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看到如此多的患者被病痛折磨,自己勢單力孤,即使窮盡畢生精力,也不可能拯救所有人于疾病中,所以他一方面努力將其著作《傷寒論》流傳于世,另一方面就是要告訴老百姓“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中醫(yī)學術思想。這是因為最高明的醫(yī)生不是治好患者的病,而是要人不生病。
(一)“治未病”的重要性
根據(jù)典籍記載,關于中醫(yī)治未病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神醫(yī)扁鵲有三兄弟,且都是醫(yī)生。扁鵲治的患者,經常是病情很重,所以他要用針刺放血,或是在患病處用毒藥治療,以毒攻毒,或是對病灶動大手術,使得危重的患者能夠轉危為安;他的二哥治療的患者都是患有一些小病,并不是非常嚴重,所以他的二哥總能藥到病除,使患者痊愈;他的大哥雖是醫(yī)生,但是來找他的人幾乎沒有什么疾病,只是通過飲食或生活起居來調理身體。
有一次,魏王詢問扁鵲,你們兄弟三個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呢?扁鵲回答說,大哥的醫(y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的醫(yī)術最差。魏王聽后覺得很奇怪,因為扁鵲治療的都是一些重病,而他大哥、二哥治療的病癥相對較輕,為何扁鵲認為他的醫(yī)術不及兩位兄長呢?扁鵲對魏王說,“大哥的醫(yī)術高明,是因為他總是在病情發(fā)生變化之前作出判讀,從而未病先防,使得疾病不能夠繼續(xù)發(fā)展;二哥次之,是因為雖未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但是能夠在疾病輕微的時候予以治療,使得患者恢復健康;至于我,沒有很好地教導患者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所以他們的病情容易惡化,最后我要下大力氣治療。而且,在驅除病邪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損耗了他們的正氣。所以說,我的醫(yī)術是最差的!”這個故事形象地指出了中醫(yī)“治未病”的重要性。
(二)仲景臨證“治未病”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著關于治未病思想的論述,“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如果當一個人渴了以后才想起要挖井取水,大戰(zhàn)在前時才想到要鑄造兵器,顯然是為時已晚。同樣道理,患病前當應想到防患于未然,患病后當應預防病情生變。仲景在診療疾病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遵守著這條法則。
仲景在臨床過程中,發(fā)現(xiàn)肝受邪時,往往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在恢復肝臟生理功能的同時,還要健護脾胃,防止脾胃功能發(fā)生病變。他在《金匱要略》中提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在他的組方思想中,也充分地運用了這一理念。如《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是用來疏解少陽,但為防止肝木受邪,反侮脾土,方中遂加入了人參、生姜、大棗來顧護脾胃,使得中土健旺,中土得運,則更有利于驅邪外出。若然患者中土功能本已虛衰,即使出現(xiàn)了小柴胡湯證,也不能妄然使用小柴胡,因為這樣雖可以和解少陽之邪,但是極有可能造成肝木乘脾,脾胃運化功能便更加虛弱。每逢這種情況,仲景都會囑咐患者先服小建中湯來健護脾胃,再服小柴胡湯。仲景治學的嚴謹與認真就在對患者的聲聲叮囑中體現(xiàn)出來了。
對于已經得了重病的患者,仲景尤其重視病情惡化的癥狀,所以總是在疾病發(fā)生變化時先作出及時的調整。比如患者得了少陰重證、陽明重證,出現(xiàn)了眼珠直視、發(fā)熱汗多、腹部滿痛、下利清水、口干咽燥、不大便等情況,病情非常危急,極有可能出現(xiàn)體內津液耗竭的死證,屆時就算神仙在世,亦無力回天。仲景預判情況緊急后,除了向患者家屬交代危重的病情及較差的預后外,還直接用峻猛攻下的大承氣湯來攻下,除去集結胃腸的燥屎,使得腑氣順暢,使患者仍有一線生機。
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仲景無數(shù)次在病榻前細心觀察患者所得出來的。而且,在《傷寒論》的第252條、253條、254條、320條、321條、322條等都有詳細的記述。對于一個臨床醫(yī)家而言,判斷疾病的轉歸與預后直接關系著用藥的方法與策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