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這個主題,覆蓋面幾乎是所有家庭。從時間管理聊起,聊到自我負責,聊到獎賞,聊到做事風格……沒有一個主題是單獨純粹的存在,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tǒng)而非一項任務,就如教育對象——人本身一樣。用系統(tǒng)的、整體的眼光去看待單一的主題,會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和領悟。
百合對女兒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快點快點”,覺得自己女兒做什么都慢,總想去催促她,結果是越催越慢。
Ella家情況相似,每天早上經(jīng)常因為催促孩子“快點”鬧得不開心。
Edith有兩個女兒,每次吃飯時,奶奶就會說:誰吃得快有獎勵!Edith不贊成奶奶的方式,但也覺得大女兒很拖拉,回家會先吃東西,玩,直到晚上七八點鐘才開始做作業(yè)。
為什么媽媽總是覺得自己孩子慢呢?我們“以人為本”地看還是“以事為本”地看?有些時候,是因為事情著急了而非做事慢了,比如上學要遲到了,著急,媽媽就感覺“孩子太慢了”,如果“穿衣服快一點” “吃飯快一點”“洗漱快一點”就好了。換一個角度,這個年齡的孩子“只有這么快”,那么上學遲到這件事的歸因就會從孩子轉移到時間安排上,屬于可以改進的可變因素。如果歸因為孩子“慢”,這個標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快不了。
當家長不斷催促的時候,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如果一件事重復發(fā)生,叫他起床卻總不肯起床,出不了門,吃飯?zhí)貏e慢……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其次是時間上的安排,合理和寬裕,保有彈性。
小學階段,讓孩子形成一定的節(jié)奏感很重要,我會給孩子設置四個不同的鬧鐘——起床、洗漱、早餐、出門,孩子的感覺不是媽媽喊她起床而是鬧鐘喊她起床。鬧鐘作為第三方,提醒孩子也約束著媽媽,因為媽媽也要緊跟步伐為孩子準備早餐給孩子準備衣服送孩子上學,那么從孩子的感受上“媽媽和我是同盟軍”。盡管也會有不想起床的時候,但不會和媽媽有沖突。偶爾,媽媽表示“我也起不來”的時候,會喚醒孩子的“自我負責”,她會意識到遲到的后果是自己承擔而非媽媽承擔,是自己要上學而非媽媽要上學。有一次女兒不想起床,我就問:“你打算起床了嗎?如果你現(xiàn)在不起床,那媽媽也再去睡會兒?!苯Y果她飛快地起床了。對于小學生來說,自律和自我負責是這個階段人格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他們有能力也需要面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自身的影響力,給足時間和頻率,孩子確實會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fā)展,過早地用規(guī)矩來影響他,一方面不符合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會弱化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幫他一起去做到,而不是要求他去做到。對于比較幼小的孩子,尊重他的感受比夸他遵守規(guī)則更符合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對于規(guī)則,在社會化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要求和幫助孩子建立,但尊重他的感受相對來說會少一些機會,父母需要更多地意識到這一點并做好這個陪伴者的角色。以此為基礎,父母的約束容易得到孩子的合作,孩子對規(guī)則的認識和遵守會過渡得更加自然。
無論是時間觀念,還是完成一項任務,我們平時要表達的理念是:你需要、并且有能力“為自己”達成。有了“為自己”這個概念,當孩子遇到困難,更容易積極面對,并思考解決方案。每天都會有事情發(fā)生,父母有很多去引導的機會,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多多練習。作為陪伴者的父母,用獎賞來強化孩子的行為并代替標簽式的評判,從而讓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獎賞可以理解為一種認可,物質與非物質并重,核心是孩子想要的,否則獎賞就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希望通過獎賞將他的行為和美好感受從心理上關聯(lián)起來,只不過借用了一個載體來推動。這個載體必須是有加強和推動作用的。我們越來越不推崇物質獎勵,其原因是整個社會越來越富足,許多物質對孩子來說并不稀缺,所以不算是一個好載體。了解自己的孩子,探究一下他的需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以為他們想要的。我傾向于籠統(tǒng)的承諾:滿足你一個愿望,并且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兌現(xiàn)。
時間管理作為一個習慣形成的范疇,獎罰會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用得好用得妙,皆大歡喜。有時也會遇到挑戰(zhàn),孩子會告訴我們同學媽媽是怎么獎勵的。就如父母眼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眼里也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媽媽”。我們在比較和觀察、理解和接納下愛孩子,孩子也一樣會比較和觀察,也一樣會理解和接納我們。和孩子坦誠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我們家的風格”“我們家目前的能力”以及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對于比較小的孩子(十歲前),對爸爸媽媽的愛和陪伴會有更大需求,一個吻、一個擁抱、陪著入睡都會成為孩子的訴求,對于比較大的孩子(十歲后),想要更多的自主權,想擁有同伴有的一些“裝備”,想為自己預備一個免于懲罰的機會。這些,是更加獨立,心智發(fā)展到更高程度的孩子的訴求。了解成長中孩子的特點,獎勵這個招式用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Cindy分享了一個和獎勵有關的困惑:我會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給孩子畫五角星,等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就可以換取一定價值的物品,但是孩子提出“媽媽你直接給我錢吧”!孩子想用這些錢自己去小店里買東西,因為他對媽媽給的獎勵物品不感興趣。
小學數(shù)學就有關于人民幣的內(nèi)容,數(shù)學的解決問題部分也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讓孩子接觸錢并使用它不違背孩子成長的需要。我們會根據(jù)我們的喜好給孩子準備獎品,因為我們傾向于有價值有意義,孩子會更多地考慮好玩和“小伙伴有”。如果兩者差異太大,媽媽可以和孩子商議一個如何使用的規(guī)則,免得后續(xù)更多的不開心發(fā)生。如果媽媽擔心用錢獎勵讓事情變得本末倒置,那么不妨誠懇地問問孩子:“你這么努力就是為了拿到錢嗎?”哪怕是親子之間,也一樣會有很多誤會。交流過程中向孩子表達:你所收獲的遠遠大于媽媽獎勵給你的這點錢,這只是一種游戲方式,作用是讓你更加享受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更多地關注到自己的行為和能力而非結果(獎賞)。
Edith的大女兒放學后時間的安排讓媽媽有些苦惱。先做作業(yè)再玩似乎是最普遍的規(guī)矩,她偏反著來。如果媽媽苦惱的是孩子和別人不一樣,這倒是媽媽需要修煉的功課了,個體之間的不一樣讓這個世界精彩,充滿勃勃生機。
我覺得可以從后續(xù)聯(lián)動的事情考慮,孩子如此安排會影響到什么?作業(yè)能否按時完成?睡覺時間是否能保證?如果能,似乎沒有強令孩子改進的必要。我的孩子,也許受我的影響,她做事的順序是:必須做的,喜歡做的,不著急做的,也許這樣會讓她感覺踏實。但也有一些孩子(以及成年人),非常善于活在當下,對他們而言,不完成任務時去玩耍也不會有壓力,先玩后做也一樣能高效完成。當然有的孩子會因為牽掛作業(yè)而玩得不盡興,既想著放松自己又希望能盡快完成作業(yè),這樣的糾結反而更令人痛苦。這個過程是孩子內(nèi)心最真實的愿望和他們接受的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沖突。讓他們自己去經(jīng)歷和體驗,先不著急提供最佳方案。如果孩子覺得作業(yè)和玩耍是兩件并行不悖的事情,哪個早哪個晚區(qū)別不大,但是先做作業(yè)會給其他人帶來方便,比如當他需要的時候給予輔導,可以多一些睡前親子互動,那么,和孩子商量,調整做事的順序。
時間管理這個主題,覆蓋面幾乎是所有家庭。從時間管理談起,談到自我負責,談到獎賞,談到做事風格……沒有一個主題是單獨純粹的存在,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tǒng)而非一項任務,就如教育對象——人本身一樣。用系統(tǒng)的、整體的眼光去看待單一的主題,會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和領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