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穴
氣海、膈俞。
操 作
懸灸,或艾炷直接灸,每穴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
配 穴
1. 上肢麻木,配合谷。治療時先灸氣海和膈俞,最后灸合谷。選用患側合谷穴,如果是雙側麻木,兩個合谷穴都要選用。懸灸,每次10~20分鐘。
2. 下肢麻木,配陷谷。治療時先灸氣海和膈俞,最后灸陷谷。選用患側陷谷穴,如果是雙側麻木,兩個陷谷穴都要選用。懸灸,每次10~20分鐘。
備 注
此處所說的手腳麻木不是中風后遺癥的手腳麻木,而是沒有明確疾病原因的手腳麻木,有些還伴有輕微的水腫。這種癥狀在老年人比較多見,有些麻木癥狀時常出現(xiàn),但是沒有明確的原因。另有一些是因為久坐久站,或者是睡覺時輕微的壓迫導致手臂或腿腳麻木。后一種雖然有比較明顯的原因,但實際上站立或坐著,或睡覺時的壓迫并不嚴重,如果身體健壯是不會出現(xiàn)麻木癥狀的。灸氣海和膈俞,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些麻木癥狀。
穴位定位
氣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穴位定位
膈俞
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時先灸氣海,然后灸膈俞。但是,一般僅僅就這兩個穴位還不夠,根據(jù)麻木發(fā)生的部位不同,還需要配合其他穴位。具體請參見配穴。
病機分析
穴位定位
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老年人沒有明確病因的麻木癥狀,或者坐立躺臥時輕微壓迫就會出現(xiàn)的手腳麻木癥狀,大多因為氣血兩虛導致。因為血虛所以麻木,氣虛所以輕微壓迫就會出現(xiàn)癥狀,并且因為氣虛,有些還伴有局部的輕微水腫,比如腳、小腿和手的水腫。有些人體形偏胖,看起來不存在血虛問題;還有的人自覺體力較好,不像氣虛的樣子。這里需要解釋的是,氣虛血虛不一定都表現(xiàn)為身體虛弱,乏力氣短。比較嚴重的氣血兩虛,會表現(xiàn)為全身的乏力氣短和頭暈等癥狀。而輕度的血虛,往往表現(xiàn)為四肢末端的供血不足,也就是在四肢末端容易出現(xiàn)麻木癥狀;輕度的氣虛則表現(xiàn)為四肢末端的水液滯留,也就是輕微的水腫。這種水腫不是因為飲水過多,而是因為氣虛不足以運化遠端的水液,也就是脈氣不壯,到達四肢末端的時候已經(jīng)無力運走過多的水,所以導致水液滯留在四肢末端而成為水腫。
穴位定位
陷谷
在足背,當?shù)?、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所以,對于老年人不明病因的手腳麻木,治療的基礎是益氣培源,養(yǎng)血活血。選擇氣海和膈俞的目的就在于此。在灸氣海和膈俞的基礎上,再根據(jù)麻木發(fā)生的部位不同,配合其他穴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