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頭大聰明”,也就是說,人腦體積大小與人的聰明愚笨密切相關。但前蘇聯(lián)人腦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卻大出意外,人的智能高低與人腦體積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人腦的重量多為1300~1400克,盡管著名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的腦重量達到2000克,可是著名法國作家弗朗斯的腦重量卻只有1000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從上個世紀開始,隨著醫(yī)學解剖技術的日益成熟,就有人幻想從天才人物的大腦中提取智慧素。如果這些智慧素能夠提取并移植的話,這將給人類帶來莫大的益處。從哪兒尋找智慧素的“標本”呢?人們的目光就自然地投向了20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對論”總括了整個宇宙間的質量與能量以及質量與速度的關系,以至使牛頓定律的能量守恒定律等都只不過是一個特例,因而堪稱天才中的天才、皇冠上的明珠。但天才也逃不脫生命的規(guī)律,1955年,76歲的愛因斯坦與世長辭了,全世界都懷著惋惜的心情注視著這顆巨星的隕落。一個由美國第一流腦外科專家組成的班子對他的大腦施行了手術,解剖的結果令人非常失望,他的大腦無論從表面皮層的結構、化學成分及容積大小來看,都與普通人沒有兩樣。愛因斯坦的智慧究竟在哪里?智慧素到底是否存在?人們又走入了迷宮。
應該承認,人的大腦是一切物質中結構最復雜的東西。神經重量學家們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才輪廓地把握了它的基本形態(tài)。大腦進行諸如感覺、表達、記憶以及理解、推理、判斷、想象等思維活動的基本組元是腦細胞,也叫神經元,估計有1000億個,這個數(shù)字幾乎跟整個銀河系中的星星數(shù)相仿。每一個神經元平均含有1萬個突觸,也就相當于1萬條線路。那么整個人腦就是一臺相當于擁有1000萬億條線路容量的高度精密的電子計算機,其復雜、龐大的程度任何電子計算機都望塵莫及。因此,人的大腦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倉庫,它接受和貯存的信息等于列寧圖書館總貯存量的1012~1015倍,只是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人腦接受信息的有效能力只占它總能力的1%左右,潛力很大。
與電子計算機一樣,人腦活動時傳遞信息的媒介也是脈沖電波,即把來自外界的一切刺激、感覺、形象或抽象的概念先翻譯成脈沖群信號??墒窃谏窠浽g傳遞的時候,這種脈沖電波卻要變成化學物質的形式,這就是智慧的核糖核酸,它是決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能力的要素,也就是人腦智慧的物質基礎。在同樣條件下,每個人的智慧核糖核酸的合成能力并不一樣,有的人強,有的人弱,這就是天資的差別。然而后天不斷的學習和訓練,可以明顯提高人腦合成智慧核糖核酸的能力,否則智慧核糖核酸也會退化分解?!叭四X越用越聰明”、“勤奮出天才”等道理就出在這里?,F(xiàn)在全世界的圖書每年以50萬種速度遞增,科技雜志上的文章每年要超過400萬篇,面對這個洶涌澎湃的知識洪流,科學家正在積極研究提高人腦接受信息的能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