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聲伴綠陰濃,寶石橋邊認舊蹤。
彈指千年如一瞬,高樓林里夢惺忪。
廣州中山五路與吉祥路交界處的吉祥大廈(現(xiàn)已拆除),建于20世紀90年代。未建時該處有兩條小巷,通吉祥路的叫“七塊石”,北接華寧里的叫黃泥巷。南漢時,七塊石一帶叫寶石橋,黃泥巷一帶叫黃鸝港,兩處均是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內名勝西湖藥洲北端的名景。
劉巖于917年割據(jù)嶺南建大越國,次年改名大漢,史稱南漢。隨后在北起今廣衛(wèi)路(時稱石屏池)南至今西湖路一帶開鑿五百丈的人工湖,湖中有名叫藥洲的小島。此湖景成為皇家游玩的勝地,至宋初稱為西湖,成為文人雅士賞景吟詩的好去處。至當代,因為藥洲九曜石尚存,西湖路有名字可證,故人們談及廣州古代名景西湖時只提古藥洲與西湖路,卻少有提及寶石橋與黃鸝港。
寶石橋是西湖北邊的石橋,古籍說橋石“光潔如玉”,故名“寶石”,但卻沒有說橋有幾個墩、橋面由多少條長石拼成。到20世紀90年代初,七塊石巷的街面上尚見并排的七塊長條巨石,每條長六米、寬七八十厘米、厚半米,石面雖然平整光滑,但已非古籍所說“如玉”的風韻。
古代西湖示意圖
1997年5月,文物部門配合吉祥大廈建設工程,對“寶石橋遺址”進行了清理工作。搬開幾塊大石板后,發(fā)現(xiàn)下面是古代六脈渠的“左一脈”,這說明那并排的七塊長石并非寶石橋的原裝橋面,而是清代利用渠的兩壁做基礎,以七塊石呈東西向橫跨渠體,筑成寬約五米半的石板平橋,板石兩端用多塊砂巖石塊墊平橋面,便利行人通過。
南漢時寶石橋邊是西湖的堤岸,湖堤植上楊柳,春風送暖之際,柳絲飄拂,這里也有“柳浪聞鶯”的絕佳景色。黃鸝棲息樹上,晨早便啁啾鳴唱,堤畔還有游船碼頭,所以稱為黃鸝港。971年北宋滅掉南漢后,西湖雖然也曾成為廣州城中的旅游勝地,然而環(huán)境逐漸不被官府重視,西湖北部先被填為陸地,后來,寶石橋邊成了叫七塊石的小巷,黃鸝港則成了黃鸝巷。更令人慨嘆的是,以后“鸝”字訛變?yōu)椤澳唷弊郑煤枚硕艘黄胖轮卦僖矡o人提起,皆因“黃泥”二字平凡之極。
城市建設不斷變化,黃泥巷、七塊石所在地已成了商業(yè)繁華之地。昔日湖光瀲滟、“柳浪聞鶯”之景,只能到夢中追尋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