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名人故事 ?曹操為什么不稱帝?

        曹操為什么不稱帝?

        時間:2023-03-24 名人故事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曹操兒子曹丕為王太子,女兒稱公主,王都在鄴城,設(shè)有相國、御史大夫、尚書令、侍中之類的官職,在形式上和皇帝沒有太大區(qū)別。盡管曹操已全面完成了曹魏王朝的準備工作,可是他還是沒有當上皇帝。因為曹操權(quán)衡利弊,他還不能當這個皇帝。

        ?曹操為什么不稱帝?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除去這些很普通的名字外,他還有個不普通的名字——魏武帝,或者叫做“武皇帝”。其實,曹操終其一生,鞍不離馬,甲不解身,東蕩西除,南征北伐,挾天子以令諸侯,費了很大氣力統(tǒng)一中國北部,雖有皇帝之實,卻無皇帝之名。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洛陽,葬于高陵(今河北臨漳西南),終年66歲。曹操像當年十月,他的兒子曹丕廢漢自立,在洛陽即皇帝位,改元黃初,國號曰“魏”。十一月,曹丕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至此,曹操才算有了皇帝正式名稱,他的這個偉大遺愿在曹丕手里完成,是名副其實的兒子創(chuàng)造老子。

        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評價其為“抑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到另一個世界去做皇帝,是其高明之處,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眾所周知,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起義中起家,建立了以“青州兵”為精銳的曹家隊伍,他在占據(jù)兗州(今山東兗州市)期間,漢獻帝被李劫持,長安城被搶掠一空。一些大臣擁獻帝逃至洛陽,這里的宮室也已化為廢墟,百官依壁而居,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

        就在漢獻帝和大臣們走投無路之際,曹操做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決定,建安元年(196)九月,將獻帝接到許昌,自為大將軍,封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侯。自此政歸曹氏,皇帝僅守位而已。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任丞相;建安十八年五月自為魏公,加九錫;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晉號為魏王,其位置在諸王之上。曹操兒子曹丕為王太子,女兒稱公主,王都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設(shè)有相國、御史大夫、尚書令、侍中之類的官職,在形式上和皇帝沒有太大區(qū)別。魏王在名義上仍比漢獻帝要低一等,而實際上皇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誰也不拿他當回事了。

        曹操大權(quán)在握,皇帝之位伸手可及,然而曹操操縱漢獻帝24年(建安元年至延康元年),玩弄其于股掌之上,直到臨死之前,也沒有把小他26歲的漢獻帝廢掉。盡管曹操已全面完成了曹魏王朝的準備工作,可是他還是沒有當上皇帝。許多人對此迷惑不解,甚至將其歸為曹操的最大“奸謀”,其實這正是他的精明過人之處。因為曹操權(quán)衡利弊,他還不能當這個皇帝。

        原因一:為了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很善于從全局、從戰(zhàn)略上考慮問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出現(xiàn)了一批不可小瞧的實力派人物,如袁紹、袁術(shù)、呂布、張繡、孫權(quán)、劉備等,個個不甘雌伏,總想以求一逞。而自己所擁有的實力尚不足以蕩平群雄,除盡異己。特別是在討伐董卓的戰(zhàn)斗中,曹操感到漢室還有一定號召力,像孫堅等人,“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在后來同劉備的接觸中,知道此人表面上高喊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而實際上卻是天下第一號“皇帝迷”。還有實力雄厚的袁氏集團,也在虎視眈眈看著自己。而所有人的目光聚焦點,是皇帝的位置。自己一旦稱帝,各路諸侯就得像當年討伐董卓一樣再討伐自己,他堅決不做董卓第二。

        相反,要千方百計剪除這些對立勢力。在曹操看來,漢獻帝盡管是個孩子皇帝,但卻是最好的政治工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自己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更得天應(yīng)人。

        另外,曹操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能用武力逐個消滅地方割據(jù)勢力,可是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帖。盡管他果斷地殺掉了這個階層的一些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但不可能除掉整個士族階層。再看看本營壘的知識分子,最擁護自己的莫如荀、荀攸叔侄,可連稱魏王他們都激烈反對,怎么再好意思自稱皇帝?而充分利用漢獻帝這塊招牌,就可以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一步步發(fā)展壯大自己。

        就是到了統(tǒng)一中國北方之后,曹操還是沒有代漢自立。比如,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孫權(quán)襲殺關(guān)羽之后,為了引禍于人,主動給曹操寫信,對其歌功頌德,勸他登基稱帝,自己甘愿稱臣。曹操讓群僚傳觀了這封信,然后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引見《魏略》)。一眼識破了孫權(quán)的陰謀,仍然只行皇帝之實,不掛皇帝之名,堪稱是聰明的算計。

        原因二:為了避免重蹈他人覆轍

        皇帝為萬民之主,富有四海,掌管著天下最高權(quán)力,覬覦其位者大有人在。當年的董卓也是大權(quán)在握,廢少帝,立獻帝,犯了帝位不可輕易謀取的大忌,遭到諸侯討伐,死無葬身之地,教訓極為慘痛。再就是那個袁術(shù),志大才疏,不自量力,竟也想代漢自立,要過一把做皇帝的癮。但是他錯誤估計了天下形勢,也沒有弄清自己有多大本事,結(jié)果使得兄弟反目,眾叛親離,皇帝沒有做成,還搭上全部家底和自己性命。

        袁術(shù),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公路,是大軍閥袁紹的從弟。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祖上四代都有人任太尉、司徒、司空職務(wù),掌握全國最高軍事、政務(wù)、監(jiān)察執(zhí)法大權(quán),官高勢大,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不要說家族勢力曹操望塵莫及,就是手里掌握的軍隊也讓曹操畏懼三分。

        董卓專權(quán)時,袁術(shù)逃奔南陽(今屬河南),據(jù)有其地,不聽招呼,受到曹操和袁紹的聯(lián)合攻擊,袁術(shù)遂率余眾割據(jù)揚州(今長江下游與淮河下游間)。興平二年(195)冬,漢獻帝被李、郭汜等人追殺,百官士卒死亡者不可勝數(shù),袁術(shù)以為代漢自立的時機成熟,遂召集屬下說:“今劉氏衰微,海內(nèi)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yīng)天順民,于諸君意如何?”(引見《三國志·魏志·袁術(shù)傳》)。

        大家見他想當皇帝,不敢回答這種問話,只有主簿閻象當場勸阻,袁術(shù)置之不理。建安元年(196)七月,袁術(shù)迫不及待稱帝,聽說孫堅得了傳國玉璽,遂逮捕孫妻奪了這一寶貝。不久又聽了術(shù)士張炯的胡說八道,說他命中注定要做皇帝。袁術(shù)自以為一切準備停當,便在建安二年正月稱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稱仲家,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有滋有味地當起了皇帝。袁術(shù)的倒行逆施引起眾人反對,他的兒女親家呂布毀婚以示抗議,接著二人兵戎相見,袁術(shù)被呂布打敗。這年五月,袁術(shù)又向陽夏(今河南太康)的陳王劉寵借糧,遭到拒絕。

        九月,曹操率軍擊敗袁術(shù)。袁術(shù)投奔他的部下雷薄、陳蘭,也被拒之門外。他要把帝號歸于袁紹,袁紹不肯接受。走投無路的袁術(shù)眾叛親離,嘔血斗余而死。袁術(shù)死后,妻子歸了廬江太守劉勛,女兒被孫權(quán)納入后宮,一個勢力強大的軍閥,因為利令智昏,擅自稱帝,結(jié)果弄得家破人亡,聲名狼藉。

        曹操親眼看到袁術(shù)的失敗過程,再聯(lián)想到董卓暴尸于市、被燃火焚燒的情景,當能深刻領(lǐng)會這些前車之鑒,不會重復董卓及袁術(shù)的老路。所以盡管他大權(quán)在握,重兵在手,廢獻帝易如反掌,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當皇帝。

        原因三:為了避免慕虛名而處實禍

        據(jù)《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記述,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銅雀臺大宴文武官員。當時,盡管赤壁兵敗,可是曹操仍然牢牢控制著整個北方,形勢仍可樂觀。王郎、鐘繇、王粲等一批文官借機進獻詩章,大力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公開勸他登基為帝。曹操看了這些拍馬屁的文字,笑了笑說:“諸公佳作,過譽甚矣!”接著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年輕時的志向和微不足道的期望。在這段表露心跡的話里,他一方面向大家說明自己毫無野心,只想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死后只圖個“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足矣。想不到現(xiàn)在身為丞相,人臣之貴已極,還會有什么期望?在曹操看來,“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不僅曹操至死不稱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孫權(quán)也不敢稱帝。說明曹操在堅持統(tǒng)一,反對分裂方面,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曹操也明確指出,現(xiàn)在有人“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同時,曹操也毫不含糊地表示,如果要他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國安享富貴,這實在不行,恐怕一解兵權(quán),就會被人所害。若是自己敗了,則國家就會傾危,所以決不能只慕虛名而處實禍。

        《三國演義》為小說家言,文中所述不可盡信。比如,據(jù)《三國志》曹操本傳記載,銅雀臺修建于建安十五年冬,而不是這年春天。銅雀臺是曹操為小老婆建造的高級別墅,至少這一年銅雀臺沒有舉行過此類國宴。不過,羅貫中記述的曹操這些話并非憑空捏造,其來源為《魏武故事》,有些話則直接抄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較為真實地道出了曹操的心聲。分析他對百官說的這些話,不僅看出了曹操在權(quán)勢巔峰之時的清醒與明智,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他熱衷權(quán)力、看重實利的心理。當時,確實有些人認為曹操蓄有異志,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開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曹操屬下中,也有人勸他交出兵權(quán),回到自己的封國養(yǎng)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

        曹操當然不會受他們操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如果只圖這種虛名,一旦失去了兵權(quán),說不定哪天仇人就會殺上門來,他和子孫都要遭殃。而現(xiàn)在,自己大權(quán)在握,一言九鼎,連皇帝都可以隨意操縱,功名富貴,樣樣皆備,沒有的只是那頂名譽上的皇冠,同樣沒有必要圖此虛名。因為他已經(jīng)完成了兒子要做皇帝的全部準備工作,兒子做了皇帝,自己也會被追認為皇帝。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些果然在他算計之中,曹操把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至,所以他不會急于做皇帝。

        原因三:為了難以割舍的漢室情結(jié)

        曹操被人罵為“漢賊”,但誰也不能否定他是漢室臣子。細看曹操一生作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貫穿始終的漢室情結(jié)。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他自己及兒子曹丕等,四世累受漢室皇恩,曹操講究實際,不會無視這個事實。這是曹操終究沒有篡漢自立的思想基礎(chǔ)。從曹操一生的主要行動來看,同樣可以看到這種漢室情結(jié)。他20來歲入仕,很想為朝廷盡力。做洛陽北部尉時,不畏豪強,犯禁者殺,工作很負責任;任濟南國相,整頓吏治,成績卓著。黃巾軍起,他趕忙跑去鎮(zhèn)壓,竟降伏其部眾30萬人。董卓亂政,曹操敢刺殺他,且在陳留散盡家財招募義兵,首先舉起討董義旗。

        在當時的討董聯(lián)軍中,他和孫堅一樣,是最沒有私心雜念的將軍。曹操及時提出討董良策,眾人置之不理,他一怒之下率5000人先行出擊,結(jié)果敗得一塌糊涂。這次失敗教訓了曹操,沒有實力干不成大事,于是他擴充軍隊,開拓地盤,走上了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的道路。不客氣。地說,與袁紹、袁術(shù)、呂布、劉備、孫權(quán)等人相比,曹操對于漢室的貢獻最大。如果不是曹操收留了走投無路的漢獻帝,很難設(shè)想他能再穩(wěn)穩(wěn)當當做25年皇帝。

        當然,迎立這個傀儡皇帝,給曹操帶來很大方便,但也造成了諸多麻煩,比如稍有舉措,就要上表奏聞,還容易給人抓到把柄,無異自尋煩惱。然而曹操一旦做出這個決定,就貫徹到底,至死沒有拋棄漢獻帝,也未修改“匡扶漢室”的既定方針,這不能不說是曹操的漢室情結(jié)在起作用。他如果代漢稱帝,就會徹底毀壞自己一生的聲譽、名節(jié),就會成為真正的漢賊。曹操奮斗一生,不能不考慮自食其言的后果,所以他寧愿做周文王,給兒子鋪好登基之路,也決不會自己去當皇帝。

        以上幾個方面分析了曹操不當皇帝的理由和原因。此類理由和原因還可舉出一些,如障礙尚未掃清,內(nèi)部尚不穩(wěn)定,時機尚不成熟等。盡管曹操是漢朝廷所有權(quán)力的真正主人,但他沒有代漢自立卻是不爭的事實。

        曹操不稱帝并不是他不想當皇帝,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恫懿m傳》和《世語》都稱尚書桓階“勸王(曹操)正位,夏侯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庇纱丝磥?,曹操并非只是一心一意匡扶漢室,其實他還是想當皇帝,只是蜀、吳未定,他坐不穩(wěn)這個寶座。如果“二方既定”,他就會效法舜禹之軌,不客氣地讓漢獻帝禪位??上Р懿僖阎聊耗辏炔坏竭@一天了。

        曹操死后,夏侯還“追恨前言”,以為泄露了天機,很快他也死掉了。有人對此進行了考證,以為《世語》是胡說八道,但沒有否定《曹瞞傳》也說過這些話,可見對于曹操的這一記載并非全是妄說。還有,曹操在看完孫權(quán)勸其稱帝的信后,曾經(jīng)無可奈何地發(fā)出了一句感嘆:“茍?zhí)烀诠?,孤為周文王?”周文王沒等滅掉殷紂王就去世了,其子姬發(fā)后來滅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說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換代,只是自己身體有病,已經(jīng)來不及了。

        還有人以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實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輕而易舉把漢獻帝搞掉,他也只能做個控制一方的草頭王,做不成統(tǒng)一全國的真皇帝,而且還要背個“篡漢自立”的萬世惡名,倒不如只要實惠,不要虛名,所以才一直“謙虛”著不稱帝。如果給曹操排個時間表,可以看出他要當個真正的皇帝很艱難,就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算起吧:

        建安元年,曹操讓漢獻帝封自己為大將軍、武平侯。為了安撫勢力最大的袁紹,他又緊忙讓漢獻帝封袁為太尉、鄴侯??墒窃B不領(lǐng)情,不僅不接受,還大罵曹操“今乃挾天子以令我乎?”曹操知道自己勢力不行,只好忍氣吞聲把自己的“大將軍”封號讓給袁紹;建安二年,董卓的部將張繡率部攻擊曹操,袁術(shù)則公開在壽春稱帝,同曹操唱起“對臺戲”;建安三年,荊州的劉表公開支持張繡,向曹操發(fā)動進攻,呂布也同他大動干戈,孫策則乘機占據(jù)江東,根本不聽招呼;建安四年,劉備公然背叛曹操而投靠袁紹,不久,許都就受到袁紹大軍的攻擊;建安五年,官渡大戰(zhàn)爆發(fā),曹操獲勝,接著就是長達7年的征伐,總算大體平定了中國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領(lǐng)荊州,形勢一片大好,他要統(tǒng)一全國,不料遭到赤壁慘敗,劉備不客氣地占領(lǐng)西川、荊州,從此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

        至此,曹操已是鞭長莫及,他沒有力量和時間再搞統(tǒng)一了。總起來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身兼多種要職,占據(jù)有利位置長達24年,可是他沒有制服各路諸侯。曹操不是沒有想當皇帝之心,然而缺乏回天之力,事實上他當不成皇帝。

        如果曹操公開亮出代漢自立的招牌,局面將更加糟糕。曹操的精明之處,就是善于利用合法的外衣,將不合法的目的掩蓋起來,雖然他不稱皇帝,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當皇帝,而且這種努力是有計劃、按步驟的,既穩(wěn)穩(wěn)當當,又周到嚴密。比如: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其中曹節(jié)被立為皇后。

        一方面用于政治上的籠絡(luò),一方面設(shè)下幾個眼線,便于控制這位小皇帝。從建安十三年起,曹操就從政治體制入手,將皇帝權(quán)力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這年六月,罷三公官,曹操自任丞相。他的所有命令先由丞相主簿司馬朗傳遞給代尚書令荀,再由荀傳給漢獻帝,最后以詔書形式發(fā)出,其實卻是曹操的“旨意”。十六年,曹操以兒子曹丕為副丞相,進一步抓牢了中央大權(quán)。十七年,曹操可以帶劍穿鞋直接上殿,而且入朝不用小跑。

        十八年正月,曹操以皇帝名義合并十四州為九州,其所領(lǐng)冀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州,魏郡成為最大的郡,為將來的魏王國奠定了基礎(chǔ)。十八年五月,曹操受魏公及九錫,后者是天子賜予臣子的九種禮物和待遇,通常被認為是大臣篡位的先兆。十九年正月,曹操在封地內(nèi)舉行耕種籍田儀式,表明魏的分封國地位正式確立。同年三月,漢獻帝宣布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并授曹操以金璽、赤紱、遠游冠等物,具有了過去皇太子的待遇。二十年九月,曹操執(zhí)掌分封諸侯、任命郡守國相的權(quán)力,得官爵者皆知有魏公而不知有天子。二十一年五月,曹操晉爵為魏王,并得到金虎符,在制度上正式承認了他的調(diào)兵權(quán)。

        與此同時,曹操也在緊鑼密鼓地完善魏國的政治組織:任命鐘繇為魏國相國,任命華歆為御史大夫,建立太學作為培養(yǎng)干部的基地。曹操還在北方實行屯田,改革賦稅,頒布租調(diào)制度,為今后準備了充足的糧食。可以說曹操從政治、軍事、組織、經(jīng)濟等各方面都做好了登基的準備。

        到了這種地步,曹操仍不滿足,動不動就朝漢獻帝大發(fā)脾氣,嚇得這位天子苦苦哀求:“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币馑际钦f,你若不輔佐我,發(fā)發(fā)善心放我一條生路得了。恨不得要把皇位拱手相讓。曹操自知時機尚不成熟,考慮再三,還是把這個寶貝位置留給了兒子。

        總起來看,曹操為什么不做皇帝是個很復雜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人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局中的曹操始終保持著一份可貴的清醒。他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可是卻實實在在獲得了許多超過當皇帝的榮耀,這正是曹操想得到的東西。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

      1. 為什么海魚不能吃淡水?  

        為什么海魚不能吃淡水?

        2020-02-16
      2. “渾身解數(shù)”的“解”為什么不能讀為ě  

        “渾身解數(shù)”的“解”為什么不能讀為ě

        2020-02-28
      3. 你為什么讀  

        你為什么讀

        2020-03-03
      4. 為什么海洋那么深  

        為什么海洋那么深

        2020-02-17
      5. 為什么河口三角洲形狀不一樣  

        為什么河口三角洲形狀不一樣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