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丐尊(1886—1946)
魏 薇
夏丏尊,浙江上虞人,著名的文學家、出版家和語文教育家。他從五四運動時期起,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在語文教育中極盡探索和研究,在當時曾被譽為始終獻身教育、獻身教育理想的誨人不倦的教育家。
夏丏尊出生于一個衰敗的商人家庭,自幼聰穎好學,家人也支持他讀書。先隨塾師讀經(jīng)書,習八股,16歲考取秀才。不久八股被廢,改為“以策論取士”,于是他便在家中自學《史記》、《前后漢書》、《唐詩三百首》、《紅樓夢》、《西廂記》等書。后去上海中西學堂讀書,因為家境貧困,半年便輟學。18歲時在紹興府學堂,親聆革命志士徐錫麟的授課,受到舊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不久又因故停學。后向親友借貸,赴日留學,攻染織工業(yè),一年后再因學費無著被迫回國。夏丏尊的求學之路是在家境窘困中艱難進行的,無論在校還是家居,他始終發(fā)憤讀書,如饑若渴。他雖沒有從任何學校畢業(yè),沒有一張文憑,但“學問要學生自求,人要學生自做”這種信念是他日后在語文教育中頗有建樹的動力。
夏丏尊研究語文教學首先從課程入手。他深感傳統(tǒng)國文教學把學生囿于課堂上,囿于書本上,“只從國文去學國文”的弊端。指出這樣長此以往,師生雙方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有在國文課本里面才能學到國文。其實,國文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廣泛運用著的一種交際、交流的工具,只有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學國文,才是根本,才能把國文學好、學活。夏丏尊的課程觀與現(xiàn)代課程論中關于設立廣域課程的思想無疑是契合的。
在國文教材的編寫和處理上,夏丏尊認為“國文科是語言文字學科”,應特別重視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選讀的范文應“或是含著什么問題,或是記著什么事理”,讓學生學習這些范文時要同時學習思想推理,學文章的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使頭腦逐漸充實起來。但他同時還認為,在教學中“學習國文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文字的內容是有吸引人的力量的東西,我們和文字相接觸的時候,容易偏重內容忽略形式”。他主張在教學中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就要讓學生在對一篇文章興奮、流淚、厭倦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用冷靜的頭腦對文章再讀再看,求得語言文字上的種種格式和表達方法。應該說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始終是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點問題,也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癥結所在。要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又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在理論上已經(jīng)基本達成共識,但要在教學中實踐這一思想,突破口還在于廣域課程的設置和教師素質的提高。
語文教學采用何種方法有效?夏丏尊堅信,國文作為學校設置的一門很重要的課程,教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的積極性,并以此來充實學生的頭腦,培養(yǎng)學生的品性和智力,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目標,他進行了多方的探索和實踐,最終他悟到一種契機,就是訓練語感。他認為,語感就是對文字符號所表達的內容的靈敏感覺。他認為不同的人,受自身知識經(jīng)驗的制約感受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相比起來,教師比學生經(jīng)驗多、能力強,對文字的感覺必然要比學生正確得多,也靈敏得多。因此,教育的任務就在于“自己努力修養(yǎng),對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強烈的語感”,在教學中把自己在語感方面的所得所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接近教師的“語感”,受到感染,得到深刻印象。夏丏尊的這一教學觀對語文教學可謂影響深遠,后來,葉圣陶曾專門著文闡發(fā)這一觀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