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古城里,邙山和洛水之間,安靜地坐落著一座存在了1900多年的古老寺院。
這是一座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聲名空前絕后的佛教寺院?!爸兄菰仆?,白馬馱經(jīng)來。野鶴聞初磐,明霞照古臺。疏鐘群冢寂,一夢萬蓮開”。它是我國佛教的發(fā)源地,有著被中外佛教界尊為“祖庭”和“釋源”的榮耀。
公元64年,最值得史料記載的事,莫過于東漢明帝的一個夢。因為這個夢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蝴蝶效應”,成為千百年來影響華夏大地極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并且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史料把這個夢叫“永平求法”,永平是漢明帝的年號,求法說的是當漢明帝得知他夢中所見的、全身散發(fā)金光的神仙,是西方天竺國被稱為佛的神仙,他心動了,想要把這尊佛請到中土來,于是派使者前去訪求佛道。
由此,古印度的佛學東渡,“菩提從此帝京栽”,猶如一聲驚雷,驚醒了華夏大地,成為了歲月章回,結下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佛緣,其影響無比深遠。
從古印度到洛陽,路途遙遠,忠實的白馬任勞任怨,把珍貴的佛經(jīng)和佛像帶到了中土大地。為了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漢明帝下旨由官方營造中國第一座寺院,命名為“白馬寺”。
有了白馬寺,遠道而來的得道高僧有了適當?shù)臈碇鹣裼辛税采碇?,佛?jīng)有了傳播的基地……從此,我國的僧院便開始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fā)源地。
白馬寺,是洛陽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位于洛陽市東郊,環(huán)境幽雅?!懊髟乱姽潘?,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千年以前,王昌齡用生動的文筆向我們描繪了白馬寺的地理位置和佛門凈地的環(huán)境,可見其確實是適合修身養(yǎng)性的風水寶地,讓人在豁然開朗之中抵達超然物外的境界?!吧瓓A路竹,矗矗羽林仗。精廬隱深塢,門啟臺殿敞。累累霜果懸,落落寒木壯”,在這樣的地方,感悟一段佛陀智慧,傾訴一段前塵往事,多好!
千年后,在紅塵俗世的浸染之下,有著“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在佛香繚繞中,是否就可以走進過去的時光?世間一切的因緣是否都在這樣的時光通道里細說宿命的輪回?前世的輪回中那個在菩提樹下遇到的人是否可以在這里上演今生的重逢?
一路上,我充滿了期待。
白馬寺前的白馬石像和山門朱紅色圍墻的畫面組成了白馬寺的形象??傻竭_景點,首先看到的是現(xiàn)代圍墻,有點找不到廟門的困惑。
走進去,才發(fā)現(xiàn)原來寺在原來的山門外建了長長的現(xiàn)代圍墻,還新建了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并在左右兩側開辟了綠地,把寺前變成了一個小公園。
終于看到熟悉的白馬石像,大小和真馬相當,作低頭負重狀,如佛家文化精神一樣溫暖祥和,彰顯著佛家的追求和境界。但它們并不是為了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而建,而是由白馬寺的一任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它們原在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女婿、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墓前的石象生成為了寺前的“守廟神”,整體是那么和諧而貼切,這應該也算是佛緣吧。
溫婉謙和的它們是白馬寺的標志,當然會引得無數(shù)游客流連拍照,由于長期被游人撫摸,馬背變得十分光滑,如切如磋,仿若經(jīng)過打磨,泛著玉的光芒。原本栩栩如生的它們,變得更加鮮活起來。
古都免不了改朝換代的戰(zhàn)亂,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戰(zhàn)爭更是頻繁,白馬寺當然免不了屢經(jīng)戰(zhàn)亂,數(shù)度興衰,幾度興廢和重修。而今我們所見的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的山門重建于明代,只有門楣上嵌著“白馬寺”名字的青石題刻,和刻有工匠姓名的部分門洞券面,是東漢保留下來的珍貴遺物。它們組合在一起,時間的距離不是距離,你是否可以明確看出它們的差距,才是距離。
印象中,佛教的寺廟布局大同小異。白馬寺作為中國最早的佛家寺院,它的規(guī)格無疑是“標本”,布局和我們所見的標準型寺院幾乎是一樣的,無非躍過山門后是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主體建筑。當然也有特別之處。比如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有從古印度迎回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的安身之地,這是其他寺廟無法復制的。想當年,他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連語言也不通的中土,宣揚的是高深的佛學,除了需要勇氣之外,還需要莫大的毅力、耐心和努力。他們是偉大的。他們成了佛的使者,有信念支持著他們?nèi)ソ?jīng)營自己可以為之嘔心瀝血、奮斗終生的事業(yè),他們也是幸福的。無論怎么樣,我們都要感謝他們,更要銘記他們。
“青牛漫說函關去, 白馬親從印土來”,千年前的偉大君王李世民為二僧寫了這樣的話。可見,在君王的眼中,道家和佛家“同出而異名”。
櫻花叢中,紅墻黛瓦的鐘鼓樓巍然屹立,上有對聯(lián)“百八杵鐘聲撞醒癡夢,五千言慧典參破禪機”。黃衣小師父穿花行來,開啟朱紅色的鼓樓大門,聽到同伴的召喚,回頭答應。那張帶著稚氣的臉和那純真無邪的眼神,讓我一下子覺得原本因為游客眾多導致的嘈雜全沒有了,世界變得安靜而美好。佛的世界,不就是如此嗎?
白馬寺現(xiàn)在主體建筑的布局為明嘉靖年間重修,坐落在中軸線上的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四座大殿,互相對稱的偏殿位于兩旁。
天王殿里的泥塑四大天王巍峨莊嚴,殿中央的明代保留下來的彌勒佛像生動有趣,昂然佇立的韋馱天將威嚴的氣勢讓人折服。彌勒笑像是尊特別的佛像,因為他不是我們在寺廟里常見的佛教傳說中的未來佛,而是民間傳說里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被認為是彌勒佛的轉世,人們根據(jù)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了這樣一尊佛像。有人間煙火氣的布袋和尚讓人倍感親切,站在他面前,感覺十分親近。
天王殿后是大佛殿。根據(jù)“釋迦靈山會說法像”的佛家典故塑造了三尊塑像——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和阿難。緣結于心,拈花笑,不言就好。殿內(nèi)有造就洛陽八景之一的“白馬鐘聲”的大鐘,可惜鐘聲已不再,鐘當成了古董被保存了起來。
大佛殿之后是大雄殿,是寺廟的主殿,往往也是各大寺廟的精品文物所在地。這里的精品文物就是十八羅漢塑像,它用一種叫“夾苧干漆”的工藝造就,在國內(nèi)號稱獨一無二。特別之處在于佛像幾乎沒什么重量,看上去那么大,僅用一只手就可托起。好神奇的工藝,東漢的文化藝術讓人叫絕!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在一般寺院里很難見到。里面塑有阿彌陀佛立像、觀世音菩薩像和大勢至菩薩像。這些菩薩讓人覺得溫和親切,見到他們,忍不住會覺得溫暖。
擠在善男信女的人流中,在煙霧繚繞、佛香陣陣中,一口氣走完這四座大殿,深深地為白馬寺“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的氣象所折服,也為寺內(nèi)“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環(huán)境氛圍所感染?!爸袊谝还艅x”名不虛傳!
接引殿后面是清涼臺,由青磚鑲砌,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相傳這里原為漢明帝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后來改為天竺高僧居住并譯經(jīng)傳教之處。愛讀書的皇帝,譯經(jīng)的高僧,都是特別的人物,雖說一切都變了,但想到這里曾留下他們的足跡,充滿了內(nèi)涵,讓人會忍不住去遐想。
臺上中心建筑為毗盧閣,自成院落,形成寺中寺,塑有“華嚴三圣”。閣外兩側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兩位高僧的泥塑像,以示紀念。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我想很多人乍一看,都會和我一樣對這里的楹聯(lián)有質(zhì)疑。雨不潤無根之草,這是自然法則使然,佛不是眾生都能普度的嗎,怎么也會有有緣和無緣之分呢?
佛家的經(jīng)典浩如煙海,不過也全在釋迦牟尼的49年講法之中,這佛門說廣大,其實又有多廣,也許就方寸之地而已??梢?,這“無緣之人”只是相對“有緣之人”來說的,佛的確是普度眾生,只不過“無緣之人”難度而已,不是不度。
一字之差,一不小心,就會錯意了。
忍不住在清涼臺站了許久,就這樣靜靜地站著,在歲月久遠的依稀光景里回望,我看到了它把譯經(jīng)這段重要的歷史內(nèi)容濃縮在了這里。第一部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從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口中和筆端緩緩流出,中國佛教文化開始以射線的方式從這里出發(fā)。之后,佛經(jīng)漢譯本逐漸增多,射線越跑越遠……
白馬寺東南有著名的齊云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金代的建筑,為洛陽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洛陽有座齊云塔,離天只有一丈八”,這是流傳在洛陽民間的諺語,夸張地形容塔之高,其實它只有十三層,通高35米??上?,去的時候塔門緊閉,不讓游客登臨。
“白馬馱經(jīng)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行走在白馬寺,天王殿的肅穆,大佛殿的莊嚴,接引殿的特別,清涼臺的幽思……“祖庭”所流露出來的真山真水的本色,令我感到從內(nèi)心生出的安寧,全然已經(jīng)忘記自己是從滾滾紅塵中走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