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江南名山不在高
鐘山
鐘山,在南京既是一座城中之山,又是一座城中之城,集尋古探幽、旅游觀光、休閑居住于一體。文人常將鐘山比作龍頭,其尾拖至鎮(zhèn)江而入海,故稱寧鎮(zhèn)山脈是一條巨龍,從東海入江,曰“神龍見首不見尾”。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話用來形容鐘山,是再合適不過了。鐘山最早叫做金陵山,戰(zhàn)國時代楚國選擇這片土地營建的金陵邑即由此而得名,這也是南京古稱“金陵”的由來??梢?,自先民于南京建城時起,鐘山就與這座城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曾登臨石頭山,俯瞰秣陵(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景色,但見鐘山與清涼山遙遙相對,儼然如兩座天然屏障,扼守著秣陵門戶,不禁贊嘆:“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龍蟠虎踞”就此成為南京的象征,鐘山也因此名聞遐邇。
東吳時,孫權祖父名鐘,為了避諱“鐘”字,鐘山需要改名。東漢末年的秣陵縣尉蔣子文逐盜死于此,他在孫權夢中顯靈討封,孫權便封蔣子文為鐘山神,鐘山也因此改稱蔣山。今天的白馬公園、蔣王廟等地名都與這段傳說有關。
巍巍鐘山
晉室南渡,北人好奇于山頂上繚繞著的紫金色神秘云彩,稱其為紫金山,或簡稱金山。其實,這只是山上的紫紅色頁巖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來的自然色彩而已。東晉和南朝時期,人們也根據(jù)鐘山的方位稱其為北山。
明代,嘉靖皇帝又賜名神烈山。其實,每次鐘山名稱的改變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與文化的故事。
鐘山是綿亙于南京和鎮(zhèn)江之間——寧鎮(zhèn)山脈的最高峰,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面積約20余平方公里。山有三峰,大致呈筆架狀。主峰偏北,稱為北高峰,海拔高448.9米。早在南朝時就于此廣建佛寺,此外,還有六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讀書臺(又名太子巖)和講經(jīng)處(即七佛庵),以及一人泉、黑龍?zhí)逗蛷椙偈裙袍E。
鐘山的第二峰偏于東南,又稱小茅山,高350米,著名的中山陵即建于其下。第三峰偏西南,高250米,又稱天堡山,因太平天國曾建有天堡城而得名,也就是今日紫金山天文臺所在地。山下的玩珠峰,又名獨龍阜,原是六朝古剎開善寺(今靈谷寺前身)的舊址,明初被太祖朱元璋選中營建了明孝陵。明孝陵前橫亙著梅花山,也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所在。
鐘山之巔,到處是膠結成團的光滑礫石,地質(zhì)研究表明,這種光滑的礫石是河流的沉積物。它們原是遠處山上風化破碎的巖石碎塊,由河水挾帶而下,在長途遷運過程中,碎石塊相互摩擦,逐漸變得圓滑光亮如同鵝卵石。但是,這些河流沖刷造成的礫石怎么會到鐘山頂上去的呢?原來,在距今大約一億八千萬年到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這里是一條大江,后來,到中生代晚期,南京地區(qū)發(fā)生造山運動,鐘山一帶的巖層受到水平方向擠壓力的作用,產(chǎn)生強烈的抬升和斷裂,從前呈水平狀的巖層,由北向南傾斜,于是鐘山就從地面上屹立起來了。
鐘山的頂部因以堅硬的石英礫巖構成山脊而不易風化,但山北側(cè)卻是紫色或紫紅色的粉砂巖、頁巖,容易風化,形成斷崖峭壁。這條峭壁沿著山脊逶迤而行,宛如一條游龍盤曲于鐘山之巔,在玄武湖、鼓樓、北極閣等地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一絕壁。當年諸葛亮在清涼山遙看南京的山川形勢,作出“鐘山龍蟠”的感嘆,或許與這條蜿蜒似龍的峭壁給他留下的印象有關吧!
鐘山余脈由太平門附近入城,自東向西形成了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鼓樓崗、五臺山和清涼山等一系列山丘。這些小山雖海拔只有幾十米,但卻是南京市內(nèi)水系的重要分水嶺,此南之水,統(tǒng)屬秦淮河流域;此北之水,則屬于金川河流域。與鐘山之名相輝映的則是名人,也就是“仙”了。六朝、明、民國的名人本書有專章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此外,王安石卻是不能不提的人物。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宋·王安石《游鐘山》
王安石
北宋的大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生與南京有著不解之緣,而他的晚年就是在鐘山腳下度過的。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罷相重歸江寧,在當時江寧府城東門與鐘山的正中置地安家。因距兩地均為七里,王安石為之取名“半山園”,這也是今天“半山園”地名的來歷。說是園,其實不過是幾間房,僅能遮風避雨,甚至連圍墻也沒有,更別提華麗壯觀了。
王安石當政只有短短的七年,“為天下理財”的成效卻十分顯著,中央和地方府庫無不充盈,積蓄的巨額金錢與谷物可供戶部二十年之用!而此時,壯志難酬的他只是一個“山野之人”了。賦閑的他也常騎馬或騎驢出游,馬是皇帝賜的,驢是自己買的,馬死后便專騎驢了。有人建議他老年人出行最好坐轎子,他卻說:“古代的王公大臣,再昏庸無道,也沒有以人來代替畜牲的?!被潞8〕炼嗄甑耐醢彩琅f保持著他的獨特本色,對于風吹日曬,他也并不在意,全然沒有士大夫的講究,更看不出一絲曾經(jīng)為相的排場。難怪他政治上的死對頭——司馬光也承認王安石品行節(jié)義過人之處甚多。
但凡不出行的日子,他就會去鐘山的定林寺讀書著說。定林寺里有間專供他使用的書房,被他命名為“昭文齋”,有時接待來客也安排在此,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這與他相識的。
而一貫站在王安石反對派立場上的大文豪蘇東坡路過南京,王安石也把他當做知心朋友接待。得知舟船已至,王安石穿著有點破舊的日常便服,騎驢來到河邊,蘇東坡沒戴冠就迎出來,作揖說:“今天我見大丞相衣著不整,實在失禮!”王安石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蘇東坡說:“軾亦自知,相公門下用軾不著。”王安石不禁無語,于是招呼蘇東坡游覽鐘山。其間兩人盡論古今文字,品評禪理,王安石后來對人感嘆:“不知更有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足見王安石的胸襟和氣度。暢游之余,蘇東坡也打算購置田宅,老于鐘山,無奈未能辦成,只得悻悻離去。
王安石更多的時間則在定林寺內(nèi)的“昭文齋”編寫《字說》。之前,為了統(tǒng)一思想,利于變法,王安石編著了《三經(jīng)新義》頒行天下,作為學校的教材和科舉取士的標準?!蹲终f》與之相輔相成,是一部文字釋義方面的基礎書籍,當然,書中同樣貫串著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抱負。身在山林卻心存天下的他,還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當世,服務國家。
1085年的農(nóng)歷三月,曾經(jīng)鼎力支持他的神宗皇帝去世了。不久,司馬光拜相,新法被一一革除。接踵而至的打擊使王安石無法承受,在憂心如焚地煎熬中,1086年四月初六,一生致力于變法圖強的他與世長辭,葬于鐘山腳下、半山園之旁。
更令人感慨的是改革者的身后事了?!皯Q哭一聲惟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盡管朝廷“優(yōu)加厚禮”,追贈“太傅”封號,但往昔那些門生故舊卻忙不迭地洗脫、竭力表明自己與王安石素無關系。王安石的墓,既無神道碑,也無墓志,甚至宋代的各種文獻中也未有關他的行狀、墓志銘的記載。
大約四百年后的明正德年間,南京一個太監(jiān)為自己營建墓穴,正為缺少磚塊發(fā)愁的時候,有人提議附近有個古墳磚塊特別大,正合所需,于是拆古墓取磚。不過,有些令掘墓者失望的是,除了大磚,墓內(nèi)沒什么值錢之物,視其墓碣,乃王安石墓也。
梅花山
風景區(qū)內(nèi)不得不提的山還有梅花山。如同鐘山不在高一樣,梅花山也不在于大,如果單從體量上論,甚至可說它是座小土丘更為確切。而在2005年,南京市推舉新金陵四十景的活動中,中山陵名列魁首,明孝陵和梅花山位居第二,這充分說明了梅花山在南京市民心中的特殊地位。
梅花山原為東吳大帝孫權的墓址所在,俗稱孫陵崗。傳說朱元璋在建孝陵的過程中,營建者曾主張鏟平孫陵崗,以便于修一條筆直的神道。朱元璋敬重孫權也是條好漢,留著為自己守門,于是神道繞過孫陵崗,蜿蜒而行,成為獨一無二的彎曲神道。這個傳說見于明清的多種史料之中,但實有忽視孫陵崗作用之嫌。其實,明代帝王陵寢的建造深受風水學的影響,陵前需要有一座孤聳秀麗的小山相對,是為“案山”。天然完美的風水形勝遠比紛繁浩大的工程難求得多,為避免傷及“龍脈”,吉穴周邊的山形絕不可改動。所以神道繞山而行。
春日梅花山
觀梅軒
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中山陵園的落成,孫陵崗一帶被辟為中山陵園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qū),開始大規(guī)模地植梅。每逢梅花盛開之際,游人絡繹不絕。孫陵崗的名稱也逐漸在市民口中演變成為梅花山。
與梅花山相關的還有一位名人,不過是臭名昭著的名人——大漢奸汪精衛(wèi)。漢奸有著漢奸的邏輯,媚日賣國可以說成“和平救國”、“曲線救國”;覬覦風水寶地可以說成“追隨總理”。1946年1月,國民政府尚未還都南京,蔣介石即令何應欽處理掉梅花山上的汪精衛(wèi)墳。工兵炸開汪精衛(wèi)的墓殼后,將汪精衛(wèi)的棺木和尸體運至清涼山火葬場徹底焚化。并在原址建亭觀梅軒,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為之題名“放鶴亭”。
平心而論,早年的汪精衛(wèi)也算是個“革命家”,不僅口才文才出眾,還曾以一死之決心刺殺攝政王,大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氣概。當今人休憩于雕欄畫棟、別樣雅致的觀梅軒之間,遙想當年,不知又作何感想!
博愛閣
1993年春天,梅花山上新建了一座高大典雅的博愛閣。博愛閣由臺灣海峽商務協(xié)調(diào)會會長張平沼先生捐資10萬美元建造。閣內(nèi)外兩層共有16根大紅立柱,飛檐翹角,高大壯觀。頂為重檐十字脊,仿北京紫禁城角樓屋頂造型,四角歇山式屋脊環(huán)繞中間的攢尖式正脊,形成極富立體感的獨特風格。博愛閣高12米,面積80平方米,平面為方形。屋面鋪藍色琉璃瓦,繪大點盤龍錦杉心彩畫。閣正面橫匾上“博愛閣”三字,選自孫中山手跡,東側(cè)內(nèi)立柱上有一幅張平沼先生所書的楹聯(lián):“博大精深中外古今齊翹首,愛民救國圣賢堯舜證天心?!逼溆喔髁⒅弦簿忻祟}書的楹聯(lián)。兩層屋檐的四角懸有風鈴八只,在清風吹拂下發(fā)出陣陣清脆的鈴聲,為觀賞的游客增添了絲絲雅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