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仙掌地貌
(1)華岳仙掌。說到華山秦嶺地區(qū)的仙掌地貌,人們首先會想到東峰華岳仙掌。東峰又名朝陽峰,高出玉女峰頂200多米。峰頭斜削,絕壁千丈,非常險峻。峰頂原有廟宇一座,名叫“八景宮”,依山勢建立,雕梁畫棟,極其雄偉。山墻全由花崗石英材砌成,和峰頭同一色調,顯得格外協(xié)調。周圍巨松參天,濤聲盈耳,極目遠望,群山逶迤,黃渭如帶。由于“文革”十年的動亂破壞,八景宮只剩殘垣斷壁,幾堆瓦礫,唯有幾座大石洞依然猶存。其中一座叫“三清洞”,供奉太上老君。在三清洞的石崖上,刻有“朝陽臺”三個巨字。山門之外,有一個兩米見方的橢圓水池,其旁巨石上,刻有“天上液池”四字,應該是道士用水的“天池”吧。
朝陽峰上最著名的奇景,莫過于峰頭東北處仙掌崖上的“仙人掌”。“華岳仙掌”,為黃白相間的花崗巖石紋,形如巨掌,高數(shù)十米,為陜西關中八景中的第一景。從山下華陰一帶遠望,東峰絕壁上的巨掌,五指分明,愈看愈像。據(jù)《華岳志》,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具備,人呼為仙掌。的確,如果我們從山下華陰一帶遠望,東峰絕壁上的這一巨掌,五指分明,愈看愈像。
東峰仙掌
華岳仙掌,久負盛名。遠在西漢時代,漢武帝就曾來山下看過。他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宣揚的神跡,便在山下專門為留下掌痕的河神巨靈立了廟。到了唐代,為了更加突出仙掌,還曾一度把華陰縣改為仙掌縣。這樣一來,仙掌就更加聞名天下了。很多人把它當作神跡來瞻仰。許多著名詩人,不畏艱險,身臨其境,留墨贊之。崔顥在行經(jīng)華陰時,遠望華山,有詩曰:“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鄙鷦庸串嫵隽巳A山雄偉的山勢,特別突出了“仙人掌”。詩仙李白多次來過這里,在寫出“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名句后,又緊抓“仙人掌”奇景,寫下“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的高句。清初朱集義寫有《華岳仙掌》詩:“玉屑金莖承露盤,武皇曾鑄舊長安。何如此地求仙訣,眼底煙云指上看?!薄把鄣谉熢浦干峡础?,語出雙關,詩境禪意,機警而深遠(邵友程)。
仙人掌是怎樣形成的?據(jù)說,在遠古的時候,現(xiàn)在的華山和山西的首陽山本為一山,黃河從北面奔流而下,到了這里再也無法前進。河神巨靈一怒之下,以手劈其上,以腳踩其下,猛一用力,把這座大山一劈為二,打開了個很大的缺口。這樣,黃河才再向東前進,直入東海。結果,河神巨靈的手印就留在華山上成為仙掌;其足跡,一個留在首陽山下,一個留在華山的西峰上?!端?jīng)注》云:“華岳本一山擋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贝送猓畎自娋洌骸熬揿`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敝v得更為清楚。詩人王維描繪得更為細致,“昔聞乾坤開,變化生巨靈。右足踏方山,左手推削成。天地忽開拆,大河注東溟”。
從巖石學角度尋找華岳仙掌的成因,應該是較年輕的燕山期花崗巖露出地表以后,經(jīng)風吹、日曬、雨淋及地震活動的影響,促使巖塊首先沿著垂直節(jié)理墜落,形成一個光脊的峭壁,其后沿另一組垂直節(jié)理墜落,又形成了長短不一五指狀巖塊,這便是“華岳仙掌”的來歷。整個華山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燕山期花崗巖體。花崗巖在地下深處冷凝時,產(chǎn)生了幾組節(jié)理。當它露出地面以后,經(jīng)過風化作用,有些巖塊就沿著垂直節(jié)理而脫落下墜,特別是華山腳下又是個地震活動帶,歷史上多次較大的地震的震中就在它的附近,更促使巖塊沿著垂直節(jié)理面崩塌墜落。在不同的方向上,有時巖塊沿著一個比較發(fā)育的節(jié)理面墜落,往往易于形成一個比較光滑的懸崖峭壁;有時巖塊沿著另外一組節(jié)理面墜落,則可能形成一些參差不齊、凹凸不平的遺痕。仙人掌可能就是由五條長短不一樣的條狀巖塊墜落所形成的遺痕,狀如五指;和其下大塊片狀巖塊墜落所形成的遺痕,狀如手掌,相合而成的。因此,它遠望如掌,近看則不過是一片巖壁上凹凸不平的巖石斷裂面罷了,根本看不出是一個手掌來。這也正如《水經(jīng)注》上所講的,到東峰附近,“東南望巨靈手跡,唯見洪崖赤壁而已,卻無山下上觀之分均也。”是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
其實,華山整體上就是一個仙掌地貌。整塊的華崗巖是它的手掌,著名的五峰是它的碩指。華山的地形上,呈一個柱狀體高聳天空。它共有五個山峰,很像一個面南而立的人,伸出左掌收攏起來的五指。拇指最低,狀若北峰,食指為東峰,中指為最高的南峰,無名指為西峰。位于食指、中指、無名指環(huán)拱中間的小拇指,類似中峰。后四指連在一起,組成了華山的主體。大拇指和其他四指還有一段距離,中間有蒼龍嶺相連接,把華山五峰連成一個整體。所以華山的五大主峰,既可以看作一個巨大的五瓣蓮花,也可以視作一只偉岸的華岳仙掌。
(2)掌狀地貌。陜西商洛,地處東秦嶺南麓,與華山隔嶺相望,是一種典型的掌狀地貌。山勢結構形似手掌;掌結位于柞水西北部,呈手指狀向東北、東和東南方向延伸的山地,由北而南有秦嶺主脊、蟒嶺、流嶺、鶻嶺和鄖西大梁、新開嶺等。秦嶺主脊位于柞水、商縣和洛南的北部,海拔平均在2 000米左右,主要的山峰由西而東有:牛背梁(2 802米)、文公嶺(1 694米)、鳳凰山(1 965米)、龍鳳山(2 028米)、草鏈嶺(2 646米)、八套老(2 132米)和老鴉岔(2 414米)等,構成渭河和洛河的分水嶺。秦嶺主脊北陡南緩,在構造上屬斷塊掀升的山地。商洛蟒嶺山地,西起洛南、藍田交界處的龍鳳山,向東南延伸,形成洛南與商縣、丹鳳、商南之間的界嶺,它是洛河和丹江的分水嶺。蟒嶺北陡南緩,主峰云架山高達1 709米,雄居高耀鄉(xiāng)之南。流嶺山脈西接秦王山、九華山、文公嶺,東延至丹江峽谷,構成商縣與山陽間的主嶺山地。流嶺主峰山有:秦王山(2 087米)、西蘆山(1 928米)、馬梁寨(1 842米)、牛夕山(1 736米)和天橋山(1 770米),亦具有北陡南緩的特點,是丹江上源與銀花河的分水嶺。鶻嶺,西接柞水縣東北部山地,東延至商南丹江南岸,是金錢河與丹江的分水嶺。鶻嶺主脊位于山陽縣東南部,主峰大天竺山海拔2 074米,小天竺山海拔1 659米。其西北延展的山地,如柞水縣的太平頭山(1 830米),帽子山(1 987米)、四方山(2 341米),因與秦嶺主脊相連,山勢更高。鄖西大梁,展布于商洛地區(qū)南緣,是鄂、陜兩省的分界嶺。東與新開嶺相接,山峰連綿,主峰海拔1 708米,與鎮(zhèn)安東南部的北羊山(1 903米)、羊山(1 921米)遙相呼應。
商洛掌狀地貌,在成因上主要受東西向和西北—東南向的構造斷裂所控制。自中生代末期,除形成一些局部構造盆地外,地質結構已基本定型。自第三紀、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它又承繼了老構造格局,具有間歇性斷塊分異運動特點,同時遭受長期風化、剝蝕,并受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洵河五大河流的長期切割,形成了結構復雜、山嶺交錯的仙掌地貌。
商洛秦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