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穿刺標本的處理
第二節(jié) 腎穿刺標本的處理
一、理想的腎穿刺標本
理想的腎穿刺標本應該包括腎皮質(zhì)、皮髓交界、少部分髓質(zhì),但應以皮質(zhì)為主,同時還要保證有足夠的腎小球數(shù)目,光鏡標本至少要包含10個以上腎小球,否則其意義會大打折扣。腎穿刺時,要求病理醫(yī)師或技術(shù)員在場,對所穿出的腎臟標本進行初步的現(xiàn)場處理,要在普通低倍光鏡或解剖顯微鏡下粗略估計一下腎小球的大概數(shù)目,要保證有足夠的腎小球,一般穿刺2條(見圖3-2)。穿出的腎組織以>12mm為宜(多數(shù)穿刺針的槽為20mm),但寧淺勿深(即半槽可能好于全槽)。腎小球在解剖顯微鏡下呈模糊的小紅點,在低倍鏡下為紅色斑點狀。放入固定液內(nèi),因比重大,應沉到瓶底,而脂肪則浮起。
圖3-2 低倍鏡下的腎小球
二、現(xiàn)場處理(即刻處理)
如何對所切割下來的腎臟組織進行分配,應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沒有原則。一般講,熒光有3~5個腎小球、電鏡1~2個腎小球,光鏡越多越好,但最好不能少于10個,而且盡量包含皮髓交界處的腎組織和少量髓質(zhì)。據(jù)統(tǒng)計,標本含5個腎小球時,診斷準確率為65%,而含15個腎小球時,則提高到95%。如果穿刺次數(shù)較多或患者腎功能不好不能多次穿刺時,可不留熒光標本,而改用石蠟切片做免疫熒光。所使用的組織鑷,一旦接觸到固定液,一定要用鹽水沖洗一下才能連續(xù)使用。常見切割方法見表3-2。
表3-2 幾種標本的切割方法
注:免疫熒光
電鏡
光鏡
(一)光鏡標本的處理
以10%的福爾馬林(甲醛)緩沖溶液固定。方法是用洗凈的玻璃安瓶(如青霉素安瓶)倒入3ml固定液,室溫或4℃保存。如免疫熒光無球或因設備所限不做免疫熒光,也可用此標本做免疫組化,但抗原破壞嚴重。由于它的pH為中性,不會產(chǎn)生福爾馬林色素,組織在此固定液中長時間放置也不會使組織變硬,同時福爾馬林具有穿透力強、固定均勻、可以保存組織內(nèi)的脂類物質(zhì),使組織很少收縮,增加柔韌性,有利于切片。標本的固定時間要超過4小時(見表3-3)。
表3-3 三鏡檢查的標本固定和保存方法
(二)免疫熒光標本的處理
濕鹽水紗布保存。方法是將3~4層的紗布置于安瓶的瓶底,倒入少許鹽水,浸透紗布,然后將安瓶倒置,控凈瓶底多余鹽水即可。如果鹽水太多,腎組織浸在其中容易造成自溶,如果鹽水太少組織干涸,影響抗原性。標本可在4℃時短時間保存或冰凍下較長時間保存。但最好在24小時內(nèi)完成。
(三)電鏡標本的處理
以2%~3%的戊二醛溶液固定。方法是用洗凈的青霉素安瓶倒入3ml固定液,室溫或4℃保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