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
文_周 珣
有分寸地愛一個人,是我們一生中必須修習的課程。兩性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莫不如是。很多由愛而生的悲劇,下場凄涼,收稍慘淡,不是因為愛錯了對象,愛錯了時間,而是因為愛著愛著就昏了頭腦,失了分寸。像一部制動失靈的車,飛馳起來只顧著嗨了,完全不計前路可能存在的坑洼、高墻和岔道,在極速中眩暈,不知道會撞向何方,也不知道會不會車毀人亡。
作家六六在微博上曬一個網(wǎng)友的抱怨,說婆婆在自己家“越距”,讓自己極不舒服。翻東找西,查賬問開銷,說三道四。這個網(wǎng)友的應對和六六出的主意就不在此贅述了,有興趣的自己去搜。值得留意的,恰恰是“越距”給人帶來的“極不舒服”的感覺。
這個不能越過的距離,就是分寸。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研究過人和人的相處距離。從大于360厘米的公共距離、45到120厘米間的私人距離到45厘米以內(nèi)的親密距離,有非常詳盡的劃分。和一個人可以在多少厘米之內(nèi)相處而不至于緊張、警惕、渾身不自在,是有科學實證的數(shù)字的。當不是那種關系、卻超過了那種距離時,多數(shù)人會產(chǎn)生不適感。
分寸是距離。
貼身緊逼的愛和關懷,會帶來壓迫感,讓人喘不過氣來。
有的人分寸感很差。比如這位婆婆。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兒子媳婦的家,不是她自己的家,以女主人的姿態(tài)全面介入兒子媳婦的生活,幾乎是一切傳統(tǒng)婆媳關系陷入纏斗的死結(jié)。她無疑是愛兒子的,只是這種沒有距離、忘乎所以的愛的表達,常常是兩代人之間冷漠、隔膜甚至敵對的隱形殺手。
我年輕時有個一度交往密切的女友。她的前男友恰好也在相熟的朋友圈里。在我和她最初走近時,她的前男友對我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你就跟她好吧,好著好著就知道了?!惫唬谖覀冊絹碓绞煜ず陀H密時,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進入一種出雙入對的狀態(tài)。如果我沒有和她在一起,就必須隨時向她匯報我的行蹤,我在哪里,和誰吃飯,幾點到家,我所有的交往都要跟她報備,事無巨細。她讓我想起小時候那個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她拼命張開的羽翼成為遮擋我天空的陰影。她待我很好,我還是很沒良心地、甚至都不太委婉地、刻意堅決地疏遠了她。
貼身緊逼的愛,即使是友愛,當它在一個人的私人空間里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地滲透、覆蓋、包圍、吞噬時,都會形成一種不愉快的迫使,讓人本能地想要逃離。
分寸是知進退。
往小了說,有分寸感是所謂“話頭醒尾”,點到即止,心中有數(shù)。一個成年姑娘,在你約會她時,跟你說她有功課要做,她媽媽不允許她晚飯后出門,她有閨蜜要一起看這場電影,這叫作婉拒。就別再往前沖了,非要人說出“不,我不喜歡和你出去”嗎?同理,男人跟你說3次以上他忙,你理解為他有比你更重要的人要陪,你在所有能占用他時間的人和事中排序靠后,你對他已經(jīng)構(gòu)成打擾,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么,有沒有可能他真的是忙呢?有的。只是,如果你對他足夠要緊,他會很耐心地告訴你他因為什么這會兒不能脫身,而不是大而化之地敷衍說“忙”。并且,他會在能騰出空來的第一時間聯(lián)絡你。如果沒有這些后續(xù),趁早知難而退、鳴金收兵吧。
往大了說,有分寸、知行止是對對方的尊重。一段相處中,并不是你的心愿、你的感受、你當時當刻的渴望,就等同是對方的。你想說話時,他未必想說,你想見面時,他未必想見。
西蒙·德·波伏娃曾經(jīng)寫下這樣的語句: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這段話示范了什么叫尊重。良好的分寸感,進退有據(jù),不卑不亢,知所行止,這一切的前提是腦子清楚、不失去判斷力。實在說,這個前提,才是在愛這種比較極端的情緒里最難把握和保有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所謂的愛,因為一方的沒有分寸,把雙方都逼到墻腳,吃相難看。
分寸是度,是自愛。
愛作為一種能量,需要有交互、有轉(zhuǎn)換、有平衡。千萬別把所有能量都一股腦兒地聚集、傾瀉在對方身上。
記得留一些給自己。自愛永遠是最可靠的依賴,是疲累時最柔軟的那張椅墊。
或者說,愛難道不應該是奮不顧身的嗎?
答案是,真的不應該。極端情形下,死生之際,煉獄考驗。如果你真能不假思索地以身相許,或者飛蛾撲火愿意共赴大難,恭喜你,那的確是真愛。除此之外,一般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中,過于奮不顧身的愛,帶來的往往是災難性的后果。
隨便在一個咖啡館小坐,都能聽到隔壁有人語氣哀怨地訴說:我就是對他太好了。之后是吧啦吧啦吧啦吧啦,歷數(shù)自己如何對方如何,總之,自己一直在付出,而終于被辜負。
對一個人太好,不斷給予,一心取悅于人,不由自主地滿足對方所有的要求。這種完全沒有分寸感的相處方式,不是愛,是病,得治。
這種被心理學稱為“取悅癥”的病理狀態(tài),是一種人格紊亂,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我,根源在于你太渴望被人需要,你的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征。你所有的付出,不是因為你愛,是因為你怕。你對人際關系缺乏安全感,你奮不顧身地付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恐懼、痛苦、孤立、畏怯、憤怒和焦慮。
很不幸,隱藏在背后的這些情緒往往最終主導了一段親密關系的走向。因為,只要是真正的親密關系,一定可以透過表面直抵內(nèi)心。那是瞞不過的。
另一方面,有沒有聽過“斗米恩升米仇”的老話?當你把對他好當成了習慣,任他予取予求,他會把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你簡直就是欠了他的。一旦你不能滿足他愈來愈多的要求,生出罅隙幾乎是很難避免的。你一手調(diào)高了對方的期望值,養(yǎng)成了他無止境的需索,制造了他對你不滿的因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分寸還是制衡。
到目前為止,我見過的人前最恩愛的夫妻、戀人,當眾喂飯的,連上廁所都要男人手牽著手送去再手牽著手接回來的,用一個杯子嘴對嘴喝啤酒之后直接膩上身的,都告仳離。相反,恨不得從結(jié)婚就互有小不滿、小抱怨的,倒很多都過了一二十年太平日子。
我的意思不是人前恩愛秀不得,而是任何一方的分寸感公然喪失,不論是公主病還是大男子主義,呼來喝去、頤指氣使,一時之間沒問題,長了,會累積出后果。倒是彼此知道對方有小不滿,不輕易挑戰(zhàn)對方的底線,心中有分寸,行動有克制,互有忌憚和包容,反而能夠長久相處下來。
好的分寸,不是士兵等公主99天,然后在公主動情的第100天掉頭而去;好的分寸,不是一方狂追不舍感動至另一方冰融雪化;好的分寸,是雙方各自往前走50步時,發(fā)現(xiàn)居然在長路的中央相遇。好的分寸,是恰恰好,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遲。在張愛玲那里,它是被這樣表述的: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
你也在這里嗎?淡淡的一問里,有深深的慶幸。
好的分寸感來自直覺,更來自教養(yǎng)。通常,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他的閱歷,奠定了他的分寸感。
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好的相處。當然,最好最好的感情,是不用有分寸這根弦兒的。你什么時候想他就找他,他都愿意都想你。比如我4歲的小兒子,我什么時候想抱他,他都是滿腔歡欣地迎上來的。
只不過最好最好的,往往不是人人能擁有的。而且,最好最好的,也常常是階段性的。過去了就不再有,不可以揮霍無度?;蛘撸瑩]霍了也好,反正也省不下來。就像掙了的錢、攢著的錢,都不是真正屬于你的錢,只有花了的錢,才確鑿無疑地歸了你一樣。
揮霍就揮霍吧。分寸是一世修行,任性的機會卻不常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