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是由一組不同型別鉤端螺旋體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為主要傳染源,多通過疫水接觸致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起病急驟,惡寒發(fā)熱,肌痛顯著,尤以腓腸肌疼痛明顯,眼結膜充血,有出血傾向,或出現黃疸,淋巴結腫大,腦膜刺激征,肝、腎損害等。流行于我國南方各省。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壯年為多。常發(fā)于7~11月,7~8月為發(fā)病高峰。此時正值天氣酷熱,雨水頻作,形成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之勢。暑濕之邪、癘疫之氣為致病主因。屬暑溫、濕溫、伏暑等范疇。
【診斷分型與辨證施治】 本病早期有三大癥狀:突然惡寒發(fā)熱,全身酸痛和軟弱無力;有三大體征:目赤、腿痛和淋巴結腫大。同時伴有血痰咯血者,即可考慮為本病的可能。再結合實驗室檢查,如血沉持續(xù)增高;血白細胞計數高達1萬以上,中性升至85%以上;血小板計數減少;尿常規(guī)出現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其程度視腎臟損害情況而定;肝功能異常以及肺部X線攝片、心電圖等異常,即可予以確診。
臨床可根據感染的菌型不同,臟器損害程度的差異以及感受的暑熱、濕邪和癘疫之毒的輕重,按主要的組織、器官損傷所見分為五型,進行辨證施治。但各型之間可交叉重疊,臨證當相互參照圖(4-16)。
1.邪遏衛(wèi)氣型(多見于流感傷寒型,其他諸型的初期階段亦可見到)
癥見惡寒或寒戰(zhàn),發(fā)熱,頭痛,全身疼痛(尤以小腿為甚),目赤咽紅,胸悶脘痞,惡心嘔吐或腹瀉,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宜清暑化濕透表。方用銀翹清解湯加減:
銀花15g 連翹15g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藿香10g 豆豉10g 黃芩10g 青蒿15g 生甘草5g
如熱重加生石膏、知母;濕重加薏苡仁、蔻仁、土茯苓;表閉無汗加香薷、薄荷;嘔吐加竹茹、半夏;腹瀉加蒼術、葛根;尿少加車前子、通草;咳嗽加杏仁、貝母;有出血傾向者加丹皮、白茅根。
圖4-16 鉤端螺旋體病病因分型論治示意圖
2.濕熱蘊毒發(fā)黃型(見于黃疸出血型)
癥見面目肌膚發(fā)黃,迅速加深,小便短少,伴有衄血、咯血、便血、尿血、斑疹等各種出血,甚或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治宜清暑解毒,涼血退黃。方用清營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水牛角30g 生地15g 丹皮15g 丹參30g 荷包草30g茵陳30g 焦梔10g 生軍10g
小便短少者加車前子、白茅根;神昏譫語者加紫雪丹;濕濁上蒙清竅者加蘇合香丸。
3.氣營兩燔型(見于腦膜腦炎型)
癥見高熱不退,頭痛劇烈,頸項強直,兩目羞明,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甚或譫語,發(fā)斑,舌絳苔黃,脈洪數。治宜涼營透熱,清腦解毒,方用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
水牛角30g 生地黃30g 丹皮10g 丹參30g 玄參30g生石膏50g 銀花30g 連翹15g 黃連10g 龍膽草10g
項強動風者加僵蠶、蟬衣、鉤藤、葛根;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
4.暑傷肺絡型(見于肺出血型)
癥見發(fā)熱口渴,面紅耳赤,咳嗽氣急,咳痰帶血,甚或大量咯血,鼻衄,胸悶疼痛,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宜清肺瀉火,涼血止血。方用銀翹清解湯合清營湯加減:
銀花15g 連翹15g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水牛角30g 生地15g 梔子10g 黃芩10g 側柏葉15g 生石膏30g 白茅根30g
5.腎氣衰憊型(見于腎功能衰竭型)
癥見尿量減少或無尿,惡心嘔吐,腹脹,心悸氣短,或有咳嗽氣急,體倦神疲,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緊而數。治宜益氣強腎,化瘀行水。方用強腎利水湯主之:
人參10g 黃芪30g 茯苓15g 生白術15g 澤瀉15g 川芎10g 丹參30g 大黃6g 車前子10g 甘草5g
若脾腎陽虛者加附子、桂枝。
本病必須強調“三早一就”(早診斷、早休息、早治療和就地搶救),應臥床休息,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之物。
【病案38】 金某,男,36歲,1967年7月28日初診。
自投入“夏收夏種”以來將近半月,體力消耗較大,3天前突然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全身酸痛,腓腸肌尤甚,四肢乏力,惡心欲嘔,自以為“發(fā)痧”,請人“刮痧”,不料皮膚出血,此時才引起重視而來就診。見其高熱不退(體溫39.8℃),目赤咽紅,咳嗽頻頻,時有血痰,煩躁不安,四肢微微抽搐,頜下淋巴結腫大,舌紅,苔黃,脈數。是值該地區(qū)鉤端螺旋體病流行,乃正氣不足,接觸疫水,感受暑濕疫癘之邪毒所致。治宜清暑祛濕,涼血解毒。方用銀翹清解湯合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
銀花30g 連翹30g 僵蠶15g 蟬衣15g 青蒿30g 水牛角30g 生地黃15g 石膏50g 知母15g 香薷10g 黃芩10g
白茅根30g,3劑。
二診:藥后發(fā)熱漸退,諸痛緩解,出血已止,抽搐漸停,諸癥好轉。仿前方,小其劑,增益氣養(yǎng)陰之味,以繼清余邪而扶正。
銀花15g 連翹15g 生石膏30g 青蒿15g 生地黃15g沙參15g 麥冬15g 白茅根30g 竹葉10g 麥芽15g,5劑。
[按]本病屬暑溫、濕溫、伏暑等范疇。夏暑季節(jié)為發(fā)病高峰,時值天氣酷熱,雨水頻作,形成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之勢。在勞力過度,正氣不足的前提下,一旦接觸致病疫水,則容易發(fā)病。方中用大劑量的銀花、連翹、知母、石膏、黃芩清熱解毒;香薷、青蒿祛暑透表;僵蠶、蟬衣一方面協(xié)青蒿、香薷透表之力,更重要的是熄風止痙;牛角、生地黃、茅根清營涼血解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蒿這味價廉物美而易得的藥物,“苦而不傷陰,寒而不礙濕,氣芳香而化濁,質輕清而透邪,具有泄熱、理勞、解暑三大作用(尚有清膽、截瘧、止咳、透邪、抑制鉤端螺旋體等作用)。舉凡溫病邪在衛(wèi)分、氣分、營分、血分等各個階段均可選用”。(王天如《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溫病專輯》)。當時用此方為主,辨證加減治療本病,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