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里的漢子——記草廟鄉(xiāng)綜合廠廠長劉俊平
蘭宜公路在彭陽縣境內要過草廟鄉(xiāng)。途經草廟街道時,可見路邊懸掛著綜合門市部、摩托車修理、農機配件、家用電器維修部、米面加工點等牌子。不知道的人以為這是些個體戶門面。其實,這是兩年多以前倒閉的、后又起死回生的鄉(xiāng)辦綜合廠開辦的系列服務網點。從“死神”手里奪回該廠生命的人叫劉俊平。
正值而立之年的劉俊平,14年前中學畢業(yè)來到綜合廠,起初踏縫紉機,后來干零活。因家里缺勞力,干了3年就回家了。雖說回到家了,可小劉的心還在廠里。1984年,他重返綜合廠,當了出納員。當時,由于信息不靈、人才缺乏、管理不善,綜合廠的效益每況愈下。到1990年底,已欠外債6.1萬元。面對這樣的殘局,廠長“躺倒”不干了。
1991年3月,劉俊平出頭接過了這個爛攤子。上任后,他立即招聘了5名管理技術人才,又四處奔波貸款,然后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綜合廠這臺“機器”就開始啟動了。隨后,他走南闖北聯系業(yè)務,當地的、外鄉(xiāng)外縣的活計攬到手里,又將職工隊伍由原來的20人擴充到62人,這一年初見效益。
去年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發(fā)表之后,劉俊平又打起了新算盤,開辦了一個綜合門市部,購買了一臺推土機、一輛摩托車,廣開掙錢門路。為了改善職工住房條件,增強職工主人翁意識,廠里籌了5萬元資金蓋了12間新房。農忙季節(jié),廠里的手扶拖拉機幫助職工運肥送籽種。職工說:“劉廠長這樣對待我們,不好好跟著干就對不住他?!?/p>
到1992年年底,劉俊平還清了全部外債,固定資產增加到15萬元,年付工資總額6萬元,上繳稅費1萬元。全年完成產值22萬元,是1990年以前平均4.5萬元的5倍。
原載1993年2月25日《固原報》第1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