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chuàng)傷的局部來說,局部組織的血循環(huán)狀況、組織氧分壓、失活組織、傷部的異物、縫線、血凝塊殘留等,使局部的防御能力降低,是導致創(chuàng)傷感染最常見的局部原因。因此,外科醫(yī)生在預防手術傷口感染上起著重要作用。
膽道外科手術感染以內(nèi)源性細菌感染更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在手術時降落在手術野的細菌數(shù)每小時雖然可達35 000~60 000個,但在腹部手術,特別是膽道手術后傷口感染的細菌,多為腸道細菌,例如手術中空腔臟器的切開,膽道的探査,再次膽道手術時的引流竇道,以往的膽腸內(nèi)引流術,污染液體如膽汁、腸液的溢出等,均是手術中重要的細菌污染來源。減少手術后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手術中妥善的保護切口、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盡量減輕組織創(chuàng)傷、完善止血、避免大塊組織結扎、徹底沖洗手術視野、充分的引流以防液體積存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對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宜有的放矢。根據(jù)傷口感染的生物學理論,抗生素使用最有效的時機,應是在組織受到細菌污染之前或污染即刻,因而,臨床上最好是在手術開姶前2~4h給藥,長時間的手術宜中間追加用藥以及在手術結束后早期給藥。膽道外科手術,不僅要避免手術切口感染,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膽道感染的情況下,預防感染向局部及全身擴散。例如肝膽管結石合并感染手術后早期敗血癥及由感染所引起的器官衰竭,合并感染者的手術死亡率也較高,因為膽道手術是在感染的環(huán)境下施行的,任何有損于局部防御屏障的處理,均將成為細菌入侵的因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