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特定刺激部位刺激是梅花針治病的特點。除此,還要根據中醫(yī)經絡學說,隨證選用經穴進行刺激,也很重要。
1.經絡概述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有“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的作用。
經絡系統(tǒng)是由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和絡脈(包括十五絡、浮絡、孫絡等)組成。其中,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有直接的隸屬關系。隸屬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隸屬于五臟,循行于四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即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的經穴與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的腧穴,合稱為“十四經穴”,尤為臨床所常用。
2.腧穴的作用 腧穴分布在一定的經絡循行路線上,且全身腧穴很多,每個腧穴的主治范圍又很廣。為了便于記憶及方便臨床選用,特根據古今文獻記載和臨床治療經驗,并與“特定刺激部位”相印證,將所有腧穴的按部歸類及主治重點的共同性簡述如下。
(1)頭、面、頸、項部腧穴:主治局部病、腧穴鄰近器官疾病及神志?。▓D11)。
圖11 頭面頸項部腧穴與主治
(2)胸、腹、背、腰部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部位的臟腑器官病。后背上部的腧穴兼治發(fā)熱和上肢?。谎恳韵碌碾蜓嬷翁摵C和下肢?。▓D12、圖13、圖14)。
圖12 背腰部腧穴與主治
圖13 胸腹部腧穴與主治
圖14 胸脅側腹部腧穴與主治
(3)肘、膝以上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鄰近部位病。
(4)肘、膝以下腧穴:主治局部病、腧穴鄰近部位病、本經的經絡病和絡屬臟腑器官疾病。如肺經腧穴能治喉、胸、肺的病;大腸經腧穴能治頭、面、口、眼、喉和發(fā)熱?。晃附涬蜓苤晤^、面、鼻、齒、胃、腸和發(fā)熱病;脾經腧穴能治脾、胃??;心經腧穴能治胸、心和神志??;小腸經腧穴能治頭、項、眼、耳和發(fā)熱?。话螂捉涬蜓苤晤^、項、腰、背、膀胱和發(fā)熱??;腎經腧穴能治生殖、泌尿系統(tǒng)和咽喉??;心包經腧穴能治胸、心、胃和神志?。蝗菇涬蜓苤晤^、耳、眼、胸、脅和發(fā)熱??;膽經腧穴能治頭、眼、耳、脅和發(fā)熱?。桓谓涬蜓苤涡?、脅、肝的病。
總之,頭、面、軀干的穴位主治是以分部為主;四肢,尤其是肘、膝以下的,以分經為主。四肢分經腧穴和主治,見圖15~19。
3.疾病的主要刺激點(穴)
神經系統(tǒng)疾?。褐袠行约不既∩闲?、囟會、百會、通天、承光、后頂、啞門、風池、天柱、完骨諸穴位;末梢性疾患取其病變范圍之附近穴位與沿其神經干線之穴位。
鼻部病取上星、通天。
喉頭部取風池、天柱、肩井。
肺與氣管病取身柱、肺俞、魄戶、膏肓、督俞。
預防感冒取風門、身柱。
心臟病取厥陰俞、心俞、督俞、食竇。
血液循環(huán)疾患取關元、氣海。
淋巴循環(huán)疾患取膈俞、章門。
消化道疾患,如胃腸諸疾患,取肝俞、脾俞、胃俞、大腸俞、上髎、足三里、上巨虛。
泌尿生殖系統(tǒng)諸疾患取命門、腎俞、腰陽關、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八髎、關元、氣穴、水道。
內分泌中生殖腺之強壯取百會、命門、腰陽關、關元。
運動系統(tǒng)諸疾患取百會、陶道、大杼、腰陽關、上髎。
五官疾患,以耳、目為主者取肝俞、腎俞、命門、關元。
以上各疾患和穴位均為強壯之用。
頭面五官之炎癥取后溪、合谷、足臨泣、至陰。
口腔咽喉之炎癥取少商、魚際、內庭、照海。
心肺之炎癥取內關、大陵、列缺、太淵。
胸腔之炎癥取少府、內關、陽陵泉、丘墟。
胃腸炎癥取足三里、公孫、內庭、行間。
肝膽炎癥取丘墟、太沖、外關、合谷。
泌尿系統(tǒng)炎癥取列缺、照海、曲泉、陰陵泉。
痙攣性、上沖性之癥狀取天突、中脘、氣海、太淵、內關、足三里、公孫、大敦、三陰交。
通便取大腸俞、天樞、水道、支溝、承山。
利尿取中極、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發(fā)汗取大椎、合谷、外關、經渠。
非結核性淋巴結腫取肝俞、天井。
非淋菌性腹股溝淋巴結腫取承山。
脾大取、肓門、脾俞。
肺結核取身柱、肺俞、督俞。
心臟病取心俞、神門、通里、內關。
腎臟病取三焦俞、腎俞。
膀胱病取次髎、膀胱俞、中極。
肛門病取長強、郄門、承山、百會。
胃病取中脘、內關、足三里、胃俞。
大腸病取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小腸病取氣海、關元俞、小腸俞。
卵巢、子宮病取水道、中極、三陰交。
目疾取風池、太陽、睛明、攢竹、肝俞。
鼻病取上星、迎香、合谷。
耳疾取翳風、聽宮。
口腔疾患取大陵、中沖。
齒痛取下關、合谷。
咽喉病取少商、魚際。
上肢病取陶道、大杼、肩髃、曲池。
下肢病取膝陽關、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
精神病、癲疾患取鳩尾、上脘、神門、豐隆。
瘧疾取大椎或陶道。
黃疸病取至陽、腕骨。
凡病痛之疾,均可取阿是穴(局部及上下周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