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竇性心動過速
(1)病因:在許多生理及病理情況下常見,如發(fā)熱、疼痛、焦慮、興奮、劇烈活動、缺氧、低血容量、感染、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肺栓塞、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休克時可見;藥物如阿托品、兒茶酚胺、甲狀腺素及乙醇、尼古丁及咖啡因等。
(2)診斷:①與既往心電圖比較;②HRmax=220-年齡,HR>HRmax則竇速可能性小。
(3)治療:針對病因治療,必要時可單用β受體阻滯藥或聯(lián)合鈣通道阻滯藥。
3.3.2 交界性心動過速
(1)局灶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①病因。是一種非常少見的心律失常,帶有原發(fā)或先天的性質(zhì),可發(fā)生于兒科患者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交界性異位心動過速。
②診斷。心率在110~250/min,窄QRS或典型的束支傳導阻滯圖形;常常存在房室分離,但也可看到1∶1逆?zhèn)鞯默F(xiàn)象。電生理檢查顯示每次心室除極前均有希氏束波(H波)。
③治療。患者一般對β受體阻滯藥一定的效果。靜脈注射氟卡尼可以減慢或終止心動過速,長期口服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導管射頻消融可以根治。但是,消融房室結附近的局灶起源點有導致房室傳導阻滯的危險(5%~10%),也有一定的復發(fā)率。
(2)非陣發(fā)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①病因。洋地黃中毒、低血鉀、心肌缺血或出現(xiàn)于心臟手術之后,還可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低氧血癥及炎癥性心肌炎時出現(xiàn)。
②診斷。發(fā)作時QRS波窄,心率在70~120/min。常常有1∶1的房室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洋地黃中毒時,可能見到房室結前傳的文氏現(xiàn)象。
③治療。主要是要糾正基礎病因。
3.3.3 心房撲動成比例下傳
(1)病因:心房內(nèi)折返所致(常見誘因為電解質(zhì)異常、感染、心力衰竭)。
(2)診斷:心房撲動患者常有心悸、呼吸困難、乏力或胸痛等癥狀。有些心房撲動患者癥狀則較為隱匿,僅表現(xiàn)為活動時乏力。心房撲動可誘發(fā)或加重心功能不全。Ⅱ、Ⅲ、aVF導聯(lián)及V1導聯(lián)可見撲動波,頻率在250~350/min。
(3)治療:藥物轉(zhuǎn)復(伊布利特、胺碘酮、普羅帕酮),直流電復律,室率控制(β-受體阻滯藥、地爾硫、胺碘酮、洋地黃),導管消融治療。
3.3.4 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
(1)病因:AVNRT的折返環(huán)位于房室交界區(qū),由房室結自身和結周心房肌構成的功能相互獨立的快徑路和慢徑路組成。
(2)診斷:多見于沒有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頻率常常為140~250/min。陣發(fā)性心悸、頭暈和四肢乏力是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可見逆?zhèn)鱌’波,多位于QRS波群中或緊隨QRS波群之后(RP’間期<70ms),R P’間期<P’R間期而在V1導聯(lián)上顯示“偽r波”。
(3)治療:口服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藥、β受體阻滯藥和地高辛是AVNRT預防性治療的常用藥物。頸靜脈竇按摩,導管消融治療。
3.3.5 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1)病因:房室結外連接心房和心室肌的通道引起折返。
(2)診斷:心電圖可見逆?zhèn)鱌’波,RP’間期>70ms,R P’間期<P’R間期,頻率常常為140~250/min。
(3)治療:房室結阻滯(同上)。
3.3.6 房性心動過速
(1)病因:自主神經(jīng)功能亢進或心房異常自律性、觸發(fā)活動或微折返。
(2)診斷:心房率通常在100~250/min,很少達到300/min,心房和心室通常為1∶1關系(1∶1房室傳導),如伴有AVB,多見于洋地黃過量、低血鉀等。P’波形態(tài)較正常竇律不同。
(3)治療:興奮迷走神經(jīng)的物理方法和胺碘酮、維拉帕米、普羅帕酮及導管消融治療。
(張 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