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以敬,夫婦之道
原文:“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禮記?哀公問》譯文:古時候的三代圣主帝王當政,必定用一定的禮節(jié)來敬愛他們的妻子。因為,妻子,是各種親情關系中最為主要的一個,怎么能不敬愛她呢?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陰陽的結合都再正常不過,但是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男女的結合則顯得更莊嚴更富有理性和色彩!自然界的雌雄結合更多的是出于自然的生理需要,而人類的男女結合則有更多的生命意義和社會責任蘊含期中!夫婦之間,不但要完成自然賦予他們的任務,完成繁衍后代和滿足原始欲望,還要完成更多的社會和家庭賦予他們的責任!因此夫婦之間的關系不再像自然界那樣單純,所以需要更多的倫理道德和禮節(jié)習慣來約束。因為男女結合無比的莊嚴和神圣,也因為男女結合需要承擔更多的感情、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所以婚禮比任何禮節(jié)都要隆重!夫妻之間的關系,涉及到丈夫的責任和義務,妻子的責任和義務,還涉及到對老人和子女的責任,同時家庭還對社會穩(wěn)定起到重要作用,所有這些都對夫妻之間的關系如何定位和規(guī)范起到有重要作用!儒家對夫婦之道有深刻的認知,并對中國的幾千年的婚姻史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就是在當今社會,儒家的夫婦之道還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先秦儒家認為夫婦之間的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最重要的一個。以宗法制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夫妻關系看得極重。認為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國是家的擴大,社會規(guī)范是家庭倫常的延伸,故此十分重視家庭和婦女的作用。夫婦之際,是人道的大倫。儒家所重視的五倫,包括夫婦、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其中有三大倫,按照“自然的順序”應該是先有夫婦,再有父子,后有君臣。雖然從古代到現(xiàn)代,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婦之道是人倫之始,這是人類社會所恒久不變的。 “夫婦正則父子親”,有了夫婦之間的相互尊敬與和諧,才能有父母與子女之親、兄弟姐妹之愛,也才能“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周易·序卦傳》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措)?!币馑际钦f, 夫婦關系是社會當中最基本的關系。夫婦關系是產(chǎn)生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沒有夫婦關系,便沒有父子關系,也沒有兄弟關系,也不可能有君臣關系,更不可能有朋友關系及社會成員的有關系??梢姺驄D這一倫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倫!后來晉代的韓康伯在注解《序卦傳》的這段話時,說:“咸,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夫婦之象,莫美乎斯。人倫之道,莫大乎夫婦,故夫子殷勤深述其義,以崇人倫之始,而不系之于離也?!碧拼目追f達在注解《詩經(jīng)》之首篇《關雎》時也曾說:“以夫婦之性,人倫之重,故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比髠愔g的自然順序,其實本應該就是如此。只不過到了后來,為了更好的實行君主專制,隨著“三綱五常”的興起,“君為臣綱”成為首要的教條,所以夫婦一倫的地位才降低。雖然在魏晉南朝有“君父先后”的爭論,但自唐代以后又恢復并強化了君權之優(yōu)先。
儒家認為,做君子,行君子的忠恕之道,以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從夫婦之道開始。《中庸》所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币馑际钦f,要想成就君子之道,要先從妥善處理夫妻關系開始。如果對妻子都不能行君子之道,對外人就更不可能了!所謂的齊家也不過是正確、穩(wěn)妥的處理夫妻關系,只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家庭自然和睦。明清之際的唐甄認為,人倫之道從夫婦之間的相互尊敬與和諧開始,“敬且和,夫婦之倫乃盡”。而當時的人倫不明,“莫甚于夫妻”,“人而無良,至此其極”。針對此,他提出:“恕者,君子善世之大樞也。五倫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甄以恕道為“君子善世之大樞”,這符合孔子的思想,也符合當今普世倫理所謂“道德的黃金律”。唐甄提出“五倫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這是恢復了儒家所重視五倫或三大倫的“自然順序”,符合《中庸》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的思想,如果恕道的推行是從夫婦之倫開始,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所有倫理關系和道德行為就都應該貫徹忠恕的原則。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就體現(xiàn)了宋宏的君子風范。光武帝有一個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獨居宮中,抑郁寡歡。光武帝很敬愛這個姐姐,想在大臣中再為她找個丈夫,故意與她談論朝中大事,順便談起大臣們的人品、言行,想看看姐姐的心意如何。湖陽公主說:“依我看,朝中所有大臣,人品、才學、氣宇都不及大司徒宋公!”光武帝知道姐姐對宗弘有愛慕之心,就告訴湖陽公主,想把她嫁給宋弘。公主聽了,又羞又喜,欣然答應。光武帝一心想促成這件事。但,宋弘是有妻室的,公主當然不能給人做妾。所以,若要把公主嫁給他,只有讓他先把妻子休棄了才行。光武帝一心想促成這件事,特別安排,讓湖陽公主坐在屏風之后,然后召宋弘入宮。談完了公事,光武帝閑閑的提起: “有句話俗話說:‘人,有了地位就換朋友,有了錢財就換妻子’,你覺得這是不是人之常情呢?”他的本意是試探宋弘的心意;如果宋弘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就可以往下談,要宋弘休妻,當湖陽公主的“駙馬”了。沒想到,宋弘神色莊重的回答說: “我所聽到的,與陛下說的不一樣。我只聽說:貧賤時交的朋友,是絕不可以忘掉的。曾陪你過窮困日子的妻子,也是絕不可以離棄的!”光武帝聽了,只好跟湖陽公主說: “這事辦不成,你還是死了心吧!”而宋弘的這句話,卻留了下來,成為后世君子的人格指標。君子應該“勿厭故,勿喜新”。物質、人情皆有新舊,喜新厭舊,就會造成澆薄寡恩的風氣,所以古人曾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彼魏昊卮鸸馕涞壅f:“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正體現(xiàn)了一位君子,能堅守婚姻,不喜新厭舊攀附權貴的情操。
儒家認為,夫婦之道要以“恒”為訓,以“和”為貴!“恒”更就是要忠于家庭和配偶,保持夫婦之間的恒久關系,切不可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和”就是琴瑟和諧,夫妻恩愛。《周易·序卦傳》云:“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笨梢钥闯觯昂恪笔欠驄D本來就應該遵守的本分。人們經(jīng)常用“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成語來祝福新婚夫婦,那么夫婦之間的關系怎樣才能做到的恒久呢?
儒家認為“相敬如賓”是夫妻關系保持永恒的重要條件?!抖Y記·文王世子》中說夫婦之間應該“愛之以敬,行之以禮”,夫婦之道,在于“上床夫妻,下地君子”,“相敬如賓”,禮義相待,彼此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能達到歷久彌新的效果。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距離產(chǎn)生美。中國舊式婚姻,主張門第相當,才貌相配,有有老成的人為之主持,結合之后,又主張親而不狎,相敬如賓;如此,婚前既有相當?shù)目陀^的條件做保障,婚后又有一些培植的功夫來維持,舊時夫婦關系的所以能歷久相安,這些顯然是原因的一部分了。 “相敬如賓”是一個原則,其目的是以適當?shù)木嚯x增加思慕,增加美好的想象,從而起到維持婚姻長久的作用?!吧洗卜蚱?,下地君子”是這個原則的注解。相傳金圣嘆曾經(jīng)把妻子送回娘家,過上一段時間,又鼓樂喧闐的用花轎把她抬回來,這雖未免過于輕忽,但就“距離之美”而言,還是可以接受的。
說道“相敬如賓”,梁鴻、孟光夫婦的故事最為著名。據(jù)《后漢書逸民列傳》記載,梁鴻年少入洛陽太學受業(yè),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后回故鄉(xiāng)。鄉(xiāng)人仰慕梁鴻為人誠信,品行高尚,競相前來議婚,但他不愿輕娶平庸之妻,一一謝絕。孟家有一女,體肥面黑,三十不肯出嫁。父母問她何故,答曰:“必得梁鴻尋樣的賢士方嫁”。梁聞其言,心中稱奇,遂聘娶為妻。孟女深知梁鴻有隱居之志,便穿上布衣,向丈夫表白自己能吃苦,愿與之隱居。梁鴻大喜,說:“能侍奉我于山林,這真是梁鴻之妻也!”于是為她起名孟光。不久,兩人隱居山林。不慕榮利,安貧樂道,以耕織為生,空閑時以讀書、吟詩、彈琴自娛,婚姻生活幸福美滿。后因得罪官僚,梁鴻只得易姓改名,與妻子避居于齊、魯一帶,最后又逃隱于吳地。夫妻兩人一貧如洗,只得寄居于人家堂下的小屋中,梁鴻以為人春米養(yǎng)家活口。即便如此因窘,夫婦二人仍相敬相愛。每當梁鴻收工回來,孟光即刻準備飯菜,并低下頭,恭恭敬敬地雙手將案(食盤)高高托起,與眉毛齊平,請丈夫進食,以此表示自己的恭順與尊敬。旁人看見都非常驚異,稱:“能得到妻子如此尊敬的,定非凡庸之人?!贝撕?,“舉案齊眉”之事便逐漸流傳開來,而粱鴻與孟光也被后人奉為恩愛夫妻的典范。
儒家認為夫妻之間的分工,也就是五倫中講的“男女有別”,也是保證婚姻恒久的重要條件?!澳信袆e”其真義在于強調(diào)丈夫與妻子在家庭中有不同之本分,彼此間要懂得如何對待,才能營造美滿幸福之婚姻生活。夫婦有別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重男輕女,也不是男女平等,而是指男女的應該各自有自己的任務,要使雙方相輔相成,發(fā)揮互補互助之作用。男女有別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秩序,保持男女的本色和純潔性,建立幸福的家庭。即使夫婦恩愛也要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嚴格區(qū)分各自所應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只有這樣才能使愛情長久??陀^上講,男女之間的生理、心理、性情、體格、、才能都有差別,男女的結合,使婚姻生活中能藉對方之優(yōu)點、特性,以彌補本身之軟弱、缺點,故彼此間當誠心相待,相敬如賓,相顧相助,恩愛相處,安渡一生。
丈夫的責任首先是齊家,最重要的是要尊敬妻子,然后就是養(yǎng)家糊口,建功立業(yè)??鬃犹貏e強丈夫調(diào)要尊敬妻子,他說:“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所以儒家規(guī)定尊敬妻子是一項丈夫必須遵守的義務。
東漢時期,有位名士,叫樊英。他認為夫妻間講“禮”,不是單方面的妻子對丈夫的尊敬,丈夫對妻子更要表現(xiàn)出有“禮”。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樊英有一次生病,他的妻子派丫鬟來問?。耗闵眢w怎么樣了,樊英就起來給她還了一個禮。照理說在家里,樊英是老爺,你是丫頭。按照古代等級觀念,老爺怎么能對丫頭行禮呢?結果樊英說,在家庭當中,“妻與夫齊等”,地位是平等的。這個時候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樊英認為,丫鬟來是代表妻子來看我的,我應該還之以禮。他的表現(xiàn)日后被引為美談。
儒家認為妻子的責任是相夫教子。相夫教子簡單說就是輔助丈夫和教育子女。儒家對婦女的德行要求比較嚴格,不過后來對婦女的要求變得太過嚴苛。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diào)節(jié)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guī)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xiàn)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長孫皇后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后宮的氣氛,唐太宗不受后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又貴為皇后,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jié)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nèi)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什么事這樣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臣妾聽說只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征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碧铺诼犃诵闹幸徽?,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nèi)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圣皇后?!?/p>
孟子幼時家貧。其父名激,字公宣,并無什么功績可稱道。但據(jù)史籍記載,其母仉氏卻是一位極有見識又很會教育子女的人。孟子幼年喪父以后,母親就成了他第一任啟蒙老師。孟子的成長深受其母的教誨。孟母教子故事久為世人傳誦,已經(jīng)成為后世教育子女的范例。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里,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huán)境。經(jīng)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chǎn)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孟母既不愿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于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huán)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yōu)雅的舉止與循規(guī)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nèi)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huán)境!"她由衷地發(fā)出感嘆。做人是要求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于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于禍患,今后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茍茍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孟子在孟母的諄諄教誨下終于成就大才,被后世尊為“亞圣”。
儒家認為,夫婦和諧,是婚姻恒久的保障,也是婚姻就求的最高境界。“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夫妻禮義相待,以和為貴:“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家室,樂而妻帑?!?《詩經(jīng)》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边@些對古代理想夫妻關系的描述在今天看來,別有一番滋味。
蘇軾與第一位妻子王弗就夫婦和睦,琴瑟和諧。這是一樁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王弗是個很賢淑、“敏而靜”的女人,她平實精明,一直關愛著自己的丈夫。她內(nèi)向,與蘇東坡的坦直豪放的性格恰好互補共助。她知道蘇東坡勤讀苦學,就伴他“終日不去”;對于書中記事,東坡偶有遺忘,她都能從旁提醒,東坡問她其他書籍,她也“皆略知之”。在東坡做官之后,她時常提醒著丈夫。東坡往往把與之交往的每個人都當成好人,自稱“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又言“余性不慎言語,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肺腑。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于是,就有了王弗“幕后聽言”的故事。當東坡在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總是躲在屏風的后面屏息靜聽。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后,她問丈夫:“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她說,你呀費那么多工夫跟他說話干什么?他只是留心聽你要說什么,好說話迎合你的意思。又有一次,“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后,立即對丈夫勸誡說:“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庇型醺ピ谏磉叄梢哉f是蘇東坡的大幸運。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歲時不幸病逝,葬后,東坡在王弗的墓前悲痛的長嘆道:“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一怙!”蘇東坡與王弗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弗去世后,東坡一直不能忘懷,妻子提醒他的話語不時在耳邊響起。就在王弗死后的第十個周年,正當蘇東坡調(diào)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的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在夢中又依稀見到了久別的妻子,于是寫下了讓后人讀了只想落淚的兩闋小詞,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其詞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蹦悄晏K東坡三十九歲。詞中寫出了一個中年男人對愛妻十年前死別的慘痛回憶,透露出的是在失去幸福后只有在夢中才能追蹤的那種凄苦心情,開創(chuàng)了用詞來悼念亡妻的先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