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王的兒子
引語:有一篇報道講述了這么一則故事。有位地質學院的學生經過發(fā)奮拼搏,終于獲得了留法預備生的資格。按說這是件大喜事,可這位學生雖然學識水平高,但生活能力卻非常差,連小學生都不如。他在出國留學的喜悅與即將失去父母的照顧中矛盾反復、一籌莫展,終于在嚴重的焦慮之中患上了精神衰竭,以致不得不放棄出國深造的寶貴機會。
在對這位大學生進行批評的同時,我們也要想到他父母身上的問題,如果他的父母沒有事無巨細地對他進行照顧,他會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嗎?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yōu)槭裁催@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怎樣劃船,怎樣下網。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漁王回答。
路人又問:“那你讓他們獨自去打過魚嗎?”漁王大驚失色,搖搖頭說:“天啊,那多么危險,我是不會讓他們單獨去打魚的!”
啟示:漁王自己技術高超,又悉心教授兒子捕魚技術,卻不放心讓他們單獨打魚。失去鍛煉機會的兒子們怎么會掌握這一技能呢?
延伸問題:社會上存在一種趨勢: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嚴密的看管,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左右,監(jiān)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這種父母被稱為“直升機式父母”。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年齡尚小的孩子,因為他們事事都還需要父母給指明方向。可問題是這種直升機式父母在十幾歲少年甚至青年人中間變得很普遍。父母插手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跟兒女的大學老師會面到查詢兒女的銀行賬戶,無一不包。這些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變得獨立,只是持續(xù)地獲得這樣的信息——沒有父母是不行的。
“直升機式父母”導致孩子的自立性變得很差,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問題并不是成年孩子的錯。他也想自己展開翅膀去飛,可是卻一直擔心對他們父母的影響。其實“病”在兒女身,“根”卻在父母那兒,因為他們從不敢放手。這種情況是多么可悲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