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目標市場營銷
【學習提示】市場是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或潛在購買者。然而,購買者實在太多,購買者的需要和購買行為有著很大的差異。因而,企業(yè)營銷成功的關鍵在于發(fā)現和評價市場機會,進行正確的市場定位。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市場細分的標準、原則和方法;目標市場選擇的模式和戰(zhàn)略,市場定位的方式和策略。
讀一讀
中國的香煙消費者大多知道“萬寶路”,但很少知道生產、經銷“萬寶路”香煙的公司叫菲力浦摩里斯公司。正是這家公司在1970年買下了密爾瓦基的米勒啤酒公司,并運用市場細分策略,使米勒公司躍居該行業(yè)頭把交椅,成了啤酒業(yè)的老大。
原來的米勒公司是一個業(yè)績平平的企業(yè),在全美啤酒行業(yè)中排名第七,市場占有率僅為4%。到1983年,在菲力浦摩里斯的經營下,米勒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1%,僅次于排第一位的布什公司(其市場占有率為34%),但已將排名第三、四位的公司遠遠拋在了后頭,以至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米勒公司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米勒公司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關鍵在于菲力浦摩里斯公司吞并米勒公司后,實施了該公司曾使“萬寶路”成功的營銷技巧,即市場細分策略。
首先,米勒公司在做出營銷決策前,先對市場做了認真的調查。他們發(fā)現,根據對啤酒飲用程度的不同,可將消費人群分為兩類,一類是輕度飲用者,另一類是重度飲用者,而且其飲用量是輕度飲用者的8倍。結果一出來,米勒公司馬上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消費群體:多數為藍領階層,年齡在30歲左右,愛好體育運動。于是,米勒公司果斷地決定對“海雷夫”啤酒進行重新定位,改變原先在消費者心中“價高質優(yōu)的精品啤酒”形象。將其消費人群從原先的婦女及社會高收入者轉向了“真正愛喝啤酒”的中低收入者。
重新定位還表現在米勒公司的新廣告上。整個廣告是面向那些喜好運動的藍領階層。廣告畫面中出現的都是一些激動人心的場面:年輕人騎著摩托車沖下陡坡,消防隊員緊張地滅火,船員們在狂風巨浪中駕駛輪船……甚至還請來了籃球明星助陣。為配合廣告攻勢,米勒推出了一種容量較小的瓶裝“海雷夫”,又能很好地滿足那些輕度飲用者的需求———少量。新產品上市后,市場反應熱烈,很快贏得了藍領階層的喜愛。米勒公司并沒有就此罷手,他們決定乘勝追擊,又進入了他們細分出來的另一個市場———低熱度啤酒市場。開始,許多啤酒商并不看好米勒公司的這一決策,認為他們進入了一個“根本不存在市場的市場”。但米勒公司并沒有放棄,他們依然從廣告宣傳上著手,反復強調該種啤酒———“萊特”的特點:低熱度,不會引起腹脹,口感與“海雷夫”一樣的好。同時,還對“萊特”進行了重新包裝,在設計上給人以高質量,男子氣概濃,奪人眼目的感覺。在強大的廣告攻勢下,整個美國當年的銷售額就達200萬箱,并在以后幾年迅速上升。
在占領了低檔啤酒,低熱度啤酒這兩個細分市場后,米勒公司又開始了新的挑戰(zhàn),它將進軍高檔啤酒這一細分市場,將原本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德國啤酒“老溫伯”買了下來,開始在國內生產。廣告宣傳中,一群西裝革履的雅皮士高舉酒杯,說著“來喝老溫伯”,這一舉措大大擊垮了原先處于高檔啤酒市場領導地位的“麥可龍”。
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米勒公司的啤酒營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0年,米勒公司的市場份額已高達21.1%,總銷售收入達26億美元,成了市場的龍頭老大,被人們稱為“世紀口味的啤酒公司”。
想一想
米勒公司的成功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怎樣看待米勒公司的系列做法?在我們身邊是否有類似案例?
聽一聽
米勒公司在充分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首先進行了準確的市場細分,即將消費者群分為兩類,一類是輕度飲用者,另一類是重度飲用者,而且其飲用量是輕度飲用者的8倍。其次是明確地選擇了第二類消費者群,并對產品重新進行了市場定位,改變原先在消費者心中“價高質優(yōu)的精品啤酒”形象。將其消費人群從原先的婦女及社會高收入者轉向了“真正愛喝啤酒”的中低收入者和喜好運動的藍領階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