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微污染飲用源水(水源水)生物處理系統(tǒng)
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飲用水源(水源水)中污染物質成分增多、水質惡化。盡管這些污染物濃度低,但用目前的常規(guī)凈水工藝不但不能有效去除,且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經傳統(tǒng)凈水流程后,還可能使出水氯化后的致突變活性有所增加,水質毒理學安全性下降。一些“三致物”前體如烷烴類經加氯處理后會活化,氨氮導致供水管道中亞硝化細菌繁殖,NO2-增加,藻毒素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若長期飲用這類不安全的飲用水,勢必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會進一步提高,常規(guī)的水處理工藝生產出合格用水越來越困難。因此,改革傳統(tǒng)水處理工藝、加強對微污染水源水的處理十分必要。
生物處理在給水中的應用是隨著水源污染的加劇而發(fā)展起來的,現正越來越廣泛地用于城市給水處理,對常規(guī)工藝不能充分去除的氨氮、亞硝酸鹽氮、藻類、臭味等都有較好的處理效果,還可以去除水的濁度、色度以及鐵、錳、耗氧物質等,成為處理微污染源水的有效手段。習慣上,把附加在傳統(tǒng)凈化工藝(如絮凝、沉淀、過濾等)前,直接處理原水的生物處理稱為生物預處理,把附加在傳統(tǒng)凈化工藝之后的處理工序叫深度處理。
生物預處理是借助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及氨氮、亞硝酸鹽氮或鐵、錳等無機物進行初步去除,從而改善水的混凝沉降性能,使后續(xù)傳統(tǒng)處理工藝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用生物預處理代替?zhèn)鹘y(tǒng)的預氯化處理工藝,不僅起到了相同的效果,而且避免了對人體有害的鹵代有機物的生成。微生物的活動還可使原水中可被轉化成細胞物質的部分有機物得到一定的去除,使水中生物同化有機碳(AOC)量大為減少,有效地防止了管網水中因營養(yǎng)物刺激細菌繁殖而致的水質下降(生物黏土垢造成管壁腐蝕,使色度、濁度增加)。深度處理則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臭味、色度、消毒副產物前體及其他有機物和微生物,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