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肉拉傷
(一)發(fā)病機制與病理
1.發(fā)病機制 肌肉拉傷是肌肉主動收縮所產生的張力、重力或對抗所引起的肌肉過度牽伸所致。這是一種作用于肌肉的間接損傷,在運動員中很常見,有時稱為肌肉勞損、撕裂或肌肉斷裂。這種損傷好發(fā)于跨越兩個關節(jié)、尤以發(fā)生在Ⅱ型纖維比例更高的肌肉。損傷常包括一個偏心性收縮,這樣就牽伸肌肉肌腱的主動與被動部分。雖然這種損傷很常見,但臨床或基礎研究報道少見,病理分析可以指導這類損傷的康復,尤其對兒童與青少年損傷者。
2.病理變化 損傷的即刻是炎性反應,水腫多于出血,嚴重的肌肉撕裂則產生出血,有時還有皮下淤血與出血,CT檢查肌肉拉傷的主要反應是水腫與炎癥。出血常自肌肉進入筋膜間隙或進入皮下。兔的肌肉損傷實驗顯現(xiàn),肌纖維的斷裂多位于肌肉與肌腱的連接處。組織學檢查斷裂的改變不在遠端,一般不超過肌肉纖維的中段,在急性期,肌纖維膜下纖維斷裂處有出血現(xiàn)象,然后有血腫,周圍肌纖維間有明顯水腫,24h后斷裂處肌纖維出現(xiàn)壞死、炎癥,有巨細胞浸潤,在傷后第2日加重,48h后炎性細胞增生,同時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并漸增多,以后出現(xiàn)新生的毛細血管與肉芽組織形成,在7~11d水腫與炎癥反應逐漸被吸收,以后肌肉出現(xiàn)再生,即纖維化與肌管形成。
(二)臨床表現(xiàn)與分度
Ⅰ度 僅有少數(shù)肌肉纖維擠壓或撕裂,而其周圍的筋膜完好無損,纖維的斷裂只在顯微鏡下能見到,該肌肉在抗力下測試有疼痛與局部壓痛,在開始24h內可能測得輕度腫脹與皮下淤血。
Ⅱ度 有較多數(shù)量的肌纖維斷裂,筋膜可能亦有撕裂,肌與肌腱連接處有部分斷裂,運動員可能感到“啪”一下拉斷的感覺,??擅郊∨c肌腱連接處略有缺失與下陷。
Ⅲ度 肌肉完全斷裂,受傷時有劇痛,并摸到明顯的缺失,拉傷的肌肉功能喪失。
(三)治療
醫(yī)師應熟悉拉傷肌肉的生理解剖、病理改變以及拉傷的分級和愈合過程。
拉傷后最初的數(shù)小時,應常規(guī)采用冰敷與彈力繃帶壓迫包扎以控制水腫與出血。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緩解炎性反應與疼痛,口服皮質激素亦可控制炎癥,但其短期應用對青少年產生的副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不宜作為首選。在開始的一兩天為了適應與保護局部,可能有一定的制動指征,但不可長期制動。有制動指征時,應將肢體固定于肌肉牽伸的位置,然而一般肌肉損傷后應盡早開始適度的被動活動,隨后進行有控制的主動牽引活動。
一級損傷在傷后30min至1h即應采用冰敷與加壓包扎,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5~7d,可適當加用保護性包扎。第2d即可開始作控制活動度的主動牽引。首先控制在不痛的被動活動。以后每日增加一定活動度操練,包括水中行走,騎固定自行車,直至肌肉收縮不再疼痛。
二級損傷至少需冰敷1h與加壓包扎。對嚴重損傷以口服皮質激素并遞減劑量。開始即在可耐受程度下活動與牽伸,在無痛情況下做溫和的主動活動。同樣,恢復運動前應先行強度訓練測試。
三級損傷有的需行肌腱與骨或肌腱與肌腱行手術整復,如胸肌全撕裂。同樣,兒童的撕脫性骨折也應手術。有的肌肉拉傷后,若同組肌群能代償性肥大、補償缺失的功能,則不需手術修補。
(四)常見的幾種肌肉拉傷
1.股四頭肌 股直肌是四頭肌中惟一跨越兩個關節(jié)的肌肉,是四頭肌中常拉傷者,常在跳躍或勁踢時,因突然偏心收縮而引起拉傷。運動員可感到大腿前部有撕裂,并發(fā)現(xiàn)局部腫脹與壓痛。應檢查損傷的程度。完全斷裂好發(fā)于遠側肌肉肌腱連接處,臨床上肌肉收縮時大腿近側會形成一個凸起。即使肌肉完全斷裂,也應鼓勵早期活動,并應用抗炎藥物控制疼痛與炎癥,很少有手術指征,因其他三個頭可以代償缺失的功能。對肌肉部分撕裂,重在預防再度損傷和因傷后肌力減退而致的完全斷裂。以后行有計劃的康復訓練,應早期行被動與主動運動及牽引,包括增量行走,水池中奔跑與突進(慢跑)。偏心強力訓練效果亦好,開始時用較高的功能速度(每秒300°),以后逐漸減速,需更大的扭力(每秒60°)。
2.腘繩肌 亦是跨兩個關節(jié)。當短跑與勁踢時,小腿于減速時易發(fā)生偏心拉傷。這是短跑、足球運動員與關節(jié)較緊張者最危險的拉傷。三條腘繩肌均有可能損傷,其中以股二頭肌常見。偶見全斷者。腘繩肌拉傷的愈合較慢。治療的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運動員歸隊,建立殘余肌肉間肌力新的平衡,避免加重損傷,要在理療師與體療師密切觀察下進行。早期治療包括冰敷、加壓包扎與抗炎藥物應用。作耐受的負重鍛煉,一般應避免肢體固定。如果可能,應用電刺激與靜態(tài)牽引做活動度恢復。應用慢跑、池中跑與騎固定自行車早期功能鍛煉。強度訓練應包括:俯臥位膝關節(jié)伸屈作抵抗負荷運動,或向后跑練習。
3.腓腸肌 拉傷或斷裂多發(fā)生于內側頭,后下側應排除跟腱斷裂。兒童中很少見。急性期冰敷、壓力繃帶等處理。早期墊高鞋跟比較舒服。
4.內收肌群 治療前排除其他腹股痛,包括恥骨炎、脊椎畸形根性痛、髖關節(jié)病變、疝氣和生殖泌尿感染。治療原則同其他部位拉傷。
5.肩袖 肩袖拉傷在青年運動員較少,而以肩脫位較常見。如有持續(xù)肩痛,則常為肩關節(jié)松弛或不穩(wěn)定所致。從事投擲運動的青少年運動員,則易發(fā)生反復發(fā)作的肩袖拉傷,尤以岡上肌多見。臨床癥狀頗似肩峰下嵌壓癥或滑囊炎。這些癥狀在兒童中罕見。阻力下內旋前屈肩關節(jié)可檢得疼痛,肩外旋常明顯減弱,運動員常把過頭投擲改為側向投擲以減輕肩袖負擔。治療期應停止投擲,應用非甾體類藥物直至疼痛消失,以后進行肩袖的強度訓練,包括抗力外旋操練、持重、重力滑輪與拉彈簧。
6.腰部椎旁肌 腰肌拉傷在成年人中頗常見,在兒童中很少,兒童腰痛首先應考慮脊椎畸形。脊柱過度前突性下脊痛,可能在青春生長發(fā)育期中發(fā)生,且伴有屈髖肌過度緊張。腰背肌由于姿態(tài)或拉傷引起疼痛的治療,以休息為主,并根據(jù)需要牽引過于緊張的腹部肌肉和腘繩肌與屈髖肌。
7.鍛煉引起的肌肉酸痛 鍛煉引起的肌肉酸痛是急性炎性反應。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是有效的。這類肌肉酸痛很常見,但并非是肌肉長時間有害的效應。不少人認為有效的強度訓練應達到或接近出現(xiàn)酸痛反應。
(五)預防
在成人中,經過全身規(guī)定的訓練程序對預防肌肉損傷有一定效果。然而究竟哪一部分有效還需進一步研究。在兒童中,規(guī)定訓練的效果尚有爭論。
肌肉拉傷的預防主要是進行科學的準備活動與伸展。在比賽或運動前應牽伸各組大肌肉群。肌肉牽伸最常做的是靜態(tài)牽伸與改良本體感受的神經肌肉促進。
二、肌肉挫傷
(一)發(fā)病機制與病理
肌肉挫傷是兒童接觸運動尤以足球、橄欖球中最常見的損傷。傷后引起疼痛和暫時性功能喪失,需要較長時間康復治療,典型挫傷發(fā)生于下肢,最常見的是股四頭肌與脛前肌。
挫傷的病理變化與肌肉拉傷不同,如Jarvinen和Sorvari對鼠的腓腸肌行有控制的挫傷發(fā)現(xiàn),早期組織變化為血腫形成與炎性反應,以后由致密結締組織的瘢痕代替血腫,瘢痕中沒有肌纖維再生,其修復形成與肌肉裂傷相似。損傷后活動可以減少瘢痕形成并較快地恢復肌張力。Rothwell和Walton以羊做實驗,來自大腿前方的鈍性挫傷,可導致深部肌肉在靠近股骨處斷裂,而淺層肌肉無明顯損傷。有相當數(shù)量的動物在這種控制的損傷后1周出現(xiàn)骨膜增生和骨膜下骨質增生。
挫傷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是骨化性肌炎,其常見癥狀為局部疼痛與僵硬,有時可觸及腫塊。如病變靠近周圍神經,偶爾可見神經性癥狀。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對于病史超過1年仍有疼痛或關節(jié)活動明顯受阻者才考慮手術切除。
(二)治療
1.在無痛范圍內鼓勵早期活動。
2.由于急性肌肉挫傷會發(fā)生血腫與炎性反應,所以其治療應針對控制出血與減少伴隨的后果。24h內應用冰敷和抗炎藥物,禁止按摩。
3.這類損傷中蛋白質合成加快,尤以進行早期活動為顯著,有可能預期完全恢復。運動員在恢復運動前應達到關節(jié)活動度與肌力的完全康復。但嚴重挫傷可能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骨化性肌炎。康復期自2d到6個月不等。
(三)預防
1.應用防護設備。
2.提高控制能力,正確監(jiān)督,按裁判要求進行運動比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