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導讀】
你知道臺灣首富王永慶嗎?他把臺灣塑膠集團推進到世界化工業(yè)的前五十名。而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他做的還只是賣米的小本生意。他是怎樣從一個賣米的小生意人變成一個首富的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提起臺灣首富王永慶,幾乎無人不曉。他把臺灣塑膠集團推進到世界化工業(yè)的前五十名。而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他做的還只是賣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十六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近三十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二百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guī)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yōu)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戧,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yè)狀態(tài),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后再賣。一時間,小鎮(zhèn)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并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jié),于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chuàng)舉。
王永慶送米,并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干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后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jù)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shù)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yè)。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chuàng)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討論明理】
1.你覺得王永慶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2.讀了他的故事,你對“成功”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實踐體驗】
1.一說到成功人士,大多數(shù)人總是以一種仰視的姿態(tài)來看他們,覺得他們高高在上,不同凡響,非一般人所能及。從這篇故事中我們知道,其實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從小事一步步做起,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思變,逐步走向成功的。有人說把每一件簡單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好小事是獲得成功的基礎。凡事皆是由小至大,小事不愿做,大事就會成空想。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僅僅是比普通人多注重一些細節(jié)問題而已。那么就請你想一想你能為自己或他人做些什么呢?
2.為家人或班級、學校認真地做了一件事情后,你有什么收獲?把你的體驗寫下來,和同學分享。
3.班級里常有同學做事不負責,或有些小事沒人愿意做。你對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
【多元評價】
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你在生活中做到了嗎?
【一課一誦】
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于為真理的事業(yè)服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