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難以忘記自己所受的苦楚:讀書時的窮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還有婚姻的挫折,以及親戚、朋友如何如何對不起自己……為此一直耿耿于懷,抑郁寡歡。其實,這都是些陳年舊賬了,我們卻為此所困,始終不開心,常年處于負面、陰暗的心態(tài)中,只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樣活著真是痛苦?。?/p>
豈不知,有的事情需刻骨銘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則要盡快淡忘,所謂事來則應,事去則凈。哪些事該被淡忘呢?應淡忘人生中的挫折與不幸;應淡忘名利的得失;應淡忘歲月的傷痕;應淡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應淡忘陳腐、過時的觀念;應淡忘冷遇和種種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擺脫往事的陰影,保持隨緣常樂的狀態(tài)。否則,糾纏于昔日的痛苦中,時間長了,定會損害身心健康,導致疾病。加州大學一篇保健資料提出:半數(shù)以上的早老性癡呆和80%左右的惡性腫瘤都與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及不良信息有關。因此,我們有必要學會淡忘那些負面事件及不良信息,學會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生短暫,何必對過去的痛苦耿耿于懷呢?何必要自己傷害自己呢?對我們最有害的是仇恨、不滿和煩惱。我們一定要對過去網(wǎng)開一面,寬恕所有的人;而寬恕別人,就是愛護自己,是真正、徹底的愛護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寬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當下”,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我們當下就可以改變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煩惱,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祥和與友愛。這一切其實就在當下的一轉(zhuǎn)念之間:你不妨想想,哪一句是你常說的?
“所有的人對我都不懷好意?!?/p>
“所有的人對我都有很大幫助?!?/p>
那么,什么事情需刻骨銘心,永世不忘呢?是別人對自己的恩德!所謂:人對我有恩不可忘,我對人有恩不可不忘?!半m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雖有所作而無執(zhí)著?!睘楹我斡泟e人對自己的恩德?因為要隨緣報恩。貓、狗之類尚且知道報恩,何況人類?不知報恩如何做人?故佛家提倡報四重恩:祖國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那么,為何又要淡忘自己對別人的恩德呢?因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著時刻期待別人的回報,其心態(tài)近似于放高利貸者。一旦對方不報答,或報答得不夠,勢必恨從心起,大罵其“白眼兒狼”、沒良心。于是,煩惱叢生,反目為仇,善緣竟成惡緣。這可真是劃不來!所以應雖行布施而不求回報,作而不執(zhí)。這就是智慧。有了這種智慧,就能渡過煩惱的激流,到達無憂、安樂的彼岸。
往者不可諫,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淡忘不快,這是智慧和灑脫:
瘦竹長松滴翠香,流風疏月度炎涼。
不知誰住原西寺,每日鐘聲送夕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