蘇州日報訊(記者高坡)從昨天起,昆山31萬多農(nóng)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樣“刷卡”看病了!

        昨天,該市7個行政村發(fā)放點的上千名老百姓都領到了一本墨綠色的《昆山市農(nóng)村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證》和一張IC卡。此舉標志著昆山農(nóng)村基本醫(yī)療保險工作開始進入全面運作階段。憑著這張IC卡,昆山的農(nóng)村居民在該市的任何一個醫(yī)保定點醫(yī)療單位都可以自由“刷卡”就醫(yī)。根據(jù)該市的具體實施辦法,農(nóng)村居民每人每年只要繳納50元,如果不幸遭遇大病,最高可以得到近1100倍的補償,也就是說,最高可以報銷到接近55000元!

        昨天下午,在該市周市鎮(zhèn)市北村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村民張燕君拿著剛剛領到的醫(yī)保IC卡開始了自己70歲生涯中的第一次“刷卡”看病經(jīng)歷。經(jīng)過一番“望聞問切”,社區(qū)醫(yī)生給她開具處方,一盒是感冒清膠囊,一盒是珍菊降壓片。收銀處是一套嶄新的電腦設備,輸入處方,卡一刷,隨即打出一張清單,顯示劃卡消費9.5元,卡上余額140.5元。老太太開心得合不攏嘴:“沒想到政府為我伲老百姓考慮得這么周到,送錢給我??疵?”

        根據(jù)昆山的農(nóng)村醫(yī)保施行辦法,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200元,這個標準目前是全國最高的,其中市鎮(zhèn)兩級財政各補貼65元,村集體補貼20元,農(nóng)民自己支付50元,今年該市財政將拿出6000萬元用于醫(yī)保補貼。

        據(jù)悉,昆山農(nóng)村醫(yī)保覆蓋包括居住在農(nóng)村的小城鎮(zhèn)戶口,其中16歲以下的兒童4.3萬多人,17歲到60歲的18.9萬多人,60歲以上老人7.7萬多人。另外還有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農(nóng)村低保人口,均采取傾斜政策,不用繳納一分錢,無門檻進入這個保障體系。為60歲以上的老人建立個人賬戶,由保險基金每年自動注入150元。

        昆山醫(yī)保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昆山的農(nóng)村醫(yī)保,除了籌資標準低于城鎮(zhèn)職工,因而報銷補償?shù)木唧w數(shù)額不一樣外,在運作管理模式上已經(jīng)與城鎮(zhèn)職工的醫(yī)保沒什么兩樣,就連報銷的醫(yī)藥范圍和5000元報銷起付線都是一樣的。(《蘇州日報》2004年3月4日)

        這則消息導語點明主題后,主體通過新聞素材有層次的安排,得到有計劃的延伸??v橫交織,多維度地展現(xiàn)事實:在對導語進行必要的說明后,作者安排了一個具體事例,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從相對抽象地談到發(fā)生的基本事實,轉而具象到一位當?shù)乩咸I藥的場景。隨后添加醫(yī)保的籌資標準、覆蓋范圍以及對特殊群體的傾斜等背景內(nèi)容,顯示了記者對素材輕重緩急的把握。記者保持著客觀的態(tài)度,但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實際上體現(xiàn)了報道的意圖。

        2.變換角度補充事實,令主體部分更豐滿

        寫作中可以通過補充帶有因果關系的材料,或通過補充暗示性的材料來拓展主題的表達內(nèi)容。例如,美聯(lián)社記者曾經(jīng)寫過一則關于美國失業(yè)問題的新聞,全文如下:

        美聯(lián)社紐約10月14日電就在羅納德·里根總統(tǒng)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jīng)濟復蘇”前幾個小時,他的兒子普雷科特·里根卻在這里同失業(yè)者一道領取救濟金。

        白宮副新聞秘書斯比克斯13日承認,這位23歲的芭蕾演員自從被喬弗雷芭蕾舞團解雇后,近幾周中領過三次救濟金。

        這個芭蕾舞團已解散一個月。小里根和妻子多麗亞住在曼哈頓的格林威治村。

        斯比克解釋了總統(tǒng)的兒子為什么拒絕他父親提出的要在他失業(yè)期間給予幫助的表示。他說:“里根夫婦表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但尊重他們要獨立的權利?!?/p>

        小里根加入了美國約1130萬領取救濟金的美國人的隊伍。這個國家的失業(yè)率上周達10.1%,這是30年代蕭條以來最高的數(shù)字。

        這則新聞的核心是:美國失業(yè)率達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高峰。但記者選擇了小里根領取失業(yè)救濟金充滿故事性的背景材料,作為導語的補充與暗示,既豐富了主體的表達內(nèi)容,又很好地暗示了作者的觀點,使這則新聞有了不同凡響之處。

        3.增添一些細節(jié)性材料,以增強消息的可讀性

        開天辟地第一回浙江貧困農(nóng)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我國農(nóng)民依法享受社會保障的歷史在浙江開篇。到今年(2001年) 12月中旬,浙江現(xiàn)有的23.2萬名貧困農(nóng)民全部依法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這一保障制度以法規(guī)形式寫入了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據(jù)省政府法制辦負責人介紹,以法規(guī)形式將農(nóng)民列入社會保障的保護范圍,此舉為全國首創(chuàng)。

        在紹興市馬山鎮(zhèn)漁港村,原先年收入只有480元的64歲農(nóng)民封秋娥,再也不用為明年的生計發(fā)愁了。按照《保障辦法》,她和孫子明年可以獲得2200多元的保障金,直至她家的人均收入超過當?shù)刈畹蜕畋U暇€為止。這些錢全部由紹興市和馬山鎮(zhèn)政府的財政支出?,F(xiàn)在馬山鎮(zhèn)有90戶148名低收入農(nóng)民獲得政府的援助。紹興市民政局同志表示:“以往,我們對申請保障金的農(nóng)民半年審批一次,按年發(fā)放。如今我們按《保障辦法》規(guī)定,按季發(fā)放到每戶農(nóng)民手中?!?/p>

        曾經(jīng)是貧困縣的泰順縣,已有1萬多名農(nóng)民獲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每個提出“低?!鄙暾埖霓r(nóng)民,其所在村委會都要在村里發(fā)布不少于7天的公告,以體現(xiàn)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保障辦法》根據(jù)農(nóng)村居民每月糧油、干鮮菜、肉禽蛋、衣著被褥和教育、醫(yī)療等費用開支,按照當?shù)匚飪r指數(shù)額定最低生活費用,作為最低生活保障線,凡家庭人均收入不足最低生活保障的部分全部由當?shù)刎斦5?,并以現(xiàn)金形式按雙月或季度發(fā)放。

        早在1996年,我省就著手建立城鄉(xiāng)一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沒有法規(guī)保障,申請和審批的程序不規(guī)范,資金來源沒有保證,尤其在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低收入農(nóng)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作為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多數(shù)農(nóng)民已脫貧致富,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日漸充裕。讓少數(shù)貧困農(nóng)民享受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重大配套措施。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的實施,將使浙江貧困農(nóng)民從過去享受解急濟困式的關懷轉變到有了法制保障?!笔∶裾d有關人士說,“如果有的貧困農(nóng)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他們可以以‘不作為’或‘侵權’為由,依法申請行政復議直至提起行政訴訟?!?/p>

        據(jù)悉,為順利啟動農(nóng)村“低?!敝贫?,省財政今年投入了1400多萬元,主要投向欠發(fā)達地區(qū)。目前,我省每季共有2700多萬元資金用于支付農(nóng)民的“低保”費用。(《浙江日報》2001年12月18日)

        記者通過采訪浙江省政府法制局,開掘出該新聞在全國“首創(chuàng)”的深層次意義。通過采訪省民政部門,強調(diào)為農(nóng)民實行“低?!笔菑摹叭宋年P懷”到“法制保障”的轉變,并突出“法制保障”的現(xiàn)實意義。在采訪到農(nóng)民享受低保的“面”上情況的基礎上,記者分別趕赴較發(fā)達的紹興縣和欠發(fā)達的泰順縣等地,以當?shù)叵嚓P事例從“點”的角度較細致地寫出了這一保障的特點和效果,這些細節(jié)材料的添加都極好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報道發(fā)表后,因“清晰地表達了立法的重大內(nèi)涵”和寫法上的精當獨特,獲第1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三、經(jīng)濟消息的背景

        背景原指舞臺上或電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襯托演員的演出活動;背景又指繪畫、攝影等藝術作品中烘托主體的背后景物。把背景借用到新聞報道中來,指的就是烘托新聞事實的材料,所以,我們也形象地稱之為新聞背景或背景材料。新聞背景就是與新聞事實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一定的環(huán)境或歷史條件。

        (一)背景材料的作用與類型

        一般來說背景材料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補充新聞事實,突出新聞特點,提升新聞價值;在正面烘托和反面對比中深化主題;提供知識,答疑解惑;代替作者的議論,表明、暗示觀點。“當我們關注于一個令人興奮的新聞事件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眼前這座漂浮于海面上的壯觀的冰山,有4/5埋藏在水下。而那正是它的根基?!边@正說明新聞背景的作用之大。

        在經(jīng)濟新聞報道中背景材料的運用有更特殊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不斷深入的階段,經(jīng)濟生活中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因此報道經(jīng)濟新聞時需要傳媒及時通過提供背景材料對新聞事實加以解釋和分析,以發(fā)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因此記者在采寫經(jīng)濟新聞的時候更要有背景意識,要注意廣泛搜集與新聞主題事實有關的背景材料,在寫作中擔負起解釋新聞事實的自覺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決定新聞價值大小的關鍵因素是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然而這個重要程度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知道這個新聞事實以后就能領悟到的,前面所列舉的《浙江貧困農(nóng)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正是因為恰當?shù)厥褂昧吮尘安牧?,不僅有助于受眾了解所報道的經(jīng)濟新聞事實的起因、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條件以及同周圍事物的聯(lián)系,揭示了新聞事實深層次的意義,加大了報道深度,而且還可以烘托主題,傳播知識,增添報道的情趣,甚至可以幫助記者表達自己的觀點。

        新聞背景材料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歷史背景,說明事實的來龍去脈以及說明、詮釋、襯托新聞事實的其他歷史材料;另一類是現(xiàn)實的背景材料,包括新聞事件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社會背景、環(huán)境條件以及能夠說明新聞事件在整體事物中所處地位的其他材料。從背景材料的作用角度劃分,則有對比性的背景材料、說明性的背景材料、詮釋性的背景材料,等等。

        (二)背景材料的運用原則

        背景材料運用的原則主要有兩點:背景材料的選擇和背景材料的運用。

        1.背景材料的選擇

        這主要包括:不同的消息類型區(qū)別對待;因時因地因讀者對象而異;圍繞主題選擇背景材料;以拓展內(nèi)容、開拓視野為目的選擇背景材料;以提升新聞價值而有針對性地選擇背景材料。

        不同的報刊擁有不同的讀者群,他們對事物的接受能力、關心程度、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新聞背景的交代也應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這就要求我們研究讀者對象,懂得讀者心理,運用背景材料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注重回答大多數(shù)讀者所關心的問題。比如說,當?shù)匦侣勅缭诒臼?、本地區(qū)報紙、電臺上播發(fā),因為讀者一般都熟悉,就不一定需要背景;但在省報、省電臺上播發(fā),有些需要添加一點背景;倘若在面向全國的中央報刊、電臺上播發(fā),那就應當交代必要的背景。同樣,在國內(nèi)報道中不必交代的背景,對外報道時,就得有所交待;在專業(yè)報刊上不必寫的背景,到綜合性報刊上發(fā)表時,就應當有所交代??偠灾紤]到讀者對象是否能看懂,對大多數(shù)讀者不清楚、不理解的內(nèi)容,我們就要利用背景材料加以說明或解釋,盡量讓外行人看得懂,內(nèi)行人不厭煩。請看例文:

        500多場市場化商談20多億歷史債務了結省國投趟出我國債務化解新路徑

        本報訊(記者王溥)20日,北京傳來重大利好消息,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化債重組報告得到國務院的肯定。此舉不僅為省國投重組奠定了基礎,也表明預破產(chǎn)機制在我國得到認可。

        1981年成立的省國投,因管理混亂、違規(guī)投資等原因,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成為纏繞歷屆省政府的難題。至2005年,國投賬面負債24.8億元,凈資產(chǎn)為-4.2億元,辦公大樓被法院查封,債務仍在呈剛性增長。省委書記俞正聲批示:形勢嚴峻,久拖必死。當年7月,省政府果斷決策:財政不再注資挽救;債務化解不成,將依法申請破產(chǎn)。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新思路,國投新團隊提出預破產(chǎn)化債法,即通過中介機構對資產(chǎn)進行清算,出具假定破產(chǎn)條件下的償債能力分析報告,計算出破產(chǎn)值,然后據(jù)此與債權人展開一對一協(xié)商平等談判,確定最終的債務清償方式和比例。這是我國國有企業(yè)首次踐行這一新的化債方式。

        歷經(jīng)500多場談判,2006年底,國投終于化解全部歷史債務,并與所有債權人簽訂了免除法律追訴協(xié)議。積壓了25年的“大膿包”終于成功化除。(《湖北日報》2007年5月22日)

        這則消息的主體部分主要是由背景材料構成的。整個報道歷時三個多月。記者不僅認真學習和研究了近兩百萬字的資料和省委、省政府相關指示精神,僅中央和省領導的批示材料,就超過10萬字。記者還前后5次深入省國投采訪,面訪10余位當事人,力求準確、客觀、真實。在充分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的基礎上,記者對所獲取的背景材料精心選擇,用盡心力對整個報道進行了5次修改完善,成就了這篇言簡意賅、價值重大的報道。整篇消息的背景成為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為表現(xiàn)新聞主題服務,不管是使用歷史的還是現(xiàn)實的背景材料,都是為了更好地證明主題,表達主題,幫助受眾理解新聞的主要事實和意義,而不是為交代背景而交代背景,更不能沖淡主題或沖擊主題;背景材料的選擇是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來恰當取舍,那些與新聞主題和主要事實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的背景材料,都被作者毫不可惜地刪除。這篇消息正是通過恰當?shù)匮a充交代背景材料,有力地深化了新聞的主題,增加了報道的深度和可讀性。

        2.背景材料的運用

        背景材料的運用要少而精,簡明扼要,靈活穿插。

        少而精,簡明扼要是指文字表達上的要求。在新聞報道中處于從屬地位的背景材料,一般作為新聞的概述部分,應該言簡意明,抓住最能說明問題的實質(zhì)性事實,寥寥數(shù)語,頗有分量地點明要害問題,而不能展開細寫,以至造成主次不分,喧賓奪主。要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背景材料一多,勢必會沖淡、影響主要新聞事實的連貫和展開。所以背景材料一定要精選精寫,決不可過多過長。

        背景材料大多是一些早已存在的“死”材料,如果在用量比較多的情況下,應將背景材料化整為零,逐漸地、分散地插入對主題事實的敘述中,使靜止的背景材料與現(xiàn)場情況或人物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背景材料使用較少,背景材料的種類又比較單一的情況下,也應該注重讓背景材料散見在報道中的各個位置??傊?,背景材料要根據(jù)表達內(nèi)容的需要靈活地安排,巧妙地穿插,使背景材料與新聞事實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靈活穿插既指表現(xiàn)形式上的靈活,可以是段落、句子、句子成分;又指位置安排上的靈活,可以出現(xiàn)在導語、主體、結尾之中,也可以獨立成段。

        背景材料放在導語中,同新聞事實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簡明扼要,一語點破,有助于開宗明義,增強新聞的價值和吸引力。背景材料用于新聞主體中,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將背景材料同新聞事實融為一體,放在同一個自然段落中,既為新聞主要事實作鋪墊,又成為新聞事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另一種是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和演化主題的需要,獨立成段,靈活穿插,巧妙地運用到關鍵處,使之同新聞主體緊密結合,自然地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說明、襯托、對比,幫助讀者加深對新聞事實及其特點、意義的理解。在新聞的結尾處運用背景材料,能使新聞后勁十足,使讀者回味無窮。請看例文:

        中國地鐵列車今天穿過天安門廣場

        本報北京天安門9月28日15時15分訊(記者李丹雷風行)5分鐘前,一列銀灰色的地鐵列車,在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過世界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

        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國母親50大壽獻上的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今天通車試運營的地下鐵道西起距天安門3公里的復興門,東至距天安門8公里的八王墳,全長13.5公里線路坐落在神州的第一街長安街超淺埋層之下。

        為此,承擔西單、天安門、王府井等首都心臟地段地鐵施工設計重任的鐵道部隧道工程局、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和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的建設者們苦苦奮斗了十個春秋。參加世界建筑師大會的各國專家參觀后曾驚嘆“中國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日本國駐中國大使谷野作太郎等中外貴賓與地鐵建設的功臣們,作為通車后的首批乘客,一起登上了國產(chǎn)新型電動地鐵客車。從長安街東部的八王墳到天安門,列車運行剛好17分鐘。

        30年前的國慶節(jié),北京建成了從蘋果園到北京站全長23.6公里的地鐵一號線,結束了中國無地鐵的歷史。

        15年前的國慶節(jié)前夕,北京又開通運營了16.1公里的地鐵第二期環(huán)線。

        早在5年前,北京地鐵的年客運量就已突破5億,而現(xiàn)在,平均每天乘坐地鐵的旅客已達140萬。

        北京地鐵雖然在當今世界43個國家117個有地鐵的城市中,開通年代和運營里程均排在30名之后,但卻創(chuàng)下了滿載率和單車運營公司兩項“世界之最”。

        投資75.7億元人民幣的地鐵“復八段”今日開通,使北京地鐵通車總里程由原來的41.6公里增加到55.1公里,超過了香港的43.2公里,成為中國六個城市地鐵之最。同時也使中國城市地鐵的總里程逼近150公里。

        目前,中國除北京、天津、香港、臺北、上海、廣州已開通地鐵外,青島、南京、重慶、深圳、高雄等城市也正在或計劃建設地鐵。

        自1863年倫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到136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地鐵長度已接近6000公里。(《人民鐵道報》1999年9月29日)

        背景的靈活穿插為這篇消息增色不少,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基本上都屬于獨立成段的背景材料,將中國乃至世界地鐵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中國地鐵在世界上的地位都一一點出,正是背景材料的靈活穿插,使該消息成為一篇信息量大、內(nèi)容豐富、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報道,從而一舉獲得第10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作品二等獎。

        總之,背景材料務必要同新聞事實有本質(zhì)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或互相映襯,或互相對照,或互相依存,或互相制約,而且在表達時要自然、嚴密,有機結合,水乳交融,背景和事實完全化為一體,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切不可生搬硬拉,牽強附會,故作姿態(tài)。

        四、經(jīng)濟消息的結尾

        (一)關于消息結尾的認識

        “鳳頭、豬肚、豹尾”是元曲作家喬吉寫作的六字真言,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把它解釋為“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逼渲校_頭和結尾尤其值得講究。文章開頭開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結尾結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詩論家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提出:“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庇纱丝梢娤⒌慕Y尾也是消息寫作構成的重要部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新聞的結尾常常被人們忽略。有人甚至認為結尾是可有可無的。他們的理由是:(1)短消息結構極其單純,無須像麻雀那樣五臟俱全。特別是簡訊有時只有一兩句話,離首即尾,離尾即首,實際上沒有結尾。(2)在倒金字塔結構中,材料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編輯可以倒刪,因而也就無所謂結尾的問題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經(jīng)濟消息的結尾建立正確的認識:首先,從概念上認知,結尾是消息最后收結全文的部分;其次,從寫作觀念上建立正確的認識,既重視結尾的寫作,又認識到并非所有的消息都有結尾。美國記者威爾·格里姆斯利的這樣一段話可以給人有益的啟示:“一篇好的報道是具有對稱美的,它必須具有一個好的開頭。然后,它應該平穩(wěn)流暢地過渡到文章的高潮;如果有可能的話,要用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使之達到高潮?!?/p>

        (二)經(jīng)濟消息結尾的常見方式

        一是水到渠成,自然結尾。這種結尾方式是最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多的。

        二是拾遺補闕法??赏ㄟ^補充新聞事實、補充背景材料、回應導語等方式來實現(xiàn)。上文所列舉的《中國地鐵列車首次穿過天安門廣場》的結尾就屬此類結尾。

        三是畫龍點睛,概括中心,突出主題(卒章顯志)。寫好新聞結尾,不僅可以使新聞在形式上更為完美,而且可以畫龍點睛,使新聞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升華,引起回味與思索。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接載查爾斯王子和末代總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新華社的報道《別了,“不列顛尼亞”》以史家之筆記錄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這篇消息的讀者不會不注意到它的結尾:“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到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边@不僅是一句精彩的結語,更是一句代表歷史趨勢的結論,是透過這個事件對歷史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其中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一特定時刻的自豪感,從而賦予報道以“魂”。也許,從這樣一句話就更容易理解新聞與歷史在哪里、以什么樣的方式勾連在一起。

        四是別開生面法,借題發(fā)揮。1979年7月25日新華社播發(fā)的消息《黨組織為馬寅初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的結尾:“20多年的是非終于澄清,冤案終于平反。實踐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邊?!卞e批一人,多增3億,這就是多年批判馬寅初的直接惡果。因此,這樣的消息結尾是有充分說服力的。

        還有上文所列舉的《洞庭湖長大五分之一》用了一個總結加評論式的結尾:“人與自然在洞庭湖開始和諧相處。隨著治理的深入,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將再現(xiàn)人間?!币跃?、形象、生動的語言為全文作了一個結語,既呼應了導語,又為人們展現(xiàn)了洞庭湖美好的前景。

        在新聞寫作中,特別是在倒金字塔結構中,導語是最重要的部分。事實上,經(jīng)濟消息結尾對于受眾接受心理的影響并不亞于導語。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處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記憶材料容易記住,而處于系列中間位置的則容易遺忘,其幾率相當于兩端的3倍。英國新聞學者安德魯·博伊德在《廣播電視新聞教程》中提出:“任何一個節(jié)目或新聞給人的長期印象通常都是最開始或最后幾個詞留下的?!惫识ㄗh:“像有力的開頭一樣,結尾應該加強語氣,避免虎頭蛇尾。新聞報道寧用砰然響聲做結尾而不用低聲嗚咽。有力、確定、語氣強烈的結尾勝過軟弱無力的結尾?!泵缆?lián)社記者馬利根對此深有體會:“一篇報道既要有好的導語,也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事實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為我希望那真正動人的最后一行話將使編輯高抬貴手,不至砍殺我努力的整個成果……一條使人激動的引語、一段概括性的趣聞、一份將最后一次打動讀者的情感,即引起讀者悲傷或大笑的有趣材料,可以使一篇報道生輝。這樣,這篇報道看起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體、一個完全的整體?!币虼?,特別是對于經(jīng)濟消息來說,不可忽視結尾的寫作,既要使結尾有豹尾之勢,生動有力,又不要使結尾與主體、導語有重復之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