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照片:老者病危子孫須齊聚送終含殮后先要撕去衣扣撒去床上的帳子
老者病危,子孫須齊聚送終。含殮后,先要撕去衣扣,撒去床上的帳子,以免靈魂被扣子扣住,被帳子給網(wǎng)住而不能升天。再是捋直死者的手腳,撤掉枕頭,墊上瓦片,以保證尸首在僵硬之前有一個端正的姿勢,還要在死者的臉上蓋上一張水紙。然后是焚香紙,子孫跪拜哭喪。如果老者去世的年齡是八十一歲,則不能馬上哭喪。因為許村有“八十一,死不得,死了兒孫沒飯吃”之說,所以先要在鄰居不知情的情況下去討一碗飯,飯討來后才可以哭喪,意思是子孫已經(jīng)是要飯的乞丐了,老者魂魄可以放心地升天了。
接下來是報喪,報喪分為口頭告知和訃告(俗稱“報喪帖”)兩種形式。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大都是采用口頭告知的形式。地方紳士則要發(fā)正式的報喪帖,路遠(yuǎn)的還要通過郵局投遞。民國時期的報喪帖大都是印刷品。下面是一份民國時期徽州鹽商同好的報喪帖,該帖是由江西吳城奇香閣鐘長記鹽倉寄往歙北祁村的:
聞
不孝承重孫田芳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祖妣鐘母顏太夫人,慟于民國二十年國歷八月十四日申時壽終內(nèi)寢。距生于前清光緒二年丙子舊歷九月初八日未時,享年五十有六歲。不孝等隨侍在側(cè),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停柩在堂,諷經(jīng)禮懺。謹(jǐn)筮于國歷八月十五日治喪,十八日家奠,二十日成主,廿一日巳時發(fā)靷,暫厝于全楚會館旅寄園,隨后擇吉時扶櫬回籍安葬。叨屬
誼哀此訃
在制承重孫鐘田芳泣血稽顙
哀子良翰泣血稽顙
降服子良朝(號國入,更國榮)泣稽顙
齋期孫田茀抆淚稽首
功服夫弟壽揆、愷拭淚頓首
功服侄良善、寶抆淚頓首
護(hù)喪期服夫弟壽龍抆淚頓首代告
除了向親友報喪以外,有經(jīng)濟(jì)實力的人家還要在村里一個指定的開闊地上掛起白幡,謂之“樹幡竿竹”。它是把一個紙制的白幡掛在一根長一丈五以上的毛竹上。這得有主祭的和尚來樹起,事先得做一通法事,其意為招告孤魂野鬼,某家將舉辦善會。樹幡竿竹就意味著喪事結(jié)束時要破蒙山,放焰口。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同時大門的門框上還要掛上四個白繡球,目的是告知村民,某處某家有喪事,以此提醒過往行人,免生不敬。
家人開始披麻戴孝,有經(jīng)濟(jì)實力的人家都備有孝服,貧寒之家可以借用。前面胡氏《支用賬》中就記有“何恒九借去孝衣一副”。孝服的穿戴按親疏關(guān)系,分為三種形式,俗稱“三服”。第一種孝服稱“大功”:頭戴粗麻帽,帽圈上掛著一個個的白棉球;衣褲全用粗麻布制成,不縫制,用稻草繩系腰間;赤腳穿草鞋。兒子和長孫穿的就是這種形式的孝服。第二種孝服稱“小功”:頭戴白粗布帽,女子則扎白粗布巾,身穿粗白布褲(女為裙),腳穿釘號布鞋。釘號布鞋就是在布鞋前端釘上一小塊麻布,第二三代親屬穿這種孝服。第三種孝服稱“緦麻”:男戴白布帽,女扎白包頭,男女腰間扎一條六尺長的白手巾,這種是為執(zhí)事者(幫助料理喪事的人)準(zhǔn)備。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