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考消息》轉載了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的一篇文章《偉人都懶惰》,看了題目之后,覺得真是聞所未聞,錯愕不已。
在我的觀念中,所謂偉人,是天賦、機遇與勤奮最佳結合的產物,怎么會是都懶惰呢?
《偉人都懶惰》一文介紹,德國富而達適用研究大學教授彼得·阿克斯近日出版了《懶惰的快樂》一書。書中宣稱,懶惰能夠使人健康、幸福、長壽。法國心理學家馬耶爾、科利撰寫的名為《懶惰或盡量少工作的藝術》一書前不久問世。書中指出,懶惰是人對工作的一種無意識反抗;對一些人來講,懶惰只是他們做事的方式;而更多的時候,懶惰可能是機體對于過度勞累所做出的一種自我保護。從這些書的銷量排名來看,懶惰這個話題不僅被德國人和法國人所關注,還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興趣。
心理學家阿列克謝、安德烈耶夫說,懶惰不僅有益于健康,而且還有助于事業(yè)。簡直是匪夷所思,怎么會呢?這位心理學家振振有詞地列舉多位名人為實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大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是一個超級懶人。上中學時,老師強迫他學習語法,他卻常常趴在桌子上睡覺;不上體育課卻跑出去釣魚和打獵。上了大學則變本加厲,大部分時間都賴在床上。從事科研工作后,他也是閉門不出。就是這樣“懶惰”的達爾文,卻在后來用多年時間寫出著名的《進化論》,在世界科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溫斯頓·丘吉爾在上中學時,成績排倒數(shù)第一,甚至根本沒有去考大學,對體育也漠不關心。他最喜歡的莫過于在搖椅上來回晃動消磨時光。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好逸惡勞”的人,最后成了著名政治家。
卡爾·馬克思早年完全依靠老母親生活,從沒有想過自食其力。從1869年起,朋友恩格斯開始資助他。但最終馬克思的學說徹底改變了半個世界。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老師們公認的四體不勤、資質愚鈍的孩子。誰又想到日后他會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牛頓、阿基米德、門捷列夫、畢加索也都是以懶惰著稱。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例子證明,天才的發(fā)現(xiàn)是從過于勤奮中得來的。
我們沒有調查過上述杰出人物的生平、日常生活、學術研究中的具體情景,不便妄加評說,但是,我們所熟悉的偉人中就有非常勤奮的人,比如周恩來總理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勤奮典范。很難設想,倘若馬克思在他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生涯中一直懶惰會寫出《資本論》。說偉人都懶惰,至少是不夠確切的。
我認為,在這里所說的偉人懶惰,只是講的偉人們人生的另一面,即常人的一面,日常生活或學生時代的一面,而非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一面。可能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是,這里所說的偉人們的懶惰,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上,而不是在真正研究學問或從事某種事業(yè)時?;蛟S他們確實同常人一樣,也有偷懶的習慣,但不能認為他們懶于創(chuàng)造性思考;二是,這種所謂懶惰,可能是是一種工作方式,就像有的人“舉重若輕”,有的人則“舉輕若重”一樣,你怎么能說“舉重若輕”的人,就是懶惰呢?三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自由松散,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在思想上也處于一種自由狀態(tài),不會受任何權勢與習慣的束縛,因而更可能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四是,他們的所謂懶惰,在做一些具體工作上可能懶一些,而在動腦筋方面他們絕對勝過一般人。勝出,必有所長,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至少其思考能力是超常的、與眾不同的;五是,他們在犯懶的時候,或許正是他們在養(yǎng)精蓄銳,真要工作起來,比一般人精力更集中,更能持久,更高效。他們似乎比任何人更善于及時休息,這對于天才的產生而言至關重要。列寧就曾經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美國教授阿諾德·路德維格在對世界文明史上1000多個重量級人物的生平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在具備天生素質的前提下,將天賦轉換為特殊的才能需要耗費時間。沒有勤奮,怎么可能將天賦轉換為特殊的才能?但這種勤奮,不是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動,這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必然導致多余的壓力,最終會摧毀一個人的健康。偉人們智慧在于能勞逸結合。
愛因斯坦承認,適度偷懶真的是增強想象力的妙劑良方,這一點甚至比知識更重要。
我認為,偉人們可能與我們常人一樣,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懂得思考的重要性,他們在思考上花的時間肯定比一般人更多。他們比一般人更重視思考方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深入思考,更能抓住核心問題,因而他們的思考效果比一般人更高,這就是他們的真正訣竅所在。
對我們的啟示是:在你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請嘗試擠出一點時間來,放松一下,進而思考如何改變的方法,或許是有益的;工作越忙,越要抽出一定時間思考;思考,一定要首先關注解決問題的方向,注重思考方法,選擇適宜的視角、視點,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提高思考的效率,才可能創(chuàng)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