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深圳來了個慢性盆腔炎的病人,26歲,情況較嚴重。病人兩眼眶、鼻梁、口周都偏暗,體型稍胖。自述多年來偏頭痛,常年小腹痛,腰酸痛,左腿痛。胃痞打嗝。小便數(shù),大便不成形。月經(jīng)后期7~15天,有時2個月不來。月經(jīng)量少,血塊多,經(jīng)色暗。經(jīng)前腹痛,隨著月經(jīng)的推后,人的體重在增加。舌淡,苔厚,兩條痰線。脈沉細澀濁。末次月經(jīng)3月2~6日。醫(yī)院檢查白帶清潔度+++,B超顯示有嚴重的盆腔積液,子宮偏小。內(nèi)分泌正常?;颊叻裾J流產(chǎn)史,自述沒談過戀愛。
當時學生陳法總也在邊上,我叫他開方,陳法總處方:生黃芪、蒼術、茯苓、半夏、枳殼、厚樸、陳皮、菟絲子、覆盆子、巴戟天、川續(xù)斷、炮附子、芡實、敗醬草、黃芩、川楝子等。
陳法總選好藥,還沒有寫上量,但我覺得他的治療思路不太合理。
病人兩眼眶、鼻梁、口周偏暗,月經(jīng)后期、量少,舌淡,脈沉細,子宮偏小等癥狀表明了病人腎氣虧虛。治療時菟絲子、覆盆子、巴戟天、川續(xù)斷這些藥是要用的。雖說病人沒有談過戀愛,排除了流產(chǎn)史,但從癥狀、舌象、脈象,還有子宮偏小等情況上來看,補腎是為根本;胃痞打嗝,加上舌苔厚和痰線的出現(xiàn),盆腔積液,脈濁,大便不成形等癥狀來看,脾虛不運也存在,所以生黃芪、蒼術、茯苓、半夏、陳皮也要用;炎癥是內(nèi)在的濕阻久了化為熱毒,有必要加敗醬草來清熱解毒。
從處方的主體上來看,還算對路,但有些不足的地方。腎虛在固養(yǎng),但在病人濕熱標癥重時,芡實不太好用,因為這藥太斂,不利祛邪;病人雖說胃痞打嗝,這是明顯的中焦不運所致,但病人大便不成形,在理氣藥中,厚樸和枳殼就不太好用了,這兩個藥一用,大便的次數(shù)會多起來,弄不好會引起腹瀉。病人雖說濕熱重,但治療熱重患者,用黃芩和川楝子不太合適。黃芩苦燥,苦則堅,瀉而不升,川楝子更是直下降氣。
現(xiàn)在是春天,江南已經(jīng)下了這么多的雨了,陽氣該升又升不上來,方中用茯苓、枳殼、厚樸、敗醬草、黃芩、川楝子組合應用,下沉之力極強。人的陽氣下陷,反正對病情不利。
病人盆腔積液嚴重,又有明顯的炎癥,加上脾腎兩虛的明顯見癥,可以知道這病人是一個先天腎氣不足(或者是后天失養(yǎng)傷了脾腎),脾腎兩虛則無力升清,清陽不能上升,肺不能主治節(jié)來通調(diào)水道,以致于濕濁不能下排。濕為陰邪,濕濁內(nèi)阻,則讓下焦的元陽不能上升。元陽和濕相合,加上濕阻日久的化熱,從而形成了慢性盆腔炎。對于這水氣病,根本的原因是脾腎兩虛而致無力升清,清陽不升濕濁不降,濕邪內(nèi)充三焦為患。
陳法總這處方中還有一個很大的不足處,就是沒有用一味化瘀藥。病人見痛經(jīng)、月經(jīng)血塊量多,經(jīng)色暗,體重在增加(血水互結(jié)),脈澀等說明瘀血癥狀存在,不加化瘀藥,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的。
我針對病人的情況,把處方作了調(diào)整:生黃芪50g,蒼術30g,茯苓50g,半夏15g,陳皮15g,生姜30g,菟絲子30g,覆盆子30g,巴戟天30g,川續(xù)斷30g,敗醬草30g,紅藤30g,石菖蒲10g,雞血藤50g。
要去濕濁,必須考慮升清,而不是一路的沉降。病人標病重,所以在解毒藥上,敗醬草30g、雞血藤30g合用,藥力也夠足了,再加大清熱解毒藥,針對病人脾腎陽虛的情況,對身體的功能不利,弄不好會治成壞病。我見到一些醫(yī)生治療慢性盆腔炎時,動不動就是一路的清熱解毒為治,病人的病沒治好,反而治出了其他一大堆毛病。這要注意。治病時要考慮到病的一面,同時還要考慮到身體素質(zhì)的一面,病是依附于人體的邪毒,見病治病,不去考慮身體正氣的問題,常常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一切治療都是在人體免疫力的基礎上進行的。體質(zhì)差了,無力運藥就談不上治療。
方中加用生姜,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為了升清,因為生姜是風藥,生黃芪、生姜、巴戟天、川續(xù)斷合用,能很好的升發(fā)陽氣。這些升陽藥和茯苓合用,能讓人的氣機升降得宜。二是生姜有很好的辛散作用,病人積液嚴重,水瘀互結(jié)又嚴重,沒有生姜等辛散力很強的藥,積液難消,積液不消,炎癥也無從談治?,F(xiàn)在江南連續(xù)的寒濕,更有必要加用生姜。三是病人病之本是氣陽兩虛,已見胃痞打嗝的情況,為了標病,方中用了敗醬草30g,雞血藤30g,加用生姜是為了反佐,以制約這兩藥的寒涼之性。
病人的偏頭痛,根本原因也是腎精虧虛,無力制約肝中相火,相火上沖所致。所以只要把腎精養(yǎng)足了,肝得養(yǎng),內(nèi)寄的相火得以制約,自然能好過來。腿痛是水瘀互結(jié)所致。
慢性盆腔炎常常是寒熱虛實的成分都存在。但一定要去全面的把握。特別是活血藥的應用,更有必要。對于慢性病,不用活血藥,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我對陳法總講述了幾年前我自己治療的一個病例。
一位60多歲的婦女因失眠、盜汗,找了一名中醫(yī)治療,套用“生脈飲”加味,用了黨參、麥冬、五味子、龍骨等藥,治了很久也沒有見到效果。我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生黃芪和桂枝,效果也不是很明顯。后來我考慮到了久病體虛之人,因元氣虧虛無力運血,血不行則不能運藥到周身,于是又在方中加了雞血藤30g、當歸15g,沒想到只用藥1周病全好了。于是我治療體虛的慢性病,都會加用些調(diào)血藥,可以明顯的提高效果。
這病人經(jīng)我治療了半月余,明顯好轉(zhuǎn),又治療了1個多月。前天病人來電話,說身體已無任何不適,去醫(yī)院檢查,已痊愈。但我還是叫病人再吃些補氣養(yǎng)血的中藥,調(diào)養(yǎng)身體以鞏固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