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中草藥中草藥
蓍屬Achillea Linn.
·高山蓍 別名一枝蒿(通稱)、蜈蚣草(《分類草藥性》)、蓍(浙江)、鋸草(內(nèi)蒙古)、羽衣草(貴州)
Achillea alpina Linn.[A.sibirica Ledeb.]
本省各地常有栽培。生于海拔850米以上的山坡灌叢、林緣、草叢、溝旁、路旁、村旁或河道旁。東北、華北及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一枝蒿):性平,味辛、苦。有小毒。解毒消腫,止血,止痛。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牙痛、經(jīng)閉腹痛、胃痛、吐瀉、毒蛇咬傷、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蓍 別名一枝蒿(《本草經(jīng)拾遺》),蜈蚣草(《分類草藥性》),千葉蓍、蜈蚣草(浙江),飛天蜈蚣(江西),武功七(陜西),抬頭蜈蚣(湖南)
Achillea millefolium Linn.
全省各地有栽培。生于海拔600~1600米的荒坡、濕地草、鐵路沿線、河岸沙質(zhì)及石質(zhì)地帶或溝谷、庭園。東北及河北、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麻。清熱解毒,和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鎮(zhèn)痛。主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牙痛、胃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腹痛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腺梗菜屬Adenocaulon Hook.
·和尚菜 別名腺梗菜(浙江),葫蘆葉(黑龍江、安徽),土冬花(四川),水葫蘆、水馬蹄草(貴州)
Adenocaulon himalaicum Edge w.
產(chǎn)于淳安、衢州。生于水溝邊、湖邊、河岸、峽谷或密林下陰涼濕處。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根狀莖(葫蘆葉):性溫,味苦、辛。止咳平喘,利水散瘀。主治咳嗽氣喘、水腫、產(chǎn)后瘀血、瘡癰腫毒、腹痛、骨折等癥。
下田菊屬Adenostemma J.R.et G.Forst.
·下田菊 別名水胡椒(安徽、江西),風(fēng)氣草(安徽、貴州),漢蘇麻、回筋草(貴州),豬耳朵草、白龍須(云南),水大靛、見腫消(廣西)
Adenostemma lavenia(Linn.)O.Kuntze [Verbesina lavenia Linn.]
產(chǎn)于安吉、杭州、臨安、建德、開化、衢州、仙居、遂昌、松陽、龍泉、泰順、瑞安、平陽。生于海拔460~1600米的山坡灌叢中、林下陰濕處、水邊、路旁、沼澤地或低濕地。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葉:性涼,味甘、咸。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風(fēng)濕感冒、乳癰牙痛、跌打損傷等癥。
·寬葉下田菊 別名重皮沖(四川)
Adenostemma lavenia var.latifolium(D.Don)Hand.-Mazz[A.latifolium D.Don]
產(chǎn)于杭州、建德、開化、仙居、遂昌、松陽。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林下、林緣、灌叢中、河邊陰濕地及水溝旁。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解毒消炎,行氣活血。主治腳氣病、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無名腫毒、外傷出血等癥。
藿香薊屬(勝紅薊屬)Ageratum Linn.
·藿香薊 別名勝紅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咸蝦花、白毛苦、白花臭草(廣東),毛麝香(海南),狗扯尾、膿泡草、綠升麻(貴州),廣馬草、油貼貼果(云南)
Ageratum conyzoides Linn.
本省有栽培或逸生。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丘陵、平原、草叢、路邊、山谷、溝邊或栽培。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河北、陜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微苦。祛風(fēng)消熱,止痛,止血,排石。主治乳蛾、咽喉痛、泄瀉、崩漏、濕疹、鵝口瘡、癰瘡腫毒、下肢潰瘍、外傷出血等癥。
·熊耳草 別名白花勝紅薊(浙江)
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
開化、景寧有逸生。生于山坡草叢、水溝邊。黑龍江、山東、江蘇、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微苦。清熱解毒。主治咽喉痛等癥。
兔兒風(fēng)屬Ainsliaea DC.
·杏香兔兒風(fēng) 別名金邊兔耳(《本草綱目拾遺》),兔兒一支箭(浙江),吐血草、急兒風(fēng)(江蘇),飛針(廣西),紅太極圖、牛皮菜、朝天一柱香(貴州)
Ainsliaea frangrans Champ.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或路旁、溝邊草叢中。臺灣、福建、安徽、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舒筋活血,消炎解毒。主治跌打損傷、腰痛、咳嗽、哮喘、疔瘡腫毒、乳癰、骨結(jié)核等癥。
·鐵燈兔耳風(fēng) 別名胡氏兔兒風(fēng)(浙江)、永嘉兔兒風(fēng)(安徽)、臺燈草(湖北)
Ainsliaea macroclinidiodes Hayata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河谷林下或濕潤草叢中。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主治鵝口瘡等癥。根: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祛風(fēng)除濕。主治咳嗽、腰腿痛等癥。
香青屬Anaphalis DC.
·香青 別名九里香、翅莖香青、通腸香(浙江)
Anaphalissinica Hance
產(chǎn)于安吉、臨安、桐廬、開化、天臺、臨海、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景寧、縉云、麗水、溫州、平陽。生于低海拔或亞高山灌叢、草地、山坡和溪岸。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苦。解表祛風(fēng),消炎止痛,鎮(zhèn)咳平喘。主治感冒頭痛、痢疾、咳嗽等癥。
·翅莖香青 別名白四棱風(fēng)、楓茄香(浙江)
Anaphalis sinica f.pterocaula(Franch.et Savat.)Ling
產(chǎn)于安吉、臨安、桐廬、開化、天臺、臨海、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景寧、縉云、麗水、溫州、平陽。生于高山和丘陵地區(qū)。我國東部、南部、中部、北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全草:鎮(zhèn)咳,祛痰,平喘,消炎。主治風(fēng)寒感冒、痢疾等癥。
牛蒡?qū)貯rctium Linn.
·牛蒡 別名惡實(shí)(《名醫(yī)別錄》),蝙蝠刺(《本草綱目》),大力子(四川),鼠黏子、萬把鉤(江蘇),老母豬耳朵(東北)
Arctium lappa Linn.
產(chǎn)于臨安、建德、龍泉。生于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全國各地普遍分布。
種子(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疏散風(fēng)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主治風(fēng)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fēng)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等癥。葉:性平,味苦。清熱祛火,潤肺止咳。主治頭風(fēng)痛、煩悶等癥。根:性溫,味苦、澀。祛風(fēng)熱。主治頭暈、風(fēng)熱、牙痛、脫肛、痔漏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蒿屬Artemisia Linn.
·奇蒿 別名劉寄奴(《唐本草》),六月霜(《本草綱目拾遺》),金寄奴(《日華子本草》),野馬蘭頭(浙江),南劉寄奴(江西),化食丹(安徽),鐵桿茵陳(江蘇),白尾花、九牛草(湖南),魚花草(廣西)
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林緣、路旁、溝邊、河岸、灌叢及荒坡。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钛ń?jīng),止痛消食。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瘀積腹痛、乳癰腫痛、食積不消、跌打損傷等癥。
·艾蒿 別名艾葉(《本草經(jīng)集注》)、醫(yī)草(《名醫(yī)別錄》)、阿及艾(江蘇)、五月艾(江西)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
產(chǎn)于臨安、淳安、天臺、遂昌、龍泉、瑞安。生于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葉(艾葉):性溫,味苦、辛。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zhuǎn)筋、久痢、衄血、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等癥,外用治皮膚瘙癢。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暗綠蒿 別名鐵蒿(云南),白毛蒿、水蒿(四川),大蒿(湖南),白艾蒿(河南),青蒿(湖北)
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Mazz.
產(chǎn)于開化。生于低海拔至1200米附近的山坡、草地、路旁等地。東北及江蘇、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葉: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主治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癥。
·茵陳蒿 別名日本茵陳(通稱),茵陳(《本草經(jīng)集注》),綿茵陳(《本經(jīng)逢原》),青蒿(浙江、四川、福建),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產(chǎn)于洞頭、文成。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寒,味苦、辛。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主治黃疸、小便赤短、濕瘡瘙癢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青蒿 別名香蒿(通稱)、草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河南)、邪蒿(《救荒本草》)、黑蒿(山東)、白染艮(福建)、香蒿(云南)、魚花草(廣西)
Artemisia caruifolia Buch.-Ham.ex Roxb.[A.apiacea Hance]
產(chǎn)于杭州、臨安、紹興、寧波。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沙地、山谷、林緣、路旁,也見于濱海地區(qū)。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味苦,性寒。清虛熱,消暑辟穢。主治陰虛盜汗、勞熱骨蒸、暑熱等癥。
·五月艾 別名艾(《名醫(yī)別錄》),野艾蒿(《植物名實(shí)圖考》),白艾(浙江),生艾、雞腳艾(福建),草蓬(臺灣),白蒿(四川),黑蒿(云南),狹葉艾(湖南),指艾葉(湖北)
Artemisia indica Willd.[A.vulgaris var.indica Maxim.]
產(chǎn)于德清、杭州。多生于低海拔或中海拔濕潤地區(qū)的路旁、林緣、坡地及灌叢處,東北也見于森林草原地區(qū)。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溫經(jīng),安胎。主治痛經(jīng)、崩漏、胎動不安等癥。全草:利膈,開胃,溫經(jīng)。主治慢性咳嗽痰喘、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瘡毒等癥。
·牡蒿 別名齊頭蒿(《唐本草》),土柴胡(《陸川本草》),油蒿、馬連蒿(浙江),熊掌草(江蘇),菊葉柴胡(廣西),青蒿(上海),油蒿(陜西),腳板蒿(湖南)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本省及全國(除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寧夏、青海、新疆外)均有分布。生于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
全草:性寒,味苦、微甘。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痛,退熱止血。主治感冒發(fā)熱、中暑、瘧疾、肺癆潮熱、風(fēng)濕痹痛等癥。
·白苞蒿 別名鴨腳艾(《生草藥性備要》),雞甜菜(《陸川本草》),四季菜(浙江、江蘇),珍珠菊(江西),白花蒿(海南),廣東劉寄奴、甜菜子(福建),野芹菜、白花艾、鴨腳菜(湖南)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多生于林下、林緣、灌叢邊緣、山谷等濕潤或略為干燥的地區(qū)。華東、華中、華南及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甘。活血,理氣,調(diào)經(jīng),利濕,解毒,消腫。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產(chǎn)后腹痛、跌打損傷、胃腸脹氣、疝氣等癥。
·矮蒿 別名牛尾蒿(《植物名實(shí)圖考》),細(xì)葉蒿、小蓬蒿(浙江),野艾蒿(江蘇),細(xì)葉艾(廣西)
Artemisia lancea Vant.[A.feddei Lévl.et Vant.]
本省及全國(除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外)均有分布。生于林緣、路旁、荒坡及疏林下。
根:清熱利尿。主治淋證等癥。葉:性溫,味辛、苦。有小毒。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主治小腹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皮膚瘙癢等癥。
·野艾蒿 別名野艾(通稱),艾葉(江蘇),蘄艾(安徽、湖北),苦艾、祈艾(廣西)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多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河湖濱草地。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均有分布。
葉:性溫,味苦、辛。散寒除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主治崩漏、先兆流產(chǎn)、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濕疹、皮膚瘙癢等癥。
·蒙古蒿 別名狹葉蒿(江蘇),蒙蒿(北京),狼尾蒿、水紅蒿(遼寧)
Artemisia mongolica(Fisch.ex Bess.)Nakai
產(chǎn)于杭州。多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山坡、灌叢、河湖岸邊及路旁。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葉:性溫,味辛、苦。散寒除濕,溫經(jīng)止痛,安胎止血。主治感冒咳嗽、皮膚濕瘡、疥癬、痛經(jīng)、胎動不安等癥。
·魁蒿 別名野艾蒿(《植物名實(shí)圖考》)、王侯蒿(云南)、五月艾(廣東)、野艾(湖南)
Artemisia princeps Pamp.
產(chǎn)于開化。多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路旁、山坡、灌叢、林緣及溝邊。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遼寧、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微苦。解毒消腫,散寒除濕,溫經(jīng)止血。主治產(chǎn)后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腹中寒痛、胎動不安、鼻衄、腸風(fēng)出血、赤痢下血等癥。
·白蓮蒿 別名萬年蒿(《全國中草藥匯編》),香蒿、鐵桿蒿(山西、遼寧),蚊艾(河南),茵陳(黑龍江)
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產(chǎn)于臨安。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山坡、路旁、灌叢地及森林草原地區(qū)。全國(除西藏、臺灣外)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黃疸、腸癰、小兒驚風(fēng)、陰虛潮熱、創(chuàng)傷出血等癥。
·豬毛蒿 別名濱蒿、土茵陳(通稱),石茵陳、山茵陳、北茵陳(《本草綱目》),同蒿、白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掃帚艾(廣東),白頭蒿(河北),迎春蒿、黃毛蒿(甘肅),絨蒿(廣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am.
本省及全國東部、南部地區(qū)均有分布。生于海拔300~1600米的山坡、路旁及林緣。
幼苗:味苦,性平、微寒。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風(fēng)癢疥瘡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萎蒿 別名閭蒿(《救荒本草》),三叉葉蒿(吉林),高莖蒿(河北),蘆蒿、香艾、紅陳艾(四川)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
產(chǎn)于桐鄉(xiāng)、杭州。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我國(除福建、廣東、廣西、西藏外)均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苦、辛。破血行瘀,下氣通絡(luò)。主治黃疸、產(chǎn)后瘀積、小腹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內(nèi)傷出血等癥。
·陰地蒿 別名林下艾(江蘇),林中蒿(吉林),火絨蒿(山西),白蒿(黑龍江),山艾葉、茶絨蒿(四川),毛蒿、野蒿(湖北)
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產(chǎn)于杭州、諸暨。生于海拔650~1600米濕潤地區(qū)的林下、林緣或灌叢下隱蔽處。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清熱涼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主治崩漏、帶下、閉經(jīng)、腹痛等癥。
·南艾蒿 別名白蒿、大青蒿、苦蒿、紫蒿(四川),紅陳艾(廣西),劉寄奴(貴州)
Artemisia verlotiorum Lamotte
本省及全國(除華北、西北干旱地區(qū)外)各地均有分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qū)的山坡、路旁、田邊等地。
根、葉:散寒止痛,止血。主治淋證、風(fēng)濕疼痛、癰腫瘡毒等癥。
紫菀屬Aster Linn.
·三脈紫菀 別名野白菊(《植物名實(shí)圖考》)、三脈葉馬蘭(浙江)、紅管藥(安徽)、野白菊(廣西)、山白菊(四川)、白升麻(貴州)
Aster ageratoides Turcz.
產(chǎn)于遂昌、龍泉、建德。生于海拔100~1600米的林下、林緣、灌叢、山谷濕地、水溝及路旁。華北、東北、西北、西南亦有分布。
帶根全草:性涼,味苦、辛。清熱解毒,利尿止血。主治風(fēng)熱感冒、咳嗽痰喘、乳蛾、小便淋痛、疔瘡腫毒等癥。鮮根:涼血解毒。搗爛外敷治乳癰。
·毛枝紫菀 別名山白菊(浙江),細(xì)葉六月雪(廣西),大柴胡、銀柴胡、馬頭蘭(貴州),毛枝山白菊(云南)
Aster ageratoides var.lasiocladus(Hayata)Hand-Mazz.[A.lasiocladus Hayata]
產(chǎn)于本省西南部地區(qū)。生于山坡林下、飲食溝邊、草坡或田埂上。安徽、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辛。祛風(fēng)熱,理氣止痛,解毒。主治風(fēng)熱感冒、頭痛、咳嗽、喉痛、胸痛、蛇咬傷等癥。
·卵葉紫菀 別名山白菊(浙江)
Aster ageratoides var.oophyllus Ling
產(chǎn)于本省西北部、西南部地區(qū)。生于山坡林下、林緣、路旁、荒山或草叢中。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全草:性涼,味苦、辛。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涼血止血。主治咳嗽、痰多、小便淋痛、胸痛、癰腫瘡瘍、咽喉痛、胸痛等癥。
·微糙紫菀 別名雞兒腸(《救荒本草》)、野粉團(tuán)兒(湖南)、馬蘭(江蘇)、山白菊(廣西)、微糙山白菊(云南)
Aster ageratoides var.scaberulus(Miq.)Ling
產(chǎn)于安吉、臨安、杭州、建德、淳安、開化、縉云、慶元、龍泉。生于山坡林下、林緣、路旁、荒山或草叢中。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辛。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疏風(fēng)。主治感冒發(fā)燒、頭痛、蛇傷等癥。
·白舌紫菀
Aster baccharoides(Benth.)Steetz.[Diplopappus baccharoides Benth.]
產(chǎn)于本省西南部地區(qū)。生于海拔50~900米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地或沙地。江西、福建、湖南、廣東、貴州亦有分布。
全株、根:性溫,味苦。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溫肺止咳,殺蟲。主治感冒、肺寒喘咳、癰瘡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蛔蟲病等癥。
·琴葉紫菀 別名福氏紫菀、崗邊菊(《全國中草藥匯編》),路邊菊(浙江),大風(fēng)草(安徽),魚鰍串(貴州)
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er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建德、嵊州、舟山、開化、永康、天臺、臨海、黃巖、龍泉、慶元、縉云、樂清。生于海拔100~1400米的山坡灌叢、林緣、草地、溪岸、路邊、山頂、地山坡或丘陵。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或根:性溫,味苦、辛。溫中散寒,止咳,止痛。主治肺寒喘咳、慢性胃痛、胃潰瘍、跌打損傷等癥。
·鉆形紫菀 別名土柴胡(四川)
Aster subulatus Michx.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潮濕堿性的土壤中、潮濕溝邊。江蘇、江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酸。清熱解毒,利濕。主治濕疹、腫毒、皮膚瘙癢等癥。
·紫菀 別名青菀(《吳普本草》),紫蒨(《名醫(yī)別錄》),山白菜、驢夾板菜、還魂草(《中國植物志》),青牛舌頭花(河北),小辮子、驢耳朵草(安徽)
Aster tataricus Linn.f.
產(chǎn)于本省北部、西北部山區(qū)。生于海拔400~1600米的疏林下、灌叢、林緣、陰濕坡地、草地、沼澤、河邊。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廣東、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根或根莖:性溫,味辛、苦。散寒潤肺,祛痰止咳。主治風(fēng)寒咳嗽、痰多氣喘、肺癆、咯血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陀螺紫菀 別名一支香、百條根(浙江),單頭紫菀(安徽)
Aster turbinatus S.Moore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200~800米的低山谷、溪岸、林陰地、林緣及溪澗草叢。江蘇、安徽、江西、福建亦有分布。
根:性涼,味微苦。清熱解毒,健胃,止痢。主治乳蛾、乳癰、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等癥。全草:性涼,味微苦。清熱解毒,健脾止痢,止癢。主治乳癰、乳蛾、泄瀉等癥。
·仙百草
Aster turbinatus var.chekiangensis C.Ling
產(chǎn)于仙居、天臺、云和、蘭溪、杭州、海寧、麗水。生于山坡疏林下、灌叢或草叢中。
根或全草:性溫,味辛、澀。消腫止痛,解蛇毒。主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瘡瘍腫毒等癥。
〔附注〕本種為浙江著名的治蛇傷草藥。
蒼術(shù)屬Atractylodes DC.
·蒼術(shù) 別名赤術(shù)(《本草經(jīng)集注》),仙術(shù)(《本草綱目》),南蒼術(shù)(《全國中草藥匯編》),京蒼術(shù)、茅山蒼術(shù)、茅術(shù)(江蘇),茅蒼術(shù)(安徽)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
全省常見栽培,也見野生山坡草地、林下、灌叢中。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亦有分布。
根莖(蒼術(shù)):性溫,味辛、苦。燥濕健脾,祛風(fēng)散寒,明目。主治濕阻中滿、消化不良、嘔吐泄瀉、浮腫腹脹、風(fēng)寒濕痹、風(fēng)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白術(shù) 別名術(sh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于術(shù)、種術(shù)(安徽),貢術(shù)(四川)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安吉、杭州、臨安、淳安、鄞州、東陽、天臺、龍泉、云和有栽培,或隅見野生。生于山坡林下及山坡草地、丘陵或栽培。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均有分布,四川、貴州、云南有栽培。
根莖(白術(shù)):性溫,味甘、苦。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虛脹滿、胸膈煩悶、泄瀉、水腫、痰飲、自汗、胎動不安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云木香屬Aucklandia Falc.
·云木香 別名青木香(《本草經(jīng)集注》)、廣木香(《普濟(jì)方》)、南木香(《世醫(yī)得效方》)、土木香(浙江)
Aucklandia lappa(Decne.)Ling
云和、景寧、麗水有栽培。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栽培。
根(木香):性溫,味辛、苦。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主治胸脅、脘腹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煨木香止瀉,主治泄瀉腹痛。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雛菊屬Bellis Linn.
·雛菊 別名馬蘭頭花、延命菊(《中國植物志》)
Bellis perennis Linn.
本省及我國各地庭園栽培。
葉:止血消腫。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癥?;ㄐ颍红钐垫?zhèn)咳。主治咳嗽、氣虛咳嗽、肺癆等癥。
鬼針草屬Bidens Linn.
·婆婆針 別名鬼針草(《本草拾遺》),粘身草(《閩東本草》),一包針(浙江),盲腸草(福建),小鬼針(江蘇),索衣人(江西),脫力草、止血草(安徽),錐叉菜、毛錐子草(貴州)
Bidens bipinnata Linn.
產(chǎn)于杭州、開化、天臺、松陽、龍泉、景寧。生于海拔340~1600米的山坡、荒地、農(nóng)田、路旁及曠野。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華北、東北及陜西、甘肅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咽喉痛、腸癰、吐瀉、消化不良、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瘧疾、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等癥。
·大狼杷草 別名一包針、接力草(上海)
Bidens frondosa Linn.
杭州有逸生。生于田野濕潤處、路旁、溝邊、山坡草叢及水池邊。上海、安徽、湖北亦有野生。
全草:性平,味苦。強(qiáng)壯,清熱解毒。主治體虛乏力、盜汗、咯血、痢疾、疳積、丹毒等癥。
·鬼針草 別名鬼針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引線包(浙江)、一包針(江蘇)、盲腸草(福建)、蝦鉗草(廣東)、蟹鉗草(廣西)
Bidens pilosa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路邊、村旁及荒地上。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甘、淡。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咽喉痛、腸癰、急性黃疸、吐瀉、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瘧疾、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等癥。
·白花鬼針草(《中國植物志》) 別名金盞銀盤(廣東)
Bidens pilosa var.radiata Sch.-Bip.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草地、荒地、路邊及村旁。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新疆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解毒,活血祛風(fēng)。主治咽喉腫痛、吐瀉、消化不良、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瘧疾、瘡癤、跌打腫痛等癥。
·狼杷草 別名鬼針、一包針(黑龍江),金盞銀盤(廣西)
Bidens tripartita Linn.
產(chǎn)于臨安、杭州、開化、蒼南。生于海拔570~1200米的山坡草地、溝邊、路旁、荒野、水邊、濕地、淺水灘及溝渠。華東、華中、西南、華北、東北及陜西、甘肅、新疆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甘。清熱解毒,養(yǎng)陰斂汗。主治感冒、乳蛾、咽喉痛、泄瀉、小便淋痛、肺癆、癤腫、濕疹等癥。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泄瀉、盜汗、丹毒等癥。
艾納香屬Blumea DC.
·臺灣艾納香(《浙江藥用植物志》) 別名臺北艾納香(《中國植物志》)
Blumea formosana Kitamura
產(chǎn)于寧波、開化、仙居、松陽、龍泉、樂清。生于低山坡、疏林下、草叢、溪邊、路邊。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微辛。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主治咳嗽氣喘、痢疾、小便淋澀等癥。
·毛氈草 別名地菊、坡艾草(海南),走馬風(fēng)、鵝掌草(廣西)
Blumea hieracifolia(D.Don)DC.
產(chǎn)于遂昌、慶元。生于海拔450~1600米的低山灌叢、草地、田邊及路旁。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微辛。清熱解毒。主治泄瀉、毒蛇咬傷、腫癢疼痛等癥。
·東風(fēng)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大艾頭納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黃帽頂、黃花地膽草(廣東),九里明(廣西),青釣魚桿(云南),無毛大艾(海南)
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 Tseng
產(chǎn)于瑞安、泰順、樂清、平陽。生于山坡、林緣、灌叢、丘陵陽坡、曠野草叢及山谷。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溫,味微苦、淡。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主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腫痛、產(chǎn)后血崩、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癤等癥。
·柔毛艾納香 別名那豬草(廣西)、紅頭草(云南)
Blumea mollis(D.Don)Merr.
產(chǎn)于松陽、龍泉、慶元。生于海拔400~1600米的田野、空曠草地、路旁、陰坡、溝邊及田埂。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葉:性平,味微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痰止咳。主治風(fēng)熱咳喘、乳癰、咳嗽痰喘等癥。
·長圓葉艾納香(《中國植物志》) 別名大黃草、大紅草(浙江)
Blumea oblongifolia Kitamura
產(chǎn)于龍泉、泰順、樂清。生于疏林下、山坡草叢、山谷溪流邊、路邊、田邊、草地。江西、福建、臺灣、廣東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微辛。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主治咳嗽痰喘、泄瀉、水腫、小便淋痛、癤腫等癥。
·擬毛氈草 別名絲毛艾納香(浙江)
Blumea sericans(Kurz)Hook.f.
產(chǎn)于松陽、龍泉、慶元。生于路旁、荒地、田邊、山谷及丘陵地帶草叢。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利尿。主治水腫、毒蛇咬傷等癥。
蟹甲草屬Cacalia Linn.
·蝙蝠草 別名雷州蝴蝶草、飛錫草(海南)
Cacaliafarfarefolia ssp.petasitoides(Lévl.)H.Koyama[Senecio petasitoides Lévl]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曠野草地、灌叢中、路旁及海邊。廣東、海南、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葉:性涼,味甘。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主治肺癆咳血、無名腫毒、刀傷出血等癥。
·矢鏃葉蟹甲草 別名蝙蝠草(浙江)
Cacalia rubescens(S.Moore)Matsuda
產(chǎn)于臨安、遂昌。生于山谷林下或林緣灌叢中。江西、湖南、安徽、福建亦有分布。
根狀莖:性涼,味甘。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清熱解毒。主治乳蛾、外傷出血等癥。
〔附注〕功效相似的有黃山蟹甲草(C.hwangshanica Ling),產(chǎn)于臨安、天臺、臨海。
金盞花屬Calendula Linn.
·金盞花 別名水漲菊、山金菊(福建),甘菊花(貴州),大金盞菊(廣西),燈盞花(云南)
Calendula officinalis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根:性平,味淡?;钛觯袣?。主治疝氣、胃寒疼痛、癥瘕等癥?;ǎ盒詻?,味甘。涼血,止血。主治腸風(fēng)便血等癥。全草:活血調(diào)經(jīng)。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翠菊屬Callistephus Cass.
·翠菊 別名江西臘(《中國植物志》)、五月菊(云南)
Callistephus chinensis(Linn.)Nees
全省常為庭園栽培觀賞。生于山坡摞荒地、山坡草叢、水邊或疏林陰處。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云南、四川亦有分布。
葉、花序:清熱涼血。主治身熱夜甚、心煩不寐等癥。
飛廉屬Carduus Linn.
·飛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絲毛飛廉(浙江),大力王、方莖牛角刺(江蘇),刺蘿卜(四川),刺打草、雷公菜(湖南)
Carduus crispus Linn.
產(chǎn)于杭州。生于山坡草地、田間、荒地河旁及林下。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疏風(fēng)除濕散瘀,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血。主治頭風(fēng)眩暈、風(fēng)濕疼痛、乳糜尿、吐血、崩漏、帶下、小便淋痛、無名腫毒、外傷腫痛等癥。
〔附注〕功效相似的有節(jié)毛飛廉(C.acanthiodes Linn.),全省均有分布。
天名精屬Carpesium Linn.
·天名精(《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鶴虱(《唐本草》),天蔓菁、地菘(《名醫(yī)別錄》),煙管頭草(浙江、江蘇),癩蛤蟆草(上海),北鶴虱(江西),金挖耳草(云南),煙袋鍋(山東),野煙(湖南)
Carpesium abrotanoides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林下、林緣、路旁草叢、山谷、荒地及住宅旁。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黑龍江、河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均有分布。
果實(shí)(鶴虱):性涼,味苦、辛。有小毒。殺蟲消積。主治絳蟲病、蟯蟲病、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癥。全草(天名精):性寒,味微辛、甘。清熱祛痰,破血止血,解毒,殺蟲。主治乳蛾、喉痹、瘧疾、蟲積、血瘕、衄血、血淋、疔腫瘡毒、皮膚瘙癢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煙管頭草 別名挖耳草、蕓香草、毛葉蕓香草(《滇南本草》),煙袋草(安徽),杓兒菜(四川、甘肅、云南),蛋黃草(廣西)
Carpesium cernuum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林緣、荒坡、路邊及草叢。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寧夏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牙痛、泄瀉、痢疾、小便淋痛、瘡癤腫毒、乳癰、痄腮、毒蛇咬傷等癥。根:性涼,味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牙痛、陰挺、泄瀉、喉蛾等癥。
·金挖耳(《植物名實(shí)圖考》) 別名滁州鶴虱(《大觀本草》)、野葵花(廣西)、挖耳草(重慶)、耳瓢草(貴州)
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et Zuc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灌叢、林緣、溝邊、田邊、路旁或草地。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河北、寧夏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辛。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牙痛、咽喉腫痛、瘡腫、泄瀉、瘰疬、小便淋痛、乳癰、痄腮、瘡癤腫毒、纏腰火丹、痢疾等癥。根:散瘀止血,止瀉,解毒消腫。主治產(chǎn)后氣痛、泄瀉、牙痛、乳蛾等癥。
紅花屬Carthamus Linn.
·紅花(《本草圖經(jīng)》) 別名草紅花(通稱),紅藍(lán)花(《開寶本草》《金匱要略》),紅花菜(《救荒本草》),杜紅花、淮紅花(江蘇),刺紅花(四川)
Carthamus tinctorius Linn.
本省庭園或藥圃中栽培。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農(nóng)田或庭園。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山西、甘肅、四川有野生。
花序(紅花):性溫,味苦、辛?;钛ń?jīng),去瘀止痛。主治閉經(jīng)、痛經(jīng)、跌打損傷、產(chǎn)后惡露不盡、腰腿痛等癥。種子(白平子):活血解毒。主治跌打腫痛、癰腫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矢車菊屬Centaurea Linn.
·矢車菊 別名藍(lán)芙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車輪花(河北)
Centaurea cyanus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活血。主治癰腫瘡毒、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等癥?;ǎ豪?。主治小便澀痛、小便不利等癥。
石胡荽屬Centipeda Lour.
·石胡荽(《植物名實(shí)圖考》) 別名雞腸草(《本草綱目》),山胡椒、連地稗(《嶺南采藥錄》),球子草、鵝不食草(浙江),翳子草(江西),珠子草、米碎草(福建),二郎戟(陜西),小救駕(貴州)
Centipeda minima(Linn.)A.Br.et Aschers.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00~1600米的陰濕處、山坡草叢、田間水邊、路旁及河岸。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南及陜西均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辣。祛風(fēng)散寒,勝濕,去翳,通竅。主治中風(fēng)竅閉、喉痹、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目翳、痧氣腹痛等癥。
茼蒿屬Chrysanthemum Linn.
·茼蒿 別名艾菜(海南)
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h[C.coronarium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庭園栽培。生于村邊較干燥的肥沃土地上。河北、山東有野生。
全草(茼蒿菊):性平,味辛、甘。和胃,通便,消痰飲,清熱養(yǎng)心,潤肺祛痰。主治胃脘不舒、便秘、肺熱咳嗽等癥。
·南茼蒿(《中國植物志》) 別名同蒿(《嘉祐本草》)、同蒿菜(《滇南本草》)
Chrysanthemum segetum Linn.
本省及我國南方地區(qū)作蔬菜栽培。
嫩莖葉:性平,味辛、甘。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明目清心。主治胃痛、胃脘不舒、便秘、小便淋痛、肺癆等癥。全草:性平,味甘。通淋利尿。主治小便淋痛不利等癥。
菊苣屬Cichorium Linn.
·菊苣 別名歐洲菊苣(東北)、藍(lán)菊(新疆)
Cichorium intybus Linn.
全省亦有栽培。生于低海拔的農(nóng)田、路旁、草灘或山溝。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西亦有分布。
地上部分:性涼,味苦。清肝利膽,健胃消食,利尿消腫。主治濕熱黃疸、胃痛食少、水腫尿少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薊屬Cirsium Mill.
·薊 別名大薊(《名醫(yī)別錄》)、惡雞婆(《草木便方》)、牛戳嘴(浙江)、將軍草(江蘇)、山刺兒菜(河南)、刺蓋草(四川)、大刺蓋(貴州)、山老鼠筋(廣東)
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坡林中、林緣、灌叢、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旁。河北、山東、陜西、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根及全草:性涼,味甘、苦。散瘀消腫,涼血止血。主治衄血、咳血、尿血、鼻衄、崩漏、產(chǎn)后出血、水腫、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線葉薊 別名小薊(《滇南本草》),條葉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輪薊(安徽),細(xì)葉薊、刺兒菜(貴州),滇小薊(云南)
Cirsium lineare(Thunb.)Sch.-Bip.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900~1600米的山坡、路旁、草地、灌叢、丘陵、水溝邊、空曠地。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亦有分布。
根或花序:性溫,味酸?;钛?,消腫解毒。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帶下、小便淋痛、跌打損傷等癥。全草:性涼,味甘、苦。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主治暑熱煩悶、崩漏、吐血、痔瘡、疔瘡等癥。
·野薊 別名千針草(遼寧)、牛戳口(內(nèi)蒙古)、大薊(東北)
Cirsium maackii Maxim.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140~11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草甸或路旁。東北及河北、內(nèi)蒙古、寧夏、山東、江蘇、安徽、廣東、四川亦有分布。
根、全草:性涼,味甘。涼血止血,行瘀消腫。主治咯血、衄血、尿血、瘡毒等癥。
·總序薊
Cirsium racemiforme Ling et Shih
杭州有移栽。生于山坡、山腳林緣、林下陰濕地。江西、福建、湖南、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消食化積,散瘀止血。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癥。
·刺兒菜 別名小薊(通稱),大刺兒菜(《中國植物志》),大小薊、野紅花(浙江),細(xì)葉薊(貴州)
Cirsium setosum(Willd.)MB.
本省及全國(除西藏、云南、廣東、廣西外)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70~1600米的山坡、平原、丘陵、山地、荒地、田間、曠野、路旁及草地上。
全草(小薊):性涼,味苦。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主治衄血、尿血、吐血、血淋、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癤瘡瘍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白酒草屬Conyza Less.
·香絲草(《野塘蒿》) 別名苦蒿尖、苦龍膽(《滇南本草》),魚膽草(云南),龍膽草、火苗草(四川),蓑衣草(廣西),小加蓬(海南)
Conyza bonariensis(Linn.)Cronq.
全省各地均有。生于海拔350~1600米的山坡路旁、河岸、曠野及草叢中。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均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辛。清熱除濕,行氣止痛,消脹,緩瀉。主治感冒、瘧疾、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氣滯脹滿、大便燥結(jié)等癥。
·小蓬草 別名小白酒草(通稱),加拿大蓬、小飛蓬(浙江),魚肥草(黑龍江),蛇舌草(廣西),苦蒿(云南)
Conyza canadensis(Linn.)Cronq.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450米以上的山坡、林緣、河灘、田野及路旁草叢中。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主治口腔破潰、風(fēng)火牙痛、目赤、風(fēng)濕骨痛等癥。
·白酒草 別名白酒棵、酒藥草、銀鈕子(《中國植物志》),假蓬(浙江),山地菊(廣西),魚腥草(四川)
Conyza japonica(Thunb.)Less.
產(chǎn)于開化、衢州、遂昌、龍泉、慶元、樂清、泰順、瑞安。生于海拔700~1600米的山谷、田邊、山坡草地或林緣。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辛、微苦。消腫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主治小兒風(fēng)熱咳喘、咽喉痛、目赤、小兒驚風(fēng)等癥。
·蘇門白酒草 別名竹葉艾(廣西)
Conyza sumatrensis(Retz.)Walker
產(chǎn)于桐鄉(xiāng)、杭州、遂昌、龍泉、縉云。生于山坡草地、曠野及路旁。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止咳化痰,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血。主治咳嗽、風(fēng)濕骨痛、崩漏等癥。
秋英屬Cosmos Cav.
·秋英 別名大波斯菊(《植物學(xué)大辭典》),水茼蒿、紅菊(湖北),波斯菊(華北)
Cosmos bipinnatus Cav.
本省及全國各地庭園均有栽培。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路旁、田埂及溪岸。
花序、種子或全草:清熱解毒,明目化濕。主治咳嗽等癥。
·黃秋英 別名波斯菊、硫黃菊(浙江)
Cosmos sulphureus Cav.
本省及我國各地庭園常有栽培。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山坡草叢。
全草:清熱解毒,明目化濕。主治咳嗽。
野茼蒿屬Crassocephalum Moench
·野茼蒿(革命菜) 別名革命菜(浙江、安徽、江西、廣西)、山茼蒿(海南、廣西)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Benth.)S.Moore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陰山溝、林下、林緣、荒地、水旁或路旁。陜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微苦、辛。行氣利尿,清熱解毒,健脾消腫。主治感冒發(fā)熱、泄瀉、乳水腫、小便淋痛、乳癰等癥。
芙蓉菊屬Crossostephium Less.
·芙蓉菊 別名蘄艾(《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千年艾(廣西),玉芙蓉(廣東),白艾、白香菊(福建)
Crossostephium chinensis(Linn.)Makino
產(chǎn)于舟山、象山、椒江、洞頭、平陽。生于海濱巖縫。華中、華南及臺灣亦有分布。上海、江西、福建、臺灣、四川有栽培。
根:性微溫,味辛、苦。祛風(fēng)濕。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胃脘冷痛等癥。葉:性微溫,味辛、苦。祛風(fēng)濕,消腫毒。主治風(fēng)寒感冒、小兒驚風(fēng)、癰疽疔瘡等癥。
大麗菊屬Dahlia Cav.
·大麗菊 別名大理菊(通稱)、天竺牡丹(《植物學(xué)大辭典》)、洋芍藥(廣州)、金黃花(貴州)
Dahlia pinnata Cav.
本省及全國各地庭園常見栽培。
塊根:性涼,味甘、微苦。清熱解毒,消腫。主治頭風(fēng)、脾虛食滯、痄腮、齲齒牙痛、跌打腫痛等癥。
菊屬Dendranthema(DC.)Des Moul.
·野菊(《本草拾遺》《本草綱目》) 別名苦薏(《本草拾遺》),野山菊(《植物名實(shí)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瘧疾草、菊花腦(江蘇),苦薏、路邊黃、山菊花(福建),黃菊仔(廣西),山九月菊(遼寧)
Dendranthema indicum(Linn.)Des Moul.
本省及全國(除新疆、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谷、灌叢、林緣、路旁、草坡、曠地、田埂及丘陵荒地上。
花序:性涼,味微苦、甘。清熱解毒,疏肝明目,消腫。主治頭痛眩暈、目赤流淚腫痛、泄瀉、咳逆上氣、癰癤疔瘡等癥。根、全草(野菊):性涼,味苦、辛。清熱解毒。主治癰腫、疔瘡、目赤、瘰疬、天皰瘡、濕疹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甘菊 別名北野菊(《中藥大辭典》)、細(xì)裂野菊(《全國中草藥匯編》)、山菊花(東北)
Dendranthema lavadulifolium(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鄞州、天臺、遂昌、泰順。海拔630~1600米的山坡、巖石上、河谷、河岸、荒地、黃土地丘陵、路旁、村旁及田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江西、湖北、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花序:性涼,味微苦、辛。疏風(fēng)清熱,解毒消腫,清肝明目。主治頭痛、目赤、疔瘡腫毒、瘰疬、濕疹等癥。
·菊花 別名節(jié)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金蕊(《本草綱目》),家菊(《群芳譜》),杭菊(浙江),貢菊、毫菊、滁菊(安徽),懷菊(河南),川菊(四川),藥菊(河北)
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花序:性微寒,味甘、苦。疏風(fēng)清熱,清肝明目,解毒。主治外感風(fēng)熱、目赤腫痛、咽喉痛、癰疽瘡疔、耳鳴等癥。葉:性寒,味苦。消炎退腫。主治目赤腫痛等癥。根:清熱解毒。主治疔腫、喉疔、喉痹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紫花野菊 別名山菊(東北)
Dendranthema zawadskii(Herb.)Tzvel.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850~1600米的草原、林間草地、林下和溪邊。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安徽亦有分布。
葉、花序:清熱解毒。主治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癥。
魚眼草屬Dichrocephala L′Hérit.ex DC.
·魚眼草 別名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山胡椒菊、眼目菊(浙江),泥鰍菜(福建),魚眼菊、胡椒草(貴州),饅頭草、地莧菜(云南)
Dichrocephala auriculata(Thunb.)Druce
產(chǎn)于臨海、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樂清、瑞安。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山谷陰處、陽處、林下荒地及水溝邊。陜西、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辛。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扭傷腫痛、蛇咬傷、口瘡等癥。
東風(fēng)菜屬Doellingeria Nees
·短冠東風(fēng)菜 別名白仙草(浙江),菊花暗消、胃藥(云南),土白前、白花菜(廣西)
Doellingeria marchandii(Lévl.)Ling
產(chǎn)于樂清。生于海拔500~1100米的山谷、水邊、田邊、田間或路旁,也有栽培。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栽培。
全草:性涼,味辛、甘。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中暑、咽喉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等癥。
·東風(fēng)菜 別名小葉青(浙江),山蛤蘆(安徽),土田七(廣西),草三七、疙瘩藥(貴州),盤龍草、白云草(湖南),土蒼術(shù)(廣西)
Doellingeria scaber(Thunb.)Nees
產(chǎn)于臨安、淳安、建德、開化、天臺、臨海、遂昌、松陽、龍泉、慶元、縉云、麗水、樂清。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路旁、林緣、溪谷及灌叢中。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均有分布。
根:性溫,味辛。祛風(fēng)行氣,活血止痛。主治泄瀉、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等癥。全草:性涼,味甘。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痛,行氣活血。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感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痛、瘡癤、毒蛇咬傷等癥。
藍(lán)刺頭屬Echinops Linn.
·華東藍(lán)刺頭 別名漏蘆(通稱),野蘭(《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鬼油麻(《日華子本草》),大薊根、升麻根(江蘇),土防風(fēng)(廣西)
Echinops grijisii Hance
產(chǎn)于嵊州。生于山坡草地、荒坡、草叢、丘陵、沙地及平原。遼寧、山東、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亦有分布。
根(漏蘆):性涼,苦、咸。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舒筋通脈。主治癰疽發(fā)背、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瘰疬惡瘡、濕痹經(jīng)脈拘攣、熱毒血痢、痔瘡出血等癥?;ㄐ颍夯钛ńj(luò)。主治跌打損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鱧腸屬Eclipta Linn.
·鱧腸(旱蓮草) 別名墨旱蓮(通稱)、墨菜(《本草綱目》)、墨汁草(浙江、江西)、墨墨草(廣東、廣西)、墨斗草(福建、湖南、四川、貴州)
Eclipta prostrata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路旁、荒地上、溝邊、河邊及水田邊。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均有分布。
全草(墨旱蓮):性微寒,味甘、酸。補(bǔ)益肝腎,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肝腎陰虧、腰酸、須發(fā)早白、頭暈?zāi)垦!⑼卵?、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刀傷止血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一點(diǎn)紅屬Emilia Cass.
·細(xì)紅背葉 別名小一點(diǎn)紅(浙江),天青地紅(廣西),散血草一點(diǎn)紅、羊蹄草(貴州),挖耳草、紅花細(xì)辛(云南)
Emilia prenanthoidea DC.
產(chǎn)于天臺、縉云、景寧、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文成、平陽。生于海拔1500~1600米的草地陰處、山坡、田埂、濕地上。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辛、苦。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小兒驚風(fēng)、蛇頭疔、瘡瘍腫毒、咽喉痛、跌打損傷等癥。
·一點(diǎn)紅 別名紫背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羊蹄草(江蘇)、葉下紅(江西)、紅背果(海南)、紅頭草(云南)
Emilia sonchifolia(Linn.)D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村邊、路旁、田間、曠野草地及荒地上。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廣東、海南、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羊蹄草):性涼,味苦。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主治咽喉腫痛、口腔潰爛、風(fēng)熱咳嗽、泄瀉、痢疾、小便淋痛、子癰、乳癰、癤腫瘡瘍等癥。
飛蓬屬Erigeron Linn.
·一年蓬 別名千張草、墻頭草、長毛草、地白菜、油罵草(浙江),治瘧草、野蒿、牙根消(江蘇),千層塔(江西)
Erigeron annuus(Linn.)Pers.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400~1600米的雜木林中、路邊曠野、山坡荒地、村邊、田邊。吉林、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淡。清熱解毒,消食止瀉。主治消化不良、泄瀉、瘰疬、尿血、瘧疾等癥。
澤蘭屬Eupatorium Linn.
·大麻葉澤蘭
Eupatorium cannabinum Linn.
產(chǎn)于德清、杭州、臨安。生于低山頂、山坡草叢及村旁竹林內(nèi)。江蘇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辛。消暑,辟穢化濕,調(diào)經(jīng)。主治感冒、夏季傷暑、發(fā)熱頭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癥。
·多須公(《生草藥性備要》) 別名華澤蘭(浙江),土牛膝(廣東),白頭翁(廣西),蘭草、白月雪樹(海南),水澤蘭(貴州),對葉蒿(云南)
Eupatorium chinense Lin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建德、武義、椒江、遂昌。生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坡林下、山谷、灌叢、林緣、草地及路旁陰濕處。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涼,味甘、苦。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化痰。主治白喉、咳嗽痰喘、咽喉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麻疹、癰癤腫毒等癥。葉:性涼,味苦。有毒。消腫止痛。主治蛇傷、腫毒等癥。全草:性涼,味甘、苦。祛風(fēng)止痛。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癰癤腫毒等癥。
·佩蘭 別名蘭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白頭婆(《植物名實(shí)圖考》),香草、女蘭(《本草綱目》),單葉佩蘭、杭佩蘭(浙江),失力草(江蘇),三葉澤蘭、秤桿草(四川)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產(chǎn)于杭州、臨安、瑞安。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山谷、林旁荒地及路旁。華東及河北、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辛。健胃祛濕,發(fā)表解暑,調(diào)經(jīng)。主治暑熱頭痛、發(fā)熱頭重、胸悶腹脹、吐瀉、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澤蘭 別名白頭婆、單葉佩蘭(浙江),孩兒菊(湖南),秤桿草(四川),麻婆娘(湖北),六月霜(河南),山蘭(福建)
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林緣、疏林下、灌叢、水濕地、草地、河岸水旁及路旁。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及山西、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均有分布。
根:性平,味苦、辛。發(fā)表散寒,透疹。主治脫肛、麻疹不透、寒濕腰痛、風(fēng)寒咳嗽等癥。
·三裂葉澤蘭 別名三裂葉白頭婆(浙江)
Eupatorium japonicum var.tripartitum Makino
產(chǎn)于安吉、臨安、杭州、淳安。生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坡地或灌叢中。甘肅、山東、江蘇、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莖葉:性微溫,味苦、辛。通血活絡(luò),清熱解毒,健胃消食。主治寒濕腰痛、風(fēng)濕痹痛、疳積、瘡癤腫毒等癥。
·林澤蘭 別名白鼓釘(浙江、江西),尖佩蘭、野馬追(江蘇),土升麻、秤桿升麻(貴州)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產(chǎn)于臨安、杭州、開化、臨海、遂昌、松陽、龍泉。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原、溪旁及路旁陰濕處。全國(除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化痰止咳,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降壓。主治咳嗽痰喘、痧氣頭痛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大吳風(fēng)草屬Farfugium Lindl.
·大吳風(fēng)草 別名荷葉三七、獨(dú)足蓮、野金瓜(浙江),蓮蓬草、獨(dú)角蓮(福建),活血蓮(湖南),熊掌七(湖北)
Farfugium japonicum(Linn.)Kitamura
產(chǎn)于安吉、臨安、寧波、舟山、平陽。生于山谷、溝邊陰濕處、石崖下或庭園溫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臺灣亦有分布。
根或全草:性涼,味辛、甘、微苦。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散結(jié)消腫。主治風(fēng)熱感冒、咳嗽咯血、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癰腫疔瘡、跌打損傷等癥。
牛膝菊屬Galinsoga Ruiz et Pav.
·睫毛牛膝菊 別名肥豬苗、辣子草(湖北),銅錘草(貴州、云南),向陽花、珍珠草(云南)
Galinsoga ciliata(Raf.)Blake
產(chǎn)于臨安、德清。生于海拔350~1000米的林下路旁草叢。福建、江西、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湖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淡。清肝明目,消腫止血。主治乳蛾、咽喉痛、急性黃疸等癥?;ㄐ颍盒云?,味腥、微苦、澀。清肝明目。主治夜盲、視力模糊等癥。
扶郎花屬Gerbera Linn.
·毛大丁草 別名小一支箭(《滇南本草》),一枝香(《植物名實(shí)圖考》),兔耳風(fēng)、毛耳風(fēng)(《草木便方》),頭頂一枝草、貼地消(江西),四皮香、滿地香、伏地老(湖南),天燈芯、鎖地虎(福建),白眉(廣西),白頭翁(云南),巴地香(貴州)
Gerbera piloselloides(Linn.)Cass.
產(chǎn)于臨海、遂昌、龍泉、慶元、泰順。生于山坡林下、林緣、草坡、田邊、路旁。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云南、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辛、苦。宣肺止咳,發(fā)汗,行氣利水,活血。主治咳嗽痰喘、水腫脹滿、小便不通、小兒食積、閉經(jīng)、跌打損傷、癰疽痞氣、疝氣、痢疾、衄血等癥。
鼠麹草屬Gnaphalium Linn.
·寬葉鼠麹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別名霧水草、白頭翁(廣西),地膏藥(云南),兔耳風(fēng)(貴州)
Gnaphalium adnatum(Wall.ex DC.)Kitamura
產(chǎn)于臨安、開化、松陽、遂昌、慶元、云和、縉云、瑞安、泰順、平陽。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山坡、山谷、灌叢及路旁。陜西、甘肅、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主治癰瘡腫毒、痢疾、小兒驚風(fēng)、刀傷出血等癥。
·鼠麹草 別名鼠耳(《名醫(yī)別錄》),鼠耳草(《本草拾遺》),米曲(《本草綱目》),佛耳草、白貓耳、追骨風(fēng)(江蘇),波波草(福建),清明菜(貴州)
Gnaphalium affine D.Do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草地、溝邊、田邊或路旁潮濕處。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微甘。祛痰止咳,祛風(fēng)除濕。主治咳嗽痰喘、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痹痛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秋鼠麹草 別名石曲菇、白調(diào)羹(《閩東本草》),天水蟻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下白鼠曲草(江蘇),山果花、碎蟻草(江西),大白艾、野火草、水楊花稈(湖南)
Gnaphalium hypoleucum DC.
產(chǎn)于杭州、淳安、建德、開化、天臺、遂昌、龍泉、慶元、瑞安。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坡灌叢、林緣、山地路旁、空曠沙土地或河岸沙灘。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甘、苦。祛風(fēng)止咳,清熱利濕。主治傷風(fēng)感冒、咳嗽多痰、氣喘、風(fēng)濕腰腿痛、濕疹、下肢潰瘍等癥。
·細(xì)葉鼠麴草 別名金雞舌(《閩東本草》)、天青地白草(江蘇)、白背鼠曲草(安徽)、神仙兄弟草(福建)、神仙眼鏡草(廣西)、磨地蓮(廣東)
Gnaphalium japonicum Thunb.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海拔的路旁、山坡、草地或耕地上。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均有分布。
全草:性微寒,味甘、淡。潤肺止咳,解毒消腫,清肝明目,利尿。主治咳嗽多痰、咽喉痛、頭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小便熱閉、淋濁、帶下、癰腫、疔瘡、目赤翳障等癥。
·匙葉鼠麴草
Gnaphalium pensylvanicum Willd.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遂昌、瑞安。生于荒地、田間及籬園。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味甘,性平。清熱解毒,宣肺平喘。主治感冒、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等癥。
·多莖鼠麴草 別名狹葉鼠麴草、黃花艾、田艾(海南)
Gnaphalium polycaulon Pers.
產(chǎn)于杭州、金華、臨海、天臺。生于濕潤山地、沙土草地、耕地及田園中。上海、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甘。祛痰,止咳平喘,祛風(fēng)濕。主治熱痢、咽喉痛、小兒食積等癥。
三七草屬Gynura Cass.
·紫背菜(血匹菜) 別名木耳菜、血皮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紅風(fēng)菜、兩色三七草(浙江),紅菜、紅番莧(福建),觀音莧(重慶)
Gynura bicolor(Willd.)DC.
產(chǎn)于瑞安、泰順。生于低山陰濕處、曠野濕地及平原上。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微甘、辛?;钛寡?,解毒消腫。主治咳血、痛經(jīng)、血崩、創(chuàng)傷出血、中暑等癥。根:性溫,味淡。行氣活血。主治血?dú)馔?、產(chǎn)后瘀血腹痛、血崩、瘧疾等癥。
·白子菜 別名白背三七草(浙江),雞菜(海南),土生地、血三七(廣西),玉枇杷、金絲枇杷(貴州),叉花十三七(云南),白血皮菜(四川)
Gynura divaricata(Linn.)DC.
產(chǎn)于瑞安、溫州。生于山野疏林下、山谷潮濕處,或栽培。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或全草:性寒,味甘、淡。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主治咳嗽痰喘、肺癰、崩漏、燙傷、跌打損傷、刀傷出血等癥。莖葉:性涼,味咸、微辛。清熱舒筋,止血,祛瘀。主治頓咳、風(fēng)濕疼痛、百日咳、目赤腫痛、骨折等癥。鮮葉:性涼,味淡。散瘀消腫。主治瘡潰腫毒、燒燙傷、刀傷等癥。
·三七草 別名土三七(《植物名實(shí)圖考》),菊葉三七、紫背三七(浙江),紫三七(江蘇),血當(dāng)歸(貴州),散血丹(陜西),破血草(廣東)
Gynura japonica(Linn.f.)Juel.[G.segetum(Lour.)Merr.]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山溝、林下、荒地草叢、路旁或栽培于庭園。
根:性溫,味甘、苦。破血散瘀,止血,消腫。主治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血、吐血、產(chǎn)后血?dú)馔吹劝Y。莖葉:性平,味甘?;钛寡?,解毒。主治跌打損傷、衄血、咳血、吐血、乳癰、無名腫毒等癥。
向日葵屬Helianthus Linn.
·向日葵 別名葵花(通稱),向日葵、一丈菊(《植物名實(shí)圖考》),轉(zhuǎn)日蓮(山東),向陽花(江西、陜西、福建、甘肅)
Helianthus annuus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種植。
根:性溫,味甘。行氣止痛,潤腸通便。主治胃脹胸痛、脅肋滯痛、便秘等癥。莖髓和根:清熱利尿。主治小便澀痛、尿道結(jié)石、淋證、帶下等癥。葉:和胃截瘧。主治胃脘脹滿、瘧疾等癥?;ㄍ校盒詼兀陡?。平膽潛陽,利水通淋。主治頭昏眩暈、淋證、視物不清等癥?;ǎ红铒L(fēng)明目。主治頭昏、面腫等癥。種子:清熱解毒,透疹。主治血痢、麻疹不透等癥。
·菊芋 別名洋姜(通稱),洋生姜、洋芋頭(江蘇),洋羌、番羌(廣東),五星草(廣西),黃葵花(貴州)
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有栽培。
塊莖:性涼,味苦。清熱涼血。主治熱病、腸熱瀉血等癥。鮮莖和葉:活血舒筋,接骨續(xù)斷。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等癥。
蠟菊屬Helichrysum Mill.
·蠟菊
Helichrysum bracteatum(Vent.)Andr.
全省及全國庭園有栽培。生于沙丘、沙質(zhì)地、鹽土山坡、草地上或松林下。
花序:調(diào)和肝膽。主治膽囊炎、膽結(jié)石等癥。
泥胡菜屬Hemisteptia Burge ex Fisch.et Mey.
·泥胡菜(《救荒本草》) 別名石灰菜(江蘇、河南),剪刀草(安徽),糯米草、貓骨頭(貴州),野苦麻、苦荬菜(云南),小牛箍口、奶漿藤(陜西)
Hemisteptia lyrata(Bunge)Bunge
本省及全國(除新疆、西藏外)各地有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林緣、水溝、農(nóng)田及路旁。
全草:性寒,味苦。散寒止痛,消腫生肌,清熱解毒。主治黃疸、高熱、頭痛、關(guān)節(jié)痛、肺癰、乳癰、痔漏、癰腫疔瘡、乳癰、骨折等癥。
狗娃花屬Heteropappus Less.
·狗娃花 別名狗喳花(安徽)、三十六樣風(fēng)(廣西)
Heteropappus hispidus(Thunb.)Less.
產(chǎn)于安吉、杭州、臨安、建德、桐廬、縉云。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林緣、荒地、草地、河谷、岸邊及路旁。東北、華北、西北及安徽、江西、臺灣、湖北、廣西、四川亦有分布。
根:性涼,味苦。解毒消腫。主治瘡腫、癰腫癤毒、蛇咬傷等癥。
山柳菊屬Hieracium Linn.
·山柳菊 別名九里明、黃花母(《植物名實(shí)圖考》),柳菊蒲公英(甘肅)
Hieracium umbellatum Linn.
產(chǎn)于江山、遂昌、松陽、龍泉。生于山麓、溝邊、積水處或潮濕地上。江西、貴州、北京、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及根:性涼,味苦。清熱解毒,利濕消痞。主治癰瘡腫毒、痢疾、腹痛痞塊等癥。
旋覆花屬Inula Linn.
·羊耳菊 別名毛老虎(《生草藥性備要》),八面風(fēng)(浙江),白面風(fēng)(江西),山白芷、白牛膽(廣東),豬耳風(fēng)(廣西),蠟毛香(四川),羊耳風(fēng)(貴州),見腫消(云南)
Inula cappa(Buch.-Ham.)DC.
產(chǎn)于龍泉、慶元、景寧、溫州、泰順、平陽。生于丘陵地、灌叢、草地、荒地及路旁。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散寒解表,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胸膈痞悶、風(fēng)濕麻木、筋骨疼痛、癰瘡疔毒、乳癰、咳嗽氣喘等癥。根:祛風(fēng)散寒,活血舒筋。主治風(fēng)寒感冒、咳嗽哮喘、風(fēng)濕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本草衍義》)、黃花菜(《中藥大辭典》)、祁木香(河北)
Inula helemium Linn.
本省藥圃有栽培。生于河邊、田邊、河谷等潮濕處。新疆、江蘇、四川、河北亦有分布。
根:性溫,味辛、苦。開胃,驅(qū)蟲,理氣止痛。主治胸腹脹滿、胃疼痛、嘔吐泄瀉、痢疾、蛔蟲病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旋覆花 別名金沸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金錢花(《本草綱目》),金佛草、金佛花(浙江、江蘇、安徽),六月菊(河北),水葵花(貴州)
Inula japonica Thunb.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淳安、建德、紹興、諸暨、舟山、金華、天臺、龍泉、慶元、瑞安、平陽。生于山坡路旁、濕潤草地、河岸、田埂上。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花序或全草:性溫,味咸、辛。消痰,下氣,軟堅(jiān),行水。主治痰結(jié)、肋下脹滿、咳喘、呃逆、水腫等癥。莖葉:煎水洗患處,祛濕,拔毒消腫。主治濕疹、疔瘡腫毒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線葉旋覆花 別名線葉金沸草(浙江),螞蚱膀子、驢耳朵(安徽),窄葉旋覆花(江蘇),姐姐花(山東)
Inula lineariifolia Turcz.
產(chǎn)于安吉、桐鄉(xiāng)、杭州、臨安、建德、臨海、龍泉。生于山坡、荒地、路旁及田埂。東北及江蘇、江西、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內(nèi)蒙古亦有分布。
全草或花序:性溫,味咸、辛。降氣,化痰,行水。主治咳喘痰多、噯氣、嘔吐、胸膈痞悶、水腫等癥;蒙醫(yī)用作散瘀止痛藥,治療跌打損傷、濕熱瘡瘍等癥。
苦荬菜屬Ixeris Cass.
·山苦荬 別名苦菜(通稱),中華苦荬菜(浙江),奶漿菜、面條子(陜西),活血草(甘肅),小苦荬(安徽),七托蓮(廣西),苦苦丁菜、苦碟子(山東)
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松陽、遂昌。生于山坡荒野、田間或路旁。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活血生肌。主治黃疸、腸癰、無名腫毒、濕疹、跌打損傷、骨折等癥及血熱妄行之吐衄。根:清熱導(dǎo)滯,涼血解毒。主治赤白痢等癥。
·黃鼠草 別名兔子菜(浙江)
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 ssp.versicolor(Fisch.)Kitamura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松陽、遂昌。生于石礫質(zhì)山坡、草原、沙質(zhì)地。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消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主治黃疸、腸炎、肝炎、無名腫毒、濕疹、跌打損傷等癥。根:清熱導(dǎo)滯,涼血解毒。主治赤白痢等癥。
·剪刀股(《救荒本草》) 別名低灘苦荬菜(江蘇),鵝公英(安徽),鴨舌草、假蒲公英(廣東),蒲公英(廣西)
Ixeris debilis(Thunb.)A.Gray[I.japonica(Burm.f.)Nakai]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野沙地、荒地、河堤岸邊濕地、海邊、田邊及路旁。東北及福建、河南、廣東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清熱涼血,利尿消腫。用于肺熱咳嗽、喉痛、口腔潰爛、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搗爛敷治瘡癤腫毒。
·齒緣苦荬菜
Ixeris dentata(Thunb.)Nakai
本省及華東其余地區(qū)、西南、廣東、廣西均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溪邊、稻田邊及路旁。
全草:性涼,味苦。活血止血,排膿祛瘀。主治癰瘡腫毒、疔癤、無名腫毒等癥。
·細(xì)葉苦荬菜 別名蛇箭草(廣西)、牛舌片細(xì)辛(貴州)、粉苞苣(西藏)
Ixeris gracilis(DC.)Stebb.
產(chǎn)于慶元。生于路邊草地。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寒,味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黃疸、癤腫、瘡癰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多頭苦荬菜 別名剪子股、還魂草(江蘇),山鴨舌草(安徽),苦菜(湖北),黃花地丁、剪刀草(廣東)
Ixeris polycephala Cass.
本省及華東其余地區(qū)、華中、華南、西南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河邊、田野及路旁。
全草:性微寒,味苦。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痛。主治喉痛、腹痛、風(fēng)疹、無名腫毒、乳癰等癥。
·匍匐苦荬菜
Ixeris repens A.Gray
產(chǎn)于舟山、普陀。生于海濱沙地、田間或荒地山。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均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治癰腫瘡毒、癤腫、無名腫毒、乳癰等癥。
馬蘭屬Kalimeris Cass.
·馬蘭(《日華子本草》) 別名馬蘭頭(《救荒本草》),魚鰍串(《草木便方》),鴨子食、龍白頭(黑龍江),泥鰍串(陜西、湖北),田邊菊(江蘇),路邊菊(福建、廣東),雞兒腸、蓑衣蓮(云南)
Kalimeris indica(Linn.)Sch.-Bip.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林緣、草叢、山谷、山溝路旁及田邊。華東、華中、華南及遼寧、陜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根:性寒,味辛、微苦。清熱解毒,利尿,散瘀,消食。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黃疸、咽喉腫痛、食積腹脹、水腫等癥?;ǎ呵鍩峤舛?,利膽退黃。主治痧癥絞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癥。
·狹葉馬蘭 別名狹苞馬蘭(《中國植物志》),路邊草、多型馬蘭(湖北),窄葉馬蘭、花葉魚鰍串(陜西)
Kalimeris indica var.stenophylla Kitamura
產(chǎn)于縉云。生于山坡、林緣、灌叢或路旁。山西、江蘇、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安徽、陜西、四川、湖南、廣東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微辛。消食健胃,祛瘀解毒。主治小兒疳積、腹瀉、痢疾、蛇咬傷等癥。
·金葉馬蘭 別名全緣葉馬蘭(浙江)、全葉雞兒腸(江蘇)、野白菊(湖北)
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ex DC.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林緣、路旁、灌叢中。
全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利濕。主治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無名腫毒、衄血、小便澀痛等癥。
·氈毛馬蘭 別名島田雞兒腸(江蘇)
Kalimerisshimadai(Kitamura)Kitamura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龍泉、慶元、樂清。生于林緣、草坡及溪岸。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辛、苦。清熱解毒,利尿,涼血,止血。主治目赤紅腫、小便淋痛、瘡癰腫毒、無名腫毒、衄血、便血等癥。
萵苣屬Lactuca Linn.
·萵苣 別名白苣(《嘉祐本草》),萵菜(《本草綱目》),生菜、千層剝(《植物名實(shí)圖考》),萵筍(《滇南本草》),藤菜(河北)
Lactuca sativa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莖和葉:性涼,味苦、甘。利尿,催乳,解毒。主治熱毒、小便不利、產(chǎn)后無乳、瘡腫、口渴等癥。果實(shí):性寒,味苦。下乳,利尿,活血,止痛。主治乳汁不下、小便不利、跌打損傷、閃腰岔氣、腰痛等癥。
六棱菊屬Laggera Sch.-Bip.ex K.Koch.
·六棱菊 別名鹿耳翎(《本草求原》),鹿耳草(《生草藥性備要》),臭靈丹(浙江、江蘇),六耳棱(廣西),四方艾(廣東),白蓬草(云南),勞毒草(福建),八面風(fēng)(湖南)
Laggera alata(D.Don)Sch.-Bip.ex Oliv.[Erigeron alatum D.Don]
產(chǎn)于衢州、龍泉、泰順。生于山坡、曠野、田埂及路旁。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辛、苦。祛風(fēng),除濕,化滯,散瘀,消腫,解毒。主治感冒咳嗽身痛、腹痛瀉痢、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婦女經(jīng)閉、跌打損傷、療癰瘰疬、濕毒瘙癢等癥。根:性涼,味辛。調(diào)氣補(bǔ)虛,清熱解表。主治虛癆、閉經(jīng)、風(fēng)熱感冒等癥。
稻搓菜屬Lapsana Linn.
·稻搓菜
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700米以上的荒山坡、荒地、溝邊及田野。華中、華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江西、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涼血,消癰解毒。主治咽喉腫痛、痢疾、乳癰、麻疹不退等癥。
大丁草屬Leibnitzia Cass.
·大丁草 別名燒金草(《本草綱目》),鋪地白(湖南),蒲腳蓮(廣西),翻白草、苦馬菜、雞毛蒿(貴州),白蒿枝、細(xì)葉火草(云南),見腫消、華佗草、小青奇(陜西)
Leibnitzia anandria(Linn.)Nakai
產(chǎn)于臨安、建德、諸暨、臨海、開化、金華、武義、遂昌、松陽、龍泉、慶元。生于山坡、林緣、灌叢、草地或路旁。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風(fēng)濕麻木、無名腫毒、感冒咳嗽、乳癰、牙痛、頭痛等癥。根:消疳理脾。主治小兒疳積等癥。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 R.Br.
·薄雪火絨草 別名小毛香、小白頭翁(陜西)
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1000~1600米的山地灌叢、林下、林緣、草坡和草甸。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花:性平,微甘、淡。止咳。主治咳嗽等癥。全草:止咳化痰。主治咳嗽多痰等癥。
橐吾屬Ligularia Cass.
·齒葉橐吾 別名禾葉天(廣西)、馬蹄黃(貴州)、葫蘆七(陜西)
Ligularia dentata(A.Gray)Hara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林緣或草地。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貴州、廣西、江西、安徽亦有分布。
根:性微溫,味辛。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疼痛、咳嗽痰多等癥。
·腎葉橐吾 別名蹄葉橐吾(浙江),水荷葉(甘肅),馬蹄蓮(山西),馬蹄當(dāng)歸(貴州),葫蘆七、荷葉七(陜西)
Ligularia fischeri(Ledeb.)Turcz.
產(chǎn)于安吉、臨安、臨海、慶元。生于山坡荒野、林下、灌叢、山谷及溪旁草地上。東北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四川、西藏、湖北、湖南、貴州、安徽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性溫,味辛、苦。止咳化痰,理氣活血,止痛。主治風(fēng)寒咳嗽、痰多氣喘、腰腿痛、勞傷、小便不利、百日咳、肺癰咯血等癥。
·鹿蹄橐吾 別名滇紫菀(《滇南本草》),一塊瓦(廣西),馬蹄當(dāng)歸(貴州),地麝香、牛尾參、化血丹(云南)
Ligularia hodgsonii Hook.
產(chǎn)于本省西北部地區(qū)。生于山坡、林下、林緣、山谷、河邊、溪岸或草地上。甘肅、安徽、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狀莖:性溫,味淡、微辛。活血祛瘀,潤肺降氣,止咳。主治勞傷咳嗽、吐血、跌撲腫痛等癥。葉:活血祛瘀。主治跌打損傷等癥。
·狹苞橐吾 別名退水千(湖北)、山紫菀(東北)
Ligularia intermedia Nakai
產(chǎn)于本省西北部山區(qū)。生于水邊、山坡、林緣、林下。西北、東北及四川、貴州、湖北、湖南、河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狀莖:性溫,味苦。潤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肺熱咳嗽、肺癆、頓咳、哮喘等癥。
·大頭橐吾 別名猴巴掌、老鴨甲、望江南、兔打傘(江西)
Ligularia japonica(Thunb.)Less.
產(chǎn)于安吉、臨安、臨海、遂昌、龍泉、慶元。生于水邊、山坡草地及林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江蘇、云南亦有分布。
根或全草:性微溫,味辛。舒筋活血,解毒消腫。主治跌打損傷、中暑、無名腫毒等癥。
·窄頭橐吾 別名心形葉橐吾(浙江)、山紫菀(湖南)、戟葉橐吾(臺灣)
Ligularia stenocephala(Maxim.)Matsum.et Koidz.
產(chǎn)于臨安、天臺、遂昌、龍泉、縉云。生于林下、林緣、草坡或草地上。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臺灣、河南、湖北、貴州亦有分布。
根及根狀莖:性溫,味苦。潤肺止咳,舒筋活絡(luò)。主治咳嗽痰喘、腎虛腰痛、肺癆、咯血、水腫、乳癰等癥。
母菊屬M(fèi)atricaria Linn.
·母菊 別名歐藥菊(湖南)
Matricaria recutita Linn.
省內(nèi)庭園有栽培。生于河谷曠野或田邊。新疆、北京、上海亦有栽培。
花或全草:性平,味甘。祛風(fēng)解表。主治感冒、風(fēng)濕疼痛等癥。
假福王草屬Paraprenanthes Chang ex Shih
·假福王草 別名堆萵苣
Paraprenanthessororia(Miq.)Shih
產(chǎn)于杭州、臨安、諸暨、遂昌、龍泉。生于山坡、山谷灌叢、林下。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甘。清熱解毒,止瀉,潤肺止咳。主治瘡癤腫毒、骨癆、肺癆、外傷出血等癥。
·林生假福王草
Paraprenanthessylvicola Shih
產(chǎn)于杭州、松陽、遂昌、慶元、縉云、文成。生于山谷、山坡林下潮濕地。陜西、福建、湖南、廣西、江西、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帶根全草:性平,味甘。清熱解毒。主治瘡癤腫毒、外傷出血、蛇咬傷等癥。
蜂斗菜屬Petasites Mill.
·蜂斗菜 別名野飯瓜、南瓜三七、野南瓜(浙江),蛇頭草、毒解草(江西),葫蘆葉(陜西)
Petasites japonicus(Sieb.et Zucc.)F.Schmidt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龍泉。常生于溪流邊、草地或灌叢中,常有栽培。江西、安徽、江蘇、山東、福建、湖北、四川、陜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寒,味苦、辛。清熱解毒,活血行瘀。主治咽喉腫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疔毒等癥?;ɡ伲簼櫡沃箍?,化痰。主治咳嗽、氣喘、痰多等癥。
毛連菜屬Picris Linn.
·毛連菜 別名羊下巴、牛踏鼻(《中藥大辭典》),槍刀菜(浙江),日本毛連菜(云南),毛柴胡、毛耳大黃(貴州)
Picrisjaponica Thunb.
產(chǎn)于臨安、東陽。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草地、溪邊、田邊或路旁。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均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辛。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止痛。主治乳癰、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等癥。
闊苞菊屬Pluchea Cass.
·闊苞菊 別名欒樨(《嶺南采藥錄》)、格雜樹(海南)、五里香(廣西)
Pluchea indica Less.
產(chǎn)于本省沿海地區(qū)。生于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曠地上。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亦有分布。
鮮葉:暖胃去積。主治胃脘疼痛、小兒疳積等癥。
翅果菊屬Pterocypsela Shih
·高大翅果菊 別名高萵苣、高株山萵苣(《中藥大辭典》),剪刀草、野苦麻(浙江),山苦菜(安徽)
Pterocypsela elata(Hemsl.)Shih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淳安、開化、天臺、臨海、寧波、遂昌、文成、泰順。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陰濕處或路旁。華中、華南及吉林、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安徽、江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平,味辛。止咳化痰,祛風(fēng)。主治風(fēng)寒咳嗽、肺癰等癥。全草: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鎮(zhèn)痛。主治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熱感冒、肺癆等癥。
·臺灣翅果菊 別名臺灣萵苣(《全國中草藥匯編》),九刀參、八楞木、乳漿草(江蘇)
Pterocypsela formosana(Maxim.)Shih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山谷、路旁、河道及草地上。華中、華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根:性涼,味苦。有小毒。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主治疥癬、疔瘡癰腫、風(fēng)濕痹痛、蛇咬傷等癥。
·翅果菊 別名山萵苣(《救荒本草》),山萵苣(浙江),苦萵苣(江西),白龍頭、蝴蝶菜、豬人參(江蘇),山馬草(廣東),苦馬菜(河南)
Pterocypsela indica(Linn.)Shih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農(nóng)田中、路邊或荒野。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主治腸癰、乳癰、帶下、產(chǎn)后瘀血作痛、崩漏、痔瘡下血、癰癤腫毒等癥。根:性涼,味苦。有小毒。清熱涼血,消腫解毒。主治乳蛾、婦女血崩、癤腫、乳癰等癥。
匹菊屬(小黃菊屬)Pyrethrum Zinn.
·除蟲菊 別名白花除蟲菊(通稱)
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
全省庭園常見栽培。東北及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四川、云南亦有栽培。
花序或全草:性涼,味苦。殺蟲。主治疥癬,可滅蚊蠅、跳蚤、虱、臭蟲。
秋分草屬Rhynchospermum Reinw.
·秋分草 別名白魚鰍串、調(diào)羹草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Reinw.
產(chǎn)于龍泉。生于林下、林緣、溝邊及水旁。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淡。清熱除濕。主治黃疸、急慢性肝炎、腹水、崩漏、帶下等癥。
金光菊屬Rudbeckia Linn.
·金光菊 別名太陽菊(《全國中草藥匯編》)
Rudbeckia laciniata Linn.
本省及我國庭園常見栽培。
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主治胃腸炎、急性吐瀉、癰瘡腫毒等癥。
風(fēng)毛菊屬Saussurea DC.
·三角葉風(fēng)毛菊 別名海肥干(江西),野煙(廣西),翻白葉、娃兒草(貴州),白紫菀、大葉防風(fēng)(云南)
Saussurea deltoidea(DC.)C.B.Clarke
產(chǎn)于臨安、開化、遂昌、龍泉、文成。生于山坡、草地、林下、灌叢、荒地、雜木林中及河谷林緣。陜西、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亦有分布。
根:性微溫,味淡。健脾消積,催乳,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主治消化不良、腹脹、小兒疳積、產(chǎn)后少乳、骨折、體虛、胃寒胃痛、風(fēng)濕骨痛等癥。
·風(fēng)毛菊 別名山苦子(廣西),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
Saussurea japonica(Thunb.)DC.
產(chǎn)于杭州。生于山坡、山谷、林下、山坡路旁、山坡灌叢、荒坡、水旁、田中。北京、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青海、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東、福建、廣東、四川、云南、貴州、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辛。舒經(jīng)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清肺熱。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煩熱咳嗽等癥。
鴉蔥屬Scorzonera Linn.
·筆管草 別名白莖鴉蔥、箭頭草、倒扎花(《中藥大辭典》),板凳腿(山東),黃花地?。ńK),茅草細(xì)辛、倒扎草根(貴州),絲茅七(陜西)
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
產(chǎn)于杭州、臨安。生于山谷、山坡雜木林下、林緣、灌叢中,或生荒地、火燒跡或田間。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河南、湖北、貴州亦有分布。
根或帶根全草:性寒,味甘、苦。清熱解毒,消腫,通乳,祛風(fēng)濕。主治疔毒惡瘡、乳癰、外感風(fēng)熱、跌打損傷等癥。
·鴉蔥(《救荒本草》) 別名菊花參、羅羅蔥(《中藥大辭典》),土參、黃花地?。ńK),兔兒奶(山東)
Scorzonera austriaca Willd.
產(chǎn)于本省北部山區(qū)。生于山坡、草灘及河灘地。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山東、安徽、河南亦有分布。
根: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消腫,通乳。主治疔瘡疽癰、乳汁不足等癥,外用搗爛敷治疔瘡疽癰、乳癰、毒蛇咬傷等癥。
千里光屬Senecio Linn.
·林蔭千里光 別名森林千里光(《中藥大辭典》)、黃菀(內(nèi)蒙古)
Senecio nemorensis Linn.
產(chǎn)于臨安、桐廬。生于林中開曠處、草地或溪邊。新疆、吉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浙江、安徽、河南、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清熱解毒。主治痢疾、脹腫、癰癤疔毒等癥。
·千里光 別名千里及(《本草拾遺》),九里明(《植物名實(shí)圖考》),九里光(《滇南草本》),一掃光(《分類草藥性》),九嶺光(《草木便方》),箭草、青龍梗(浙江),千家藥(江西),光明草(陜西)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森林、灌叢中,攀緣于灌木、巖石上或溪邊。西藏、陜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明目,利濕。主治癰腫瘡毒、感冒發(fā)熱、目赤腫痛、泄瀉痢疾、皮膚濕疹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功效相似的有缺裂千里光(S.scandens var.incisus Franch.)。
麻花頭屬Serratula Linn.
·華麻花頭 別名鴨麻菜、野麻菜(廣東),升麻(廣西)
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
產(chǎn)于本省南部、西南部地區(qū)。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緣、林下、灌叢中或叢緣。河南、陜西、安徽、湖南、江西、廣東亦有分布。
根:性涼,味甘、辛。清熱解毒,升陽透疹。主治胃火牙痛、脫肛、麻疹、斑疹不透等癥。
蝦須草屬Sheareria S.Moore
·蝦須草 別名沙小菊、綠綠草、草麻黃(《中藥大辭典》)
Sheareria nana S.Moore
產(chǎn)于衢州、嘉興、杭州。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山坡濕地、稻田邊、河及湖邊草地或河邊沙灘上。陜西、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疏風(fēng)。主治水腫、風(fēng)熱頭痛、無名腫毒等癥。
豨薟屬Sigeesbeckia Linn.
·毛梗豨薟 別名豨薟草(通稱),熱黏泥(江西),棉蒼狼(江蘇),黏糊菜(福建),母豬油(湖北),肥豬草、毛豨薟(云南)
Si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路邊、曠野荒草地和山坡灌叢中。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辛。祛風(fēng)濕,利筋骨,解毒。主治風(fēng)濕疼痛、四肢酸麻、腰膝無力、毒蛇咬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豨薟(《唐本草》) 別名豨薟草(通稱),黏糊菜(《救荒本草》),黏糊草(江西),感冒草、蝦鉗草(廣東)
Sigesbeckia orientalis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野、荒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下,也常見于耕地中。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海南、臺灣、廣西、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辛。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解毒。主治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半身不遂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
·腺梗豨薟 別名黏珠草(山東),棉蒼狼(江蘇),豨薟草(河北、東北、四川),珠草、黏金強(qiáng)子、野洋姜草(福建),毛豨薟(東北)
Si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山谷林緣、灌叢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邊、河槽潮濕地、曠野、耕地邊也常見。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甘肅、陜西、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祛風(fēng)消腫,鎮(zhèn)痛。主治風(fēng)濕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fēng)疹濕瘡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功效相似的有無腺腺梗豨薟(S.pubescens f.eglandulosa Ling et Hwang)。
水飛薊屬Silybum Adans.
·水飛薊 別名水禾、飛雉(《名醫(yī)別錄》)
Silybum marianum(Linn.)Gaert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種子:性涼,味苦。清熱解毒,疏肝利膽。主治肝膽濕熱、脅痛、黃疸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華千里光屬(蒲兒根屬)Sinosenecio B.Nord.
·蒲兒根 別名黃菊蓮(廣西)、肥豬苗(貴州)
Sinosenecio oldhamianus(Maxim.)B.Nord.
產(chǎn)于寧波、臨安、杭州、天臺、泰順、龍泉、遂昌、景寧、開化、金華。生于林緣、溪邊、潮濕巖石邊及草坡、田邊。西藏、山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廣東、香港、廣西、江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辛、苦。有小毒。解毒,活血。主治瘡瘍、瘡毒化膿、金瘡等癥。
一枝黃花屬Solidago Linn.
·加拿大一枝黃花 別名金棒草(《中國植物志》)
Solidago canadensis Linn.
本省及我國公園、植物園有引種栽培。也有逸生。
全草:疏風(fēng)清熱,抗菌消腫。主治外感風(fēng)熱、跌打損傷、瘡疔腫痛等癥。
·一枝黃花(《植物名實(shí)圖考》) 別名滿山黃(浙江),金鎖鑰(江蘇),百草根(福建),肺癰草、朝天一柱香(湖南、江西),黃花草、六葉七星劍、蛇頭黃(廣東、廣西),黃柴胡(四川)
Solidago decurrens Lour.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闊葉林緣、林下、灌叢中及山坡草地上。江蘇、安徽、江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陜西、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苦。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主治感冒頭痛、咽喉腫痛、黃疸、百日咳、小兒驚風(fēng)、跌打損傷、癰腫發(fā)背、鵝掌風(fēng)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裸柱菊屬Soliva Ruiz et Pav.
·裸柱菊 別名座地菊(廣州)
Soliva anthemifolia(Juss.)R.Br.ex Less.
產(chǎn)于杭州、溫嶺、平陽、瑞安。生于荒地、田野。廣東、臺灣、福建、江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有小毒。順氣散結(jié),消腫解毒。主治胃脘不舒、咽喉腫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苦苣菜屬Sonchus Linn.
·續(xù)斷菊 別名白石頭(《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花葉滇苦菜(浙江),羊奶草(云南),圓耳苦苣菜、敗醬草(甘肅)
Sonchus asper(Linn.)Hill
產(chǎn)于臨安、杭州、諸暨。生于山坡、林緣及水邊。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消腫止痛,祛瘀解毒。主治癰腫、目赤紅腫、白濁帶下、痢疾、腸癰、產(chǎn)后瘀血疼痛、肺癆咯血、小兒氣喘等癥。
·苦苣菜 別名苦菜(通稱),空心苦馬菜、奶漿草(云南),苦麻苣、敗醬草(甘肅)
Sonchus oleraceus Lin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淳安。生于山坡或山谷林緣、林下或平地田間、空曠處、近水處。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苦。有小毒。清熱解毒,祛風(fēng)濕。主治急性黃疸、腸癰、口腔破潰、咽喉腫痛、乳蛾、衄血、咯血、便血、崩漏、泄瀉、痢疾、血淋、痔瘺等癥。
金鈕扣屬Spilanthes Jacq.
·金鈕扣 別名紅細(xì)水草、散血草、小銅錘(廣東),黃花草、過海龍(云南)
Spilanthes paniculata Wall.ex DC.
產(chǎn)于杭州、臨安。生于田邊、溝邊、溪旁潮濕地及林緣。云南、廣東、廣西、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溫,味辛、苦。有小毒。解毒散結(jié),消腫止痛,止咳定喘。主治瘡癰腫毒、牙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感冒咳嗽、哮喘、百日咳、肺癆咳嗽等癥。
兔兒傘屬Syneilesis Maxim.
·兔兒傘(《救荒本草》) 別名南方兔兒傘、破陽傘(浙江),觀音傘、小鬼傘(江蘇),兔打傘、雪里傘(江西),傘把草(湖南),貼骨傘、龍頭七(陜西),一把傘(廣西、貴州)
Syneilesis aconitifolia auct.non Maxim.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荒地林緣或路旁。東北、華北、華中及陜西、甘肅、貴州亦有分布。
根或全草:性微溫,味辛。舒筋活血,祛風(fēng)濕。主治腰腿疼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癰疽瘡腫、行經(jīng)腹痛等癥。
山牛蒡?qū)賁ynurus Iljin
·山牛蒡
Synurus deltoides(Ait.)Nakai
產(chǎn)于臨安、淳安、開化、諸暨、臨海、武義、縉云。生于山坡林緣、林下或草甸。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亦有分布。
根:性涼,味辛、苦。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利水散結(jié)。主治頓咳、帶下、癰腫瘡毒、小便淋痛等癥。果實(shí)和花:化痰散結(jié)。主治瘰疬等癥。
萬壽菊屬Tagetes Linn.
·萬壽菊 別名臭芙蓉(《植物名實(shí)圖考》),黃菊、黑苦艾(廣西),蜂窩菊、金雞菊(云南)
Tagetes erecta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全草和花:性涼,味苦、微辛。平肝清熱、祛風(fēng)化痰。主治頭暈?zāi)垦?、風(fēng)火眼痛、小兒驚風(fēng)、感冒咳嗽、百日咳、乳癰、痄腮等癥,鮮草主治乳癰、無名腫毒、疔瘡等癥。
·孔雀草 別名西番菊、臭菊花、緞子花、藤菊(《中藥大辭典》),小萬壽菊(安徽),紅黃草(北京、云南)
Tagetes patula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庭園常有栽培。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利濕,消腫止咳。主治痢疾、乳癰、咳嗽等癥。
蒲公英屬Taraxacum Weber
·蒲公英(《唐本草》) 別名黃花地丁、地?。ā侗静菥V目》),婆補(bǔ)丁、白婆婆?。ńK),乳汁草(湖南、福建、江西),茅蘿卜(四川),燈籠草(湖北)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
帶根全草:性寒,味苦、甘。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通淋。主治肝熱目赤腫痛、瘰疬、疔毒瘡腫、感冒發(fā)熱、黃疸、小便淋痛、乳少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狗舌草屬Tephroseris(Reichenb.)Reichenb.
·狗舌草 別名狗舌頭草、白火丹草、糯米青、銅盤一枝香(浙江),朝陽花(貴州),一枝花(湖北)
Tephroseris kirilowii(Turcz.ex DC.)Holub
產(chǎn)于本省西部、西北部地區(qū)。常生于草地山坡或山頂陽處。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清熱解毒,利水殺蟲。主治肺癰、小便淋痛、口腔破潰、癤腫等癥。
女菀屬Turczaninovia DC.
·女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白菀、織女菀(《名醫(yī)別錄》)
Turczaninovia fastigiata(Fisch.)DC.
產(chǎn)于安吉、嘉興、臨安、杭州。生于荒地、山坡、路旁。東北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亦有分布。
全草或根:性溫,味辛。溫肺化痰,和中利尿。主治咳嗽氣喘、腸鳴腹瀉、痢疾、小便短澀、淋痛等癥。
款冬屬Tussilago Linn.
·款冬 別名八角烏(《植物名實(shí)圖考》),冬花、八角烏(浙江),虎須(貴州),九盡草(青海)
Tussilago farfara Linn.
全省常見栽培。常生于山谷濕地或林下。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及湖北、湖南、貴州、云南、西藏均有分布。
花蕾:性溫,味辛、甘。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主治咳逆喘息、喉痹、咳嗽痰喘、肺癆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斑鳩菊屬Vernonia Schreb.
·夜香?!e名傷寒草(《嶺南采藥錄》),寄色草、消山虎、染色草(廣西),拐棍參(云南),紅花一枝香(廣東)
Vernonia cinerea(Linn.)Less.
產(chǎn)于杭州、建德、桐廬、開化、衢州、仙居、遂昌、松陽、龍泉、慶元。生于山坡曠野、荒地、田邊、路旁。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四川亦有分布。
全草:性微寒,味微苦、辛。疏風(fēng)解毒,清熱消腫,鎮(zhèn)靜安神。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痢疾、小兒遺尿、跌打損傷等癥。
蟛蜞菊屬Wedelia Jacq.
·蟛蜞菊(《本草求原》) 別名路邊菊(《生草藥性備要》),鹵地菊、鹿舌草(福建),黃花草(廣西)
Wedelia chinensis(Osbeck)Merr.
產(chǎn)于本省西南部山區(qū)。生于路旁、田邊、溝邊或濕潤草地上。福建、臺灣、廣東、遼寧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甘、微酸。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止血。主治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等癥。
·鹵地菊 別名黃花蜜菜、瘠草(福建),尖刀草(廣東)
Wedelia prostrata(Hook.et Arn.)Hemsl.
產(chǎn)于舟山、瑞安、平陽。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臺灣、福建、江蘇、廣州、廣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甘、酸。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主治感冒、喉蛾、喉痹、白喉、頓咳、咽喉痛、瘡瘍腫毒等癥。
蒼耳屬Xanthium Linn.
·蒼耳 別名豬耳(《本草綱目》),蒼浪子(江蘇),老蒼子(遼寧、河北),癡頭婆、胡蒼子(湖南),野茄(河北),豬耳(甘肅)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300~1600米的山坡、曠野、河灘及路旁。
果實(shí)(蒼耳子):性溫,味甘、辛。有小毒。祛風(fēng)止痛,發(fā)散解表,通鼻竅。主治風(fēng)寒頭痛、鼻淵、齒痛、風(fēng)濕痹痛等癥。全草:性涼,味微苦。有小毒。祛風(fēng)化濕,清熱解毒,消瘀止痛,殺蟲。主治風(fēng)寒頭痛、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疹等癥。葉:祛風(fēng)除濕,止痹痛。主治皰疹、濕疹、風(fēng)濕痹痛、乳瘡等癥。根:清熱解毒,宣肺平喘。主治咳喘、疔瘡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黃鵪菜屬Youngia Cass.
·黃鵪菜(《救荒本草》) 別名黃花菜、野芥菜、野芥蘭(福建),黃花枝香草(廣東),苦菜藥、三枝香(廣西)
Youngia japonica(Linn.)D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600~1600米的山坡荒地、林下、林緣、溝谷或路邊。河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甘、微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咽痛、乳癰、瘡癤、尿路感染、帶下、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瘡癤腫毒等癥。
百日菊屬Zinnia Linn.
·百日菊 別名魚尾菊(廣州)、火氈花(東北)、萬壽菊(云南)、節(jié)節(jié)高(上海)、步步登高(北京)
Zinnia elegans Jacq.
本省及我國各地廣泛栽培。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利尿。主治痢疾、淋證、乳頭癰、小便淋痛等癥。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