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虛實生死之辨九條
【傷寒論原文】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貫珠集】
煩熱,熱而煩也,是為在里。里則雖汗出不當解,而反解者,知表猶有邪也。如瘧者,寒熱往來,如瘧之狀,是為在表。表則日晡所不當發(fā)熱,而反發(fā)熱者,知里亦成實也,是為表里錯雜之候。故必審其脈之浮沉,定其邪之所在,而后從而治之。若脈實者,知氣居于里,故可下之,使從里出。脈浮而虛者,知氣居于表,故可汗之,使從表出。而下藥宜大承氣湯,汗藥宜桂枝湯,則天然不易之法矣。
【白話解】
煩熱,因熱而煩,為病邪在里。邪氣在里即使汗出邪不應解,今反而病解者,則知表仍有邪氣。如瘧者是指寒熱交替往來之癥狀像瘧疾,此亦說明邪氣在表。邪氣在表則日晡時不應發(fā)熱,今反發(fā)熱,表明里熱成實,此為表里錯雜的證候。因此,必須審視其脈象的浮沉變化,以明確邪氣所在部位,然后確定其治法。如果脈象為實,可知邪氣在里,則應攻下,使邪從里去。如脈虛浮,表明邪氣淺居于表,應發(fā)其汗,使邪從表散。攻下的方劑宜大承氣湯,發(fā)汗的方劑宜桂枝湯,此為確定的且不能改變的治療大法。
【傷寒論原文】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下懊。舌上苔白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傷寒貫珠集】
浮而緊,陽明表里之脈然也。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陽明入里之證然也。是為邪已入里,而氣連于表,內(nèi)外牽制,汗下俱礙。是以汗之而邪不能出于表,則躁,心憒憒然昏亂而譫語;火之而熱且擾于中,則怵惕煩躁不得眠;下之而邪不盡于里,則胃氣徒虛,客氣內(nèi)動,心中懊。若舌上苔白者,邪氣盛于上焦,故與梔子豉湯,以越胸中之邪。所謂病在胸中,當須吐之是也。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則邪氣不在上而在中。故以白虎加人參,以清胃熱,益胃液,所謂熱淫于內(nèi),治以甘寒也。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邪熱不在上中,而獨在下。故與豬苓湯,以利水泄熱,兼滋陰氣,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白話解】
浮緊是陽明表里俱病的脈象。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是邪入陽明之里的證候特點。此為邪已入里,但仍留戀于表,表里相系,內(nèi)外皆病,則汗下治法皆不宜應用。若辛溫發(fā)汗,則邪不出表,出現(xiàn)躁擾不寧,心憒憒然昏亂而譫語;若用火法治療則助熱內(nèi)擾,出現(xiàn)怵惕、煩躁不得眠;若攻下則里邪非但未盡,且傷胃氣,邪氣內(nèi)動,心中懊。若見舌上白苔,為邪熱盛于上焦,應予梔子豉湯,清透上焦郁熱,吐越胸中之邪氣。正所謂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如果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為邪氣在中焦而不在上焦,故予白虎加人參湯以清胃熱、養(yǎng)胃陰,正所謂熱淫于內(nèi),治以甘寒。如果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為邪熱在下焦而不在中上焦。故予豬苓湯以利水泄熱,滋養(yǎng)陰液,正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
【傷寒論原文】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碎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原文】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小便故也。
【傷寒貫珠集】
上條于脈浮發(fā)熱,渴而小便不利之證,既著豬苓湯之用矣;此條復示豬苓湯之戒,謂雖渴欲飲水,而汗出多者,則不可以豬苓利其小便。所以然者,汗之與溺,同出而異歸者也。《靈樞》云: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厚則為汗。故雖清濁不同,其為府中之液則一也。汗出既多,胃液已耗,而復以豬苓利之,是已燥而益燥也,故曰不可與豬苓湯。
【白話解】
上條所述脈浮發(fā)熱、渴而小便不利的脈證是豬苓湯的適應證;本條所揭示的是其禁忌證,即渴欲飲水,而汗出多者,則不宜予豬苓湯以利小便。因為汗液與小便,化源相同,只不過排出方式不同罷了?!鹅`樞》云:“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厚則為汗。雖然二者的清濁不同,但它們均為腑中津液所化生。汗出過多,則會耗傷胃液,若再投豬苓湯以利小便,則會更加傷陰化燥,故曰不可以與豬苓湯。”
【傷寒論原文】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貫珠集】
陽明下后,其邪既不從里而出,又不因下而結(jié)。其外有熱,手足溫者,邪雖陷而未深也。心中懊,饑不能食者,熱客胸中,而胃虛不能納谷也。但頭汗出者,胸中之熱,熏蒸于上,而陽受邪氣,復不能降而下行也。是為邪氣入里,而未成聚之證。故宜梔子豉湯以徹胸中之邪,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白話解】
陽明病,攻下后,邪氣既不從里而出,又不因下而內(nèi)結(jié)。肌表有熱,手足皆溫,提示邪氣雖陷但內(nèi)陷不深。邪熱內(nèi)擾胸中見心中懊,胃虛不納,則饑不能食。胸中邪熱上蒸,諸陽之會受邪,陰氣不能降而下行,故見頭汗出而身無汗。以上諸癥,皆是邪氣入里未聚成實之證。應予梔子豉湯以清透胸中邪熱,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
【傷寒論原文】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傷寒貫珠集】
陽明者,津液之府也,熱氣入之,津為熱迫,故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氣內(nèi)蒸而津不從之也。非陽明久虛之故,何致是哉?
【白話解】
陽明是化生津液之處,邪熱入內(nèi),逼迫津液外泄,故多汗;今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為邪熱內(nèi)蒸致津液虧虛而無以外出所致。如果不是陽明內(nèi)熱日久耗傷津液之故,還有其他原因能夠?qū)е聠幔?/p>
【傷寒論原文】
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傷寒貫珠集】
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邪盛則狂妄多言,變亂不測。正奪者,語不能多,惟平時心事,言訖復言而已,故曰重語。重,猶疊也。
【白話解】
邪氣盛的病證,稱為實證;精氣血津液損傷的病證,稱為虛證。邪氣盛擾心則狂妄多語,產(chǎn)生各種變亂之癥。正氣耗傷,則言語不多,只是重復叨念平時心中的瑣事,將其稱為重語。重,即重疊、反復之意。
【傷寒論原文】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傷寒貫珠集】
直視譫語,為陰竭熱盛之候,此為邪氣日損,或陰氣得守,猶或可治。若喘滿,則邪內(nèi)盛;或下利,則陰內(nèi)泄,皆死證也。
【白話解】
直視、譫語,是熱盛陰液枯竭所致,此時若邪氣日益減輕,或者陰氣得以固守,則病證尚有治愈的可能。若出現(xiàn)喘滿,則邪熱內(nèi)盛,肺失宣降;或下利,則為陰液內(nèi)泄,預后均較差。
【傷寒論原文】
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貫珠集】
汗多復汗,陽氣重傷,而邪復不解,為譫語而脈短。譫語為邪之盛,脈短為氣之少,病盛勝臟,故死。脈自和者,邪氣雖盛,而正氣猶足相持,故得不死。
【白話解】
汗出過多,又發(fā)其汗,陽氣隨汗液外泄而損傷過多,而病邪不解,則譫語而脈短。譫語為邪氣盛,脈短為陽氣少,邪盛正衰,則其病兇險。脈象平和,表明邪氣雖盛,但正氣未衰,仍與邪爭,故其病可治。
【傷寒論原文】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傷寒貫珠集】
申酉戌時,日晡時也。陽明潮熱,發(fā)于日晡,陽明病解,亦于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于是發(fā);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
【白話解】
申、酉、戌三時,是日晡之時。陽明潮熱,發(fā)于申、酉、戌時,陽明病解,也在此時,所以申、酉、戌三時是陽明經(jīng)主令之時。陽明病發(fā)在此時,因邪氣在此時而發(fā);陽明病解亦在此時,因陽明正氣來復亦在此時。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