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地光
地震的危害是巨大的,不過許多地震并不是沒有一點先兆就爆發(fā)了,它會通過幾種方式來警告人們,地光就是其中一種。然而現在人們還未了解地光形成的真正原因。
地光,作為地震前后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詩經》里就有記載,近來我國發(fā)生的海城、邢臺、唐山、松潘等大地震中,地光也屢有出現。根據人們的觀察,地光的形態(tài)可謂多種多樣,其顏色就有白、紅、粉紅、綠、橙紅、藍不等。其形狀又有閃電狀、朦朧彌漫狀、柱狀、條帶狀、信號彈狀、散射狀和火球狀等。
有關地光的成因,科學界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摩擦生熱說:這是米爾恩于1898年首先提出的,它源于錘子敲擊巖石進濺火星的啟發(fā),認為地光是地震時巖塊相對運動發(fā)生摩擦而產生的發(fā)光現象。但這一理論卻不能解釋地光的各種現象,如有些地光發(fā)生在半空中,有些地光還伴隨著日光燈式自動閃爍,以及地光以球形和柱形出現的緣南等等。
(2)水的毛細管電位理論:這是日本學者寺田寅彥根據物理學原理在1931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場強烈的地震所影響的深度可與地面上波及的范圍相當。在地震影響的深度范圍內,地下水受到擠壓便通過許多毛細管般的巖石孔隙向上移動,產生了流動電位。寺田推測地下水所受的壓力,相當于100公里厚的巖柱所產生的壓力,根據流動電位的計算公式可得出,地下水流動所產生的電位差達到300萬伏。顯然,這樣巨大的電位差足以導致產生高空放電形成地光。但有人對此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地光并不都發(fā)生在高空,而且對其計算結果也表示懷疑。
(3)壓電效應理論:物理學的實驗發(fā)現許多晶體在受到擠壓或拉伸時,會在兩個平面上產生相反的電荷,稱為“壓電效應”。1970年,芬克爾斯坦和波威爾指出當石英在地殼巖層中作有規(guī)律排列時(若無規(guī)律,則產生的壓電效應將互相抵消),如果沿長軸排列的石英晶體的總長度相當于地震波的波長(近于2公里)時,就會產生地震電效應。若地震壓力的壓強為30~300帕,就可能產生500~5000伏/厘米的平均電場。這個電場足以引起類似暴風雨時的閃電那樣的低空放電現象,產生地光。這顯然與地光在強震區(qū)當中不論其地下巖石性質如何都與廣泛出現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另外,它也沒能解釋在一些震區(qū)有時可以觀察到的“電子暴”。
(4)低空大氣發(fā)光理論:1961年,日本學者安井豐提出在地震區(qū)常會有以氫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被從地里“抖”到大氣中。特別是在含有較多放射性物質的中、酸性巖石分布區(qū)和斷層附近,大氣中的氫含量將有顯著提高(這一點已為實測結果證明),這也將使大氣電離化增強,導電率增加。安井受芬克爾斯坦的啟發(fā),認為如果這時地面存在一個天然電場,這個電場可以南壓電效應產生,那么就會向空中大規(guī)模地放電,使地光閃爍起來。這一理論是目前解釋地光形成原因的許多假說中比較成功的一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