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直讀書
宋朝有一個愛好寫作的人,名叫黃魯直。他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找來古今中外的大量書籍,晝夜苦讀。有一天,他到開封相國寺去,得到一本宋子京寫的《唐史》初稿,便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這本初稿宋子京修改了很多地方,有的字已經(jīng)看不清了,稿紙的空白地方,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蠅頭小字,煞是難認。黃魯直沒有退卻,以堅忍的毅力細細攻讀,對于宋子京所改動的字句,從遣詞用字,擬形摹聲,到修辭造句,表情達意,進行精心的學習研究。他把修改前的文字抄在一個本子上,又把修改后的文字抄在另一個本子上,前后對比,探索作者刪、增的奧妙,弄清繁、簡的原因,找出修改的道理、用意。如此刻意求知,黃魯直的寫作水平逐日提高,后來成了一名出類拔萃的文學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被稱為天下四學士。這個寫作小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講究方法。
首先,讀書要有選擇。讀書是寫作的基礎(chǔ),書讀得愈多、愈廣,就愈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但是,讀書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因為人的一生,時間、精力有限,書是讀不完的。對致力于新聞寫作的人來說,盡管需要博覽群書,但要有主次之分,要從有利于寫作出發(fā),不能主次顛倒。假如某人要寫作,于是大量讀書,可他所讀過的書里面,研究天文、地理、宇宙的書籍比新聞寫作所需要的知識書籍多,那一定是不行的,因為這方面的知識對他寫作沒有直接或太大的幫助。
其次,廣讀與精讀要結(jié)合。多讀書,可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多讀書,也可以使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選詞煉句和不同的表達方法。為了獲取多方面的知識,對于一般的作品,以及非文學作品的書宜廣讀、泛讀。而對于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之作要精讀,只有精讀才能深刻領(lǐng)會其精華。當然廣讀與精讀不宜平均使用氣力。本本泛讀則如走馬觀花,所讀之書即使很多,但淺嘗輒止,所得有限,“?!辈黄饋?;本本精讀太耗時間,所要讀的書籍必然有限,就“博”不起來。因此,讀書應從個人實際出發(fā),該精讀的精讀,該泛讀的泛讀。須知有的書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讀,而有的書則只需看看目錄就可以了。
古人曾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边@話很有道理,在讀書方面肯付出辛苦,寫起文章來才會輕松。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