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苦的介紹心經(jīng)
經(jīng)典介紹
《心經(jīng)》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佛教中,《心經(jīng)》屬般若系經(jīng)典。般若學是大乘佛教理論的基礎(chǔ),認為世界萬法緣起性空,是由緣而生的假有,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修行者只有把握性空之理,才能證悟佛智。據(jù)說,佛陀來到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有二十二年,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講《般若經(jīng)》,可見“般若”的重要性。《大般若經(jīng)》卷帙浩繁,是《藏經(jīng)》中最大一部,有六百卷之多,要想深入了解,實在有諸多困難,好在有一部佛經(jīng)里最短的經(jīng)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jīng)》很好地代表了《大般若經(jīng)》的旨要。
《心經(jīng)》中的“心”字,主要含義有兩種,一是指“精要、精華、核心”,即二百六十字的《心經(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濃縮精要,可以傳達般若法門的精髓;另一義的“心”指人人本有的實相般若之心,此心亦叫如來藏心、涅宴妙心,乃是眾生的佛心。
佛教的解脫講究戒、定、慧三學并舉,中國佛教尤其推崇“慧”,禪宗南宗的頓悟法就是建立在修行者具有足夠的根器,因為有智慧才有可能在剎那間尋得解脫。佛陀為宣揚這個法門,在諸弟子中特別選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1],因為沒有大智慧的人很難接受這個法門。
《心經(jīng)》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這一經(jīng)題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采用的是梵語的音譯,沒有翻譯為中文,一是“般若”(讀音bōrě),一是“波羅蜜多”。佛經(jīng)翻譯有所謂“五不翻”的原則,即尊重不翻、順古不翻、多義不翻、秘密不翻、中國無不翻?!鞍闳簟辈环g在于尊重和中國無兩個原因。般若一般被理解為智慧,可它顯然不同于世間通常所指的智慧。世間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夾雜煩惱的,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時甚至會成為橫亙在我們與真相間的阻礙。而般若智慧則不同,它無限、圓滿而清凈,能使我們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徹底超越生命中的無明煩惱。“波羅蜜多”中“波羅”為“彼岸”,“蜜多”為“到”,合之即為“到彼岸”。此岸,是凡夫生死輪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宴安樂之所。一切眾生,無般若智慧觀照,心迷時居此岸,此心開悟,即到彼岸。迷就是癡愚,悟則為般若智慧照耀。將該經(jīng)的題目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一部以般若智慧為舟,教授我們從無明此岸到達解脫彼岸的最核心的佛經(jīng)”。
《心經(jīng)》開篇之句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庇№樂◣熢凇栋闳艚?jīng)講記》中,將這段經(jīng)文稱為“標宗”,即標明一經(jīng)的宗旨。可見,這句經(jīng)文是《心經(jīng)》的關(guān)鍵所在。經(jīng)文大意“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時,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均空無自性。照見蘊空,自可到達彼岸,自可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這句話一語道出佛教最重要的兩大關(guān)鍵詞“空”與“苦”,人生是苦的體會,是人們修行佛法的起點,佛陀當年出世無非是想幫助有情眾生脫離苦海,佛弟子修佛法也是為了離苦得樂。如何擺脫苦,用“空”化解掉構(gòu)筑世間一切的五蘊顯然是佛教找到的終極方法。由于世人將世間一切視為“有”,執(zhí)“有”為實在,進而產(chǎn)生各種欲望,對欲望的過度追逐自然導致痛苦的結(jié)果?!缎慕?jīng)》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生滅現(xiàn)象并非實有,其本質(zhì)是空無自性的。這里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指事物沒有自性,但它還有“相”,是“性空相不空”,即“假有”。認識到一切事物本為“空”,并不必然導致看破紅塵、萬念俱灰,因為它能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zhí)著,進而,由此而生的煩惱也就煙消云散了。認識上的提升最終帶給我們的應(yīng)該是心靈的極度平靜。
《心經(jīng)》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應(yīng)該是這十六個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常人的概念中,有與空似乎是對立的,有就是不空,空即非有?!缎慕?jīng)》卻指出有與空不是兩個,而是一個的道理。假如空是什么都沒有,就不難懂,也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難的是不離色相來理解空義,色從空中而生,例如水中月,不是水中月滅了才空,而是水中月本身就是空,可它又不能離相。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金剛經(jīng)》的主旨是討論“空”,所以里面與佛陀對話的是佛弟子中素有“解空第一”之稱的須菩提。王驤陸大居士說,《心經(jīng)》比《金剛經(jīng)》更深,因為它有空雙破。我以為《心經(jīng)》的核心要旨是強調(diào)般若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它說“菩提薩宴,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宴。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告訴我們,所有菩薩、三世十方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般若實在是重要。所以《大般若經(jīng)》里有許多類似的說法:“余經(jīng)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歷代翻譯《心經(jīng)》有十數(shù)次,常見的有七個版本。各個譯本中以玄奘大師的譯本流傳最廣,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師的譯本文辭簡潔、容易讀誦。傳說當年玄奘法師準備西行印度求取真經(jīng),在四川遇到一位老和尚,全身疥癩,人們都不敢靠近,唯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同情心侍奉,為他擦洗涂藥。不久,老和尚痊愈,口傳佛經(jīng)給他,就是這部一共260字的《心經(jīng)》。[2]玄奘法師只念誦了一遍便記在心內(nèi),后來譯出時只字未改。那位老和尚據(jù)說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師后來到印度,經(jīng)過沙漠,遇到種種困難時,念任何經(jīng)也無法順利渡過,便一心念誦《心經(jīng)》,仗著《心經(jīng)》的功德神力,成功抵達印度。
譯者簡歷
玄奘(602—664年),俗名陳偉,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朝高僧,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人。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jīng)、律、論三藏。玄奘少時出家,因惑于老師們討論的經(jīng)義往往沖突,用典籍驗證也有異,無可適從,于是決定西行求法,以問惑辨疑。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歷盡磨難,抵達印度,求學那爛陀寺,645年回到長安,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帶回經(jīng)書657部。歸朝后,法師深受太宗、高宗欽佩倚重,兩位帝王為他的譯經(jīng)事業(yè)提供最大支持,建長安譯經(jīng)院。十年間玄奘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佛經(jīng),所譯佛經(jīng)數(shù)量居中國四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首,其譯文尊重原本,語言華美、不厭繁復,被稱為新譯。此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12卷,記述他西游親歷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chǎn)、習俗等。
精彩片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宴。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宴。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延伸閱讀
《般若心經(jīng)》講的是每一個人最切身緊要的一部經(jīng),要認識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經(jīng)》。我們聽過很多道理,擁有很多常識,但是曾深入了解“講自己的經(jīng)”嗎?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嗎?
般若就是讓我們在這個人間更自在的法門!吃飯有了般若,飯的味道就不一樣;睡覺有了般若,睡覺的味道就不一樣。大家都在求功名富貴,但是有了般若,即使是求功名富貴,境界、看法卻會不一樣。有了般若,人的生活、思想、境界都會跟著改觀。有了般若,不要說證悟到般若可以成佛作祖,哪怕有一點般若的氣息,人生的情況就會改變。
我不想講深奧的妙理,我只想傳達般若如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間。般若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人生境界。有一首詩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常時,我們每天看月亮,看慣了,就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但有了梅花點綴,意境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一樣的生活,有了般若就有不同的體會。
——星云法師:《般若般若處處在》
《心經(jīng)》是我們漢語系佛教或者說漢文化圈的佛教信眾讀誦最廣的一部經(jīng)典。我所說的漢文化佛教圈,包括一切以漢字來書寫佛經(jīng)的國家和地區(qū),如越南、韓國、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佛弟子,讀誦的經(jīng)典是以漢文為主,而《心經(jīng)》是每天必讀的一部經(jīng)。在我們中國本土,讀誦《心經(jīng)》的頻率最高。
——凈慧:《心經(jīng)禪解》
【注釋】
[1]按照宋施護譯本的序言部分所述(通常佛經(jīng)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組成,《心經(jīng)》的絕大部分譯本基本上直入主題,并無序言),舍利子向觀自在菩薩問:“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jīng)。
[2]日本通行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通行本多了2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