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白術(炒)、山藥、黨參、蒼術、柴胡、白芍、陳皮、荊芥、車前子、甘草、蔗糖。
【方義分析】 本方治療由脾虛不運,肝氣郁滯,濕濁流注于下所致的帶下病。方中白術、山藥、黨參、蒼術健脾益氣,燥濕治帶。其中白術偏燥以補脾氣,山藥甘平可補脾陰,黨參益氣以健脾陽,蒼術燥濕以運脾濕,四藥合用共為君藥,燥而無弊,補而不滯,使脾氣健運而濕無所生。用柴胡、白術、陳皮疏肝解郁,理氣健脾為臣。用荊芥收斂止帶,車前子利水滲濕為佐藥。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又以蔗糖熬煉成膏。以上各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疏肝理氣、燥濕止帶之功。
【臨床運用】 本藥是健脾燥濕,疏肝理氣之劑,多用于治療帶下病、脅痛、泄瀉等。運用本方的基本指征為:帶下色白如涕;或脅肋隱痛,腹?jié)M腸鳴;或大便溏稀,腸鳴多氣,舌淡苔白,脈細濡微弦。這些指征體現(xiàn)了脾虛濕盛,肝脾不和的病機,故應用較廣。具體運用如:
1.帶下 帶下色白如涕,無臭,面色無華,下肢浮腫,生氣則加重,舌淡,苔白,脈濡。西醫(yī)之慢性宮頸炎、慢性盆腔炎、貧血而見上述癥狀者,均屬此范圍。
2.脅痛 脅肋隱痛,腹?jié)M,腸鳴泄瀉,食欲不振,倦怠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弦。西醫(yī)之慢性肝炎等病而見上述癥狀者,屬此范圍。
3.泄瀉 腹痛泄瀉,腸鳴多氣,瀉后痛減,兼見胸脅滿悶,納呆,舌淡,苔白,脈弦細或濡。西醫(yī)之腸功能紊亂而見上述癥狀者,屬之。
【制劑與規(guī)格】 煎膏劑。每瓶120克。
【用法與用量】 口服。每次1湯匙(15克),日服2次。飯后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 忌食生冷寒涼之品,忌怒惱生氣。
【配方來源】 《傅青主女科》。湖北省藥品標準(1981年)。部頒1冊80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