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分配理論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生產要素的需求決定、供給決定,掌握工資、利率、地租、利潤理論,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重點掌握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
能力目標:學會如何用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來衡量社會收入的分配。
導入案例
200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下發(fā)了《進一步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制度的指導意見》,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制度,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吨笇б庖姟访鞔_提出了關于國有企業(yè)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見。強調放開員工持股的比例和行業(yè)限制。對經政府部門批準的國有資本退出的企業(yè),取消原來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員工購股的資金來源,除個人現金出資外,還可以采取向公司股東借款、銀行貸款、公益金劃轉購股等方式。另外,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政策壟斷性企業(yè)的工資分配加強調控,實施“國家工資控制線”,防止工資過度增長。對供電、供水、公交等影響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企業(yè),實行“員工平均工資不低于社會平均工資”;對高新技術企業(yè),允許其工資水平高于一般企業(yè)的工資水平。
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應當是按生產要素分配,即按照對產出要素作用的大小來決定分配比例結構。這樣才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要求,用這種分配制度配置資源才真正有效率。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yè)家才能等,那么,作為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通過要素的占有量,按照要素的價格得到收入。前面幾章分析了產品市場的均衡價格以及相應均衡產量的決定,回答了微觀經濟學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的問題。這一章則是要探討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生產要素的價格就是他們的收入,因此,生產要素價格如何決定的問題也就是國民收入如何分配的問題,這就是微觀經濟學所要回答的為誰生產的問題。
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概述
一、什么是生產要素
所謂生產要素,也稱生產性資源,或簡稱要素,是指為社會總產品的創(chuàng)造做出了貢獻的資源。19世紀早期的西方經濟學家把生產要素劃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類,它們的價格則分別稱為地租、工資和利潤(包括利息)。到了19世紀晚期,增加了第四個要素——企業(yè)家才能。
我們通常將生產要素分為兩大類:中間生產要素(或者叫中間產品)和原始生產要素。
原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費者,消費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在經濟學中原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yè)家才能四種。
(1)勞動: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所付出的體力或智力的活動,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能動的因素。勞動者是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資本:人類生產出來又用于生產中的經濟貨物,包括機器、廠房、工具等生產資料。從企業(yè)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如商標、信譽和專利權等。通常貨幣資本并不計入生產要素中去。
(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礦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資源,它們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賜,是最稀缺的經濟資源。
(4)企業(yè)家才能:綜合運用其他生產要素進行生產、革新、從事企業(yè)組織和經營管理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和冒險精神。
中間生產要素是指廠商生產出來又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去的產品,這類要素的所有者是廠商,廠商提供中間生產要素的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對某一個企業(yè)來說是中間產品的東西,對另一個企業(yè)來講可能就是產品。比如,鋼鐵對于汽車廠來講是中間產品,但它對于鋼鐵廠來講就是產品,而對于產品的供求及價格決定問題,我們在廠商理論的各章中已經講過。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產要素的供求問題,而對中間產品的問題不予論述。
因此,地租、工資、利息和利潤從生產者角度看,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或生產成本;而從要素所有者角度看,則分別是各所有者的收入,即利潤成為企業(yè)家的報酬,利息則成為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地主、工資收入者則作為土地、勞動的所有者獲得地租和工資。從而,要素價格的決定問題,也就是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理論,就是分析地租、工資、利息和利潤是如何被決定的。分配理論還包括了各生產要素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收入分配差異或平等程度及其原因的研究,國家對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的調節(jié)等內容。
微觀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一種是由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J.B.Clark)提出的邊際生產力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在其他條件不變和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前提下,要素的價格由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是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生產力,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一是邊際物質產品,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二是邊際收益產品,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收益;三是邊際產品價值,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價值。另一種是由馬歇爾提出的以均衡價格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均衡價格是一種商品的需求與供給處于均衡狀態(tài)所形成的、在有外部力量影響時不會自行變動的價格,也就是說,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是買主和賣主都愿意接受的價格,在圖形上,均衡價格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直接決定的,是這兩種曲線相交時的價格。馬歇爾把生產要素劃分為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yè)家才能,運用均衡價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個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成為四種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決定理論,即各生產要素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均衡所形成。
要素的市場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一樣,也由其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決定,只是對要素的需求來自于廠商,而要素的供給為居民,且對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給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給的特點,不同的要素其供給曲線也不同,因此決定了不同要素均衡價格決定上的不同特點。在兩種分配理論中,前者主要考慮了生產要素的需求,而后者則綜合考慮了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
二、生產要素的需求特點
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市場主體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其中,生產要素的需求者是廠商,供給者是消費者。廠商對于生產要素的需求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派生需求或稱引致需求;二是聯合需求。
派生需求指廠商對要素的需求是人們對要素所產出的產品的需求派生出來的。廠商對要素的需求不同于一般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是一種直接需求,也就是為了直接滿足自己的欲望。廠商購買要素是為了用要素來生產產品以供應市場。所以,同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是取決于產品的效用和邊際效用不同,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取決于生產要素所具有的生產出產品的能力。
聯合需求也叫共同需求,即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賴的需求。這個特點是由生產的技術上的原因決定的,因為廠商要進行生產活動,必須把所有的生產要素同時購買才能夠進行生產,通常只擁有一種或兩種生產要素是無法進行生產的。對生產要素需求的這種共同性特點帶來了一個重要后果,即對某種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僅取決于該生產要素本身的價格,而且也取決于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因此,嚴格地說,生產要素理論應該是關于多種生產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論。但是同時研究多種要素的價格和需求,將使分析過于復雜。為了簡便分析,往往還是集中于分析一種生產要素的情況。
三、生產要素價格的均衡
1.生產要素的需求
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取決于該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如果以實物來表示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稱為邊際物質產品(MPP);如果以收益來表示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稱為邊際收益產品(MRP)。
這里以勞動要素投入為例來說明。從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收益來看,增加1單位勞動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的變化量為勞動的邊際產量(MPL),而產量變化1單位所帶來的收益的變化量為邊際收益(MR),因此,廠商增加1單位勞動所帶來的收益的變化量就等于勞動的邊際產量和邊際收益的乘積,即MPL·MR。一般將生產要素變化1單位所帶來的收益的變化量定義為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MRP),按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的提法,也稱為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因此,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為:
MRPL=MPL·MR
同樣,可以定義資本的邊際收益產品為:
MRPK=MPK·MR
對于任意生產要素來說,邊際收益產品就是:MRP=MP·MR。
由于某要素的邊際產量隨著該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遞減,邊際收益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不變,在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隨產量的增加也呈遞減趨勢,因此,邊際收益產品隨著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呈遞減變化。
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存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條曲線也就是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如圖7-1所示。
圖7-1 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在圖7-1中,橫軸OQ表示生產要素需求量,縱軸OP表示生產要素價格,MRP曲線是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也是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2.生產要素的供給
生產要素的供給,是指在不同的報酬下,生產要素市場上所提供的要素數量。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是生產要素所有者對提供一定數量生產要素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價格。一般來說,如果某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提高,這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就會增多;如果某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降低,這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就會減少,其供給數量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化。所以,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如圖7-2所示。
圖7-2 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
圖中,橫軸OQ表示生產要素供給量,縱軸OP表示生產要素價格,S表示生產要素的市場供給曲線。
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的特點表現為: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給者人數眾多,單個賣者和買者的要素供給量和需求量變化不影響要素價格。所以,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第二節(jié) 工資、利率、地租、利潤理論
一、工資理論
工資是勞動的價格,或勞動力所提供的勞務的報酬。勞動價格是在勞動市場上形成的。同一般商品的價格決定一樣,在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工資的決定也有不同的情況。
1.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的決定
這里所說的完全競爭是指在勞動市場上的完全競爭狀況,無論是勞動力的買方或賣方都不存在對勞動的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工資完全是由勞動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1)勞動的需求。
在產品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時,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就是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如果我們將每一個要素價格水平下,所有廠商對要素的需求量水平加總起來就可以得到該要素的總的需求量,由此形成整個要素市場的需求曲線。這個一般性結論同樣適用于勞動市場。由于單個廠商的勞動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整個勞動需求曲線同樣向右下方傾斜,如圖7-3所示。反映了隨著工資水平(勞動價格)下降,廠商對勞動的需求量增加。
圖7-3 勞動的需求曲線
在圖7-3中,橫軸OL表示勞動的需求量,縱軸OW表示工資水平,D表示勞動的需求曲線。
(2)勞動的供給。
從供給方面說,勞動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后彎曲的曲線:最初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在達到一定點以后,便開始轉向左上方彎曲。即勞動供給量開始時隨工資的提高而增加,后來則隨工資的提高而降低。如圖7-4所示。
在圖7-4中,橫軸OL表示勞動的供給量,縱軸OW表示工資水平,S表示勞動的供給曲線。
勞動的供給取決于兩個因素:
1)勞動的實際成本:維持勞動者個人和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費用以及勞動者的教育、勞動技能的學習、培訓等費用。
2)勞動的心理成本:因為勞動是以犧牲休閑和享受為代價的,勞動會給勞動者心理上帶來負效用,勞動供給取決于工資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時,閑暇需求量隨著工資的增加而減少;當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時,閑暇需求量隨著工資的增加而增加(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通常收入效應要小于替代效應,但閑暇價格變化有時也會超過替代效應。當工資處于較高水平,此時工資上漲引起的整個勞動收入增量就會很大,從而可以超過替代效應。因此,供給曲線在較高的工資水平上開始向后彎曲。
圖7-4 勞動的供給曲線
(3)均衡工資的決定和工資差別。
將所有單個消費者的勞動供給曲線水平相加,即得到整個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盡管許多單個消費者的勞動供給曲線可能向后彎曲,但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卻不一定也是如此。在較高的工資水平上,現有的工人也許提供較少的勞動,但高工資也吸引進來新的工人,因而總的市場勞動供給一般還是隨著工資的上升而增加,從而市場勞動供給曲線仍然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由于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遞減和產品的邊際收益遞減,要素的市場需求曲線通??偸窍蛴蚁路絻A斜。勞動的市場需求曲線也不例外。將向右下方傾斜的勞動需求曲線和向右上方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綜合起來,即可決定均衡工資水平。如圖7-5所示,勞動的需求與供給共同決定了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工資水平。
在圖7-5中,縱橫兩軸分別代表工資水平和勞動數量。勞動需求曲線D向右下方傾斜,勞動供給曲線S開始向右上方傾斜,而過一定點后,轉而向左上方彎曲。曲線D和曲線S的交點E,決定了勞動要素的均衡數量為L1,勞動的均衡價格為W1。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工資水平會出現較大的差異。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者素質的差異。這種因素造成的工資差異稱為補償性工資差異。主要由于勞動者接受的教育、習得的技能、生活閱歷、職業(yè)經歷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勞動者的勞動效率不同,即在單位時間內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不同,由此工資水平出現差異,較高質量的勞動獲得較高的工資。
圖7-5 勞動市場上工資的決定
第二,勞動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的工作崗位在安全度、舒適度、心理壓力、社會地位、承擔責任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社會中普遍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崗位,如果工資水平不提高到足夠高的水平,就不會吸引人去從事這些工作,這類工資差異實際上是對從業(yè)者的一種補償。
第三,勞動市場進入壁壘。由于某些行政性規(guī)章、壟斷、地域等造成勞動力無法進入某些行業(yè)或者某些地區(qū)時,限制進入行業(yè)和地區(qū)的工資水平一般要高一些。主要是因為這些限制降低了勞動市場的競爭性,同時使這些行業(yè)和地區(qū)能夠憑借其壟斷地位獲取較高的利潤,從而抬高了工資水平。
案例研究
如下圖所示,橫軸表示每天的閑暇時間,縱軸表示工資收入。開始工資率是10元/小時,預算線由PQ給定,如果一個工人全天24小時工作,則得到240元的收入。如果該工人效用最大化選擇是A 點,則每天有16小時的閑暇,8小時工作,有80元的收入。當工資率為20元/小時,預算線由PQ變動至RQ,該工人在B點選擇每天20小時的閑暇,4小時工作,同樣有80元的收入。若只有替代效應起作用,較高的工資率會鼓勵該工人工作12小時(C點所示),而不是8小時;然而收入效應起相反的作用,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使工作時間從8小時降低至4小時。
2.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的決定
不完全競爭是指勞動市場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勞動不完全競爭市場主要是指勞動市場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主要有三種情況:①工會組織對勞動供給的壟斷,即勞動者組成工會,壟斷了勞動的供給。②廠商對勞動需求的壟斷。勞動的購買者是“獨家買主”的廠商,勞動的供應者則是眾多的相互競爭的勞動者。③“雙邊壟斷”,即賣方與買方都有一定的壟斷,主要是勞動者工會通過集體談判與買方壟斷者“獨家買主”協(xié)定工資和其他雇傭條件。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存在著工會的條件下工會作為勞動供給的壟斷者,控制了勞動的供給。這樣,勞動市場就是一種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工會可以影響工資的決定。主要表現為:
(1)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在勞動供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增加對勞動的需求的方法來提高工資,不但會使工資增加,而且可以增加就業(yè)。比如,工會通過提倡保護關稅、擴大出口等辦法擴大產品的銷售,從而提高對勞動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工資。如圖7-6所示。
在圖7-6中,勞動需求曲線從D0右移增加到D1,工資水平和勞動數量分別從W0、L0上升到W1、L1。說明工資水平提高了,就業(yè)水平提高了。
(2)減少勞動的供給。在勞動需求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減少勞動的供給同樣也可以提高工資,但這種情況會使就業(yè)減少。比如,工會通過限制非會員受雇、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的使用,縮短工時、實行強制退休等方法來減少勞動的供給,從而提高工資。如圖7-7所示。
在圖7-7中,勞動供給曲線從S0左移減少到S1,工資水平從W0上升到W1,勞動數量從L0減少到L1。說明工資水平提高了,就業(yè)水平下降了。
圖7-6 需求增加引起的工資變動
圖7-7 供給減少引起的工資變動
(3)最低工資法。最低工資法是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能低于某階段水平(最低工資)的法律。工會迫使政府通過立法規(guī)定最低工資,這樣在勞動的供給大于需求時也可以使工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圖7-8所示。
在圖7-8中,勞動供給曲線S與需求曲線D相交于E,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0,就業(yè)水平為L0。最低工資法規(guī)定最低工資水平為W1。這樣能使工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勞動的供給量LB大于需求量LA,有可能出現失業(yè)。
工會對工資的影響是有限度的,一般來講,取決于工會本身的力量大小、工會與資本家雙方力量的對比、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以及政府干預的程度等。
圖7-8 最低工資法
二、利率理論
利息是資本的價格,是資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使用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報酬。資本之所以能帶來利息,這是因為使用資本,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1.對資本支付利息的原因
(1)時間偏好。在未來消費與現期消費中,人們更加偏好現期消費。也就是說,現在多增加一單位消費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大于將來多增加一單位消費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們預期未來的物品稀缺性會減弱;二是人們認為人生短促,也許自己活不到享受未來物品的時候;三是人們不太重視未來的歡樂和痛苦,習慣于低估未來的需要、低估滿足未來需要的物品的效用。時間偏好的存在,決定了人們總是偏好現期消費的。一旦人們放棄現期消費而把它變成資本,就應該得到利息作為補償。
(2)迂回生產與資本凈生產力。迂回生產就是先生產生產資料(或稱資本品),然后用這些生產資料去生產消費品。迂回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迂回生產的過程越長,生產效率就越高?,F代生產的特點就在于迂回生產,但迂回生產的實現必須有資本。而資本使迂回生產成為可能,從而就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由于資本而提高的生產效率就是資本的凈生產力。資本具有凈生產力是資本能帶來利息的根源。
(3)效用補償與利息。由于貨幣可以給人們帶來希望的效用和幸福,但把貨幣借給別人使用后,就意味著失去了這種幸福和效用。所以,利息就是作為這種效用和幸福損失的補償代價。
2.利率的決定
利率取決于對資本的需求與供給。資本的需求主要是企業(yè)投資的需求,因此,可以用投資來代表資本需求。資本的供給主要是儲蓄,因此,可以用儲蓄來代表資本的供給。這樣就可以用投資與儲蓄來說明利息率的決定。
(1)資本的需求。
企業(yè)之所以要借入資本進行投資,是因為資本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即在于資本具有凈生產力。由于投資的邊際效率隨著投資增加,即隨著資本的存量的相應增加而遞減,所以,對資本的需求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它表示在利潤率既定時,利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如圖7-9所示。
圖7-9 資本的需求曲線
在圖7-9中,橫軸OK表示資本的需求量,縱軸Oi表示利率水平,D表示資本的需求曲線。
(2)資本的供給。
資本的供給,就是資本的所有者在各個不同的利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提供資本的數量。它依存于人們的收入用于個人消費以后的余額——儲蓄。利息是為了誘使人們抑制或推遲眼前消費,進行儲蓄以提供資本的一種補償。這種補償隨放棄現時消費量的增加而遞增,只有相應地提高利率,人們才愿意提供更多的資本,所以,資本的供給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它表示利率與儲蓄成同方向變動。如圖7-10所示。
在圖7-10中,橫軸OK表示資本的供給量,縱軸Oi表示利率水平,S表示資本的供給曲線。
圖7-10 資本的供給曲線
(3)利率的決定。
利率是由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給與需求決定的,在市場供求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必將有一特定的利率,在該利率水平上,人們自愿在手中持有的貨幣(貨幣需求)恰好等于貨幣的供給。這種使得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相等的利率,稱為均衡利率。和普通商品均衡價格實現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在普通商品市場上,價格的上升一方面引起供給增加,另一方面導致需求減少從而導致供求平衡。而在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場合,由于貨幣的供給是由中央銀行給定的,因此貨幣的供求由失衡趨向平衡只是通過貨幣的需求一方的變動來實現的。
利率是由資本的需求與供給雙方共同決定的。如圖7-11所示。
圖7-11 資本市場的利率決定
資本的需求曲線D和供給曲線S的交點為E,均衡利率為i0,它表示利率水平為i0時,投資者對資本的需求恰好等于儲蓄者愿意提供的資本,兩者均為K0。
三、地租理論
1.地租的決定
經濟學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資源,其特點被描述為“原始的和不可毀滅的”。說它是原始的,因為它不能被生產出來;說它是不可毀滅的,因為它在數量上不會減少。土地數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因而是固定不變的?;蛘咭部梢哉f,土地的“自然供給”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會隨著土地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地租是土地的價格,同勞動和資本的價格由該要素的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勞動的需求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一樣,地租的高低也由土地的供求決定,租地人對土地的需求取決于土地的邊際生產力。但由于土地這種自然資源并非人類勞動的產物,也不能通過人類勞動增加其供應量,它具有數量有限、位置不變,以及不能再生產的特點。因此,地租大小的決定具有與勞動的工資和資本的利息不完全相同的特點。由于土地的供給量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土地的供給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垂直的線。
將所有單個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供給曲線水平相加,即得到整個市場的土地供給曲線。再將向右下方傾斜的土地的市場需求曲線與土地供給曲線結合起來,即可決定使用土地的均衡價格。參見圖7-12,需求曲線D與供求曲線S的交點是土地市場的均衡點。該均衡點決定了土地的地租水平。特別是,如果假定土地沒有自用價值,則單個土地所有者土地供給曲線為垂直線,故市場的土地曲線便成為垂直線。
在圖7-12中,橫軸ON代表土地量,縱軸OR代表地租,垂線S為土地的供給曲線,表示土地的供給量固定為N0,D為土地的需求曲線,D與S相交于E,決定了地租為R0。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土地的供給不能增加,這樣,地租就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如圖7-13所示。
在圖7-13中,土地的需求曲線由D0向右方移動到D1,表明土地的需求增加了,但土地的供給仍然為S,均衡點由E0移動到E1,相應地,地租由R0上升到R1。說明由于土地的需求增加,地租上升了。
圖7-12 地租的決定
圖7-13 地租的變動
2.租金、準租金和經濟租金
(1)租金。地租是當土地供給固定時的土地服務價格,因而地租只與固定不變的土地有關。但在很多情況下,不僅土地可以看成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有許多其他資源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看成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某些人的天賦才能,就像有些土地一樣,其供給是固定不變的。這些固定不變的資源也有相應的服務價格。這種服務價格顯然與土地的地租非常相似。為與特殊的地租相區(qū)別,可以把這種固定不變的一般資源的服務價格叫做“租金”。換句話說,地租是所考慮的資源為土地時的租金,而租金則是一般化的地租。
(2)準租金。租金以及特殊的地租均與資源供給固定不變相聯系。這里的固定不變顯然對(經濟學意義上的)短期和長期都適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生產要素盡管在長期中可變,但在短期中卻是固定的。例如,由于廠商的生產規(guī)模在短期內不能變動,其固定生產要素對廠商來說就是固定供給:它不能從現有的用途中退出而轉到收益較高的其他用途中去,也不能從其他相似的生產要素中得到補充。這些要素的服務價格在某種程度上也類似于租金,通常被稱為“準租金”。正式的定義為:所謂準租金就是對供給量暫時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產要素的收益。
(3)經濟租金。經濟租金指支付給生產要素的超額報酬,以及報酬中超過為得到要素的某種服務而必須支付的最低報酬部分,稱為經濟租金。經濟租金是要素收入(或價格)的一個部分,該部分并非為獲得該要素于當前使用中所必需,它代表著要素收入中超過其在其他場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簡言之,經濟租金等于要素收入與其機會成本之差。
經濟租金的潛在吸引力使資源所有者和把資源用于生產的企業(yè)家產生了動力。企業(yè)家的行動必然推動市場向前發(fā)展,尋求利潤的企業(yè)家始終力圖找到新的機會賺取經濟租金和更充分地利用現有的機會,從而造成連續(xù)不斷地進行資源再分配的充滿生氣的過程,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發(fā)展。在此過程中,通過一定時間的調整,所有經濟租金勢必會逐漸減少或者消滅。但是,如果政府行為對于市場的干預大大超出由最低限度的或保護性的狀態(tài)所規(guī)定的限度(主要指政府保護個人權利、人身和財產及實施自愿簽訂的私人合同),逐漸干預市場調節(jié)過程,那么,租金下降或消失的趨勢就會被抵消,并且有可能完全停止。
四、利潤理論
在經濟學上,一般把利潤分為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這兩種利潤的性質與來源都不相同。
1.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的決定類似于工資決定,它是由企業(yè)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企業(yè)家才能是指企業(yè)家在一個廠商中發(fā)現市場機會,并安排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以獲利的才能。由于企業(yè)對于企業(yè)家才能這種要素的需求水平較高,而這種特殊才能的供給缺乏彈性,因此,其價格或正常利潤水平高于一般工資水平。因為正常利潤包括在經濟學分析的成本之中,所以收支相抵就是獲得了正常利潤。在完全競爭中,利潤最大化就是獲得正常利潤。超過正常利潤以后的超額利潤在完全競爭之下并不存在。
2.超額利潤
超額利潤是指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又稱為純粹利潤或經濟利潤。這樣的利潤在完全競爭下并不存在。根據超額利潤的來源和性質的不同,具體分為:
(1)壟斷或者不完全競爭。一個市場上少數幾家廠商獨占了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時壟斷者就可以通過限制產量,提高價格,獲得經濟利潤。壟斷可以分為賣方壟斷和買方壟斷。賣方壟斷指對某種產品出售權的壟斷,抬高商品賣價以損害消費者而取得的利潤。它能夠為廠商提供超過正常利潤的純利潤。買方壟斷指對某種產品或生產要素購買權的壟斷。壟斷者可以壓低收購價格,以損害生產者或生產要素供給者的利益而獲得超額利潤。壟斷所引起的超額利潤是不合理的,是市場競爭不完全的結果。
(2)創(chuàng)新與超額利潤。創(chuàng)新是指企業(yè)家把新的發(fā)明引入經濟領域,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的活動。它包括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生產要素、發(fā)明或應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等。創(chuàng)新使廠商可以獲得優(yōu)于其他廠商的市場需求條件和成本條件,從而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帶來支付其他要素價格后的收益余額。這個余額被視為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新報酬,它具有準租金或才能租金的性質。任何創(chuàng)新都會被他人模仿,因而在競爭性市場,一次創(chuàng)新只能為企業(yè)家?guī)矶唐诶麧櫋kS著他人的仿效,這部分利潤就會消失,企業(yè)家只能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才能獲得利潤收入。
因此,由創(chuàng)新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是合理的,是對創(chuàng)新者給予的鼓勵和補償。
(3)風險與超額利潤。超額利潤也被看作是企業(yè)進行冒險所承擔風險的一種報酬。風險是指廠商決策所面臨的虧損可能性。任何決策總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是不確定的,因而,企業(yè)決策總存在風險。一家企業(yè)可以從原來未曾料到的事件中獲得意料之外的利潤,也可能蒙受沒有預料到的損失,前者像其他超過正常利潤的企業(yè)利潤一樣,可列入超額利潤這個范疇之中。因此,由承擔風險而產生的超額利潤也是合理的,從事具有風險的生產就應該以利潤的形式得到補償。
總之,利潤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它能夠激勵企業(yè)家努力工作,推動社會創(chuàng)新,勇于從事風險投資,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
第三節(jié) 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
一、洛倫茨曲線
洛倫茨曲線是用來衡量社會收入分配(或財產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線。它由美國經濟學家洛倫茨提出。為了研究國民收入在國民之間的分配問題,洛倫茨提出了著名的洛倫茨曲線。它先將一國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隊,然后考慮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將這樣的人口累計百分比和收入累計百分比的對應關系描繪在圖形上,即得到洛倫茨曲線。
洛倫茨曲線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國家在同一時代的財富不平等,該曲線作為一個總結收入和財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圖形方法得到廣泛應用。
洛倫茨曲線的彎曲程度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講,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別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無所獲時,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洛倫茨曲線成為折線OEX,另外,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從而人口累計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計百分比,則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倫茨曲線成為通過原點的45°線OX。如圖7-14所示。
圖7-14 洛倫茨曲線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相應的洛倫茨曲線,既不是折線OEX,也不是45°線OX,而是像圖中這樣向橫軸凸出的弧線OX,盡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基尼系數
將洛倫茨曲線與45°線之間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積”,當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時,洛倫茨曲線成為折線OEX,OEX與45°線之間的面積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積”。則基尼系數等于A與A、B之和的比,這個指標是判斷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系數,由20世紀初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也稱基尼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基尼系數=A/(A+B)
如果基尼系數為零,說明面積A為零,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如果基尼系數為1,說明面積B為零,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實際的基尼系數在0與1之間?;嵯禂翟叫?說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如圖7-15所示。基尼系數被西方經濟學家普遍公認為一種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被現代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作為衡量各國收入分配的一個尺度。按國際上通用的標準:
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絕對平均;
0.2~0.3表示比較平均;
0.3~0.4表示基本合理;
圖7-15 洛倫茨曲線的變動
0.4~0.5表示差距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0.4。
三、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市場經濟社會中這一問題更突出。各個社會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既有社會原因,又有個人原因,對不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收入差別及原因要進行具體分析。
(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與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相關。根據美國經濟學家?guī)炱澞牡难芯?一個社會收入分配狀況變動的規(guī)律是,在經濟開始發(fā)展時,收入分配不平等隨經濟發(fā)展而加劇,只有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分配才會隨經濟發(fā)展而較為平等,他根據一些國家的資料做出了反映這種收入分配變動規(guī)律的庫茲涅茨曲線。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個人原因。包括個人的能力、個人的勤奮程度、個人的機遇不同等。一個人賺錢的能力要由身高、體重、力量這類體力因素和記憶力、數學與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智力因素決定。比如,高智力的人可以從事需要專門知識的高收入職業(yè),而智力較低的人只能從事不需要專門知識的工作,人的這種能力差別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此外,特殊行業(yè)和危險部門具有較高的報酬率,甚至運氣也有收益。
(3)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會原因,如戶籍制度、工會制度等。在我國戶籍中有農戶和城鎮(zhèn)戶之分,城鄉(xiāng)戶口差別背后隱含的社會不公還有很多,諸如社會地位、收入標準、子女入學、勞動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職、培訓等,這直接或間接導致收入分配不公。
本章小結
1.分配理論涉及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yè)家才能這四種基本生產要素,對應著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
2.要素需求是從產品需求中派生出來的一種間接需求。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取決于該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生產要素的供給是指在不同的報酬下,生產要素市場上所提供的要素數量。
3.工資變化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共同決定勞動供給的變動。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作用下,勞動供給曲線表現為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
4.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的決定是由勞動的供求關系決定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的決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
5.利息是資本要素的價格,利息的數量在理論分析上一般以利率來表示,利率的高低決定于資本的供求狀況。利率取決于對資本的需求與供給,對資本支付利息的原因在于時間偏好、迂回生產與資本凈生產力。
6.地租也稱為土地租金,是使用土地的價格,它構成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土地具有數量有限、位置不變,以及不能再生產的特點,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地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7.在經濟學上,一般把利潤分為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創(chuàng)新與風險取得的超額利潤是合理的,而壟斷取得的超額利潤是不合理的。
8.衡量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主要有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洛倫茨曲線越彎曲,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數介于0和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收入不平等是客觀事實。
基本概念
中間生產要素 原始生產要素 派生需求 邊際收益產品
地租 準租金 經濟租金 邊際生產力
迂回生產 洛倫茨曲線 基尼系數
思考與練習
1.勞動市場上工會存在條件下,工資是如何決定的?
2.假定對勞動的市場需求曲線為DL=-10W+150,勞動的供給曲線為SL=20W,問:
(1)在這一市場中,勞動和工資的均衡水平為多少?
(2)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資為6元/日,則在這個工資水平下將需求多少勞動?失業(yè)人數是多少?
3.勞動供給曲線為什么向后彎曲?
4.土地的供給曲線為什么垂直?
5.試述資本的供給曲線。
案例分析
近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對國企經營者賦予了新的職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行的經營者收入管理辦法已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在實踐中產生不少問題:有的經營者業(yè)績很好,卻不敢領取應得收入,只拿基本工資(國家規(guī)定的檔案工資或企業(yè)內部確定的基本工資)和企業(yè)的平均獎金;而有的經營者并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收入卻高出職工幾倍甚至十幾倍。
針對現行國有企業(yè)經營者收入制度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企業(yè)的通行做法,很多國有企業(yè)中實行經營者收入年薪制,以年度為單位確定經營者的報酬,并視其經營成果發(fā)放風險收入。經營者年薪一般由基薪和風險收入兩部分組成,基薪是經營者的“基本身價”,是經營者的勞動報酬,風險收入則是經營者的人力資本收益,要根據經營者在經營期間企業(yè)上繳利稅、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風險程度等因素來確定。風險收入在年薪收入中所占份額往往大于基薪收入,是年薪制激勵作用的主要體現。
有人認為,年薪制的實施,有利于克服國有企業(yè)短期行為和腐敗現象,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措施,造就企業(yè)經營者隊伍的必由之路。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年薪制的看法。
單元實訓
結合所學內容,分析個人致富的原因是什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