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為什么自己很倒霉
對幸運而言,恐怕沒有比那些“中500萬大獎”的人更合適的了。什么是幸運?我的理解是很難發(fā)生的好事竟然發(fā)生了,其內(nèi)涵偏重于運氣好,多用于形容人的機遇好。另外一個詞——僥幸,雖然和“幸運”都有碰巧發(fā)生本來很難發(fā)生的意思,但僥幸是指本來不會發(fā)生的好事竟然發(fā)生,偏重于偶然性,多用于形容非分地企求獲得意外的成功。
為什么要說到幸運與僥幸這兩個詞匯,是因為這兩個詞匯的含義容易被混淆。那些整天幻想意外獲得財富之人,就是存在僥幸的心理,但從表面上看來,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了,人們會大加贊賞,認為這個人真的很幸運。但這樣的事,是不是經(jīng)常發(fā)生,想必大家都清楚。那么,現(xiàn)在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改變,你是否想過自己的幸運幾率有多大呢?這種顯而易見的外界因素,是否也是一種很自然、健康的心理模式?
在一本名為《怪誕心理學》的書中,記錄了關于幸運和性格之間關系的實驗過程,在這里簡單說明一下。此書的作者是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他因在包括欺騙、運氣、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尋常領域的研究享譽國際,是英國媒體經(jīng)常提及的心理學家。
理查德·懷斯曼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些問題:你經(jīng)常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嗎?還是常因運氣不佳而扼腕嘆息?為什么有些人總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xiàn)在正確的地方,而另一些人卻總是跟幸運之神擦肩而過?人們能不能改變自己的時運?
于是,大概在10年前,作者決定通過研究運氣心理學來回答這些有趣的問題。為此,他跟1000多名幸運兒或者特別不幸的人攜手合作過,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具體實驗過程如下:
我給那些自愿者每人發(fā)了一張報紙,請他們仔細看過后告訴我里面共有幾張照片。其實,我還在這張報紙上為他們準備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不過我并沒有告訴他們。在報紙的中間部位,我用半版的篇幅和超大的字體寫下這么一句話:“如果你告訴研究人員看到了這句話,就能為自己贏得100英鎊?!?/p>
那些運氣不佳的人完全把心思在清點照片的數(shù)量上,所以,他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賺錢的機會。與此相反,那些幸運兒顯得非常放松,他們看到了報紙中間的大字,從而為自己贏得了100英鎊。這個簡單的實驗表明,幸運的人總能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從而為自己帶來好運。
類似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那些自愿者的運氣好壞,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所決定的。幸運的人通常樂觀開朗,而且充滿活力,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和經(jīng)驗。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對孤僻,而且反應不夠敏捷,常常對人生感到不安,不愿意充分利用擺在面前的大好機會。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一直相信自己是幸運的,并且在內(nèi)心深處構建一個如他所愿的幸運世界,那么他就更容易發(fā)現(xiàn)那些潛在的機會,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機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機遇”。
對機遇而言,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從相信到發(fā)現(xiàn)、再到把握的過程。比如,有一個家庭主婦非常幸運,因為她總能贏得各種抽獎比賽。她的秘訣是什么?那就是她參加了相當多的比賽。每周她都參加大約60種通過郵寄方式參加比競賽,以及大約70種在網(wǎng)上舉行的比賽。在每次嘗試中,她獲獎的幾率都在增加。她說:“我是一個幸運兒,但是運氣是靠自己創(chuàng)造的?!?/p>
反之,那些不相信有幸運之事發(fā)生的人,他們的內(nèi)心遵從這樣一種模式——他們總以為自己很倒霉,不會有什么好事降臨到他們頭上,甚至他們相信“人倒霉了,連喝涼水都會塞牙”。這樣一來,他們怎么會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機會”的存在?
因此,我們幸運與不幸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nèi)心選擇了哪一種認知模式。記住,相信自己是幸運的人,就會交上好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