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盤谷記
游小盤谷記[1]
梅曾亮
【作家作品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1822)進(jìn)士,官戶部郎中。少喜駢文,后專力為古文,師事姚鼐,與管同同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為文主張“扶植理道,寬博樸雅”,所作大多為書序碑傳。亦能詩。著有《柏枧山房文集》、《柏枧山房詩集》。
江寧府城[2],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3]。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4],行抵寺,曰歸云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yè)。寺旁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5]。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6]。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nèi)貯,謦欬不得他逸[7];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阬谷洼隆[8],若井灶齦腭之狀[9]?;蛟唬骸斑z老所避兵者[10],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tuán)瓢[11],皆當(dāng)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暝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12],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p>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異之[13]、馬君湘帆、歐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釋】
[1]小盤谷:傳說在南京城西北,為明朝遺民避難之所。又韓愈有《送李愿歸盤谷序》,盤谷在今河南濟(jì)源縣,為李愿隱居之地。小盤谷由此得名。
[2]江寧府:清置,屬江蘇省。轄江寧、上元、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七縣。治江寧(今南京市)。
[3]盧龍山:即獅子山,在南京西北約二十里處。明太祖朱元璋曾敗陳友諒于此。
[4]熟五斗米頃:大約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時(shí)間。
[5]墜:下垂。此指寺旁草徑下入大谷。
[6]陂陀(pōtuó):傾斜不平貌。
[7]謦欬(qǐngké):即咳嗽。輕曰謦,重曰欬。欬,咳的異體字。
[8]阬谷:阬(kēng)即大土山,此處指高地;谷即兩山之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此處指低地。
[9]齦腭:齒根肉叫齦,口腔的頂壁叫腭。此處喻高低不平貌。
[10]遺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時(shí),明朝遺民逃往深山避兵之處。
[11]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tuán)瓢:茅庵,草屋;團(tuán)瓢,圓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12]摩蕩:動(dòng)蕩。
[13]管君異之:名同,上元人,亦姚鼐弟子,善于寫古文,與作者齊名。
【閱讀提示】
梅曾亮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作家。這篇文章描寫南京城西北盧龍山一帶的風(fēng)光,敘述尋游小盤谷的經(jīng)過。意境清雅,文字簡潔,不加雕飾,顯得極為精美。是一篇文筆簡潔、意象鮮明的游記。
文章以“徑”為游歷線索,從尋求小盤谷起筆,依次描寫了濃密的修竹、多歧的小徑、遍山的桂樹、積累的淵水和遺民避難的古跡。表現(xiàn)了小盤谷深、幽、絕、藏等特點(diǎn),并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漫長而又充滿血淚的歷史畫卷。最后再以疑筆寫小盤谷,給人一種似真似幻、亦實(shí)亦虛的感覺,仿佛陶公筆下的桃源重現(xiàn),在藝術(shù)境界上可以說達(dá)到了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文章始終只見其景,不見其人,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正如張船山所說“無字處皆其意也”。梅氏此文,能在有限中表現(xiàn)無限,堪稱清代游記中寫意傳神的佳作。
(羅國仕)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