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表面波動起伏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這就是波浪,主要是由于風的影響形成的表面波。通常表面波的波長約幾十米,振幅從數(shù)十厘米到幾米。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形成驚濤駭浪。
其實只要流體存在分層現(xiàn)象,流動的空氣和海水的分界面就會產生波動。海洋表面就是海洋與空氣的分界面,自然容易產生波動,進而形成波浪。那么海洋內部是什么樣的情況呢?隨著深度增加以及海水溫度、鹽度、壓力的變化,海水密度逐漸增大。由上至下由于密度的差異,海水被分成很多層,好比是一杯雞尾酒,只不過層次界面不甚明顯而已。大氣壓力、地震,甚至船舶、潛艇的運動都會對這樣分層的海水形成擾動,從而在密度分層界面處形成波動,這就是海洋深處的內波。
“奮進號”航天飛機探測到的蘇祿海內波
內波雖然不像海洋表面波浪那樣明顯,但因為其隱匿在水中,暗中作祟,使得人們難以防范,因而有“水下魔鬼”之稱。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1893-1896年在北極探險時,發(fā)現(xiàn)科考船竟然會莫名其妙地減速。經過研究,他才明白船航行時觸發(fā)了海下的波浪,極大地消耗了船的動能。于是,海洋深處的內波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63年,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事件,則讓人們認識到內波的巨大威力。中國的潛艇也曾遇到內波,在航行中突然從8米深處被拖至80米深處,險遭不測。
內波有這么強大嗎?沒錯,內波的振幅要比海面波浪的振幅大得多,低的幾十米,高的達到上百米;波長至少有幾百米,甚至超過1萬米。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海洋表面處海水和大氣的密度差異巨大,而海洋深處分層海水的密度差則很小。根據(jù)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在水中抬起重物比從海面抬到空氣中容易得多,所以同樣的外力,在海水內部產生的波動要比海面上大得多。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內波,是中國臺灣的科學家在南海發(fā)現(xiàn)的,其振幅達170米,足有50層樓高;底層強烈海流卷起的沙墻如同沙漠風暴,可以形成16米高的沙丘。
不同于海面的波浪,內波是人們無法直接觀測到的,那么海洋學家是怎樣研究它的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把大量先進的儀器布放在海洋深處,觀測深海中海水流速、溫度、密度的變化,利用所獲得的大量觀測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機的復雜計算,就可以模擬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內波。
內波威力巨大,是一種重要的海水運動,既能將海洋上層能量傳至深層,也能將深處較冷的海水連同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帶到較暖的淺層,從而促進生物的生長。內波的研究對于軍事更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潛艇遭遇內波時可能非常兇險,但是內波導致的波動,也會強烈干擾聲吶的功能,這樣給敵方的監(jiān)聽造成困難,有利于潛艇的隱蔽。(張艷偉)
【微博士】“長尾鯊號”核潛艇事件
內波威力巨大,它的力量足以把海上的大船拉到海底,造成船毀人亡。曾被認為“萬無一失”的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就因此遭到了滅頂之災。1963年4月10日,“長尾鯊號”核潛艇在進行下潛試驗的時候突然沉沒,造成潛艇上129名人員無一生還,而潛艇也成為碎片永遠地沉睡在海底。經過對殘骸進行分析,科學家猜測最可能的原因是“長尾鯊號”在下潛的過程中與一個強烈的內波不期而遇,內波將潛艇一下子拖曳到了海底,潛艇因無法承受海底巨大的壓力而發(fā)生破裂,最終造成了慘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