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
老 子
【作家作品簡介】
《老子》一書為春秋末周守藏室史老子(老聃)所著。傳說老子去國西游,函谷關(guān)令尹喜請為著書五千言,即此書。東漢時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又名《道德經(jīng)》。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2]。有無相生[3],難易相成,長短相形[4],高下相盈[5],音聲相和[6],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7],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8],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9]。
【注釋】
[1]斯惡矣:這就有丑惡了。惡,丑惡。
[2]不善:惡。
[3]相:互相。
[4]形:指比較、對照。
[5]盈:一本作“傾”,充實,補充,依存。
[6]音聲相和:音和聲互相應(yīng)和。古人認為,發(fā)于內(nèi)心為音,外物動而為聲。
[7]圣人:古時人們所推崇的德行與智能皆無與倫比的典范人物。處:擔當,擔任。無為:順應(yīng)自然,不加干涉,不予管束。
[8]作:開始生長,自然興起。弗始:一本作“不辭”,弗,不;始,創(chuàng)始。這一句的意思是,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之創(chuàng)設(shè)始端。
[9]去:磨滅。
【閱讀提示】
老子認為,事物的存在及其發(fā)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tài)中產(chǎn)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結(jié),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而這樣一種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正是宇宙永恒、普遍的法則。
老子同時認為,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要善于順應(yīng)自然、遵循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行事。所謂“無為”,是說不得無視自然規(guī)律而肆意妄為,并不是指無所作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2],處眾人之所惡[3],故幾于道[4]。居[5],善地[6];心[7],善淵[8];與[9],善仁[10];言[11],善信[12];正[13],善治[14];事[15],善能[16];動[17],善時[18]。夫唯不爭,故無尤[19]。
【注釋】
[1]上善:最高的道德境界。上,上等,崇高;善,德行,善行。
[2]善:善于,長于。爭:相爭。
[3]所惡:所厭惡的地方,即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4]幾(jī):接近,差不多。道:老子哲學的核心范疇,指天地萬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則。
[5]居:居住。這里指處世。
[6]地:卑下。
[7]心:存心。
[8]淵:沉靜,深沉。
[9]與:相與,交往。
[10]仁:仁義,仁愛。
[11]言:說話。
[12]信:信用,真誠。
[13]正:通“政”,行政。
[14]治:治理。
[15]事:辦事。
[16]能:靈活。
[17]動:行動。
[18]時:時機。
[19]尤:過錯。
【閱讀提示】
老子認為,水德最近于道。水避高趨低、自甘卑下,水胸懷博大而能容物,水只知奉獻而不問回報,水為潮汛亦必守信踐約……水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人們自身的道德缺憾。而最高的德行正如水一樣,澤被萬物而又能與物無爭。一個人能達到這種境界,也就近乎道了。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1],自知者明[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4],不失其所者久[5],死而不亡者壽[6]。
【注釋】
[1]知:知道,了解。智:智慧。
[2]明:聰明,高明。
[3]強:意志堅強。
[4]強行:努力不懈。
[5]所:所在。含有根基的意思。
[6]死而不亡:身死而精神長存。
【閱讀提示】
我們并不真正了解的人可能是我們自己,所以老子認為人有自知之明,實屬難能可貴;而我們最不易戰(zhàn)勝的對手可能也是我們自己,所以老子認為能自勝者必是強者。從主觀方面來說,對于我們個人的自我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往往是我們個性中的那些難以覺察的弱點。因此,發(fā)現(xiàn)這些弱點需要我們心有明鏡。而面對我們自身的弱點,要堅決予以克服,則需要強大的自制力,這往往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一個人如果容易滿足,而不是貪婪成性,他不僅不會失去得到的一切,還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擁有更多的財富;一個人如果有所堅持,身體力行,永不言放棄,那他一定是志存高遠的人,他一定會成功;一個人如果不迷失其本性,他的生命力一定是堅韌的;一個真正擁有精神財富的人,雖身死而能流芳百世。這就是老子的人生觀、幸福觀。
(金秀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