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
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制定科學的鍛煉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就像醫(yī)生在每個求診病人開藥時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治愈病人的某種疾病一樣,對每一個希望通過體育鍛煉達到一定目的的人來說,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相應的體育鍛煉計劃(又可稱之為運動處方),然后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鍛煉,才能有效地增強體質。
青少年要根據(jù)自身具體情況,制定一個鍛煉計劃,然后持之以恒地進行練習,而身體素質和機能發(fā)展是機體對逐步增加的運動刺激的反應,有一個“適應—提高—再適應—再提高”的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因此青少年在練習過程中又要根據(jù)運動練習情況不斷調整運動計劃,使自己始終處于一個“適應—提高—再適應—再提高”的過程,切不可急于求成。
一、運動處方的制定依據(jù)
(一)根據(jù)體育鍛煉的“四項原則”,安排鍛煉計劃
1.從實際出發(fā)。要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以及學習負擔、學校、家庭、社區(qū)體育場地設備的實際,選擇鍛煉內容。
2.循序漸進。鍛煉過程要遵循鍛煉要求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運動負荷和技術難度,不能逆規(guī)律而行。
3.持之以恒。要堅持經(jīng)常,不可間斷。體育鍛煉貴在堅持。
4.全面發(fā)展。要選擇多種方法進行全面鍛煉。
(二)根據(jù)自身的形態(tài)、機能、素質現(xiàn)狀,確定鍛煉內容
有的同學身材瘦弱,可有目的地選擇發(fā)展肌肉力量的系統(tǒng)練習;有的同學脂肪較多、耐力較差,可確定長距離跑、越野跑、定時跑、變速跑、跑走交替等練習;有的同學速度較差,可選擇快速跑、沖刺跑、聽信號變向跑等練習;有的同學協(xié)調性較差,可多練習一些球類項目。總之,練習的內容要根據(jù)性別、健康狀況和鍛煉水平的差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三)根據(jù)學習、生活的規(guī)律,確定鍛煉時間
學校每天要上7~8節(jié)課,晚上還要做作業(yè),學習很緊張。如果不安排體育鍛煉,身體會逐漸減弱。生命在于運動,每天都要有一小時左右的體育鍛煉,并長期堅持。鍛煉的時間可以在早晨起床后,也可以在下午課后。這樣才能使學習、生活更有規(guī)律和節(jié)奏,使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
(四)根據(jù)個人興趣、愛好,確定練習內容
青少年階段,興趣不再是參加體育鍛煉的唯一驅動力。但是,興趣作為一種心理需求,仍然是青少年在體育鍛煉中所追求的。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五)根據(jù)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規(guī)律,合理安排運動強度,注意適度的體育鍛煉
所謂適度就是指青少年經(jīng)過體育鍛煉后,自我感覺良好,沒有不良現(xiàn)象,在體育鍛煉中,出現(xiàn)肌肉酸痛現(xiàn)象是正常的,通過鍛煉后的整理活動也是能夠得到消除的。只要繼續(xù)堅持鍛煉,或減少一點運動量,幾天后機體就會適應,但如果酸痛持續(xù)很長時間則說明鍛煉方法不科學,強度過大,運動過度對機體內各系統(tǒng)的隱性損傷會損害健康,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容易興奮,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活動起來不能控制,容易造成過度疲勞,長時間難以恢復過來。過度運動對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會帶來負面效應,特別是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不利,所以,體育鍛煉注重堅持又要注意運動適度。
二、制定運動處方的步驟和內容
制定運動處方一般包括健康診斷、體力測定和實施體育鍛煉等步驟。
(一)健康診斷、體能測定和評價
建議青少年在實施一項體育鍛煉計劃之前,首先對自己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診斷:客觀評價自己的體能和健康狀況之后,最后根據(jù)各項檢查結果,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制定運動處方,可以促使自己更科學的鍛煉。另外,還可以以最初的體能狀況測試結果做基礎值,與以后的測試結果相比較,這樣可清楚看到體育鍛煉的益處,堅定鍛煉的信心和決心。
(二)制定運動處方
一份運動處方的內容總是包括鍛煉目標、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鍛煉模式等。
1.明確鍛煉目標
鍛煉目標有長期與短期目標之分??梢愿鶕?jù)需要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的各個成分設置鍛煉目標。比如,根據(jù)張××的體能,確定以學期為一個鍛煉階段,本學年共兩個基本點階段。第一階段以發(fā)展下肢力量為主,發(fā)展上肢力量和速度為輔,預期指標:立定跳遠1.90米,縱跳摸高0.35米,引體向上4次,100米跑14.8秒;第二階段以發(fā)展上肢力量和速度為主,發(fā)展下肢力量為輔,預期指標:100米跑14.5秒,立定跳遠1.95米,縱跳摸高0.38米,引體向上6次。堅持鍛煉目標很重要,只有有規(guī)律的鍛煉,體能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和維持。
在設置鍛煉目標時應注意:目標要現(xiàn)實,既要有長期目標,也要有短期目標,還要設置一個體能維持的目標,要克服各種障礙努力實現(xiàn)目標。
2.重視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準備活動是鍛煉前進行的短暫練習活動(一般約占練習總時間的1/4),又稱熱身運動。準備活動通常包括低強度的慢跑、小運動量的熱身操或伸展性練習。比如在短程徑賽預備階段,可以在原地縱跳幾次,活動一下四肢,做擴胸運動等。準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肌肉的溫度,增加工作肌肉的血流量,加強肌肉、韌帶的柔韌性、彈性,擴大肌肉活動幅度,從而達到預先克服內臟機能的惰性,提高神經(jīng)和肌肉組織的興奮性,以及循環(huán)和呼吸等內臟器官的機能水平。這不僅能提高運動的能力,且能預防運動損傷。
整理活動是指在主要鍛煉階段結束后,應立即進行的5~15分鐘的低強度練習。例如,慢走就可以作為一次跑步鍛煉后的整理活動。在進行了較長的競跑之后,不能立刻停止下來休息,可以做減速或慢跑運動,直到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人在劇烈運動以后,身體的許多變化并不能隨著運動停止而立即恢復正常,只有通過整理活動才能使心跳、呼吸逐漸平靜下來,同時,整理活動還能使肌肉在逐漸放松的情況下繼續(xù)推動血液向前流動,促使血液從肌肉返回心臟,防止血液在下肢肌肉淤積造成心輸出量突然減少、血壓下降,從而引起頭暈、心慌、臉色蒼白、皮膚潮涼、脈搏細弱甚至休克。通過整理活動,盡可以減少這些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消除疲勞,促使肌肉放松,促進體力恢復。常用的整理活動有慢走,活動關節(jié),牽拉,抖動和按摩等。
3.鍛煉模式
(1)運動的種類
依據(jù)運動生理學氧的代謝過程來看,可以把健康有效的運動項目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混合運動。在選擇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的運動項目時,應考慮以下三個條件:恒長運動、有一定節(jié)律(無呼吸紊亂和屏氣現(xiàn)象)的持續(xù)運動、近于全身參與的非局部運動。
對鍛煉者提供最貼合自己實際的運動項目是運動處方的最終目標。現(xiàn)代運動處方應包括三種運動種類,即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和力量性運動,以達到全面鍛煉的最佳效果。
有氧運動的耐力性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競走、騎自行車、跳繩、游泳、滑冰、上下樓梯等。
伸展運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瑜伽、健美操、醫(yī)療體操、跳舞等。
力量性運動:如足以發(fā)展和維持去脂體重的中等強度的力量訓練,這些力量訓練要有主要肌群參與,每次8~10組,每組重復8~12次,每周至少2次。
(2)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是由負荷強度和負荷量組成。影響負荷強度的因素有練習的高度、速度、重量和練習的密度(單位時間重復練習的次數(shù))等。影響負荷量的因素有練習的持續(xù)時間、重復次數(shù)與組數(shù)、負重的總重量等。通常衡量運動負荷的方法,是測量時心率的變化情況,它是根據(jù)人體最大攝氧量的原理,即攝氧量最大,能源物質的消耗也越大的原理劃分強度的。對青少年來說,運動時每分鐘心率達到170~180次時,耗氧量接近最大攝氧量的90%~100%,為大運動強度;每分鐘心率達到140~160次時,耗氧量為70%~80%,是中等運動強度;心率在120次以下,是輕微的運動強度,鍛煉身體的作用不大。這個標準也適合高中學生。但適應運動負荷的能力,還與年齡、性別、體質和健康水平、項目特點等各種因素有關;衡量運動負荷大小,也可根據(jù)自我感覺和恢復情況來判定。
(3)運動頻率
運動頻率指每周鍛煉的次數(shù)。每周鍛煉的次數(shù)與運動效果密切相關。據(jù)有關學者研究表明,對于以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的鍛煉者,隔天鍛煉可達到最好效果;作為一般健身保健和耐力性鍛煉,每天堅持一次更好,但每周不能低于2次,間隔不宜超過3天。因此,每周鍛煉3~4次是最適宜的運動頻率。
(4)運動時間
運動時間指持續(xù)運動時間。運動時間應根據(jù)運動強度和運動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持續(xù)時間和運動強度的配合,可明顯的改變運動量。通常青少年以短時間的激烈運動反復多次的處方,則對增進健康有更好的作用。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等強度,長時間的運動;體力弱、時間充足的以健身為目的人,可采取強度小而時間長的配合。
從運動生理角度講,5分鐘是全身耐力運動所需的最短時間,60分鐘是青少年學生堅持正常學習的最大限度時間。因此,健身運動時間一般控制在20~60分鐘為宜。
三、運動處方三例
(一)肥胖者的鍛煉處方
1.肥胖的判斷
脂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人體的生命和體育活動中起著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的體重增加,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脂肪組織的堆積過多是一個重要方面。依據(jù)脂肪含量與體重的比例來決定是否肥胖,一旦體內的脂肪堆積數(shù)量大于身體重量的正常比例,就意味肥胖。肥胖的標準值是:男性脂肪含量超過體重的25%,女性超過30%。肥胖不僅使體態(tài)失常,而且危害健康,會造成器官功能和代謝的障礙,并誘發(fā)出許多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壓。
對于18歲的年輕人來說,男性體重中大約有15%~18%是脂肪,女性則為20%~25%。需要說明的是,肥胖是脂肪問題,而不是體重問題。“超重”和“肥胖”不是一回事,它們有著本質的差異,超重是指體重超過某種體型的理想重量。雖然肥胖者總是超重,但超重者不一定就是脂肪多,也不一定就是肥胖者。因為那些肌肉發(fā)達的人也可能是個超重者,而肌肉發(fā)達的人體內可能只有少量的脂肪。減肥的目標是消除體表過多的脂肪,而不是針對肌肉或其他什么。體重僅僅是判斷肥胖的一個參數(shù),而且減肥的目的不僅是減輕體重,更重要的是消除體內過剩的脂肪。
2.分析造成肥胖的原因
肥胖患者可以出現(xiàn)在各個年齡層次,一般情況下,人們到了中年以后才出現(xiàn)發(fā)胖的趨勢。引起肥胖的原因大體上可分為遺傳和環(huán)境兩類。
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親都是正常體重的兒童,他們肥胖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7%~8%。但是,一旦父母親是肥胖時,兒童的肥胖率就立即上升為40%,這里可見遺傳因素的重要性。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基因的遺傳多為隔代遺傳。當然,除遺傳因素外,亦有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早期形成的飲食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
除了遺傳這一主要因素之外,肥胖還與飲食、運動、文化、心理、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有關。其中,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鍛煉,而不是飲食及其他。當營養(yǎng)的攝入量超過消耗量,多余的營養(yǎng)物質就以脂肪形式儲存起來,從而導致人體因脂肪儲存過多而發(fā)胖。你可能也發(fā)現(xiàn),身體肥胖的人通常吃得并不多,往往比其他人吃得要少,但是,他們還是一天天胖起來。那是因為他們活動相當少的緣故。相比之下,身體偏瘦的人常常是吃得多,讓人懷疑消化系統(tǒng)是不時出了故障,那是因為他們動得多。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熱量超過消耗熱量200千卡,就可能增加皮下脂肪10~15克。因此,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鍛煉,而不是飲食及其他,缺乏鍛煉或活動少,能量消耗少是造成身體肥胖的主要原因。
3.肥胖者鍛煉時的注意事項
(1)要有正確的目的。減肥的目的應是為了健康,其次才是為外表美。有學者認為,如果你并不患因體胖而引起的或與體胖有關的疾病,那么,減輕體重并不能幫助你延長壽命。
(2)正確地對待減肥速度。減肥并非越快越好,有專家認為,體重每周減輕1磅(1磅=0.4356千克)以上,簡直等于自殺。迅速減肥無異于把肉從身上割下來,給人造成莫大的身心折磨,而且還會影響整個身體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既有害又無必要。
(3)要注意鍛煉的時間。不論是散步、做操,還是打球、練拳,都要持續(xù)一段時間,不能隨心而止,最好是每次30分鐘左右,因為超過30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才能充分利用脂肪來供給能量,從而達到消耗脂肪,降低體重的目的。做有氧運動才會起到消耗脂肪的目的。當然,最初的持續(xù)時間可以短一些,每次可以持續(xù)5~10分鐘,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和緩解鍛煉初期機體的酸痛反應。
(4)要把握好鍛煉的強度。為了使運動的時間達到30分鐘以上,運動的強度要適當,一般使運動后即刻的心率保持在(130~170)次/分左右為宜。
(5)要循序漸進。要在機體可以承受的程度下逐漸增加運動量和鍛煉時間。
(6)要注意環(huán)境的選擇。因為肥胖者耐熱的能力差,故應盡量避免在炎熱嘈雜和潮濕的環(huán)境中鍛煉,以免發(fā)生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比如中暑,肥胖者最怕熱。
(7)要以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為中心,不要一味追求體形的改善和力量的提高。
(8)要養(yǎng)成經(jīng)常鍛煉的習慣,鍛煉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關鍵在堅持。
(9)要培養(yǎng)加大動作幅度的意識,做全身運動。
4.體育鍛煉對肥胖者的價值
體育鍛煉可以產(chǎn)生一系列復雜的新陳代謝的變化來影響人體的組成、體重和基礎代謝。對減肥的效應主要表現(xiàn)在長期的、有規(guī)律的鍛煉中。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同樣“一動也不會立刻變成瘦子”。體育鍛煉不能急于求成。
很多人認為節(jié)食是一種更為簡便的減肥法,它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作出太大的努力,常常被人們視為減肥的捷徑。其實,最佳的減肥法是體育鍛煉和飲食節(jié)制相結合,因為它們比運用一種方法更能快捷有效地減肥。從長遠的眼光看,要想成功地、持久地控制體重,避免減肥后的“反彈”,必須養(yǎng)成體育鍛煉和飲食節(jié)制的習慣,形成一個嶄新的、充滿著生命活力的生活方式。
5.減肥運動處方
(1)首先要增加體育鍛煉,進行大量消耗熱能的運動,消耗多余的脂肪,增加機體代謝,要有頑強的毅力堅持下去。主要從事有氧耐力的鍛煉,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跳健身操等,每周5~6次,每次鍛煉時間不少于30分鐘,消耗熱量不低于300千卡(快走5千米消耗熱量300千卡;慢跑5千米消耗熱量360千卡;騎自行車5千米消耗熱量200千卡;游泳100米消耗熱量80千卡、1500米消耗熱量420千卡)。可見最有效的方法是長跑和游泳,這兩項運動可把體內過多的脂肪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以達到減少體內脂肪的目的。
(2)控制飲食,調節(jié)飲食結構??刂骑嬍巢皇遣怀圆缓龋喾匆欢ㄒWC,特別是要吃好早餐,而不能靠零食填飽肚子。在食物的選擇上要注意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粗糧,少吃油膩和高熱量的食物。
(3)行為調整,改變愛吃不喜歡運動的生活方式。
(4)腹部肌肉鍛煉每周5~6次,以極限次數(shù)每次練習4~5組,練習內容為仰臥起坐,仰臥舉腿、懸垂舉腿等。并逐步增加極限次數(shù)。
(5)必要時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借助藥物治療。
(二)消瘦者的鍛煉
1.消瘦的危害
人體內的肌肉、脂肪含量過低,體重低于標準體重20%以上即為消瘦。消瘦既是一種癥狀,又是一種疾病,它對人體健康有著多方面的危害。消瘦者不僅易于疲倦、體力差、興趣低、學習效率不高、自我效能低以及常有“力不從心”之感等,而且,他們免疫力差、抵抗力差、耐寒抗病能力弱,易患肺結核、肺炎、肝炎等疾病,也經(jīng)不起疾病的折磨。此外,消瘦者還因羞于自己的單薄體型而有運動隱退、不愿交往的心態(tài)。顯然,消瘦與肥胖一樣,既不是人類健康的標志,也不是人體健美的象征,而是人類身心健康的大敵。
2.消瘦的原因
(1)由慢性病及器質性病變所引發(fā),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腸道疾病、肺結核、貧血等。
(2)遺傳、內分泌因素所形成的家族特有的標志。雖然他們沒有器質性病變,但家族成員都比較瘦的遺傳基因在他們身上呈現(xiàn),典型地表現(xiàn)為:身材瘦長,肩垂胸平,頸細脖長,易患各種慢性病。
(3)由于情緒變化無常、精神緊張、生活起居不定、學習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對體型美的錯誤觀念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消耗大于營養(yǎng)攝入等因素所造成。
3.消瘦者鍛煉時的注意事項
(1)形成正確的體型觀,要走出尚瘦時潮的誤區(qū)。
(2)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保證攝入使身體健壯的充足的營養(yǎng)。
(3)要有進行康復鍛煉“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只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見其效。
(4)要以全身性的運動為主,以提高體質為宗旨,配合身體局部區(qū)域的健美運動。
(三)神經(jīng)衰弱者的鍛煉
1.神經(jīng)衰弱的癥狀
神經(jīng)衰弱醫(yī)學解釋是因大腦皮層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而引發(fā)的一種疾病。一般表現(xiàn)為精神容易興奮、焦慮、腦力容易疲勞,并伴有睡眠障礙和各種軀體不適感等癥狀。如:失眠、多夢、精神不振、情緒不穩(wěn)、頭暈、記憶力減退等。
2.神經(jīng)衰弱的原因
生活沒有規(guī)律或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以及精神負擔過重會導致此病。
(1)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是誘發(fā)神經(jīng)衰弱的重要原因。學習、工作的過度疲勞和緊張積累,生活規(guī)律的紊亂,消極情緒的影響等,均會導致某種程度的神經(jīng)衰弱的產(chǎn)生。從個性角度來看,神經(jīng)衰弱患者常常是那些敏感、多疑、多慮、自卑、任性、好強、急躁或依賴性強的人。
(2)生理因素
一個人先天和后天所形成的生理特征,也與神經(jīng)衰弱的發(fā)病有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從先天遺傳角度看,患者家族中有重性精神疾病或神經(jīng)癥者的比例大大超出普通人群的家族。從神經(jīng)活動的特征看,那些神經(jīng)活動呈弱型、低靈活性的青少年,長期的緊張學習,最易導致內抑制的防御能力的破壞,從而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動的紊亂。
(3)疾病因素
有腦外傷、感染、營養(yǎng)不良的人,因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也易患神經(jīng)衰弱。
3.體育鍛煉對神經(jīng)衰弱者康復的意義
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家說:“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毖芯抠Y料表明,體育鍛煉對于神經(jīng)衰弱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是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節(jié)下的隨意或自主活動。體育鍛煉時,大腦皮層與運動有關的區(qū)域(運動區(qū))即出現(xiàn)一個新興奮區(qū)域,該興奮區(qū)域有規(guī)律的興奮,使得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出現(xiàn)新的分配、轉移,即原先負責學習的大腦皮層相關區(qū)域,在體育鍛煉時由于皮質運動區(qū)的工作而得以歇息。堅持不懈的鍛煉,可以改善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的靈活性,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加速神經(jīng)衰弱者的康復速度。所以,有人把體育鍛煉比喻成“神經(jīng)活動的體操”。此外,體育鍛煉還能分散、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憂慮和對學習的焦慮等的注意,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煩躁、抑郁及遷怒他人他事等不良情緒,從而起到振奮精神、改善情緒狀態(tài)的作用。
4.神經(jīng)衰弱者鍛煉的注意事項
(1)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要有耐心,只有堅持長期的鍛煉,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2)選擇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場所進行鍛煉,并注意主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3)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休息時間,注意充分休息。
(4)時刻關注自己的感受。在運動中,一旦出現(xiàn)大量出汗、心跳加速、情緒激動的狀況,就應注意調整鍛煉時的運動強度。
(5)養(yǎng)成對運動后恢復時間自我檢測的習慣。若心率恢復時間超過10分鐘,說明鍛煉的運動強度過大,應該重做整理活動,并在下次鍛煉時降低運動強度;若心率在5分鐘內即已恢復到安靜狀態(tài),則表明仍有逐步提高運動強度的余地。最佳的運動強度是在運動后5~10分鐘內心率即可恢復正常。
5.神經(jīng)衰弱的運動處方
(1)參加生動活潑的體育運動,如游戲、球類活動,但運動量應適中,不宜過大。
(2)從事太極拳、氣功等活動,鍛煉意念,調控身心,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恢復平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