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東北人多數(shù)都有山東“血統(tǒng)”,是因為在闖關東的移民潮中,山東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圖為跨海闖關東的大體線路。
在沈陽市里有個名氣很大的社區(qū)——山東廟社區(qū)。時至今日,那座“廟”早已不知影蹤,“廟”去哪了?難道它只是個傳說?
在沈陽及周邊的地區(qū),地名中帶“堡”字的多,帶“營子”的也多,“廟”也有,但是不常見?!皬R”是地道的漢族詞匯,東北地區(qū)以“廟”作地名的,多數(shù)與移民有關。探究“山東廟”的名字,自然要說起闖關東。確實,沈陽山東廟與山東有著很深的淵源。
據(jù)考證,山東廟舊址應該在今天沈河區(qū)二經(jīng)三小學與十三緯路山東廟巷附近。過去在二經(jīng)三小學附近曾發(fā)現(xiàn)了山東廟的一甬“記事碑”,記載了清代咸豐二年(1852),盛京“刑部”“禮部”查處的一樁僧人違法亂紀案件。
當年的山東廟是一座建筑典雅、氣勢宏偉的廟院。高大的山門后建有戲樓。院里有前后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后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今沈陽)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山東廟。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闖關東的歷史畫面:“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后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圖為20世紀初山東闖關東者初到沈陽的情景。
山東廟落成后,山東人在沈的同鄉(xiāng)會也將山東會館設在廟里。會館在山東廟的東院,有正房、廂房二十多間。這些山東人大多在四平街(今中街)經(jīng)商,當年老沈陽的絲房幾乎都是山東人經(jīng)營。有了山東會館,陸續(xù)來沈的山東人也有了依托,會館為那些初來乍到的山東人提供住宿等幫助。當年,在山東會館正房房門的兩側(cè),曾有蓬萊人趙暉吉題寫的一副楹聯(lián):“山鎮(zhèn)青齊奄有大東,會我同人于此假館?!边@副對聯(lián),內(nèi)嵌“山東會館”四字,頗具匠心。
山東廟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上祀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和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沈陽的山東老鄉(xiāng)都要攜家?guī)Э趤沓莺I衲锬?。每當趕廟會的日子,山東廟里里外外變得十分熱鬧。今天,山東廟早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說來也怪,此地仍是沈陽最熱鬧的地方之一,著名的彩塔早市與夜市就在這里。
遼東半島與山東隔海相望,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一條渡海,從膠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到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鐵山島,直線距離不過100千米,在“闖關東”大潮到來之前,兩地之間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頻繁。因此,膠東一帶的農(nóng)民闖關東大多是渡海北上。
另一條是陸路,從山東陸行到關東,需環(huán)繞渤海經(jīng)過山海關,再借道“遼西走廊”,魯西、魯南、魯北的難民大多走這條路。清末民初,隨著“膠濟鐵路”“津浦鐵路”天津至山東嶧縣段、“京奉鐵路”等路段的開通,從山東可以直接乘火車到沈陽,為山東人闖關東創(chuàng)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一份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29年,關內(nèi)各地“闖關東”人數(shù)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山東、河北、河南。一般認為,在“闖關東”的人群中,山東人占80%左右。自清迄民國,“闖關東”的山東人達2500萬人。高峰時節(jié),一年便有上百萬人。
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遂于咸豐十年(1860)正式解除東北禁封令,促使山東貧民掀起闖關東的高潮。圖為清末山東美人。
1958年3月,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隨北京人民代表團到安東(今遼寧丹東)迎接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他在《關外行》一文中寫道:
“到了安東,我們?nèi)舨皇怯幸獾靥嵝炎约?,總以為我們到了山東了。無論拉車的、賣貨郎、茶館、商店以及賣紅果的,都是說山東話的山東人。我在鎮(zhèn)江山上和幾位調(diào)鳥的老年人閑話,他們都自幼從山東到了東北,過了四五十年的東北生活。”
早期“闖關東”的山東人,有的“放山”采人參,有的淘金,還有的伐木放排,但這僅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去墾荒種田。在20世紀初,山東人“闖關東”達到高峰。那些流移東北的“關里人”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嫻熟的墾殖技術,披荊斬棘,燒山開荒,墾出片片農(nóng)田,令東北的耕地面積劇增。清朝初年還是一片榛莽的關東大地,很快便成為全中國的一個大糧倉。
今天在東北話里還時不時地能聽到山東方言的詞匯,當初正是這些說著山東話的移民們對東北進行了最早的深度開發(fā)。山東移民們將血液與身軀融進了黑土地,構筑起東北的脊梁,他們的樂觀與爽朗,頑強與堅忍也成為今天東北人的性格,鑄成老工業(yè)基地的魂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