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烏龜塔上的盤子——古代人心目中的宇宙
如果你看過史蒂芬·霍金的那本暢銷書《時間簡史》,相信你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科學家在做完一次關于宇宙的學術演講之后,一位老太太對他說:“你剛才講的全是廢話,地球是一個在烏龜背上的大盤子!”這位科學家不解地問:“可這烏龜又站在什么上面呢?”老太太理直氣壯地說:“你很聰明,可這只烏龜踩在一連串的烏龜背上!”
可以想象得出,這位科學家在聽完老太太的話后瞠目結舌的尷尬之狀。在現(xiàn)在,連稍具自然知識的小學生也會嘲笑那位老太太,并且想對她說:“地球是個球,不是個烏龜塔上的盤子!”
但在幾千年前,甚至一些被稱作“學者”的人物,也會對此堅信不移,不過這個“烏龜塔上的盤子”的可信度實在太低,古人相信它的想來也不會太多。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和上帝七日內創(chuàng)造人世間萬物的故事就不一樣了。
在中國,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流傳很廣。有古書記載:“天地渾如雞子,盤古生其間。萬八千歲,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間,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惫侍烊サ鼐湃f里。后來又有人說,盤古的雙目化作了日月,肉骨化作大地巖層,血液化作了河流海洋。
而在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的西方,人們認為天地間萬物是由上帝在七日內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于上帝創(chuàng)世紀的時間,中世紀一猶太學者定在公元前3760年,英國的厄謝爾定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下午8時,而希臘正教定在公元前5508年。
我們不必去討論一個雞蛋般的東西是如何被盤古變?yōu)樘旌偷兀膊槐厝タ紤]那些學者是如何考證出創(chuàng)世紀的年代。我們只要知道它們是些動人的神話傳說就行了。對于天、地、宇宙如何起源的問題,到今天仍眾說紛紜,在幾千年前,沒有牛頓力學,沒有相對論,人們除了編一些神話傳說來解釋自己不知道的自然現(xiàn)象之外還有什么別的方法呢?
對于天與地的構成,各種說法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大家一定記得那首著名的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從這首古代民歌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像一個穹廬般的蓋子,蓋著大地,并且古人還認為大地是方的。北京的天壇公園是圓形,而地壇是方的便是受了天圓地方說的巨大影響。
這種天圓地方說從直觀上來看是有一定道理,天看起來的確像一個倒扣的鐵鍋,而土地總是被劃為方塊的,但到后來,人們不禁會問,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周圍怎么合得攏呢?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人們便對天圓地方說進行了修改,認為天與地不相接,天像一把大傘,懸在地的上空,周圍有八根柱子撐著,并且用繩子拉住,就好像一個八柱的涼亭。這種修改解決了天合不攏的問題,但我們不禁會問,這八根柱子插在什么地方?這拴天的繩子究竟有多粗?如果古人知道太陽與地球間的引力足可以把直徑幾千米的鋼繩拉斷,他們恐怕也不愿接受這種修改了。
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一種蓋天說,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距8萬里,天的中心為天極,地的中心為極下,人住在極下之南。日月星辰都在天蓋上旋轉,近了就能看見,遠了就看不見,白晝和黑夜也是由于太陽的遠近所造成。利用這種結構,古人解釋了四季晝夜的更替現(xiàn)象。但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晝夜是因為太陽遠近所造成的,那么太陽落山時應是逐漸變小并消失,為什么我們并未看見太陽變小,并且是一下子便不見了呢?看來這個2次蓋天說也有些牽強附會。
在歐洲古代文化的發(fā)源地希臘,天文學有相當豐富的成就,在天地結構方面,古希臘天文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一、泰勒斯的模型
泰勒斯(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47年),愛奧尼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古希臘最早的自然哲學家,相傳他在埃及獲得了幾何知識,又在美索不達米亞獲得了天文知識。他提出了宇宙本源的見解,并設想大地是浮于水面上的圓盤,并且認為天上也是水,所以會下雨和雪,相傳他還預言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并因此制止了愛琴海東部兩個部落之間的相互殘殺。
泰勒斯的繼承人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公元前545年),認為宇宙本源是“無限”,沒有具體規(guī)定它是水還是空氣或其他東西,而認為它是一種未規(guī)定的物質,萬物均從“無限”中誕生,而又消滅于無限。他還認為,大地是一個圓柱體,高是直徑的,并且大地懸浮于空中,沒有東西來支撐它。地球周圍由幾層透明而不可見的天層所包圍,恒星天距地球最近,其次是月亮和太陽,最外層是火焰區(qū)。這些天層都繞著地球運動。阿那克西曼德還認為太陽是一團火,而月亮本身無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
愛奧尼亞學派另一著名學者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年—480年)認為,火是宇宙的本源,一切從火產生,也都消滅而復歸于火,當火熄滅了,萬物也就形成了,而整個宇宙又在一場“大火”中重新被焚毀。
在愛奧尼亞學派中,盡管在宇宙本源問題上有各種見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是從自然界本身來解釋自然,是樸素的唯物主義。
二、古典原子論
古希臘學者留基伯(公元前500—公元前440)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62年)提出了宇宙本原問題的最出色見解——古典原子論。他們認為,在自然界只有原子和虛空,原子構成了宇宙萬物,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他們認為:原子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形成漩渦運動,把土原子趕到漩渦中心,形成了地球;而較輕的水、氣、火等原子被趕進空間,產生一種環(huán)繞地球的運動。地球外面的大原子聚在一起,因旋轉變得干燥而燃燒起來,形成了各種發(fā)光的天體。由于原子數量是無窮無盡的,因而宇宙也是無窮無盡的。
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對大地的形狀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前者認為,地球是一個上平下圓的半球體,而后者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平的盤,四周被空氣所包圍。
值得一提的是,德謨克利特有一些出色的天文學見解,他認為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它只能反射太陽光,月亮上有許多山脈和山谷,人眼看見月球的陰影是由于凹凸不平造成的;銀河是由無數的小星星組成,它們因為緊緊挨在一起而彼此照耀。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60—公元前480年)是泰勒斯的門徒,曾周游埃及和巴比倫,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宇宙的本源是“數”,由數生點,由點生線,由線生面,由面生體,由體生出世間所感覺的一切物體及水、土、火、氣四種元素。他通過對音樂的研究,把和聲歸結為簡單的數比,并繼而把這種觀念推廣到天文學中,認為諸天體的運行必然有著音樂般的和諧韻律,其大小、運動速度等必須符合簡單的數比,他還認為,宇宙不僅是和諧的,并且應當是完美的。他從美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在一切立體圖中,球是最完美的,因而所有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球形的;在一切平面圖中,圓形是最完美的,因而所有天體運行的軌道都是圓的,并且天體的運行是勻速圓周運動,這是最早提出的地球是球形的見解。
畢達哥拉斯還提出了如下宇宙圖像,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周圍是稱為烏拉諾斯的區(qū)域,充滿了空氣和云;再往外是科斯莫斯,太陽、月亮及諸行星即在這一層;科斯莫斯之外是奧林波斯,是純云元素聚集之地,也是恒星所在地,最外層是永不熄滅的天火。
首先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是畢達哥拉斯的后繼者菲洛勞斯。他認為,宇宙中央是一團永不熄滅的大火,叫中央火。地球、太陽、月亮即諸星便圍繞這團中央火旋轉。
另一些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者還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
以上介紹了幾種中國及西方古代人關于宇宙的一些見解。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哪一種假說,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荒謬的。但在當時人們?yōu)榱私忉屪匀?,便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提出了眾多的理論,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人類渴望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是古已有之的。
另外,我們也看到,古代自然科學已有了相當的發(fā)展。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并且取得了一些在今天仍令人驚嘆的成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