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過夜空的污穢羽翼
在希特勒那由緩慢的男中音漸而提高,終于于極度的沉郁之中猝然爆發(fā)的語言魅力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大量德國聽眾激動若狂這個問題上,歐洲甚至形成了諸多的研究流派,普遍性的觀點認為——理性的德國人最終沒有能夠避免法國人的錯誤,陷入到了群體無意識之中,任由激情與沖動替代了他們的知性,任由具體的形象替代了他們的邏輯思維。
另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因素是,德國人雖然以理性而見長,但同樣也不乏浪漫主義的古典情懷,這種情緒在文學藝術的表達領域中固然是難能可貴的,但將它放在政治背景之下,那就有點錯位了。
希特勒正是這樣一位善于運用移情與錯位來表達他的政治理念的藝術大師!
還有民族主義!
還有絕對的民族主義及其情緒的表達——這是人類智慧之中最缺乏理性的部分,也是所有人類社會、國家與團體賴以維系的最堅固力量——在當時的德國,有誰能夠抗拒希特勒所提出來的“民族共同體”這樣一個充滿了完美主義情調(diào)的純政治概念?(123shoppingwar.com)
最后是戰(zhàn)爭——還記得英國人是怎么說的嗎?
對于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就是正義!
這就夠了!
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已經(jīng)足以構成戰(zhàn)爭的本身了。
而希特勒的經(jīng)濟政治無疑是成功的——他承諾說每個德國人都會有一份工作,而且他真的做到了——于是,1936年3月7日,德國軍隊3萬人進駐萊茵非軍事區(qū)。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德國人在這一行動之下的狂喜心情。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失利之后,國際社會對德國人的懲罰中包括了“萊茵河東岸50千米之內(nèi),德國不許布置軍隊”,如這般的條款對一個迅速恢復了強大的德國而言無異是一種羞辱?,F(xiàn)在,德國人開始洗刷他們的屈辱了。
1939年9月,希特勒對全體國民發(fā)表了演說,他強烈譴責了波蘭人破壞和平、蓄意挑起戰(zhàn)爭的“無恥行為”,直到這時候人們才知道,德軍已經(jīng)占領了波蘭。
在西線,法國軍隊不知所措,他們只能蹲在馬其諾防線外靜觀事變。英國人也保持沉默,也許德國人的行動很快就會停下了,也許——他們這樣想。
或許會有人對法國和英國的沉默表示奇怪,但只要你細想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進程及結(jié)果,那么你就清楚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整個世界為敵,德國在它的不斷行動中所獲得的利益越大,那么對它持敵意態(tài)度的國家就越多,它所遭受到的打擊就越是強烈——這個道理連最缺乏理性的法國人都明白,德國人不至于不明白吧?
然而德國人是真的不明白。
希特勒占領了丹麥、入侵了挪威,繼而又進入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隨后劍指法國,昔日那強大的法國如今如冰山般迅速消融。
猜猜希特勒在琢磨什么?
他居然期望著能夠與英國人媾和。
他以為英國人也會像俄國人一樣,不愿意出頭挑戰(zhàn)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而是坐視德國人在一連串的勝利中迅速擴張自己的實力——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從國際博弈法則的關系上來說,盡管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喜歡看到德國人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但是每一個國家最希望的卻是讓別人出來抵抗,最好等到那個出頭打抱不平的家伙和德國人搞到了兩敗俱傷,到時候自己再出來“主持國際公義”,到時候名利雙收,豈不美哉?
美哉是美哉,但如果持這種態(tài)度的國家越多,那么愿意出面制止德國侵略行為的國家數(shù)量就越少,可能性也越小——事實上這也是國際關系中最經(jīng)常見到的,當法國的拿破侖進入奧地利的時候,歐洲的國家們還在為出兵后的賠償費用而爭吵不停,同樣的事件還曾經(jīng)發(fā)生在拿破侖再次從孤島上返回的時候,整個歐洲坐視這個法蘭西的雄獅長驅(qū)直入,而可憐的路易十八只能孤身逃往英國……這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的國際游戲規(guī)則了,希特勒無法相信這一次會是一個例外。
事實上,蘇聯(lián)已經(jīng)袖手旁觀了,難道這還不夠嗎?
不夠!
大不列顛的丘吉爾發(fā)話了,他是在他的堪稱經(jīng)典的就職演說中向英國人民宣布——我能奉獻給你們的只有鮮血、艱辛、眼淚和汗水!
我們曾經(jīng)說過,英國自從走上他們的巔峰之后,就從未下來過,這個國民極度成熟的國家所有的國際法則只需要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均衡!
德國人在歐陸的攻勢嚴重受阻。
這時候希特勒做出一件看似非常奇怪的事情——出兵蘇聯(lián)!
出兵蘇聯(lián),有什么不妥當嗎?
好像沒什么不妥當。
然后希特勒的東方盟友日本也學了他的樣,偷襲了美國在遠東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這兩個戰(zhàn)略行動加在一起,帶給我們一個奇怪的印象——仿佛希特勒曾和東條英機坐在一起商議過,存下心來要把所有的國家拖入戰(zhàn)爭之中——事實上,我們知道這些國家遲早都會卷入戰(zhàn)爭,一旦他們認為時機成熟,那么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對德日宣戰(zhàn),所以趕早不趕晚,一頭羊也是趕,兩頭羊也是放,索性把所有的國家一勺燴了。
用這種方式表述當時這兩個國家的戰(zhàn)略抉擇,看起來似乎不是那么規(guī)范,但這卻是當時這兩個民族的行為模式。
一次冒險行為叫冒險,兩次冒險行為,那就是純粹概念的瘋狂了。
德國的戰(zhàn)爭行為就已經(jīng)夠冒險的了,日本人的膽子卻比德國人更大,也更不計后果,這兩個國家的瘋狂行為加在一起,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就已經(jīng)注定了。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與會國代表共同簽署了《二十六國宣言》,又稱《聯(lián)合國家宣言》。
至此結(jié)局已定。
希特勒自殺于柏林的地下室中,從此以后,這個道德上無可挑剔的奧地利下士,就成為了諸多藝術作品里殘暴滑稽的人物,盡管他原本不是這個樣子,但這種想象方式恰恰也表明了諸多民族的性格——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此后的世界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